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尊經集 (16)

1. 作用相符八

藥有單方,一藥而主一病也。針有特刺,一穴而主一病也。用藥寒之而不寒,則飲之寒水。用針刺熱病者,亦先飲以寒水。用藥溫之而不熱,則用烏附;用針者亦有燔針灼艾。針之與藥,作用相符如此。

白話文:

有些藥物可單獨使用,一種藥能主要治療一種疾病。針灸中也有特定的穴位,一個穴位可以主要對治一種疾病。如果使用寒性藥物但效果不足,會讓人喝下冷的水來增強寒涼效果。同樣地,當使用針灸治療熱性疾病時,也會先讓人飲用冷水。若使用溫性藥物但效果不夠,就會使用像烏頭、附子這類更溫熱的藥物;在針灸上,也有燒熱針具或施以艾灸的方法。針灸與藥物治療,其作用原理和相輔相成的效果就是這樣相符的。

2. 針藥治同九

藥家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陷下者升之。針家熱則疾之,寒則留之,實則迎之,虛則隨之,陷下則灸之。針藥異途,治則同也。

白話文:

在醫學上,對於有熱症的病人,我們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有寒症的,就用溫熱的藥物。如果身體機能過盛,我們會使用泄法;若是機能衰弱,則採用補法。對於氣血下陷的情況,我們會使用提升的方法。

而在針灸治療上,對於熱症,我們快速出針;對於寒症,我們會讓針留置在穴道上一段時間。當身體機能過盛時,我們會逆著經絡行針;若機能衰弱,則順著經絡行針。對於氣血下陷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灸法。

雖然針灸和藥物治療方式不同,但其治病原則是一樣的。

3. 針藥自然之理十

藥之升陽者皆汗,沉陰者皆下,甘溫者皆和,苦者皆湧泄,淡者皆滲利,辛者皆散,酸者皆收,咸者皆潤,自然之理也。刺家補太陽、陽明則汗,瀉陽明、太陰則下,調少陽、厥陰則和,補陰維則湧逆,瀉陰蹻則滲泄,搖動皆散,靜留皆收,引而致之皆潤,亦自然之理也。

白話文:

【針藥自然之理十】

凡是能提升陽氣的藥物都能發汗,能下沉陰氣的藥物都能通便,甘甜溫和的藥物都有調和的作用,苦味的藥物都能促進嘔吐或排泄,淡味的藥物都能利尿,辛辣的藥物都有散寒的效果,酸味的藥物都有收斂的作用,鹹味的藥物都能滋潤,這都是自然的規律。

在針灸治療上,補充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氣血會促進發汗,清除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瘀滯會導致通便,調整少陽經和厥陰經的氣血會有調和的效果,補充陰維脈會引起嘔吐或逆反反應,清除陰蹻脈的瘀滯會導致排泄,搖動針具都會有散寒的效果,針具靜止停留都會有收斂的作用,引導針感至特定部位都會有滋潤的效果,這些也是自然的規律。

4. 針藥猶兵十一

藥有小方不足以去病,故立重方。重方者,二方、三方合而一之也,此猶合從連衡,用眾之兵也。針有特刺不足以去病,故主群刺。群刺者,原、別、根、結,合而刺之也。此猶守郊關,嚴險隘,窮搜大索之兵也。

白話文:

有時候單一的小藥方可能無法完全治好疾病,所以我們會使用更複雜的藥方。所謂的複雜藥方,就是把兩個或三個藥方結合在一起使用,這就像聯合多國力量,集結大量兵力來攻戰一樣。

同樣地,有時單一的針灸方法可能無法完全治療疾病,所以我們會使用羣刺法。羣刺法指的是將多種不同的針刺手法,如原穴、別穴、根穴和結穴等結合在一起進行針灸。這就像在防禦時守住郊外的要塞,嚴守險峻的隘口,全面搜查,大規模搜索,就像軍隊的全面作戰一樣。

5. 針藥勿過十二

藥有盡劑而病方去者,盡劑可也。有飲藥未半而病已者,不必盡劑可也。針有盡法而病方去者,盡法可也。有小施針法而病即已者,不必盡法可也。蓋藥之過劑,針之過法,皆足以損人也。

白話文:

「有時候疾病會在用完所有藥劑後才痊癒,那麼用完所有藥劑是可以的。但也有時病人只服用了半劑藥就已經康復了,這種情況下就不必非得用完整劑藥。同樣地,有時候必須用完所有的針灸手法病人才會好,那麼用完所有手法是可以的。然而,有時稍微使用一些針灸手法,病人的病情就有所改善,這種情況下就不必非得用完所有針灸手法。因為過量的藥物和過度的針灸手法,都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