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三·尊經集 (22)
卷之三·尊經集 (22)
1. 揆八法(四)四十三
有如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皆奇經任脈為病也。病人肺作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此手太陰肺經受病也。病人陽緩而陰急,奇經陰蹻為病也。
病人飢不欲食,面如漆紫,咳吐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此足少陰受病也。凡此四經受病,不拘外感諸邪,內傷六慾,揆之八法,宜刺列缺、照海。
以列缺二穴,手太陰所發,通於任脈;照海二穴,足少陰所發,通於陰蹻。四穴並刺,針氣一行之後,四經所歷之處,病無不去,氣無不和,吾嘗例之三黃、二母、犀薄甘桔諸方者,以驗之者非一日也。
白話文:
就如男性可能罹患的七種疝氣,以及女性可能出現的帶下與瘕聚症狀,這些都屬於奇經與任脈的問題。如果肺部出現問題,表現爲胸悶脹滿,呼吸困難伴有咳嗽,胸口疼痛,嚴重時甚至會雙手交叉置於胸前感到昏亂,出現上氣不接下氣、口渴、心煩胸悶等症狀,還有可能出現前臂內側疼痛,手掌發熱等現象,若氣盛過旺,則會出現肩背疼痛,感受風寒,出汗,中風,頻尿且尿量少,氣虛則肩背冷痛,呼吸短促,尿色變黃,突然遺尿,這都是手太陰肺經出現問題的症狀。如果患者表現出陽氣鬆弛而陰氣緊張,這便是奇經中的陰蹻經出現問題。
如果患者飢餓但不想吃東西,面色發黑如被漆染,咳嗽並伴隨出血,喘息聲大,坐着又想站起來,目光呆滯像看不清東西,內心空懸如同飢餓,氣力不足則容易感到恐懼,心裏悸動如同有人要抓他,口中苦澀,舌頭乾燥,喉嚨腫痛,上氣不接下氣,咽喉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腸疾,脊椎及大腿後側疼痛,四肢無力,喜歡躺臥,腳底熱且痛,這些都是足少陰腎經出現問題的症狀。對於以上四條經絡出現的問題,無論外界感染各種邪氣,還是內傷六慾,根據八法原則,應針刺列缺、照海兩穴。
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能通達任脈;照海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能通達陰蹻脈。同時針刺這四個穴位,針刺後氣血運行,所涉及的四條經絡疾病都會得到緩解,氣血也會變得和諧。我曾將這種方法與三黃、二母、犀角、薄荷、甘草、桔梗等中藥方劑相比較,發現其療效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驗證的。
2. 八法內訓四十四
以上八法,主治新病、實邪、陽邪,下針宜瀉,效亦立見。有不應者,加之循攝爪切,反復搓捻提按,病去而後出針。久病、虛邪、陰邪,下針宜補。有不應者,加以熨烙、燔針、灼艾,可以收全功。《經》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正此之謂。
白話文:
以上的八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新發的疾病、實質性的病邪、以及屬陽性的病邪。當進行針灸治療時,應採用瀉法,效果往往能立即顯現。若病人對針灸反應不佳,則可進一步輔以按摩皮膚、掐捏、反覆搓揉捻動、提拉和按壓針頭,直到病情改善才將針取出。
對於長期的疾病、虛弱的病邪、以及屬陰性的病邪,進行針灸治療時應採用補法。如果病人對針灸反應不佳,則可輔以溫熱療法、燒紅的針灸、或使用艾草灸療,這樣可以達到完全的療效。
根據醫經所記載:「病氣旺盛時應施以瀉法,氣虛時應施以補法,病處過熱時應快速刺針,病處過冷時應延長針灸時間,氣血衰弱時應使用灸法,若病氣既非過盛也非過虛,則應根據經絡理論來進行治療」,這正是上述針灸原則的含義。
3. 八法外訓四十五
按八法八穴者,以其通乎奇經八脈也。在手部不及陽明大腸經及少陰心經;在足部不及厥陰肝經者,非缺也。列缺本絡手陽明,心主猶之乎心,又肝腎之邪同一治,皆不及之及也。
白話文:
根據八法八穴的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們能通達人體內的奇經八脈。但這種治療方式在手部並未涵蓋到大腸經的陽明部分以及心經的少陰部分;同樣地,在足部也未涵蓋到肝經的厥陰部分,這並不是說這些經脈不重要或有缺失。
實際上,列缺穴是連結手部陽明經的,而心主和心經是相連的,對於肝臟和腎臟的疾病也有相同的治療效果,所以說這些看似未涵蓋的部分,實際上已經在治療範圍之內了。
4. 附:修《金針賦》
東垣著《內外傷辯》,救認證之謬也;丹溪作《局方發揮》,救用方之失也;昆慮針之敝於末世久矣,乃仿二賢之救失,修《金針賦》如下方。
白話文:
東垣氏撰寫了《內外傷辨惑論》,目的是糾正當時診斷病症上的錯誤觀念;而丹溪氏則編纂了《局方發揮》,意在修正使用藥方上的偏差。考慮到針灸在後世逐漸被誤解及濫用的情況已持續很久,因此,我仿效這兩位前賢的精神,去改正這些錯誤,於是修改並編製了以下的《金針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