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兼羅集 (1)

1. 卷之六·兼羅集

敘曰:針道博矣,大賢識其大者,小賢識其小者,故小言雖卑近,而亦高遠之階梯,何可無也,惟是作「兼羅集」。

白話文:

序言說:針灸的學問非常廣博,才智卓越的人能理解其中的大道理,智慧較小的人則能理解其中的小細節。因此,即使是淺顯易懂的內容,它也是通往深奧知識的階梯,怎麼可以沒有呢?基於此理念,於是編撰了這本「兼羅集」。

2. 玉龍歌(共七十八條)一

歌曰:

玉龍之歌世罕得,穴共一百零二十,

研精心手妙如仙,但恐時人自差忒。

白話文:

這首被稱為玉龍歌的詩,在世上極為罕見,它記載了一百二十個針灸穴位的奧祕。

研究此歌,用心去體會,其精妙之處可讓人像神仙般靈活運用,只怕世人自己誤解或錯誤應用而已。

3. 中風不語二

中風不語最難醫,頂門髮際亦堪施,

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甦醒免災危。

頂門,即囟會穴,在上星後一寸,可灸七壯,瀉之。中風不省,先瀉後補;中風不語,單瀉。

髮際,當是上星穴。

百會,穴在頂中央。取法:前以眉心間印堂穴量起,後以髮際量止,折中是穴。針入豆許。中風先補後瀉,瀉多補少,頭風平瀉。可灸七壯,宜瀉無補。

白話文:

中風後無法說話是最難治療的情況之一,但我們仍可以在頭頂的髮際和囟會穴進行治療。

此外,在頭頂中央的百會穴進行適當的補瀉手法,可以讓人迅速甦醒,避免進一步的危險。

所謂的頂門,就是指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方約一寸的位置,這裡可以進行七次的艾灸,並使用瀉的手法。如果遇到中風失去意識的情況,應先採用瀉的手法再補;而如果是中風後無法說話,則只需使用瀉的手法。

至於髮際所指的是上星穴。

而百會穴,就在頭頂的正中央。找尋此穴位的方法是:從前額眉心中間的印堂穴開始量起,到後腦髮際結束,取中間位置即是此穴。針刺的深度約為豆子大小。對於中風患者,應先補後瀉,瀉的手法使用較多,補的手法使用較少;對於頭痛患者,則應使用平瀉的手法。這個穴位同樣適合進行七次的艾灸,且只適用瀉的手法,不需要補。

4. 鼻流濁涕三

鼻流濁涕名鼻淵,先補後瀉疾可痊。

若是頭風並眼痛,上星穴內刺無偏。

上星,穴在督脈,直鼻入髮際一寸。有一取法:以掌後橫紋當鼻尖,中指盡處是穴。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鼻流清涕者單補,流濁涕者單瀉,不聞香臭者先補後瀉。應穴,太淵。

白話文:

[鼻流濃鼻涕的情況三]

內容翻譯爲: 鼻子裏流出濃稠的鼻涕,這種情況稱爲鼻淵,治療時應先進行補益後再進行瀉下,疾病便可痊癒。

如果伴隨有頭痛和眼睛疼痛的症狀,應該在上星穴位進行鍼刺治療,效果會很準確。

上星穴位位於督脈上,從鼻子向上進入髮際線大約一寸的位置。有一種尋找此穴位的方法是:將手掌後方的橫紋對準鼻尖,中指能觸及的最遠端就是上星穴位。針刺深度大約爲三分,可以進行七次艾灸。如果鼻涕清澈則只需進行補益,鼻涕濃稠則只需進行瀉下,如果嗅覺喪失則應先補後瀉。對應的穴位是太淵。

5. 頭風嘔吐眼昏四

頭風嘔吐眼昏花,神庭一穴刺無差,

孩子驚風俱可治,印堂針入艾交加。

神庭,穴當鼻直上,入髮際五分。刺入三分,先補後瀉,瀉多補少,可灸二七壯。看虛實補瀉。

印堂,穴當兩眉中間宛宛中是穴。刺入一分,先沿皮針透左攢竹,補瀉後轉歸原穴,退右攢竹,依上補瀉,可灸七壯。亦治小兒驚風,灸七壯,大哭為效,不哭者難治。隨症補瀉,急瀉慢補。

白話文:

[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的治療]

內容翻譯爲: 當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的症狀時,可以通過針刺"神庭"穴位來治療,效果確切。 "神庭"穴位位於鼻樑正上方,進入髮際線約0.5釐米處。針刺深度約爲1釐米,先進行補法後進行瀉法,瀉法比補法時間稍長,也可進行溫灸14次。根據病情虛實情況選擇補法或瀉法。

"印堂"穴位位於兩眉中間凹陷處。針刺深度約爲0.3釐米,先沿着皮膚向左側攢竹穴方向針刺,完成補瀉法後再回到原穴,然後向右側攢竹穴方向重複上述步驟,可進行溫灸7次。此穴也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溫灸7次,如果小孩大哭則表示有效,若不哭則可能較難治療。根據病情選擇急瀉或慢補的方法。

6. 項痛牙疼五

頸項強痛回顧難,牙疼病作一般看,

先用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疾皆安。

承漿,穴在唇下宛宛中,直針一分,可灸七壯。頸項強痛,牙齒虛疼,先瀉後補。

風府,穴在項後中行,入髮際一寸兩筋中央,言語陷下。針入一、二分,不可深,深入令人啞。禁灸。隨病補瀉。

白話文:

如果脖子僵硬疼痛,轉頭困難,或者有牙痛的情況,可以先通過「承漿」穴位進行治療,此穴位於下脣下方的凹陷處,可用針刺入約一分深度,或施以七次艾灸。對於頸部僵硬疼痛或是牙齒虛弱的疼痛,應先採用瀉法再用補法。

「風府」穴位在後頸正中央,髮際線向上一寸,在兩條筋的中間,按壓會有凹陷。針刺時,入針深度約一至二分,不能太深,若刺得太深可能會導致聲音沙啞。這個穴位禁止進行灸療。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適當的補瀉手法來治療。

7. 頭風(一)六

頭風偏正最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

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絲竹,穴在眉後入髮際陷中,開口取穴。沿皮向後透率谷。禁灸。偏正頭風,單瀉;眼目昏花,先瀉後補。

率谷,穴在耳上,入髮際轉耳尖點到處是穴。針入一分,沿皮向前透絲竹空,可灸七壯。

白話文:

【頭風(一)六】

頭痛,不管是偏頭痛還是正頭痛,都是比較難治療的,但透過絲竹穴和金針療法也可以施治。

絲竹穴位於眉毛後方,進入髮際的凹陷中,張開嘴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針刺時,沿著皮膚向後穿過到率谷穴,這種一針穿兩穴的療法在世上十分罕見。但此穴禁止使用灸法。如果是偏頭痛或正頭痛,只用針刺泄法;如果是眼睛視物模糊,則先用針刺泄法,再用補法。

率谷穴位於耳朵上方,進入髮際,轉動耳朵尖端找到的那處即是穴位。針刺應深入一分,沿皮膚向前穿過到絲竹空穴,可以使用灸法,每次可灸七壯。

8. 頭風(二)七

偏正頭風有兩般,痰飲之時仔細看,

若還痰飲風池泄,痰飲非時合谷觀。

風池,穴在耳後顳顬骨下,大筋外廉,入髮際五分。橫一寸半透風府,先補後瀉,可灸七壯。治偏正頭風,痰飲。

合谷,穴在兩手虎口岐骨間,動脈應手。直針入一寸半,治證同前。無痰可刺,看虛實補瀉之。灸七壯。

白話文:

【頭痛(二)七】

偏頭痛和正頭痛有兩種情況,當是由於痰飲引起時,需仔細辨別。

如果痰飲導致的頭痛在風池穴處有反應,那就在非痰飲發作的時候,觀察合谷穴的狀況。

風池穴的位置在耳朵後方,顳顬骨下方,大筋外側邊緣,進入髮際約五分的地方。向橫向一寸半可穿透至風府穴,治療時先補後瀉,可進行七壯的艾灸療法。主要用來治療偏頭痛和正頭痛,以及痰飲問題。

合谷穴位於雙手虎口,兩塊骨頭之間,可以摸到脈搏跳動的地方。直針插入約一寸半,適用的症狀與風池穴相同。若無痰的情況下,可進行針刺,根據虛實情況選擇補瀉方法,也可進行七壯的艾灸療法。

9. 口眼歪斜八

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

喎左瀉右依師說,喎右瀉左莫教差。

地倉,穴在口吻旁四分,斜口縫中。針入一分,沿皮斜向上透頰車。

頰車,穴在耳前耳墜下三分,刺入一分,沿皮斜向下透地倉。

白話文:

「口眼歪斜的情況實在令人感嘆,治療時會用到地倉和頰車這兩個穴位。

如果嘴巴和眼睛往左邊歪斜,就刺激右側的穴位;反之,如果往右邊歪斜,則刺激左側的穴位,這是根據老師傳授的方法。

地倉穴位於嘴角旁邊四分之一寸的位置,就在嘴縫的斜邊。針灸時,針頭插入約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斜向上穿過頰車穴。

頰車穴則位於耳朵前方,耳垂下方三分之處。針灸時,針頭插入約一分深,然後沿著皮膚斜向下穿過地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