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兼羅集 (5)

1. 肝虛目昏五十九

肝家少血目昏花,能補肝俞力便加,

更宜三里頻瀉動,光還血益目無差。

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不可灸多,多灸則傷目光。此穴補多瀉少,看證虛實補瀉。

三里,取法如前。

2. 翻胃吐食六十

脾家之症有多般,翻胃吐食兩證看。

黃疸亦須腕骨灸,針著中脘病自安。

腕骨,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針入三分,可灸二七壯。

中脘,穴法同前。

3. 傷寒無汗汁多六十一

傷寒無汗瀉復溜,汗多最用合谷收,

若還六脈俱微細,下針才補脈還浮。

復溜,穴在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針入三分,灸可二七壯。

合谷,取法如前。

4. 大便不通六十二

大便閉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有支溝來瀉動,始知妙穴有神功。

照海、支溝,取法並同前。應穴:崑崙。

5. 小腹脹滿氣上攻心小便急痛下身水腫六十三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刺須真,

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之時不用針。

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岐骨後三分陷中。針入五分,灸二七壯,瀉。治小腹脹,小便不通,先補後瀉;小便急痛,單瀉;腹中雷鳴,單補;臌脹,看虛實補瀉。

臨泣,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外側筋骨縫陷者中。針入三分,可以出一身之水。用香油抹穴道,則針穴不閉。亦治面目紅腫疼痛。

6. 七疝偏疼六十四

七疝偏疼取大敦,穴法從來拇指間,

不問腎弦並水腎,金針瀉動即時安。

大敦,穴在足大指端直甲後,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單瀉無補。腎弦寒濕腳氣大好。應穴,三陰交。

7. 傳屍癆病六十五

傳屍癆病最難醫,湧泉穴內療虛危,

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湧泉,穴在足心陷者中,屈足蜷指宛宛內。針入三分,先補後瀉。傷寒癆瘵,有血可療,無血則危。欲出血,須彈針。

豐隆,法取如前。

丹田,穴在臍下二寸。刺入五分,灸二七壯。

8. 渾身疼痛六十六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細詳,

有筋有骨須淺刺,著艾臨時要度量。

不定穴,但隨痛處用針,即天應穴。要看筋骨,臥針瀉之,止刺出血無妨,灸宜少。

9. 滿手生瘡心胸大悶氣攻心腹六十七

滿手生瘡不可禁,勞宮二穴掌中尋,

心胸大悶大陵瀉,氣攻心腹一般針。

勞宮,穴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處是穴。針入三分,瀉,可灸二七壯。

大陵,穴在掌後橫紋兩筋間陷中。兼治翻胃吐食心疼。

10. 哮喘六十八

哮喘一症大難當,夜間失睡氣遑遑,

天突妙穴如尋得,膻中一灸便安康。

天突,穴在結喉下三寸中央宛宛中。斜針略向下五分,灸二七壯,瀉。

膻中,穴在兩乳之間。灸二七壯。禁針。治哮喘,胸滿痞悶。

11. 五癇六十九

鳩尾獨治五般癇,此穴還當仔細看,

若得老師真妙訣,金針一刺便平安。

鳩尾,穴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直針入三分,針頭向下施二寸半,灸二七壯,不宜多灸,使人健忘。非老師高手不能針。應穴,神門。

12. 氣喘又方七十

氣喘綿綿睡不安,何當日夜苦相煎,

若得璇璣真個好,更針氣海疾安然。

璇璣,穴在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直針入三分,可灸二七壯,瀉。應穴:列缺。

13. 疝氣又方七十一

腎弦疝氣發得頻,氣上衝心苦死人,

法取氣衝大敦穴,二穴須教認得真。

氣衝,穴在臍下橫骨兩端,去中行各二寸,動脈應手。刺入三分,灸三壯。不宜多灸,不幸使人不得息。

大敦,取法如前。

14. 水病腹臌七十二

水病之症最難熬,滿腹臌煎不得消,

先灸水分通水道,復針三里及陰交。

水分,穴在臍上一寸。針入二寸半,可灸五十壯。單腹脹,宜瀉;氣滿腹痛,先補後瀉。

三里、陰交,取法同前。

15. 腎氣衝心七十三

腎氣衝心最難為,須用金針疾自除,

若得關元並帶脈,奇功成處顯明醫。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針入二寸半,可灸隨年壯。

帶脈,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可灸五十壯。看證虛實補瀉。

16. 婦人帶下七十四

婦人帶下療應難,虛憊招遊不自安,

中極補多宜瀉少,灸功休作等閒看。

中極,穴在臍下四寸。直針入二寸半,可灸五十壯。赤瀉白補;血氣攻心,先瀉後補;婦人無子,針灸宜補。應穴,白環俞。

17. 氣喘風痰咳嗽(三出方)七十五

哮喘咳嗽痰飲多,才下金針疾便和,

俞府乳根一般刺,氣喘風痰漸漸磨。

俞府,穴在璇璣旁各二寸,仰取之。針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痰濃,瀉;痰清,補。

乳根,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針入二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二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