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8)

1. 針藥方宜二十五

丹溪用藥,多以滋陰制火去濕為主。滋陰制火,如二母、二冬、三黃、四物、龍薈、虎潛,補天益腎之類,謂滋陰則火自降也。去濕加二陳、二妙、四君、五苓,省風除濕之品,皆其日用常施之劑,非其偏也。謂東南卑濕之區,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方之所宜也。刺家用針亦有方宜,經曰: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咸者勝血,故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南方者,天之所長養,陽之所盛,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是皆地勢使然,方之所宜一也。

白話文:

丹溪在使用藥物時,大多以滋潤陰分、抑制虛火和去除濕氣為主要目標。滋潤陰分和抑制虛火的藥物,例如知母、貝母、麥門冬、天門冬、黃芩、黃連、黃柏、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龍膽草、虎杖等,這些藥物能夠滋潤陰分,讓虛火自然下降。去除濕氣的藥物,則包含陳皮、半夏、黃柏、茯苓、人參、白朮、甘草、澤瀉等,這些都是他日常常用的藥物,並非偏愛某種藥物。

他認為東南地區因為氣候潮濕,因濕熱導致的疾病佔了大約八到九成,所以這樣的藥方是適合當地的。就像針灸師使用針灸也有適合的地區,古人說過:在東方地區,那是天地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

那裡的人們喜歡吃魚且口味偏鹹,吃魚會讓人體內產生熱量,而鹹味能助長血液,所以那裡的疾病大多為膿腫,治療上適合使用砭石。在南方,是大自然滋養萬物的地方,陽氣旺盛,霧露聚集,那裡的人們喜食酸味和發酵食品,所以他們的疾病多為肌肉痙攣或關節僵硬,治療上適合使用細小的針。這些都是由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是必要的。

2. 明熱俞五十九穴二十六

劉完素用藥,以火熱立論,其主通聖散一方,以治風熱,甚為周匝無間。方內用防風、麻黃以解表,風熱之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用荊芥、薄荷以清上,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熱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卻諸經之遊火;熱傷於血,陰臟失榮,川芎、歸、芍,益陰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調中。人知劉守真長於治熱如此,而不知其得之《素問》熱病五十九刺者深也。

《刺熱論》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風門,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上古刺熱病之方,如此周悉,劉守真立通聖散一方,實與五十九刺爭美,無亦私淑其旨而得之深乎?不然,何若符節之相契也。

白話文:

劉完素在使用藥物時,主要以火熱理論為基礎。他主張的通聖散這一方劑,用來治療風熱疾病,效果非常全面且無縫隙。方劑中使用防風和麻黃來解表,對於皮膚上的風熱,能通過汗水排泄出去;用荊芥和薄荷來清熱上部,對於頭頂的風熱,能通過鼻子排泄出去;大黃和芒硝是通利藥物,對於腸胃中的風熱,能從排便中排泄出去;滑石和梔子是利尿藥物,對於體內濕熱,能通過小便排泄出去;當膈肌過熱,肺和胃受到影響,石膏和桔梗可以清肺胃熱;而連翹和黃芩則能消除各經絡中的遊走性火熱;熱度傷害血液,陰臟失去滋養,川芎、當歸和白芍能補益陰血;而甘草和白朮則能調和胃氣並調理中焦。

人們只知道劉守真在治療熱病上有這樣的深度,但不知道他實際上深受《素問》中對熱病五十九種針刺療法的啟發。

《刺熱論》提到:頭部的五行五點,用來超越所有陽性的熱逆。大杼、膺俞、缺盆、風門,這八個穴位用來排除胸中的熱氣;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來排除胃中的熱氣;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來排除四肢的熱氣;五臟俞旁五,這十個穴位用來排除五臟的熱氣。總共這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用來處理身體的熱氣。

上古時期用針刺治療熱病的方法如此全面,劉守真創立的通聖散,確實能和五十九刺相媲美,難道不是因為他深入理解了其中的精髓嗎?否則,怎麼會如此契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