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兼羅集 (4)

1. 足跟紅腫二十四

足跟紅腫草鞋風,崑崙二穴可加功,

再取太谿並申脈,三穴同針病沒蹤。

崑崙,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橫針透太谿穴,可灸二七壯,瀉多補少。

太谿,穴在足內踝骨後陷中。針透崑崙,可灸二七壯。看症虛實補瀉。

申脈,穴在外踝骨節下赤白肉際。橫針入五分。禁灸。又名陽蹻穴。

白話文:

【腳後跟紅腫第二十四】

內容翻譯爲: 腳後跟出現紅腫症狀,這在中醫裏常被稱爲“草鞋風”。治療時,可以重點利用“崑崙”和“太溪”以及“申脈”這三個穴位。

崑崙穴位於外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治療時,應將針橫穿此穴,直通至太溪穴,可進行艾灸十四次。治療原則是瀉多補少。

太溪穴則位於內踝骨後方的凹陷處。治療時,應將針穿過此穴,直通至崑崙穴,同樣可進行艾灸十四次。根據病症的虛實,決定是補還是瀉。

申脈穴位於外踝骨下方,皮膚顏色由紅轉白的交界處。治療時,應將針斜刺入五分深度,但禁止進行艾灸。此穴亦稱爲陽蹺穴。

2. 腳背疼二十五

丘墟能治腳背疼,行間一刺疾便輕,

再刺解谿商丘穴,中間補瀉要分明。

丘墟,穴在外踝微前三分陷中。斜針入一寸,可灸二七壯。補瀉看症虛實寒熱。如腳背紅腫,出血妙。

行間,穴在足虎口岐骨間。直刺入五分,可灸二七壯。宜瀉不宜補,如麻木亦瀉。又治渾身蠱脹,單瀉。

解谿,穴在足腕上大筋外宛宛中,直針入五分,看虛實補瀉,可灸二七壯。治頭風宜先補後瀉。

商丘,穴在足內踝微前三分。針入五分,可灸二七壯。詳虛實補瀉。

白話文:

【腳背疼痛二十五】

丘墟穴能治療腳背疼痛,一旦刺入行間穴,病情就會迅速減輕。

再刺入解谿與商丘穴,補法和瀉法之間要區分清楚。

丘墟穴,位於外踝稍微前方三分處的凹陷中。斜向針刺入一寸深,可以進行十四次的艾灸。補法或瀉法需根據症狀的虛實寒熱來決定。如果腳背紅腫,採用出血療法效果極佳。

行間穴,位於足部虎口與骨縫之間。直刺入五分深,可以進行十四次的艾灸。適合採用瀉法而非補法,像是麻木的情況也適用瀉法。此外,此穴還能治療全身水腫,只用瀉法。

解谿穴,位於足腕上方大筋外側的凹陷中,直刺入五分深,根據虛實情況選擇補法或瀉法,可以進行十四次的艾灸。治療頭痛風時,應先補後瀉。

商丘穴,位於足內踝稍微前方三分處。針刺入五分深,可以進行十四次的艾灸。詳細的補法或瀉法需根據虛實情況來判斷。

3. 行步艱難二十六

行步艱難疾轉加,太衝一穴實堪誇,

更取中封並三里,須臾疾去若飛花。

太衝,穴在足行間上二寸兩筋間陷中。直針入五分。禁灸。腳背紅腫宜出血。看虛實補瀉。應穴,崑崙。

中封,穴在內踝前一寸。仰足取大筋內宛宛中。平刺入五分,可灸二七壯。定虛實補瀉。又治腳腔紅腫生瘡,單瀉。

三里,取法見前。

白話文:

當你行走困難且病情迅速惡化時,"太衝"這個穴位有著顯著的效果。

另外,"中封"和"三里"這兩個穴位也能快速地緩解你的症狀,疾病會像飛花一樣離你而去。

"太衝"穴位於腳趾之間向上約兩寸,在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應直入五分深,但要避免使用灸法。如果腳背出現紅腫,可以採用放血療法。根據虛實不同,選擇補或瀉的方法,崑崙穴是對應的穴位。

"中封"穴位於內踝前方約一寸處。抬起腳,找到大肌腱內側的凹陷中。針刺應平入五分深,可進行灸療,一般灸七壯。同樣根據虛實情況,選擇補或瀉的療法。此穴還可用於治療腳部紅腫生瘡,通常只採用瀉法。

"三里"穴的定位方法前面已有介紹。

4. 鶴膝風二十七

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便可攻,

陰陵亦是奇妙穴,可消紅腫即成功。

陽陵泉,穴在膝外輔骨下一指陷中。橫針透陰陵泉,瀉多補少。禁灸,灸則膝攣不能開。

陰陵泉,穴在膝髕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與陽陵泉對,橫針可相透。詳證虛實補瀉,可灸二七壯。

白話文:

【鶴膝風二十七】

如果你的膝蓋出現紅腫,疑似鶴膝風,可以通過刺激陽陵泉兩個穴位來治療。

同時,陰陵泉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穴位,能幫助消除紅腫,達到療效。

陽陵泉這個穴位位於膝蓋外側的輔骨下方約一個手指寬的位置,陷下去的地方。針刺時應橫向穿過到陰陵泉,瀉多補少。但要注意,這個穴位禁止使用灸法,因為灸法可能會導致膝部肌肉收縮,無法打開。

陰陵泉則位於膝蓋髕骨下方,紅色和白色肉交界處的凹陷中,位置與陽陵泉相對。針刺時也可以橫向穿過到陽陵泉。在確定虛實後進行補瀉,此穴位可用灸法,每次可灸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