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24)

1. 出針十三

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皆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白話文:

出針的方法如下:當病情已經減緩,會感覺到針周圍的氣感稍微鬆弛。但若病情尚未好轉,針會像被根部固定一樣,無法輕易推移或轉動,這表示病邪的氣仍吸附著針,也就是身體的正氣尚未到達該部位,此時不能把針拔出來。如果強行拔針,病情可能會反覆,必須再次進行補瀉治療,耐心等待針周圍的氣感稍微鬆弛,才能將針慢慢拔出,並搖晃一下針後再停止。

在補法時,要吸氣後迅速拔針以去除病邪,隨後馬上按住針孔。而在瀉法時,要呼氣後緩慢拔針以去除病邪,針孔不會立刻閉合。

因此有說法是:下針時動作宜慢不宜快,太快會傷害血液;拔針時動作宜慢不宜快,太快會傷害氣息。

2. 八訣訓義十四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謂之燒山火者,回陽之針方也。其義何以明之?蓋頑麻,虛也;冷痹,寒也。先淺後深,推而納之,補之類也。九,陽數也,用九陽而三進三退。針之搓捻者疾也,疾則生熱,喻之鑽燧,急則生火也。慢提緊按,有鼓橐之象,有如針下生熱,則所鼓者,如大塊之鼓薰風,四大皆熱,故曰燒山火。然此施之氣血未敗之夫則宜;如尫羸氣弱者,不若投以甘劑,繼之灼艾,為萬全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燒山火」針法,是一種用來治療長期麻木和寒冷麻痹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先從淺層開始,再深入,採用九次快速的進針與三次緩慢的退針,並搭配緩慢提針與緊密按壓的動作,讓熱力達到身體深處,緊閉針孔,確保針刺時產生的熱能完全被身體吸收,以達除寒的效果。

所謂「燒山火」,就是一種回復體內陽氣的針灸方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長期麻木是因為體內元氣虛弱,寒冷麻痹則是因為寒氣入侵。先淺後深的進針方式,像在推入陽氣,屬於補法。九是陽數,使用九次的快速進針配合三次的緩慢退針。搓捻針身的速度快,會產生熱力,就像摩擦生火的道理一樣。緩慢提針與緊密按壓的動作,就像是在吹風箱,一旦針下生熱,就彷彿是大自然中的風在吹拂大地,讓全身都感到暖意,因此稱為「燒山火」。然而,這種方法適合用於體質健康、氣血尚未衰弱的人;對於體弱多病、氣力衰弱的人,不如服用溫補的藥物,再配合適量的艾灸,效果更佳,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