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一·神照集 (3)
卷之一·神照集 (3)
1. 正人臟腑圖六
2. 伏人臟腑圖七
3. 手太陰肺經圖穴八
4. 手太陰肺經
《靈樞經》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入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根據《靈樞經》所述:肺部的經脈,即手太陰肺經,起源於中焦部位,向下連接大腸,再繞回到胃口,穿過膈膜進入肺部,並深入肺部組織,然後橫向穿出腋下。接著,它沿著上臂內側下行,位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前方,到達肘窩,再沿著前臂內側骨邊緣下行,穿過手腕,到達寸口部位,再向上至手掌魚際處,最終止於大拇指尖端。
另外有一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行至食指內側,最終止於食指尖端。當這條經脈發生問題時,可能會出現肺部脹滿、膨脹感以及呼吸困難、咳嗽,鎖骨上方疼痛,嚴重時可能雙手交叉,視線模糊,這是所謂的臂厥。
這條經脈主要負責肺部的疾病,如咳嗽、氣喘、口渴、心煩、胸悶、上臂及前臂內側前緣疼痛或麻痹、掌心發熱等症狀。如果氣血旺盛,可能出現肩背痛、畏寒、多汗、中風、頻尿、尿急等症狀;若氣血不足,則可能出現肩背冷痛、呼吸短促、尿色改變等症狀。對於這些症狀,治療原則為:實證時施以針刺放血,虛證時施以補養,熱證時快速針刺,寒證時留針,深陷凹下的部位則施以艾灸,若非實非虛,則根據經絡理論進行調理。實證時,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大三倍,虛證時,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小。
肺臟重量約為三斤三兩,有六片肺葉,兩片附耳,總共八片,主要功能為藏魄。
5. 手太陰肺經所發十一穴
(左右共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夾任脈華蓋穴兩旁各六寸,居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肺之募也,足陽明、手太陰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二骨間,夾任脈璇璣穴兩旁各六寸,動脈應手,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禁灸。《針經》云:刺太深令人逆息。是所當慎。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應手。又法:以手伸直,用鼻尖點到處是穴。又法:垂手與乳相平是穴。《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氣逆。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五壯。
尺澤二穴,水也。在肘內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應手。手太陰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陰之郄。《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列缺二穴,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者。去腕一寸五分,用手交叉,食指點到處是穴,當筋骨罅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前一寸半,透太淵穴,灸二七壯。列缺為八法之一,以其合任脈,行肺系,而會陰蹻也。
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傷人神明。
太淵二穴,(避唐祖諱,一名太泉。)土也。在掌後寸口頭陷中,是為脈會。手太陰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魚際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為手三陰諸絡之會。手太陰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白話文:
(左右兩邊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中府穴有兩個,別名膺中俞。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距離任脈上的華蓋穴兩側各六寸,處於乳頭上方第三根肋骨之間,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是肺部的募穴,同時也是足陽明和手太陰經絡的交匯點。根據《針經》的描述,應深入三分進行鍼刺,並停留至五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竇氏建議針刺僅需進入一分,沿皮膚向外移動一寸半,灸療則爲二七壯。
雲門穴有兩個,位於巨骨下方的兩骨間隙,距離任脈上的璇璣穴兩側各六寸,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抬臂可取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七分,停留至五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竇氏推薦針刺進入一分,沿皮膚向外移動一寸半。禁止灸療。《針經》指出,過深的針刺可能引發呼吸困難,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天府穴有兩個,位於腋下三寸處的臂臑內側,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另一種方法是將手臂伸直,用鼻尖觸碰的位置即爲穴位。還有一種方法是垂下手臂與乳房平行的位置即是穴位。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四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禁止灸療,否則可能導致氣逆。
俠白穴有兩個,位於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關節五寸的動脈中,是手太陰經的分支。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四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
尺澤穴有兩個,屬於水屬性。位於肘部內側橫紋的筋骨縫隙中,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是手太陰經的入穴,屬合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
孔最穴有兩個,位於腕部上方七寸處,是手太陰經的郄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
列缺穴有兩個,是手太陰經的絡穴,與陽明經相連。位於手腕上方一寸五分,通過交叉手臂,食指觸碰到的位置即是穴位,處於筋骨縫隙中。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竇氏推薦針刺進入一分,沿皮膚向前移動一寸半,穿透太淵穴,灸療則爲二七壯。列缺穴是八法之一,因爲它與任脈相連,影響肺部系統,並與陰蹺穴會合。
經渠穴有兩個,屬於金屬性。位於寸口的凹陷處,是手太陰經的運行之處,屬經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禁止灸療,否則可能損傷精神智慧。
太淵穴有兩個,因避諱唐朝祖先,又稱爲太泉。屬於土屬性。位於手掌後方寸口頭部的凹陷處,是脈會所在。手太陰經的注入之處,屬俞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二分,停留至兩次呼吸,灸療則爲三壯。
魚際穴有兩個,屬於火屬性。位於手大拇指基節後的內側散脈中,是手三陰經絡的交匯點。手太陰經的流動之處,屬滎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二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三壯。
少商穴有兩個,屬於木屬性。位於手大拇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寬。手太陰經的起點,屬井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一分,停留至一次呼吸,灸療則爲三壯。竇氏推薦針刺進入一分,再沿皮膚向後移動三分。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醫療操作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