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1. 正人臟腑圖六
2. 伏人臟腑圖七
3. 手太陰肺經圖穴八
4. 手太陰肺經
《靈樞經》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入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根據《靈樞經》所述:肺部的經脈,即手太陰肺經,起源於中焦部位,向下連接大腸,再繞回到胃口,穿過膈膜進入肺部,並深入肺部組織,然後橫向穿出腋下。接著,它沿著上臂內側下行,位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前方,到達肘窩,再沿著前臂內側骨邊緣下行,穿過手腕,到達寸口部位,再向上至手掌魚際處,最終止於大拇指尖端。
另外有一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行至食指內側,最終止於食指尖端。當這條經脈發生問題時,可能會出現肺部脹滿、膨脹感以及呼吸困難、咳嗽,鎖骨上方疼痛,嚴重時可能雙手交叉,視線模糊,這是所謂的臂厥。
這條經脈主要負責肺部的疾病,如咳嗽、氣喘、口渴、心煩、胸悶、上臂及前臂內側前緣疼痛或麻痹、掌心發熱等症狀。如果氣血旺盛,可能出現肩背痛、畏寒、多汗、中風、頻尿、尿急等症狀;若氣血不足,則可能出現肩背冷痛、呼吸短促、尿色改變等症狀。對於這些症狀,治療原則為:實證時施以針刺放血,虛證時施以補養,熱證時快速針刺,寒證時留針,深陷凹下的部位則施以艾灸,若非實非虛,則根據經絡理論進行調理。實證時,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大三倍,虛證時,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小。
肺臟重量約為三斤三兩,有六片肺葉,兩片附耳,總共八片,主要功能為藏魄。
5. 手太陰肺經所發十一穴
(左右共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夾任脈華蓋穴兩旁各六寸,居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肺之募也,足陽明、手太陰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二骨間,夾任脈璇璣穴兩旁各六寸,動脈應手,舉臂取之。《針經》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禁灸。《針經》云:刺太深令人逆息。是所當慎。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應手。又法:以手伸直,用鼻尖點到處是穴。又法:垂手與乳相平是穴。《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氣逆。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針經》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五壯。
尺澤二穴,水也。在肘內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應手。手太陰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陰之郄。《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列缺二穴,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者。去腕一寸五分,用手交叉,食指點到處是穴,當筋骨罅中。《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前一寸半,透太淵穴,灸二七壯。列缺為八法之一,以其合任脈,行肺系,而會陰蹻也。
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傷人神明。
太淵二穴,(避唐祖諱,一名太泉。)土也。在掌後寸口頭陷中,是為脈會。手太陰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魚際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為手三陰諸絡之會。手太陰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白話文:
以下是古代中醫文獻中關於手太陰肺經十一個穴位的現代中文翻譯:
(左右兩邊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中府穴有兩個,別名膺中俞。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距離任脈上的華蓋穴兩側各六寸,處於乳頭上方第三根肋骨之間,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是肺部的募穴,同時也是足陽明和手太陰經絡的交匯點。根據《針經》的描述,應深入三分進行鍼刺,並停留至五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竇氏建議針刺僅需進入一分,沿皮膚向外移動一寸半,灸療則爲二七壯。
雲門穴有兩個,位於巨骨下方的兩骨間隙,距離任脈上的璇璣穴兩側各六寸,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抬臂可取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七分,停留至五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竇氏推薦針刺進入一分,沿皮膚向外移動一寸半。禁止灸療。《針經》指出,過深的針刺可能引發呼吸困難,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天府穴有兩個,位於腋下三寸處的臂臑內側,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另一種方法是將手臂伸直,用鼻尖觸碰的位置即爲穴位。還有一種方法是垂下手臂與乳房平行的位置即是穴位。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四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禁止灸療,否則可能導致氣逆。
俠白穴有兩個,位於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關節五寸的動脈中,是手太陰經的分支。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四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
尺澤穴有兩個,屬於水屬性。位於肘部內側橫紋的筋骨縫隙中,觸摸時可感知動脈跳動。是手太陰經的入穴,屬合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
孔最穴有兩個,位於腕部上方七寸處,是手太陰經的郄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
列缺穴有兩個,是手太陰經的絡穴,與陽明經相連。位於手腕上方一寸五分,通過交叉手臂,食指觸碰到的位置即是穴位,處於筋骨縫隙中。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五壯。竇氏推薦針刺進入一分,沿皮膚向前移動一寸半,穿透太淵穴,灸療則爲二七壯。列缺穴是八法之一,因爲它與任脈相連,影響肺部系統,並與陰蹺穴會合。
經渠穴有兩個,屬於金屬性。位於寸口的凹陷處,是手太陰經的運行之處,屬經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禁止灸療,否則可能損傷精神智慧。
太淵穴有兩個,因避諱唐朝祖先,又稱爲太泉。屬於土屬性。位於手掌後方寸口頭部的凹陷處,是脈會所在。手太陰經的注入之處,屬俞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二分,停留至兩次呼吸,灸療則爲三壯。
魚際穴有兩個,屬於火屬性。位於手大拇指基節後的內側散脈中,是手三陰經絡的交匯點。手太陰經的流動之處,屬滎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二分,停留至三次呼吸,灸療則爲三壯。
少商穴有兩個,屬於木屬性。位於手大拇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寬。手太陰經的起點,屬井穴。依據《針經》,針刺深度爲一分,停留至一次呼吸,灸療則爲三壯。竇氏推薦針刺進入一分,再沿皮膚向後移動三分。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醫療操作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6. 肺經穴法分寸歌
肺手太陰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
雲門氣戶旁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數,
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主,
尺澤肘內約紋中,孔最腕上七寸取,
列缺腕上寸有半,經渠寸口陷中爾,
太淵掌後寸口頭,魚際大指節後舉,
少商甲後一韭葉,一十一穴斟酌取。
白話文:
肺經的起點在中府穴,從雲門穴往下大約一寸的地方。
雲門穴在氣戶穴旁邊兩寸的位置,而人迎穴下方可以找到兩根骨頭。
天府穴在腋下大約三寸的位置,俠白穴則位於肘部上方五寸處。
尺澤穴在肘部內側,約紋中的位置;孔最穴在腕部上方七寸處。
列缺穴在腕部上方一寸半的地方,經渠穴則在寸口陷中的位置。
太淵穴在手掌後方,寸口頭的位置;魚際穴在大拇指關節後方。
少商穴在指甲後方,類似一片韭菜葉的大小,肺經總共有十一個穴位,依照上述位置取穴。
7. 手陽明大腸經圖穴九
8.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三分少半。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經,這條手部的陽明脈絡,起始於我們的大拇指旁邊的食指末端,沿著手指的背面上行,穿過合谷穴,即大拇指和食指骨間的位置,再深入到兩根肌腱中間,沿著手臂的背面向上,穿過肘部外側,再沿著上臂的前面,一直到肩部,穿越肩峯前方,再向上到達頭頸部與頸椎相連的部位,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方的缺盆穴,連接肺部,穿過橫膈膜,最後歸屬於大腸。
它的一個分支,從缺盆穴開始,往上至頸部,穿過臉頰,進入下排牙齒中,再繞回到嘴脣旁,並在人中穴處交叉,左邊的經絡向右,右邊的經絡向左,最後上行夾住鼻孔。
如果這條經絡出了問題,可能會引起牙痛或是頸部腫脹。主要管理由津液相關病症,如眼睛發黃、口乾舌燥、鼻塞出血、喉嚨痛、肩部及上臂前側疼痛,以及大拇指旁邊的食指疼痛且功能受限。如果脈絡氣血過剩,可能導致脈絡經過的地方發生熱感或腫脹;若氣血不足,則可能出現寒戰和乏力。對於這些疾病,如果是氣血過剩,可以採用瀉法;氣血不足,則應採用補法;熱症,則需快速針刺;寒症,則應讓針留置較久;若是穴位凹陷,則可用艾灸法;如果不是氣血過剩也不是氣血不足,則可以根據經絡來治療。氣血過剩時,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穴大三倍;氣血不足時,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小。
大腸的重量約為二斤十二兩,長度約為二丈一尺,寬度約為四寸,直徑約為一寸三分少半。位於肚臍右側,迴旋堆疊成十六個彎曲部分。可以儲存一斗的穀物,以及七升半的水。
9. 手陽明大腸經所發二十穴
(左右共四十穴)
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針經》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分,更沿皮向後三分。
二間二穴,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溜也,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三間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陷中。手陽明之所注也,為俞。《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應手。手陽明之所過也,為原。或云:捻拳取之。《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五分。虛實皆拔之。孕娠禁針此穴。一云:可瀉不可補,補即下胎。
陽谿二穴,一名中魁,火也。在手腕上側橫紋前兩筋間陷中。手陽明之所行也,為經。《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偏歷二穴,在手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者。《針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竇氏刺入一分,沿皮向前一寸半,透列缺穴,灸七壯。
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池頭,手陽明郄。在腕後,少士五寸,大士六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穴一寸,輔兌肉分外斜縫中。《針經》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抵三陽會外。《針經》斜入五分,灸七壯。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二寸半。或曰:此穴為諸絡會,不可輕灸。
曲池二穴,土也。在肘間輔骨肘骨之中,屈手拱胸,橫紋尖陷中是穴。手陽明之所入也,為合。《針經》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云:得氣先瀉後補。竇氏刺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肘髎二穴,在曲池穴橫紋尖上,向外二寸,大骨外廉陷中,手拱胸取之。《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竇氏針入一寸半,灸二七壯。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是穴。《針經》灸三壯。禁刺。禁多灸。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臑肉之端,舉臂取之。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針經》刺入五分,灸三壯。
肩,髃二穴,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在肩端兩骨間,舉臂有空。手陽明、蹻脈之會,平手取之。《針經》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方:刺入一寸。竇氏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陽蹻之會。《針經》刺入一寸五分,灸五壯。
天鼎二穴,在缺盆上,直扶突,當氣舍後一寸五分。《針經》刺入四分,灸三壯。
扶突二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當曲頰下一寸。《針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禾髎二穴,取法:鼻孔下三分是人中穴,兩旁各開五分即此穴也。《針經》刺入三分。
迎香二穴,一名衝陽。在鼻下孔旁五分,當約口紋。手足陽明之會。《針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禁灸。
白話文:
(左右共有四十個穴位)
商陽穴兩個,屬金。又稱絕陽。位於手大拇指的第二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起源,被稱為井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一分,停留一個呼吸時間,艾灸三次。
二間穴兩個,屬水。又稱間谷。位於手大拇指的第二指關節前方內側凹陷中。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流注處,被稱為滎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三個呼吸時間,艾灸三次。
三間穴兩個,屬木。又稱少谷。位於手大拇指的第二指關節後方凹陷中。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注處,被稱為俞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三個呼吸時間,艾灸三次。
合谷穴兩個,又名虎口。位於手大拇指和第二指之間的骨縫間,能感受到脈搏跳動。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通行處,被稱為原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六個呼吸時間,艾灸三次。
陽谿穴兩個,又名中魁,屬火。位於手腕上方側面的橫紋前方,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運行處,被稱為經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七個呼吸時間,艾灸七次。
偏歷穴兩個,位於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分支走向肺經。《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七個呼吸時間,艾灸三次。
溫溜穴兩個,又名逆注,又名池頭,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位於手腕後方,小兒五寸,成人六寸的地方。《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次。
下廉穴兩個,位於輔骨下方,離上廉穴一寸,輔兌肉分外斜縫中。《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五分,停留五個呼吸時間,艾灸五次。
上廉穴兩個,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其分抵三陽會外。《針經》中提到斜向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七次。
三里穴兩個,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按壓時肉會隆起的部位。《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次。
曲池穴兩個,屬土。位於肘部輔骨與肘骨中間,彎曲手臂貼近胸部,橫紋尖端的凹陷中。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進入點,被稱為合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五分,停留七個呼吸時間,艾灸三次。《銅人》中指出,當感覺到氣感時,先施瀉法再補法。針刺深度為二寸半,艾灸十四次。
肘髎穴兩個,位於曲池穴橫紋尖端上方,向外二寸,大骨外側凹陷中,手臂貼近胸部取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一寸半,艾灸十四次。
五里穴兩個,位於肘部上方三寸,沿著肌肉內側的大動脈中央。《針經》中提到艾灸三次。禁止針刺。避免過度艾灸。
臂臑穴兩個,位於肘部上方七寸,臑肉的末端,抬高手臂取穴。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也是手足太陽、陽維脈的交會處。《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三次。
肩髃穴兩個,又名中肩井,又名偏肩。位於肩端兩骨之間,抬高手臂會有空隙。這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蹻脈的交會處,平手取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六分,停留六個呼吸時間,艾灸三次。另一種說法是針刺深度為一寸。針刺深度為二寸半,艾灸十四次。
巨骨穴兩個,位於肩端上方,沿著兩塊叉骨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陽明大腸經和陽蹻脈的交會處。《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一寸五分,艾灸五次。
天鼎穴兩個,位於缺盆上方,直對扶突穴,氣舍穴後一寸五分。《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三次。
扶突穴兩個,位於人迎穴後一寸五分,曲頰穴下方一寸。《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次。
禾髎穴兩個,取穴方法:鼻孔下方三分處是人中穴,兩側各開五分就是此穴。《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
迎香穴兩個,又名衝陽。位於鼻下孔旁五分,對應口紋。這是手足陽明脈的交會處。《針經》中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停留三個呼吸時間。禁止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