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3)
卷之三·尊經集 (3)
1. 實實虛虛為害四十八
假令肺實肝虛,用針者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工之所害也。
白話文:
假如肺臟功能亢進而肝臟機能衰弱,施針灸治療的人不去補強肝臟,反而進一步加強肺臟的功能,這種做法就被稱為對實症施實法、對虛症施虛法,等於是在原本就不足的地方再造成損失,而在已經過剩的地方再增加餘裕,這正是醫生在治療上應避免的錯誤。
2. 瀉實針方四十九
血氣已並,病形已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然瀉實者,氣盛乃納針,針與氣俱納,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白話文:
當血氣已經混亂,病情已經形成,體內的陰陽失衡,該如何進行補益或泄實呢?對於泄實的治療,應在氣力旺盛時進針,針和氣一起進入,目的是打開堵塞的通道,就像是開啟門戶一樣,然後針和氣再一同出來,這樣一來,精氣不會受損,而邪氣就能被排除。體表的通道不封閉,以便於邪氣的排出,搖動和擴大通道,就像是清理道路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大泄。必須快速地把針拔出,體內的濁氣才能順利排掉。
3. 補虛針方五十
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納針,氣出針入,針孔四塞,精無從出,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無後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白話文:
【補虛針法五十】
拿著針不要立刻下針,先安定心神,等到病人吸氣時再下針。當氣息呼出,針就進入穴位,針孔四周會緊密閉合,讓精氣無法流失,然後在氣血充盈時快速拔針。氣息進入,針隨即拔出,使熱氣無法迴流,如此一來,病氣的通道就被封閉了,邪氣得以分散,精氣就能保存下來。行動要把握時機,這樣才能留住附近的氣,甚至引來遠處的氣,這就是所謂的追隨氣息。
4. 搖針五十一
刺腫搖針,經刺勿搖。
白話文:
在治療腫塊時使用搖針法,但在刺入經脈時則不應搖動針具。這句話是說,當針灸治療腫脹病症時,可以使用搖針的手法來增強療效;然而,在針灸經絡時,則不能使用搖針手法,以免影響氣血運行。
5. 三刺則穀氣至五十二
刺在陽分則陽邪出,刺在陰分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又邪氣之來也緊而堅,穀氣之來徐和,是其別也。
白話文:
如果在身體的陽性部位進行針刺,那麼陽性的病邪就會被排出;同樣地,在陰性部位針刺,陰性的病邪就會被排出。經過三次的針刺後,體內的穀氣就會到達,這時就可以停止針刺了。
所謂的穀氣,就是當身體已經得到充分的滋補,變得飽滿;或者已經經過排泄,變得空虛,這樣就能判斷穀氣已經到達了。此外,病邪入侵時,會讓人感覺緊繃且堅硬;而穀氣來臨時,則會讓人感到舒緩和諧,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6. 瀉必用方補必用圓五十三
瀉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納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易行也。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圓與方,非針也。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進行瀉法治療時,必選在氣力最旺盛、月亮最圓滿、天氣溫和、身體狀況穩定,且在病人吸氣時下針,再等到下一次吸氣時轉動針,最後等到呼氣時緩慢拔針。這就是所謂的「瀉必用方」,因為在此情況下,氣血較易流通。
而在進行補法治療時,則必須使用圓潤的手法,因為圓潤代表流動,流動代表轉換。針刺時必須精準地對準血脈,並在吸氣時排出針。所以,圓與方並不是指針的形狀,而是指治療手法。
因此,調養精神的人,必須瞭解身體的胖瘦、營衛血氣的盛衰。血氣是人的生命力,不可以不謹慎地調養。
7. 離合真邪補瀉針方五十四
邪之入於脈也,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至於寸口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在陽,不可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納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不足者,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白話文:
當邪氣侵入人體的脈絡時,就像水面被風吹動一樣。脈搏的跳動,有時候會突然變得強烈,當這種脈象出現在寸口(手腕內側,傳統中醫診斷脈搏的位置)時,脈搏大小會時常變化,脈搏顯得大時是邪氣到來,脈搏顯得小時則是身體正常。邪氣的流動沒有固定的位置,可能在陰經也可能在陽經,我們無法預測它的走向。如果突然遇到邪氣,我們應立即阻斷其進路,當病人吸氣時插入針灸針,避免邪氣亂竄,針刺後要保持安靜,讓針頭在穴道內停留一段時間,防止邪氣擴散,當病人吸氣時再轉動針頭,直到感到氣感出現,等到病人呼氣時才拔針,把邪氣一併帶出,這就是所謂的瀉法。
如果人體正氣不足,必須先用手按摩,揉捏,然後用手指推按,拍打,使局部肌肉緊繃,再進行針灸,刺激穴位使其通暢,從外部引導,封閉住邪氣。在病人呼氣完畢時插入針灸針,同樣保持安靜,讓針頭在穴道內停留一段時間,直到氣感出現,如同等待貴客一般耐心,直到太陽下山。當正氣已到達,適當的保護自己,等到病人吸氣時拔針,這樣可以使正氣不致外泄,將針眼關閉,使神氣得以保存,讓正氣留在體內,這就是所謂的補法。
8. 去濁血五十五
邪之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去其濁血。留之於經,久則為痹。
白話文:
當異常的情況從較淺層的絡脈進入到更深層的經脈時,它會停留在血液之中。這種異常情況與身體正常的溫度環境不協調,就像海浪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所以不會一直存在。
當這種異常情況出現時,我們必須立刻制止並處理它,處理的方式就是排除體內的廢血,如果這些廢血留在經脈中太久,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肢體活動不便或疼痛的病症。
9. 刺因於形五十六
皮厚色黑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皮薄色少者,淺而疾出其針。
白話文:
對於皮膚厚且顏色深黑的人,針灸時應將針扎得深一些,並且可以增加針灸的次數;對於皮膚薄且顏色較淺的人,針灸時應將針扎得淺一些,並要快速地拔出針來。
10. 刺因於病五十七
凡十二經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對於所有十二條經絡的疾病,如果病情旺盛就應施以瀉法;如果病情虛弱就應施以補法;如果是熱性病症,治療時手法要迅速;如果是寒性病症,針刺後就要留針一段時間;如果患處凹陷下去,就應採用艾灸治療;如果病情既不算旺盛也不算虛弱,那就依照該經絡的特性來進行治療。
11. 刺因於脈五十八
諸脈急者多寒,刺急者,深納而久留之。緩者多熱,刺緩者淺納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大者多氣少血,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滑者陽氣盛,微有熱,刺滑者疾髮針而淺納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澀者少血少氣,微有寒,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白話文:
【對於由脈絡引起的疾病五十八種】
各種脈搏緊急的情況,多是由於體內寒氣過重,對於這種脈搏緊急的情況,治療時應將針深深插入,並保持一段時間。
脈搏緩慢的情況,通常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對於脈搏緩慢的情況,治療時只需輕微地插入針,並快速地拔出,以去除體內的熱氣。
脈搏強大的情況,通常表示氣多血少,對於這種脈搏強大的情況,治療時只需稍微洩掉一些氣,但不要讓血液流失。
脈搏滑順的情況,表示陽氣過剩,略帶熱氣,對於脈搏滑順的情況,治療時只需快速地拔針,並輕微插入,以洩掉過剩的陽氣,並去除熱氣。
脈搏澀滯的情況,表示血氣兩虛,略帶寒氣,對於脈搏澀滯的情況,治療時必須精準地命中脈絡,並根據脈搏的走向,長時間留針,治療前要先按壓和按摩脈絡,針灸後要迅速按住針孔,防止血液流出,以調和脈絡。
對於所有脈搏細弱的情況,通常表示陰陽、形體、氣血都處於不足的狀態,這種情況下不適合針灸,而應該用甘草等調補的藥物來調理。
12. 刺因於時五十九
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白話文:
「春天應當針刺井穴,夏天應當針刺滎穴,長夏(季夏)應當針刺俞穴,秋天應當針刺經穴,冬天應當針刺合穴。這是因為春天若針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夏天若針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長夏(季夏)若針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秋天若針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冬天若針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
13. 上實下虛針方六十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通而決之,是謂解結。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上半身實證,下半身虛證且氣血不順的情形,這通常是因為有異常的脈絡在主要經脈上過度充盈,導致經脈運行不暢。應當辨識出這些異常脈絡並施以針刺放血,使氣血得以流通,這種方法被稱為解除結滯。
14. 上寒下熱上熱下寒針方六十一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火熨項與肩胛,令熱上合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針而灸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如果出現上半身寒冷、下半身燥熱的症狀,應先針刺頸部的太陽穴,並且長時間留針。針刺後,再用火熨法溫熱頸部和肩胛部位,直到熱感上行至頭部結合,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的治療方法。相反的,若是上半身燥熱、下半身寒冷的情況,應找出經絡中脈象虛弱且凹陷的部分進行針刺並施以艾灸,直到氣血下行至下半身為止,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的治療方式。」
15. 五病五取六十二
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盛者取之俞,病變於音,經滿而血者取之經,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白話文:
如果疾病源自內臟,應針刺手足的「井穴」來治療; 如果病情會導致面色改變,應針刺手足的「滎穴」來治療; 如果病情時好時壞,應針刺背腰部的「俞穴」來治療; 如果病情會影響聲音,以及經絡充血的情況,應針刺手足的「經穴」來治療; 如果疾病發生在胃部,或是因飲食不節制所引發的病,應針刺手足的「合穴」來治療。
16. 五主六十三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義詳《開蒙集》「五門主治」條下。
白話文:
井穴主要處理心下部脹滿的問題, 滎穴主要針對身體發熱的情況, 俞穴主要負責改善身體沉重及關節疼痛, 經穴主要是解決喘息、咳嗽及寒熱交錯的症狀, 合穴則是專門處理氣逆和腹瀉的問題。 其詳細解釋可參考《開蒙集》中「五門主治」的相關條目。
17. 足陽明六十四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瀉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是人體五臟六腑的血海,其脈絡大,血液充盈,氣血旺盛且易熱壯。在針灸治療時,對此經絡的操作應注意,既不能刺得太深,也不能讓氣血分散;既不能過久留針,也不宜強烈瀉法。」
18. 刺留呼則度六十五
刺陽明者,深六分,留十呼,古道也。其它刺深五分、四分、三分、二分、一分,留七呼、五呼、四呼、三呼、二呼、一呼,皆以氣血多少遠近為度。
白話文:
在針刺足陽明胃經時,應該深入六分,並停留直到完成十次呼吸,這是古法。對於其他經絡,分別深入五分、四分、三分、二分、一分,應分別停留直到完成七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一次呼吸,所有的深度和停留時間都是根據氣血的多少以及距離心臟的遠近來決定的。
19. 當刺井者以滎瀉之六十六
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使也。然諸井者母也,滎者子也。實者瀉其子,故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白話文:
這些位於肢端的穴點(即井穴),由於它們處於肌肉較淺薄的地方,因此針刺時可能不易操作或效果有限。然而,在五行相生的理論中,這些井穴是「母」穴,而滎穴則是「子」穴。在治療實證時,我們通常選擇「瀉其子」,也就是說,當應該針刺井穴但又不方便或效果不佳時,可以選擇針刺相應的滎穴來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