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20)
卷之一·神照集 (20)
1. 腎經穴法分寸歌
湧泉屈足蜷指取,腎經起處須記此,
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後跟上太谿主,
後跟沖中尋大鐘,水泉溪下一寸許,
照海踝下陰蹻生,踝上二寸復溜與,
溜旁筋骨取交信,築賓六寸之端取,
陰谷膝內輔骨後,橫骨有陷如仰月,
大赫氣穴四滿處,中注肓俞正夾臍,
每穴一寸逐一數,商曲食關上陰都,
通谷幽門一寸居,幽門寸半夾巨闕,
此去中行各五分,步廊神封過靈墟,
神藏彧中入俞府,各一寸六不差殊,
欲知俞府君當問,璇璣之旁各二寸。
白話文:
【湧泉穴】在腳掌心,當你彎曲腳趾時,位於腳底最凹陷處,這是腎經的起始位置,務必牢記。
【然谷穴】位於腳踝前,大骨下方。
【太谿穴】在腳踝後方,跟骨上緣。
【大鐘穴】在太谿穴直下,腳跟骨尖端的凹陷處。
【水泉穴】在太谿穴下1寸左右。
【照海穴】在腳踝下方,陰蹻脈由此而生。
【復溜穴】在踝骨上2寸的位置。
【交信穴】在復溜穴旁,位於小腿肌肉和骨頭之間。
【築賓穴】在小腿內側,從膝蓋向下6寸的地方。
【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輔骨後方,有一個像仰月形的凹陷處。
【橫骨、大赫、氣穴、四滿穴】均位於腹部,且彼此間隔1寸。
【中注、肓俞穴】在肚臍兩側,各自相距1寸。
【商曲、食關、上陰都穴】分別位於胸腹部,間隔也是1寸。
【通谷、幽門穴】也在胸腹部,相距1寸。
【幽門穴】在巨闕穴兩側,相距1.5寸。
【中行穴】在巨闕穴下方,相距0.5寸。
【步廊、神封、靈墟穴】在胸部,間隔依次是1寸、1.6寸、1.6寸。
【神藏、彧中、俞府穴】在胸部,間隔也都是1.6寸。
想知道俞府穴在哪?就在璇璣穴旁邊,兩者相距2寸。
2.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圖穴十六
3.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包絡又名心主,心主乃無形之臟,故不及圖。)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起源於胸腔之中,然後向外連接到心包經絡,向下穿越膈肌,經過並聯繫三焦部位。其中一條分支沿著胸部延伸至側邊,從腋窩下方三寸處向上抵達腋窩,再往下沿著臂部內側行走,位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部,再沿著前臂在兩條主要肌腱之間下行,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到達指尖。
另一條分支從手掌分出,沿著無名指,達到指尖。當這條經脈發生問題,會導致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肌肉緊繃或抽搐、腋下腫脹,嚴重時會感到胸脇脹滿,心臟跳動劇烈,面色潮紅,眼睛泛黃,並且有無法停止的笑聲。
這些症狀都與心包經的疾病有關,包括心情煩躁和心痛,以及手掌發熱。
對於這些病症,如果脈象旺盛,應進行泄法;如果脈象虛弱,應進行補法;如果身體感覺熱,應快速施針;如果感覺冷,應讓針頭停留較長時間;如果脈象低落,可以使用艾灸;如果既不旺盛也不虛弱,則根據經絡原則來治療。旺盛的脈象在寸口部位比人迎部位大一倍,而虛弱的脈象在寸口部位反而比人迎部位小。
(心包絡又稱為心主,因為心主是一個無形的臟器,所以在圖譜中並沒有繪製出來。)
4. 手厥陰心包絡脈所發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一名手心主脈)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手厥陰、足少陽之會。《針經》刺入七分,灸三壯。
天泉二穴,一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腋居臑間二寸,舉臂取之。《針經》刺入六分,灸三壯。
曲澤二穴,水也。在手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橫紋兩筋中間,用手拄腰,便於下針。手厥陰脈所入,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二七壯。
郄門二穴,手心主郄。在掌後,去腕五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主脈所行,為經。《針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針透支溝穴。
內關二穴,在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陷中。手心主絡,別走少陽者,握拳取之。《針經》刺入二分,灸五壯。竇氏針透外關穴。諸病宜吐不得吐者取此。內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陰維,而會衝脈於心胸也。
大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橫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所注,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處是穴。手厥陰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云:得氣即瀉。又云:不可多灸,令人息肉日加。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手厥陰心主脈所出,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灸七壯。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脈所發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一名手心主脈)】
-
天池穴,又稱天會。位於乳房後方一寸,腋下三寸,正好在脅部,與腋下突起的肋骨對齊。這是手厥陰和足少陽兩經的交匯點。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七分,灸治三次。
-
天泉穴,又稱天溫。在曲腋下方,距離腋窩在臂間二寸的位置,舉臂可找到。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六分,灸治三次。
-
曲澤穴,屬於水穴。在手肘內側凹陷中,屈肘時,可在橫紋兩筋中間找到,用手撐腰,便於下針。這是手厥陰脈的穴位,爲合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五分,停留七個呼吸,灸治十四次。
-
郄門穴,是手心主郄穴。位於掌後,距離腕部五寸。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三分,灸治三次。
-
間使穴,屬於金穴。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厥陰心主脈的穴位,爲經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六分,停留七個呼吸,灸治三次。竇氏針刺穿過支溝穴。
-
內關穴,位於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的穴位,握拳可找到。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二分,灸治五次。竇氏針刺穿過外關穴。各種疾病需嘔吐但無法嘔吐時,可以取此穴。內關穴是八法之一,因爲它合陰維,並在心胸處與衝脈相會。
-
大陵穴,屬於土穴。在手掌後橫紋兩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厥陰脈的穴位,爲輸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二分,停留七個呼吸,灸治三次。
-
勞宮穴,屬於火穴,又稱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的地方即是穴位。這是手厥陰脈的穴位,爲滎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三分,停留六個呼吸,灸治三次。《明堂》記載:當得到氣感時,應立即瀉出。同時又說:不應過多灸治,否則會導致息肉日增。
-
中衝穴,屬於木穴。在手中指末端,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的凹陷中。這是手厥陰心主脈的穴位,爲井穴。根據《針經》,針刺應深入一分,停留三個呼吸,灸治一次。竇氏針刺深入一分,然後沿皮膚向後三分,灸治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