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8)
卷之三·尊經集 (8)
1. 附:七傳者死間臟者生說一百四十七
《難經》: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每句皆是七傳,以天干配臟腑次而推之,第七位是勝己賊邪,故死。心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每句皆是間臟,亦以間一天干者為母子也。母子有相生之義,故云間臟者生。自有《難經》以來,傳注皆悖,今特發之。七傳者不治,間臟者視氣血而調之。
白話文:
《難經》提到,心臟疾病可能影響到肺,肺部疾病可能影響到肝,肝臟疾病可能影響到脾,脾臟疾病可能影響到腎,腎臟疾病又可能反過來影響心臟。這種每一步都牽連下一臟器的情況被稱為「七傳」,如果按照天干配對臟腑的順序推算,到了第七個位置,就會遇到剋制自身的邪氣,所以會導致死亡。
然而,心臟疾病影響脾臟,脾臟疾病影響肺,肺部疾病影響腎,腎臟疾病影響肝,肝臟疾病再影響心臟,這種情況被稱為「間臟」,也就是疾病影響的臟器間隔一天干,這之間存在著母子臟器的關係,母子臟器有相生的原理,因此間臟的情況下,病人還有生存的機會。
從《難經》出現以來,所有對它的註釋和解釋都與原意相違背,現在我特別提出來說明。如果疾病呈現出「七傳」的情況,基本上無法治療;而如果是「間臟」,則可以根據病人的氣血狀況進行調整治療。
2. 附:人有兩死而無兩生說一百四十八
《靈樞》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此言何謂也?蓋云:二之為有兩,不二為無兩。人身氣血判而為二,死之徒也。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合而不二,生之徒也。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人有兩死而無兩生」,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這裡所指的是,數字二代表了兩種存在,但若非處於這種二元狀態則無兩種存在。在人體中,氣與血分離成兩者,這象徵著走向死亡的道路。然而,陰本源自於陽,陽亦根植於陰,當陰陽兩者和諧相融,不分彼此時,這就象徵著生命活力的展現。
3. 卷之四·旁通集
敘曰:郡邑之醫,以藥為政者,九十其徒;以針為政者,百難一二。然皆朝夕由之,而不察其所以然者也。今欲善與人同,莫若因其所明以通之。以藥明針,亦一道也。於是作「旁通集」。
白話文:
序言說道:在地方上行醫的人,用藥物來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大約有九成;而用針灸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則是百中難得有一兩個。然而,無論是使用藥物還是針灸,他們每天都在實踐這些方法,卻很少有人去深究為何要這樣做。現在,如果我想把好的經驗和他人分享,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他們已知的知識去引導他們理解。以藥物治療的道理來說明針灸的原理,這也是一種途徑。基於這樣的思考,我撰寫了這本「旁通集」。
4. 針藥無二致一
藥有汗、有吐、有下、有溫、有涼、有補,針亦能汗、能吐、能下、能溫、能涼、能補。今須頓悟得破針理藥理,何物使之若此,又何以更無二致,方入妙境。
白話文:
藥物可以讓人發汗、催吐、瀉下、溫熱、清涼、補身,針灸同樣也能達到發汗、催吐、瀉下、溫熱、清涼、補身的效果。現在必須要頓悟,理解透徹針灸與藥物的原理,什麼東西能讓它們產生這樣的效應,以及為什麼它們的效果沒有兩樣,這樣才能進入針藥合一的微妙境界。
5. 針藥兼有二
藥有氣有味,有厚有薄,有升有降,有陰有陽,有入肝、入心、入脾、入肺、入腎之殊,為木、為火、為土、為金、為水之異。針有浮有沉,有疾有徐,有動有靜,有進有退,有刺皮、刺脈、刺肉、刺筋、刺骨之殊,取井、取滎、取俞、取經、取合之異。針藥二途、理無二致。
白話文:
藥物具有氣與味,有的性質濃厚,有的輕薄,有的向上行,有的向下行,有的屬陰,有的屬陽,更有專門作用於肝、心、脾、肺、腎的不同特性,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針灸治療上,有淺層的針刺與深層的針刺,有快速的施針與緩慢的施針,有動態的調整與靜態的留針,有前進的進針與後退的出針,還有特別針對皮膚、脈絡、肌肉、筋腱、骨骼的各種針法,以及選取特定的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等不同穴位的區別。
針灸與藥物兩種療法,其原理並無二致,都是為了調節人體的平衡。
6. 針藥正治三
用藥之道,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治之正也。用針之道,正經自病則巨刺,正經不病則繆刺,亦治之正也。
白話文:
使用藥物的原則,對於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我們應順其自然;而對於藥物的寒熱溫涼性質,我們則需反其道而行,這是正確的治療方式。使用針灸的原則,如果身體的主要經絡自身出現問題,就應採用巨刺法;若主要經絡本身沒有問題,那就該使用繆刺法,這同樣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7. 針藥並因於病四
藥有輕劑、重劑、平劑、調劑,因病而為之輕重也;針有巨刺、繆刺、微刺、分刺,亦因病而為之淺深也。
白話文:
藥物治療上,會有輕度藥效的、強效的、性質平和的、以及用來調整身體狀態的藥方,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需要來決定使用哪種程度的藥效。在針灸治療上,有大範圍刺激的、對身體兩側對稱部位同時施針的、微量刺激的、以及局部淺層刺激的針法,同樣地,這些也是根據病情的需要來決定針刺的深淺和範圍。
8. 針藥短長五
藥類始於《神農本經》,蓋三百六十五種,延至於今時《本草》所載,通計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何繁也。至於針,則九者而已,針何寡也。然有窮年積歲,飲藥無功者,一遇針家施治,危者立安,臥者立起,跛者立行,是藥之多,不如針之寡也。然針不難瀉實,而難補虛,一遇尫羸,非飲之甘藥不可。
是針之補,不如藥之長也。上工以神良自期,必兩者通明而時出之,始為全技。
白話文:
藥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農本經》,當時記錄了大約三百六十五種藥物,隨著時間的演進,到了現在,《本草》裡所記載的藥物已經累計達到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可見藥物的種類有多麼繁多。然而,針灸治療的方法卻只有九種,相比之下顯得非常少。
但有時候,有人終其一生服用藥物卻無效,一旦遇到針灸師進行治療,病情危急的人可以立刻轉危為安,臥牀不起的人可以馬上站起來,甚至行動不便的人也能立即行走,這說明藥物種類再多,也不如針灸療法的有效性。
然而,針灸並非無所不能,它在泄實症上效果顯著,但在補虛症上就較為困難,對於身體虛弱的患者,往往需要溫和的藥物來滋補。
因此,針灸的補益作用,比不上藥物的持久性。一個高明的醫生會期待自己在針灸和藥物治療上都能精通,並且能根據時機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算是全面的醫術。
9. 兩不精良六
古昔良工,率針藥並神,故名高一世。末世持針者不知針,用藥者不知藥,不能不為之太息。有如針家不明經之陰陽奇正,往來逆順,穴之八法五門,四根三結,法之補瀉迎隨,疾徐進退,吾不知其何以為針。藥家不審六經所宜,五臟所入,與夫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反正類從之理,吾不知其何以為藥。如是而欲治病,病何賴焉?
白話文:
在古代,優秀的醫生往往能巧妙地使用針灸和藥物,因此他們的名聲能夠響徹一時。然而,在後世,那些使用針灸的人不懂針灸,使用藥物的人不懂藥物,這種現象讓人不得不感嘆。
就像有些針灸師不明白人體經絡的陰陽平衡,正常的流動方向以及逆向流動,穴位的八種治療方法和五種定位法,四種根本理論和三種核心理論,還有針灸的補充和排泄、迎隨、快慢、進退等技巧,我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進行針灸治療的。
同樣的,有些藥師不瞭解六經的適用範圍,藥物如何影響五臟,以及藥物的升降浮沉、寒熱溫涼、有無毒性等特性,還有藥物的宣通、補充、排泄、輕重、滑澀、燥濕等作用,以及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原則,我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開出藥方的。
如果這樣還想要治病救人,病人又該依靠什麼呢?
10. 上古用針曲盡其妙七
病邪甚者,主以重劑,酌以大方;病邪微者,以平劑調之,藥之正也。八法每以四針為主,以進退疾徐為輕重,亦針之正也。上古於輕邪小疾,用針猶有曲盡之妙。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鑱針者,頭大末銳,令無深入而陽氣出也;病在分肉間者,取以圓針,圓針者,筒身圓末,其鋒如卵,以瀉肉分之氣,令不得傷肌肉也;病在脈,少氣,當補之以鍉針,鍉針者,身大末圓,如黍米之銳,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使邪氣獨出,針於井滎合俞也。上古以此三針,刺微邪小疾,曲盡其妙者也。
學者潛心體念,自然有得,義與輕調緩淡之劑,殊途共轍。
白話文:
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治療應使用強效的藥物,且用量應較大;對於病情輕微的患者,則應使用性質平和的藥物來調整,這是使用藥物的正確方式。在針灸治療中,通常以四種針法為主,並根據進針、退針的速度快慢來調整治療的強弱,這也是針灸的正確方法。然而,在上古時期,對於輕微的疾病或病邪,針灸治療也有其精妙之處。例如,如果病邪在皮膚表層,且位置不固定,應該使用鑱針在病患部位施針,鑱針的特點是前端尖銳,但整體較粗,這樣可以避免針刺過深,僅讓皮膚的陽氣得到疏導;如果病邪在肌肉之間,應該使用圓針,圓針的特點是針身圓潤,前端略圓,像雞蛋一樣,這樣可以在不傷害肌肉的情況下,疏導肌肉間的氣血;如果病邪在經脈中,且氣血不足,應該使用鍉針進行補益,鍉針的特點是針身較粗,前端圓潤,像小米一樣尖銳,這樣可以輕輕按壓經脈,不使其陷入,以引導氣血,讓邪氣得以排出,通常在井穴、滎穴、合穴或俞穴上施針。
對於學習針灸的人來說,只要用心體會,自然能夠掌握其中的奧妙,這種針法與使用性質平和的藥物,雖然方法不同,但都能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
11. 作用相符八
藥有單方,一藥而主一病也。針有特刺,一穴而主一病也。用藥寒之而不寒,則飲之寒水。用針刺熱病者,亦先飲以寒水。用藥溫之而不熱,則用烏附;用針者亦有燔針灼艾。針之與藥,作用相符如此。
白話文:
有些藥物可單獨使用,一種藥能主要治療一種疾病。針灸中也有特定的穴位,一個穴位可以主要對治一種疾病。如果使用寒性藥物但效果不足,會讓人喝下冷的水來增強寒涼效果。同樣地,當使用針灸治療熱性疾病時,也會先讓人飲用冷水。若使用溫性藥物但效果不夠,就會使用像烏頭、附子這類更溫熱的藥物;在針灸上,也有燒熱針具或施以艾灸的方法。針灸與藥物治療,其作用原理和相輔相成的效果就是這樣相符的。
12. 針藥治同九
藥家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陷下者升之。針家熱則疾之,寒則留之,實則迎之,虛則隨之,陷下則灸之。針藥異途,治則同也。
白話文:
在醫學上,對於有熱症的病人,我們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有寒症的,就用溫熱的藥物。如果身體機能過盛,我們會使用泄法;若是機能衰弱,則採用補法。對於氣血下陷的情況,我們會使用提升的方法。
而在針灸治療上,對於熱症,我們快速出針;對於寒症,我們會讓針留置在穴道上一段時間。當身體機能過盛時,我們會逆著經絡行針;若機能衰弱,則順著經絡行針。對於氣血下陷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灸法。
雖然針灸和藥物治療方式不同,但其治病原則是一樣的。
13. 針藥自然之理十
藥之升陽者皆汗,沉陰者皆下,甘溫者皆和,苦者皆湧泄,淡者皆滲利,辛者皆散,酸者皆收,咸者皆潤,自然之理也。刺家補太陽、陽明則汗,瀉陽明、太陰則下,調少陽、厥陰則和,補陰維則湧逆,瀉陰蹻則滲泄,搖動皆散,靜留皆收,引而致之皆潤,亦自然之理也。
白話文:
【針藥自然之理十】
凡是能提升陽氣的藥物都能發汗,能下沉陰氣的藥物都能通便,甘甜溫和的藥物都有調和的作用,苦味的藥物都能促進嘔吐或排泄,淡味的藥物都能利尿,辛辣的藥物都有散寒的效果,酸味的藥物都有收斂的作用,鹹味的藥物都能滋潤,這都是自然的規律。
在針灸治療上,補充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氣血會促進發汗,清除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瘀滯會導致通便,調整少陽經和厥陰經的氣血會有調和的效果,補充陰維脈會引起嘔吐或逆反反應,清除陰蹻脈的瘀滯會導致排泄,搖動針具都會有散寒的效果,針具靜止停留都會有收斂的作用,引導針感至特定部位都會有滋潤的效果,這些也是自然的規律。
14. 針藥猶兵十一
藥有小方不足以去病,故立重方。重方者,二方、三方合而一之也,此猶合從連衡,用眾之兵也。針有特刺不足以去病,故主群刺。群刺者,原、別、根、結,合而刺之也。此猶守郊關,嚴險隘,窮搜大索之兵也。
白話文:
有時候單一的小藥方可能無法完全治好疾病,所以我們會使用更複雜的藥方。所謂的複雜藥方,就是把兩個或三個藥方結合在一起使用,這就像聯合多國力量,集結大量兵力來攻戰一樣。
同樣地,有時單一的針灸方法可能無法完全治療疾病,所以我們會使用羣刺法。羣刺法指的是將多種不同的針刺手法,如原穴、別穴、根穴和結穴等結合在一起進行針灸。這就像在防禦時守住郊外的要塞,嚴守險峻的隘口,全面搜查,大規模搜索,就像軍隊的全面作戰一樣。
15. 針藥勿過十二
藥有盡劑而病方去者,盡劑可也。有飲藥未半而病已者,不必盡劑可也。針有盡法而病方去者,盡法可也。有小施針法而病即已者,不必盡法可也。蓋藥之過劑,針之過法,皆足以損人也。
白話文:
「有時候疾病會在用完所有藥劑後才痊癒,那麼用完所有藥劑是可以的。但也有時病人只服用了半劑藥就已經康復了,這種情況下就不必非得用完整劑藥。同樣地,有時候必須用完所有的針灸手法病人才會好,那麼用完所有手法是可以的。然而,有時稍微使用一些針灸手法,病人的病情就有所改善,這種情況下就不必非得用完所有針灸手法。因為過量的藥物和過度的針灸手法,都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