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神照集 (25)

1. 足少陽膽經所發四十四穴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蹻。陽維之郄。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壯。竇氏針入二寸半,透中都穴,灸二七壯。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與陽交平,差後一寸。足少陽郄。《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者。《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透蠡溝穴,灸七壯。

陽輔二穴,名分肉,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

懸鐘二穴,一名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是穴。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三七壯。

丘墟二穴,在足外廉踝下,如前三分陷中,去臨泣穴三寸。足少陽脈所過,為原。《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虛實皆拔之。

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外側後,筋骨縫陷者中,去俠谿穴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五分。出血水,針隨皮過一寸。臨泣為八法之一,以其連帶脈,行目銳,而會陽蹻也。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經》刺入三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四十四個穴位:

陽交穴:又稱別陽、足蹻,位於足外踝向上七寸,斜著在三陽經脈分佈的肌肉之間,是陽維脈的郄穴。 《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七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二寸半,透刺中都穴,灸十四壯。

外丘穴:位於足外踝向上七寸,與陽交穴齊平,但稍後一寸,是足少陽的郄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光明穴:位於足外踝向上五寸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絡穴,另有一支脈別走厥陰經。《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五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二寸半,透刺蠡溝穴,灸七壯。

陽輔穴:又稱分肉、火穴,位於足外踝向上四寸,腓骨前緣,距絕骨端如前三分,距丘墟穴七寸,是足少陽經脈循行的部位,為經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二寸半。

懸鐘穴:又稱絕骨,位於足外踝向上三寸,動脈經過此穴,是足三陽經的絡穴,按壓此穴陽明脈氣會消失。《針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五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二寸半,灸二十一壯。

丘墟穴:位於足外踝下緣凹陷處,距臨泣穴三寸,是足少陽經脈經過的部位,為原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無論虛證實證都要拔罐。

臨泣穴:又稱木穴,位於足小趾與次趾本節外側後方的筋骨縫隙凹陷處,距俠谿穴一寸五分,是足少陽經脈的輸穴,為俞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五次呼吸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五分,會有出血,針隨皮膚走向刺入一寸。臨泣穴是八法之一,因其與帶脈相連,能使視力敏銳,並與陽蹻脈相通。

地五會穴:位於足小趾與次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俠谿穴一寸。《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禁忌灸治,灸治會使人消瘦,不出三年就會死亡。

俠谿穴:又稱水穴,位於足小趾與次趾之間的兩個骨頭之間,本節前方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脈的流注部位,為滎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灸三壯。

竅陰穴:又稱金穴,位於足小趾趾端的爪甲邊緣,距爪甲如同韭菜葉的寬度,是足少陽經脈的起始部位,為井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灸三壯。竇氏針法:針刺深度一分,沿皮膚向後刺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