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8)
卷之三·尊經集 (8)
1. 附:七傳者死間臟者生說一百四十七
《難經》: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每句皆是七傳,以天干配臟腑次而推之,第七位是勝己賊邪,故死。心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每句皆是間臟,亦以間一天干者為母子也。母子有相生之義,故云間臟者生。自有《難經》以來,傳注皆悖,今特發之。七傳者不治,間臟者視氣血而調之。
白話文:
《難經》中提到,心病會傳給肺,肺病會傳給肝,肝病會傳給脾,脾病會傳給腎,腎病會傳給心。每種病傳到第七個臟腑時,就會被這個臟腑的邪氣所侵襲,因此會導致死亡。 此外,心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這五種傳遞則屬於間臟傳遞,而間臟的傳遞也符合天干的間隔關係,例如心對應丙火,脾對應戊土,兩者在五行中相隔一個,因此心傳脾,脾就是心的母臟。母子相生,所以間臟的傳遞代表生克關係。 從古至今,對《難經》七傳的解釋都存在偏差,現在特地重新闡明。七傳的病症無法治癒,而間臟的病症則需要根據氣血的狀態來調理。
2. 附:人有兩死而無兩生說一百四十八
《靈樞》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此言何謂也?蓋云:二之為有兩,不二為無兩。人身氣血判而為二,死之徒也。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合而不二,生之徒也。
白話文:
古人說:“人只有死亡沒有重生。”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二”代表的是分開和不同的兩個事物,而不是“一”。人的身體如果血液和氣息被分割成為了兩個部分,那就是走向死亡的道路。但是當陰與陽相互依存、不分彼此時,就是生命存在的道路。
3. 卷之四·旁通集
敘曰:郡邑之醫,以藥為政者,九十其徒;以針為政者,百難一二。然皆朝夕由之,而不察其所以然者也。今欲善與人同,莫若因其所明以通之。以藥明針,亦一道也。於是作「旁通集」。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在一個地方(郡邑),有90%的醫生是用草藥來治病的,只有極少數的人會使用針灸治療疾病。然而這些人都每天都在從事這項工作,卻沒有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和道理。
現在想要做好這個事情,不如利用他們已經明白的道理來溝通交流。通過對草藥的理解來理解針灸,也是同一個道理。因此寫下了《旁通集》這本書。
4. 針藥無二致一
藥有汗、有吐、有下、有溫、有涼、有補,針亦能汗、能吐、能下、能溫、能涼、能補。今須頓悟得破針理藥理,何物使之若此,又何以更無二致,方入妙境。
白話文:
現在必須要立刻明白針灸和草藥的道理,它們都能使人出汗、嘔吐、排泄、加熱身體、降溫以及滋養身體。只有理解了這些道理,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奧祕。
5. 針藥兼有二
藥有氣有味,有厚有薄,有升有降,有陰有陽,有入肝、入心、入脾、入肺、入腎之殊,為木、為火、為土、為金、為水之異。針有浮有沉,有疾有徐,有動有靜,有進有退,有刺皮、刺脈、刺肉、刺筋、刺骨之殊,取井、取滎、取俞、取經、取合之異。針藥二途、理無二致。
白話文:
中藥具有不同的氣味、質地、升降特性、陰陽屬性,以及入肝、入心、入脾、入肺、入腎等不同的歸經作用,也表現出木、火、土、金、水等五行不同的特性。
針灸方面,針刺手法有浮針、沉針、疾刺、徐刺、動針、靜針、進針、退針等不同的操作方式,以及刺皮、刺脈、刺肉、刺筋、刺骨等不同的刺入部位,還有取井穴、取滎穴、取俞穴、取經穴、取合穴等不同的取穴原則。
針灸和藥物這兩條治療途徑,其原理和方法都殊途同歸,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恢復人體的健康平衡。
6. 針藥正治三
用藥之道,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治之正也。用針之道,正經自病則巨刺,正經不病則繆刺,亦治之正也。
白話文:
使用草藥的方法是根據其上升、下降、浮動和沈澱特性來應用它們,而對於它的冷、熱、溫暖或寒冷性質則要反對它們,這是治療疾病的正確方法。使用針灸的方法是在主要經絡出現疾病時進行大範圍刺激,在主要經絡沒有疾病時進行錯綜複雜地刺激,這也是治療疾病的正確方法。
7. 針藥並因於病四
藥有輕劑、重劑、平劑、調劑,因病而為之輕重也;針有巨刺、繆刺、微刺、分刺,亦因病而為之淺深也。
白話文:
藥物有不同的劑量:輕劑、重劑和平劑。這些劑量是根據病情來調整的。鍼灸也有不同的方法:巨刺、繆刺、微刺和分刺。這些都是根據病情來進行深度調節的。
8. 針藥短長五
藥類始於《神農本經》,蓋三百六十五種,延至於今時《本草》所載,通計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何繁也。至於針,則九者而已,針何寡也。然有窮年積歲,飲藥無功者,一遇針家施治,危者立安,臥者立起,跛者立行,是藥之多,不如針之寡也。然針不難瀉實,而難補虛,一遇尫羸,非飲之甘藥不可。
是針之補,不如藥之長也。上工以神良自期,必兩者通明而時出之,始為全技。
白話文:
藥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農本草經》,當時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到了如今,各種本草典籍記載的藥物總數已經達到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可見藥物種類之繁多。然而,針灸的種類只有九種,相較之下簡潔許多。
有些人長期服用藥物卻不見效,一旦遇到針灸高手治療,病情危重的立刻安穩,臥床不起的馬上站起來,跛腳的也能行走,這說明藥物數量再多,也比不上針灸的效果好。
然而,針灸擅長瀉去體內過多的實邪,卻難以補充虛損,遇到體虛乏力的病人,就必須依靠服用滋補藥物才能改善。也就是說,針灸在補益方面,不如藥物來得全面。
真正的高手都以精益求精為目標,必須精通藥物和針灸,並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才能算得上是精通醫術的全面人才。
9. 兩不精良六
古昔良工,率針藥並神,故名高一世。末世持針者不知針,用藥者不知藥,不能不為之太息。有如針家不明經之陰陽奇正,往來逆順,穴之八法五門,四根三結,法之補瀉迎隨,疾徐進退,吾不知其何以為針。藥家不審六經所宜,五臟所入,與夫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反正類從之理,吾不知其何以為藥。如是而欲治病,病何賴焉?
白話文:
古時候的優秀醫生,善於將針灸和藥物結合運用,因此名聲遠揚,受人敬仰。然而到了現代,很多持針者不懂針灸,用藥者不懂藥性,讓人不免嘆息。就好像針灸師不懂經絡的陰陽奇正、針刺的進出順逆、穴位的八法五門、四根三結、補瀉迎隨、疾徐進退等法則,我就不知道他們怎麼算是針灸師。同樣地,藥物師也不明白六經的用藥原則,五臟的藥性歸屬,更不了解藥物的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反正類從等道理,我就不知道他們怎麼算是藥物師。像這樣的情況,還想治病,病症如何能得到醫治呢?
10. 上古用針曲盡其妙七
病邪甚者,主以重劑,酌以大方;病邪微者,以平劑調之,藥之正也。八法每以四針為主,以進退疾徐為輕重,亦針之正也。上古於輕邪小疾,用針猶有曲盡之妙。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鑱針者,頭大末銳,令無深入而陽氣出也;病在分肉間者,取以圓針,圓針者,筒身圓末,其鋒如卵,以瀉肉分之氣,令不得傷肌肉也;病在脈,少氣,當補之以鍉針,鍉針者,身大末圓,如黍米之銳,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使邪氣獨出,針於井滎合俞也。上古以此三針,刺微邪小疾,曲盡其妙者也。
學者潛心體念,自然有得,義與輕調緩淡之劑,殊途共轍。
白話文:
如果病邪很重,就應該用重劑猛烈治療,同時也要配合一些緩和的藥物;如果病邪輕微,就用平緩的藥物調治,這就是用藥的正道。八法針灸通常以四針為主,以進退疾徐來調節針刺的力度和速度,也是針灸的正道。古代醫者在治療輕微疾病時,針灸手法非常精妙。例如:如果病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就用鑱針在病灶處刺針,鑱針頭部較大,末端尖銳,可以避免針刺過深,讓陽氣得以發散;如果病邪停留在肌肉之間,就用圓針,圓針筒身圓,末端像雞蛋一樣尖銳,可以瀉去肌肉間的氣血,避免傷及肌肉;如果病邪停留在經脈,患者氣血虛弱,就用鍉針補益,鍉針針身較粗,末端圓,像小米粒一樣尖銳,可以按住經脈,不至於陷進去,讓氣血得以恢復,使邪氣單獨排出,針刺的位置在井、滎、合、俞穴。古代醫者就是用這三種針,治療輕微的病邪,手法精妙,無與倫比。
學者們只要用心領悟,自然就會有所收穫,這和用輕柔、緩和的藥物治療,雖然方法不同,但最終都能達到相同的目的。
11. 作用相符八
藥有單方,一藥而主一病也。針有特刺,一穴而主一病也。用藥寒之而不寒,則飲之寒水。用針刺熱病者,亦先飲以寒水。用藥溫之而不熱,則用烏附;用針者亦有燔針灼艾。針之與藥,作用相符如此。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單方」和「特刺」兩種治療方法。「單方」是指使用一種草藥來對應某一個疾病,而「特刺」是指出於特定目的在穴位上進行刺激。
如果你正在尋找更詳細的信息或有任何疑問,請告訴我!我很樂意幫助您。
12. 針藥治同九
藥家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陷下者升之。針家熱則疾之,寒則留之,實則迎之,虛則隨之,陷下則灸之。針藥異途,治則同也。
白話文:
當病人的症狀呈現熱性時,我們就用冷性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症狀是寒性的,就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實證(指邪氣過盛),就要使用洩法(排除邪氣);如果是虛證(正氣不足),就需要進行滋養和增強正氣的方法。對於凹陷下去的地方(如臟腑功能下降等),要採用提升方法。
在針刺療法方面,對於熱性的病症,應該快速地刺激穴位;而對於寒性的疾病,應緩慢地刺激穴位。對於實證,先從遠端開始施術,然後再逐漸接近患處;對於虛證,則直接針對患部進行治療。對於凹陷下去的地方,可以考慮使用艾灸的方式來提高其能量水平。
雖然針刺與草藥屬於不同的治療方式,但兩者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即根據病情的不同特徵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醫生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並靈活運用這些基本原理來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13. 針藥自然之理十
藥之升陽者皆汗,沉陰者皆下,甘溫者皆和,苦者皆湧泄,淡者皆滲利,辛者皆散,酸者皆收,咸者皆潤,自然之理也。刺家補太陽、陽明則汗,瀉陽明、太陰則下,調少陽、厥陰則和,補陰維則湧逆,瀉陰蹻則滲泄,搖動皆散,靜留皆收,引而致之皆潤,亦自然之理也。
白話文:
藥物中,能升陽的都讓人出汗,能沉陰的都讓人排泄;甘溫的藥都讓人調和,苦的藥都讓人湧泄;淡的藥都讓人滲利,辛的藥都讓人散開,酸的藥都讓人收斂,咸的藥都讓人滋潤,這都是自然的法則。針灸方面,補太陽、陽明經則讓人出汗,瀉陽明、太陰經則讓人排泄;調和少陽、厥陰經則讓人調和,補陰維經則讓人上逆,瀉陰蹻經則讓人滲泄;搖動針法則讓人散開,靜留針法則讓人收斂,引導針氣則讓人滋潤,這也是自然的法則。
14. 針藥猶兵十一
藥有小方不足以去病,故立重方。重方者,二方、三方合而一之也,此猶合從連衡,用眾之兵也。針有特刺不足以去病,故主群刺。群刺者,原、別、根、結,合而刺之也。此猶守郊關,嚴險隘,窮搜大索之兵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簡單的小方子不能治好疾病,就需要使用複雜的大方子。大方子是把兩個或三個不同的方子結合在一起使用的,就像聯盟和協同作戰一樣,利用大量兵力來打敗敵人。如果單獨的一種針灸方法不能治癒疾病,就需要同時使用多種針灸方法。這種方式叫做“羣刺”,包括了經脈分佈、分支、起始點和終止點等部位一起進行治療。這就像是防守邊境要塞,設置障礙物,深入搜索並尋找目標的軍隊那樣。
15. 針藥勿過十二
藥有盡劑而病方去者,盡劑可也。有飲藥未半而病已者,不必盡劑可也。針有盡法而病方去者,盡法可也。有小施針法而病即已者,不必盡法可也。蓋藥之過劑,針之過法,皆足以損人也。
白話文:
當用完規定的藥量才能讓病情好轉時,就按照規定服用吧!但若在服用了不到一半的藥物後,病情已經有所改善了,那麼就不必再繼續服用全部的藥物了。同樣地,在使用針灸治療的時候,如果必須要完全遵循所有的方法和步驟才能使病情得到緩解,那就這樣做吧;但如果只是稍微使用一些針灸的方法就能夠治癒疾病,那也就沒有必要一定要遵循所有的方式和步驟了。因為過度使用的藥品或過多的針灸方式都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