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兼羅集 (12)

1. 天元太乙歌(即席弘賦)八十

先師秘傳《神應經》,太乙通玄法最靈。

句句言辭多奧妙,萬兩黃金學也輕。

熟記不忘多效驗,治病如神了在心。

口內將針多溫暖,便觀患者審浮沉。

陰病用陽陽用陰,分明便取陰陽神。

虛則宜補實宜瀉,氣應真時病絕根。

氣至如擺活龍尾,未至停針宜待氣。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針列缺。

列缺頭疼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閉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

手攣肩脊痛難忍,合骨仍須瀉太衝。

曲池主手不如意,合谷針時宜仔細。

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針陰市。

但患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疼針尺澤,冷淵一刺有神功。

手三里兮足三里,食痞氣塊兼能治。

鳩尾獨治五般癇,若刺湧泉人不死。

大凡痃痞最宜針,穴法從來著意尋。

以手按痃無轉動,隨深隨淺向中心。

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

大椎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

氣滯腰疼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

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

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

牙疼腰痛並咽痹,二間陽谿疾怎逃。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

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

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

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

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冷風冷痹疾難愈,環跳腰間針與燒。

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

婦人心痛心癃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塞大敦燒。

髖骨腿痛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工夫度淺深。

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

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

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

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腰連胯痛不大便,即於三里攻其隘。

氣上攻噎不住時,氣海針之立便瘥。

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針瀉氣令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

白話文:

先師祕密傳授的《神應經》,其中的太乙通玄法最為靈驗。

每一句話都充滿奧妙,即便以萬兩黃金來學習,也顯得輕易。

只要熟記這些內容,治病效果顯著,心中自然明白。

在口中溫暖針具,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

陰病需用陽治,陽病需用陰治,清楚辨別陰陽的運用。

虛證應當補充,實證應當泄出,氣血調和,疾病才能根除。

氣血到達,就像活龍擺尾,如果未到,應耐心等待。

若治療兩乳之間的問題,可以找太淵穴,若無反應,再針列缺穴。

列缺穴可用來治療頭痛,包括偏頭痛,重瀉太淵穴,通常都能見效。

對於耳聾、氣閉,應針刺聽會穴,迎香穴的瀉法效果如神。

天突穴能治療喉風,虛喘問題可尋找三里穴。

手部拘攣、肩背脊椎疼痛難忍,應針刺合骨和太衝穴。

曲池穴可治療手部功能不佳,針刺合谷穴時需細心。

心臟病、手顫問題可在少海穴和陰市穴間找答案。

對於因傷寒導致的耳聾,耳門和聽會穴能迅速解決。

各種肘部疼痛,尺澤穴是選擇,冷淵穴一針下去,效果神奇。

手三里和足三里穴,能治療食痞、氣塊等問題。

鳩尾穴獨特治療五種癇症,湧泉穴的針刺,能救命。

一般而言,痃痞問題最適合針灸,需認真尋找穴位。

手按痃部位,若無轉動感,則可根據深度向中心針刺。

胃部積食,應針刺璇璣穴,三里穴的效果常被人忽視。

陰陵泉穴能治療心胸滿悶,針刺承山穴後,食慾會恢復。

大椎穴連同長強穴使用,可治療小腸氣痛。

委中穴專治腰痛,腳膝腫時可尋找至陰穴。

氣滯腰痛無法站立,橫骨和大都穴是急救良方。

氣海穴能治療五淋,同時針刺三里穴,配合呼吸。

期門穴能治療傷寒,若已過六日仍未發汗,可向乳根二肋間尋找。

此穴也能治療生產困難。

耳內有如蟬鳴,腰將折斷,三里穴就在膝下。

若能在五會穴進行補瀉,這祕密切勿輕易透露他人。

睛明穴治眼疾效果不佳時,合谷穴和光明穴不可或缺。

人中穴治療癲癇功效卓著,十三鬼穴也毫不遜色。

水腫問題,水分穴和氣海穴的結合,能使皮內氣自行消散。

對冷嗽,先補合谷穴,然後瀉三陰交穴。

牙痛、腰痛、咽炎,二間穴、陽谿穴難以逃避。

三間穴和腎俞穴的結合,能消除肩背的風寒。

若針刺肩井穴,必須同時針刺三里穴,否則氣未調和。

陽陵泉穴對於膝間疼痛,針灸效果顯著。

委中穴治療腰痛和腳部抽筋,針刺後血液自動調節。

腳痛、膝腫,三里穴、懸鐘穴、二陵穴和三陰交穴是選擇。

太衝穴引氣,手指麻木問題自然消失。

轉筋、目眩,針刺魚腹穴,承山穴和崑崙穴效果立現。

肚子痛,公孫穴效果最好,與內關穴相應,必能康復。

對於冷風、冷痹等難治疾病,環跳穴和腰間的針灸或熱敷是良策。

風府穴和風池穴能找到,傷寒和其他百病即可一併消解。

陽明二日,尋找風府穴,嘔吐問題需針刺上脘穴。

婦女心痛問題,心癃穴是選擇,男子痃癖問題,三里穴是最佳。

小便失禁,關元穴效果最好,大便閉塞,大敦穴針灸有效。

髖骨、腿痛,三里穴瀉法可用,復溜穴可緩解氣滯。

風府穴針灸難度最大,需精確掌握深淺。

若膀胱氣未散,三里穴是選擇。

七疝、小腹痛,照海穴、陰交穴和曲泉穴可針刺。

若無反應,可尋找氣海穴,關元穴同瀉,效果如神。

小腸氣痛連接肚臍,迅速瀉陰交穴,不可延遲。

湧泉穴針刺取氣,其中玄妙少有人知。

小兒脫肛問題,先灸百會穴,再灸鳩尾穴。

長期受傷寒影響的肩背痛,針刺中渚穴是選擇。

肩上痛連至臍部不止,手部三里穴是選擇。

下針後,若感到麻重,立即瀉,得氣時不必停留。

腰痛連至胯部,排便困難,三里穴可攻其要害。

氣上攻噎不止,針刺氣海穴立即見效。

補法從卯南轉針,瀉法從卯北開始,不辭勞苦。

逼針瀉氣時,讓患者吸氣,補法時,隨著呼氣調節。

左右捻針,尋找子午,抽針行氣,效果遠超預期。

針灸補瀉方法清晰,進一步研究根本和標誌。

咽喉問題最緊急,百會穴、太衝穴、照海穴和陰交穴是首選。

學習者應潛心熟讀,席弘的治病方法極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