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2)
卷之三·尊經集 (2)
1. 出陳菀二十二
寒與熱爭,導而行之。其菀陳血不結者,即而取之,出其瘀血。
白話文:
當體內的寒氣與熱氣在互相抗衡時,我們應引導它們順利運行。對於那些陳舊、停滯的血液,若它們尚未凝結成塊,就應立即進行處理,排除體內的瘀血。
2. 迎隨補瀉二十三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
白話文:
翻譯內容如下:
[迎隨補瀉二十三]
如果在病氣正盛時進行針刺,等於是在病情加重時進行治療,怎麼可能讓病人的虛弱狀態得到改善呢?反之,若能在病氣衰退時施以針刺,等於是趁病情減緩時給予治療,怎麼可能讓病人的病情不見好轉,更趨向穩定呢?
這段文字主要是描述中醫針灸療法中的「迎隨補瀉」原則,即根據病情的發展階段選擇適當的治療時機和方法。
3. 疾徐補瀉二十四
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
白話文:
「操作針灸時,慢進快出會使得氣血充實;反之,快進慢出則會讓氣血疏散。」這是在描述針灸治療中,操作手法的不同會對患者身體產生不同影響的概念。
4. 母子補瀉二十五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如果體質虛弱,就應當滋補其相生的臟腑;如果邪氣過盛,就應該清泄其相生的子臟。這句話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來說明在治療疾病時,如何選擇適當的臟腑進行調理的方法。
5. 動伸推納補瀉二十六
動而伸之是謂瀉,推而納之是謂補。
白話文:
動而伸展之,這就是所謂的瀉法;推而納入之,這就是所謂的補法。在現代白話文中,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當我們讓身體或穴位處於活動並伸展的狀態,這就是在執行瀉法(即釋放或減少能量);相反的,如果我們對身體或穴位進行推壓和引導能量進入,這就是在進行補法(即增加或強化能量)。
6. 導氣同精以調亂氣二十七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調亂氣之相逆也。
白話文:
「慢慢地吸氣,再慢慢地呼氣,這稱之為引導氣息。在補充和排放時沒有明顯的形跡,這稱之為與精氣同步。這並不是說有多餘或不足的問題,而是為了調整那些紊亂並且相互逆反的氣息。」
7. 陰深陽淺二十八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癢者陽也,淺刺之。
白話文:
疼痛是屬於陰性症狀,如果是疼痛到用手去按壓卻感覺不到或找不到特定痛點的情況,這也是陰性特徵,應該進行深度針刺治療。疾病發生在身體上部的,以及有癢感的症狀,這些都是屬於陽性症狀,應該進行淺度針刺治療。
8. 先陽後陰二十九
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必審其氣之浮沉而取之。
白話文:
疾病如果先從身體的陽部發生,然後才影響到陰部的情況,治療時應先處理陽部的問題,之後再處理陰部的問題。在治療過程中,必須要仔細判斷氣血的浮沉狀態來進行治療。
9. 脈氣淺者獨出其邪三十
脈氣之淺者,勿輕下針,必按絕其脈刺之,無令精氣出,獨出其邪氣耳。
白話文:
對於脈氣較弱的人,不要隨便就施以針灸,必須先按壓確定脈位後再進行針刺。在針灸時要控制好手法,避免讓體內的精氣流失,只將體內的邪氣排出即可。
10. 先補虛後瀉實三十一
陽實而陰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陰實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應先滋補陰氣,之後再調節減少過剩的陽氣,使身體達到平衡;相反的,如果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應先滋補陽氣,然後再調整過剩的陰氣,同樣目的是為了使身體達到平衡狀態。
11. 病在營在衛三十二
寒熱少氣,血上下出者,病在營。氣痛時來時止,病在衛。怫氣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所生也。
白話文:
[病情在營在衛的辨識三十二]
[翻譯後內容]
如果出現畏冷發熱、精神疲憊,且有出血現象無論上半身或下半身,這代表病情在營血層面。
若是氣痛的情況,且這種疼痛是時發時停的,則表示病情在氣的運行層面。
至於腹部脹滿、腸鳴等症狀,通常是因為風寒侵入腸胃中所導致的。
12. 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三十三
刺虛者,必其氣至而實為驗;刺實者,必其邪散而虛為驗。
白話文:
對於治療體虛的人,必須等到他的氣血到達病處且病情獲得實質改善才算有效;對於治療體實(邪氣盛)的人,必須確認邪氣已散去且身體呈現虛弱恢復的狀態纔算成功。
13. 刺實須其虛刺虛須其實三十四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留針,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白話文:
對於需要疏解實證(即過盛的病狀)的情況,應在適當的穴位上留針,等到陰氣旺盛到達,使針下的部位感到寒冷,這時纔可拔除針具。對於需要補益虛證(即不足的病狀)的情況,同樣在適當的穴位上留針,但要等到陽氣旺盛到達,使針下的部位感到溫熱,這時纔可拔除針具。
14. 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三十五
刺陽病者,臥針而刺之。刺陰病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納針。是謂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也。
白話文:
對於患有陽性病症的患者,應讓其躺下後再進行針刺治療。
對於患有陰性病症的患者,首先應用左手按壓住將要針刺的穴位,等到氣散開了,再插入針頭。這就是所謂的針刺營血時不傷及衛氣,針刺衛氣時也不傷及營血的治療原則。
15. 熱厥寒厥留針功異三十六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白話文:
對於治療因熱引起的痙攣,若留下針灸針反而會導致寒冷的症狀。對於治療因寒引起的痙攣,若留下針灸針反而會產生熱的感覺。這段文字在現代白話文的意思是:在治療由熱所導致的痙攣時,如果延長針灸針的停留時間,可能會讓病人感到更冷;同樣地,在治療由寒所導致的痙攣時,如果延長針灸針的停留時間,可能會讓病人感到更熱。
16. 外內難易三十七
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內外難易之應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病狀先出現,但尚未侵入到臟腑的,治療時所需的時間會是預期的一半。若是臟腑先受病害然後身體外在才顯現出病徵的,治療時所需時間則會是預期的兩倍。這就是疾病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其病情輕重與治療難易的相對關係。
17. 疾之留之三十八
疾之,疾出其針也。留之,久留其針也。
白話文:
「疾之」是指迅速地將針刺入然後馬上拔出。「留之」則是將針留在穴位上一段較長的時間。
18.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三十九
假令肝受病,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是虛宜補腎,實宜瀉心也。若不實不虛,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則於肝脈調之而已,是謂以經取之。
白話文:
假如是肝臟有了問題,如果肝氣虛弱,就應當補充它的"母親",也就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則補腎;如果肝氣過旺,就應當疏導它的"孩子",也就是按照五行相剋的原則去清心火。在既非肝氣虛弱,又非肝氣過旺的情況下,這就是肝臟本身的疾病,並沒有受到外來邪氣的影響,那麼只需要在肝臟相關的脈絡上進行調整即可,這種治療方式就是所謂的根據經絡理論來治療疾病。
19. 間甚刺法不同四十
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
白話文:
對於病情輕微的患者,針刺應淺一些;病情嚴重的,則針刺要深一些。對於病情輕微的,使用的針刺次數較少;病情嚴重的,使用的針刺次數則較多。總之,針刺的深淺和次數需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以達到調節氣血的目的。
20. 專深刺法四十一
諸病專深者刺本臟,迫臟刺背俞,以臟氣會於俞也,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要在淺出血。
白話文:
各種疾病如果深入到特定的臟器,應直接針刺該臟器相對應的部位;如果病邪緊迫著臟器,則應刺背部的俞穴,因為臟腑的氣血會聚在俞穴上,等到腹部的寒熱症狀消失就可以停止針刺。至於針刺的關鍵,在於下針後只需輕微出血即可,重點就在於讓血液有輕微的流出。
21. 二刺一刺深刺間日刺四十二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納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要在去其血脈。
白話文:
對於治療熱厥症,會採用兩次刺激陰經,一次刺激陽經的方式。而對於寒厥症,則是兩次刺激陽經,一次刺激陰經。所謂的兩陰,就是兩次對陰經的刺激;一陽,即是一次對陽經的刺激。
對於長期患病的人,因為邪氣已深入體內,對於這種病情的治療,我們會將針深深地刺入,並且讓針在體內停留一段時間,然後隔天再進行下一次的針灸。在治療過程中,首要的是調整身體的左側和右側平衡,並清理血液中的瘀滯。重點是要清除血液中的瘀滯。
22.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四十三
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故當實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
白話文:
[高明的醫生預防疾病於未發,普通醫生治療已發生的疾病 四十三]
高明的醫生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進行預防,例如看到肝有病,就能預測到病情可能會影響到脾臟,因此會提前強化脾臟的功能,防止肝臟的病邪傳至脾臟,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而普通醫生在面對疾病時,只看到眼前肝臟的問題,不懂得疾病的連鎖反應,只是專心治療肝臟,這就是所謂的「治已病」。
23. 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四十四
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是所取信者在左手也,是謂知針。假令彈而不怒,爪下之後,不見有動脈之狀,刺之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又不得氣乃知十死不治,是所信者在右手,是何悟之晚也,是謂不知針。
白話文:
當要進行針灸的時候,必須先用左手按壓即將針灸的穴位,然後輕彈使肌肉緊繃,再用指甲輕刮後施針,會感覺到氣血的流動,就像摸到脈搏一樣。順著針的方向刺入,當感受到氣血的反應,再進一步將針往肉裡推,這就是所謂的補法;如果感受到氣血的流動後,將針往外拉,這就是所謂的瀉法。這種情況下,我們對針灸效果的判斷主要依賴於左手的感覺,這就叫做懂針灸。
假設在輕彈肌肉並未使其緊繃,用指甲刮過後也沒有出現像脈搏跳動那樣的氣血流動感,針灸後也感受不到氣血的反應,甚至在男子身上找錯了外側穴位,在女子身上找錯了內側穴位。再者,如果連氣血的流動都感受不到,那就知道病情已經嚴重到十之八九無法治癒,這種情況下,我們對針灸效果的判斷主要依賴於右手的感覺,這表明我們醒悟得太遲了,這就叫做不懂針灸。
24. 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四十五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也。所謂實之與虛者,濡牢之意也。氣來牢實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白話文:
然而,“迎而奪之”指的是瀉其子臟腑的方法。“隨而濟之”則是指補其母臟腑的方式。舉例來說,如果心臟有疾病,我們會選擇瀉心臟的相生子臟腑-手心主俞穴,這就是所謂的“迎而奪之”。反之,若要補強心臟,就會去補心臟的相生母臟腑-手心主井穴,這就是所謂的“隨而濟之”。
至於所說的“實之與虛”,指的是脈象的堅韌或柔弱。如果脈象堅韌實在,就表示病情有所改善;反之,如果脈象柔弱無力,就表示病情可能沒有好轉,或者更糟了。因此,才會說病情的轉變就像是“若得若失”。
25. 知迎知隨四十六
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白話文:
所說的「迎隨」,就是了解人體內營氣與衛氣的運行狀態,以及經脈中的氣血流通方向;在進行針灸治療時,依照這些氣血的流動方向,順著或逆著它們的流向來下針,這就是所謂的「迎隨」手法。
26. 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四十七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實,則知肝實;西方虛,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火者肝之子,水者肝之母,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然而,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應當互相平衡。如果東方象徵的木過於強盛,我們就能推斷出肝臟功能可能過旺;同樣地,若西方象徵的金顯得弱小,則表示肺部功能可能較為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選擇抑制南方象徵的火,同時補充北方象徵的水。因為火是肝的衍生力量,而水是肝的能量來源,衍生力量可以使能量來源更加旺盛,反之,能量來源也能影響衍生力量的強弱。因此,我們透過抑制火勢並補充水力,目的是讓金和木達到平衡。正如古籍《經》所說:如果連虛弱的部分都無法治理,還談何其他,就是這個意思。
換句話說,如果身體的五行不平衡,比如肝臟功能太強或肺部功能太弱,我們會通過調整心臟(火)和腎臟(水)的功能來恢復平衡,因為心臟是肝臟的"子",腎臟是肝臟的"母","子"的力量可以讓"母"更強,而"母"的力量可以讓"子"更弱。所以,我們會通過抑制心臟的功能和補充腎臟的功能,使肝臟和肺部達到平衡。這就像《經》中所說的,如果連虛弱的地方都無法處理,還能做些什麼呢?這就是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