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2)
卷之三·尊經集 (2)
1. 出陳菀二十二
寒與熱爭,導而行之。其菀陳血不結者,即而取之,出其瘀血。
2. 迎隨補瀉二十三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
3. 疾徐補瀉二十四
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
4. 母子補瀉二十五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5. 動伸推納補瀉二十六
動而伸之是謂瀉,推而納之是謂補。
6. 導氣同精以調亂氣二十七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調亂氣之相逆也。
白話文:
慢慢地進入和退出,叫做引導氣息。補充或減少沒有固定的形狀,叫做融合精神。這不是關於是否有足夠的能量,而是調整紊亂且相反的氣息。
7. 陰深陽淺二十八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癢者陽也,淺刺之。
白話文:
疼痛是屬於陰性的症狀,如果用手去壓卻無法緩解也是屬於陰性,應該要深深地針灸治療。病症出現在上方的是屬於是陽性的,瘙癢則是屬於是陽性的,應該輕輕地針灸治療。
8. 先陽後陰二十九
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必審其氣之浮沉而取之。
白話文:
當疾病首先在人體的表層(即「陽」)出現症狀,然後深入到內部器官(即「陰」),我們應該先治療表層,再治療內臟。必須仔細觀察疾病的症狀和特徵,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
9. 脈氣淺者獨出其邪三十
脈氣之淺者,勿輕下針,必按絕其脈刺之,無令精氣出,獨出其邪氣耳。
白話文:
當脈氣較弱時,不要輕易地下針治療。必須先切斷脈搏再進行針灸,避免讓精氣流失,只讓邪氣排出即可。
10. 先補虛後瀉實三十一
陽實而陰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陰實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
白話文:
當一個人身體出現「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情況時,我們要先滋養他的陰氣,然後再排出他過剩的陽氣來調和。相反地,如果出現「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的情況,就要先增強他的陽氣,之後再排除過多的陰氣來達到平衡。
11. 病在營在衛三十二
寒熱少氣,血上下出者,病在營。氣痛時來時止,病在衛。怫氣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所生也。
白話文:
當你感到寒冷和發燒、疲倦乏力,並且有出血的情況出現,這可能是你的血液循環出了問題。如果你經常感覺到胸悶或疼痛,且這種症狀會突然消失又重新出現,可能與你的免疫系統有關。如果情緒不穩定,並伴有腹脹和嘔吐感,則可能是因為受涼而引起的腸胃炎。
12. 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三十三
刺虛者,必其氣至而實為驗;刺實者,必其邪散而虛為驗。
13. 刺實須其虛刺虛須其實三十四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留針,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白話文:
當治療實證時,要等待病人的陰氣達到高峯,然後才拔出針來;而治療虛證時,則要等到病人的陽氣到達高峯後再拔出針來。
14. 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三十五
刺陽病者,臥針而刺之。刺陰病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納針。是謂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也。
白話文:
當治療陽病症狀時,讓患者躺著進行針灸療程。當治療陰病症狀時,應先用左手指壓住要施針的地方,等到那裡的氣息分散開來再插入針頭。這就是說在針刺營氣的時候不要傷到衛氣,在針刺衛氣的時候也不要傷到營氣。
15. 熱厥寒厥留針功異三十六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16. 外內難易三十七
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內外難易之應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已經侵入到五臟但還沒有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下,治療時間大約是原定的一半;如果是五臟先受到疾病的侵害,然後才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下,治療時間則要加倍。這就是說,在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治療方法和療程長短會有所不同。
17. 疾之留之三十八
疾之,疾出其針也。留之,久留其針也。
18.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三十九
假令肝受病,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是虛宜補腎,實宜瀉心也。若不實不虛,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則於肝脈調之而已,是謂以經取之。
白話文:
如果肝臟受到疾病影響,若是虛弱就應該滋補它的母親(腎),若是過度亢奮就應該減輕它兒子(心)的力量。如果是既不虛弱又不過度亢奮的情況下,那是肝經本身生病了,沒有被其他外邪侵入,那麼只需要調整肝脈就可以了,這就是所謂的用經絡來治療的方法。
19. 間甚刺法不同四十
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
20. 專深刺法四十一
諸病專深者刺本臟,迫臟刺背俞,以臟氣會於俞也,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要在淺出血。
白話文:
如果疾病的症狀集中在某個部位或器官,可以使用針灸治療該器官所在的背部腧穴,因為這些穴位是和該器官相連接的。當腹部感到寒冷或者發燒時,停止治療。在進行針灸的時候,重要的是要把針插入皮膚表面並讓血液稍微流出來。關鍵是要輕微地放出一些血來。
21. 二刺一刺深刺間日刺四十二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納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要在去其血脈。
白話文:
治療熱性厥症的人(即身體發燒、四肢冰冷),應在兩側陰經上各扎兩針,在一條陽經上扎一針;治療寒性厥症的人(即身體寒冷、四肢冰冷),則應在兩條陽經上各扎一針,在一條陰經上扎兩針。
所謂“二陰”,就是指要在這兩條陰經上分別扎兩次。“一陽”則是指只在這個陽經上扎一次。
對於長期患病的人來說,病情已經深入體內,治療時應該深深插入並長時間停留於穴位內,並且每隔一天再進行下一輪治療。首先要注意調整身體兩側的力量平衡,去除體內的血脈阻塞。關鍵在於清除血液中的瘀滯和堵塞。
22.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四十三
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故當實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
白話文:
上等的醫生在預防疾病,當發現肝有問題時,就知道肝可能會傳遞病況到脾,所以他們會強化脾的氣質,確保脾不會受到肝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預防勝於治療」。中等的醫生在處理已經發病的情況,當發現肝有問題時,不懂得肝脾相傳的道理,只專注於治療肝,這就是「治療已發的疾病」。
23. 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四十四
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是所取信者在左手也,是謂知針。假令彈而不怒,爪下之後,不見有動脈之狀,刺之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又不得氣乃知十死不治,是所信者在右手,是何悟之晚也,是謂不知針。
白話文:
當要施針時,必須先用左手按住針要刺入的滎俞穴位,並輕彈使其充盈,再以手指輕輕按壓讓氣血下行,此時氣血流動的狀態,就像動脈跳動一樣。
接著順著針的方向刺入,當感到針感,就將針輕輕推入,這就是補法;反之,如果將針快速抽動,這就是瀉法。
我們判斷針刺是否得氣的依據在左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左手的變化來判斷針刺的效果,這叫作「知針」。
假設我們輕彈穴位,按壓之後卻沒有看到動脈跳動的現象,刺入針後也感覺不到針感,這就表示針刺的方向錯誤,應當是男性針刺女性的針法,反之亦然。
如果依然得不到針感,那就說明患者十有八九無法救治了。判斷這個結論的依據在右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右手的變化來判斷患者的病情。然而,到了這個時候才發現錯誤,就太晚了,這就叫作「不知針」。
24. 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四十五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也。所謂實之與虛者,濡牢之意也。氣來牢實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白話文:
然而,如果用針灸治療疾病時,先在疾病的對應穴位上進行刺激(即“迎”),然後再在相鄰或相關的穴位上進行滋養(即“隨”)。
例如,如果是心臟有問題,可以先在手掌中心的心經穴道上進行刺療(即“瀉手心主俞”,也就是消減它的力量)。接著,在手指尖端的手少陰心經的井穴上進行滋養(即“補手心主井”,也就是增強它的能量)。
這裡所說的「實」和「虛」是指脈搏的情況。「牢實」表示脈搏有力、「濡虛」則表示脈搏微弱。因此,“如得如失”的意思是:當脈搏變得更有力時就是有效果;反之,如果脈搏仍然微弱就代表沒有效果。
25. 知迎知隨四十六
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迎隨」是指瞭解氣血在人體內流動、經過經絡循環的方式。根據這種方式,治療時要按照正規的方向和反方向去進行針灸或按摩等療法,因此稱為「迎隨」。
26. 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四十七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實,則知肝實;西方虛,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火者肝之子,水者肝之母,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然而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應該互相平衡。如果東方(代表肝)過於強盛,就表示肝太實了;而西邊(代表肺)若過於衰弱,就表示肺太虛了。要減輕南面(代表心臟和肝)的熱氣,並增強北面(代表腎和膀胱)。因為心是肝的孩子,腎是肝的母親,孩子可以使母親變得更加健康,母親也可以使孩子變得更加虛弱。因此,減少心臟和肝的熱量,增加腎和膀胱的能量,就是為了讓金能夠得到平衡木的力量。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無法治療虛弱的地方,又何必去管其他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