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19)
卷之一·神照集 (19)
1. 足少陰腎經所發二十七穴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直臍中兩旁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食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一寸,灸五壯。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夾任脈各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
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衝脈、足少陰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五壯。(自橫骨至幽門十一穴。《針經》云:夾任脈兩旁各半寸。《千金方》云:幽門在巨闕旁半寸,肓俞直臍旁各五分,與《針經》符合。《明堂》穴法、王冰《素問》注:「去中行一寸。
」《資生經》作夾任脈兩旁一寸五分。諸家不同如此,今從上古《針經》,以五分為訓。)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入四分,灸五壯。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任脈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夾任脈各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璣穴兩旁各開二寸,仰而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五壯。竇氏針入一分,沒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二十七個穴位位置說明:
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方一寸,距離肚臍左右各五分。此穴是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艾灸五壯。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一寸,位於任脈兩旁各五分處。此穴是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艾灸五壯。
食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一寸,位於任脈兩旁各五分處。此穴是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艾灸五壯。
陰都穴(又名食宮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位於任脈兩旁各五分處。此穴是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艾灸五壯。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位於任脈兩旁各五分處。此穴是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五壯。
幽門穴(又名上門穴):位於巨闕穴兩旁各五分凹陷處。此穴是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穴位。《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五壯。從橫骨到幽門共有十一個穴位。《針經》記載這些穴位位於任脈兩旁各半寸。《千金方》記載幽門穴位於巨闕穴旁半寸,肓俞穴位於肚臍兩旁各五分,與《針經》記載相符。《明堂》穴位療法及王冰《素問》注釋中記載:「距任脈中線一寸」。《資生經》記載這些穴位位於任脈兩旁各一寸五分。各家說法不一,這裡遵循上古《針經》,以五分為準。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位於任脈兩旁各二寸,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位於任脈兩旁各二寸,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位於任脈兩旁各二寸,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位於任脈兩旁各二寸,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
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位於任脈兩旁各二寸,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竇氏針法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沿著皮膚向外斜刺一寸半,艾灸二七壯(十四壯)。
俞府穴:位於巨骨穴下方,距離璇璣穴左右各二寸,需仰臥取穴。《針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竇氏針法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沒入皮膚向外斜刺一寸半,艾灸二七壯(十四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