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六集》~ 卷之六·兼羅集 (17)
卷之六·兼羅集 (17)
1. 流注指微賦八十五
疾居榮衛,扶救者針。觀虛實與肥瘦,辨四時之淺深。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與溪谷。迎隨逆順,須曉血氣與升沉。
原夫指微論中,積義成賦,知本時之氣開,說經絡之流注。每披文而參其法,篇篇之誓審;尋復經以察其言,字字之明論。疑隱皆知,實虛總附。移疼住痛之有神,針下獲安;暴疾沉疴至危篤,刺之勿誤。
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口溫針暖,牢濡深求。諸經十二作數,絡脈十五為周;陰俞六十臟主,陽穴七二腑收。刺陽經者,可臥針而取;奪血絡者,先俾指而柔。呼為迎而吸作補,逆為奪而從何憂。淹疾延患,著灸之由。躁煩藥餌而難拯,必取八會;癰腫奇經而畜邪,須用砭瘳。
況乎甲膽乙肝,丁心壬水。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冬合乃刺矣。犯禁忌而病復,用日衰而難已。孫絡在於肉分,血行出於支里。悶昏針運,經虛補絡必然;疼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指。
想夫先賢迅效,無出於針;今人愈疾,豈難於醫。徐文伯瀉孕於苑內,斯由甚速;範九思療咽於江夏,聞見言希。
大抵古今遺蹟,後世皆師。王纂針魅而立康,獺從被出;秋夫療鬼而獲效,魂免傷悲。既而秘旨幽微,用針直訣。竅齊於筋骨皮肉,要察於強弱久新,腑臟寒熱。接氣通經,裡外之絕,羸盈必別。勿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隨;慎妄呼吸,防他針昏而閉血。又以常尋古義,由有藏機。
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逢達人示教,則表我扶危。男女氣脈,分時合度;母子時刻,注穴須依。
今詳定療病之宜,神針法式;廣搜《難》、《素》之秘,文密辭深。考諸家之肘函,契先賢之妙臆,稱滬江流之指微,為後世學者之規准。
白話文:
疾病發生在人體的營衛之間,治療的手段主要依靠針灸。我們要觀察病人的虛實和體型的胖瘦,並根據四季的不同來判斷針灸的深淺程度。選擇穴位的方法,主要是區分陰陽和谿谷。瞭解血氣的運行和升降,才能做到迎隨逆順。
在「指微論」中,積累的義理成為賦文,明白季節的氣候變化,解說經絡的流動。每次閱讀文獻並參照其中的法則,都能深入理解;再反覆研究經典,每個字都充滿深意。所有的疑惑和隱晦都得以明瞭,虛實情況都能得到妥善處理。針灸能神奇地緩解疼痛,病人在針下便感到舒適;對於急症和長期疾病,只要正確使用針灸,就不會有錯失。
在陰天,血液循環較慢,而在陽光充足的日子,氣血流動更旺盛。在溫暖的環境下進行針灸,深入而穩固地探尋。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脈,十五條絡脈;有六十個陰穴與臟器相應,七十二個陽穴與腑器相聯。針灸陽經時,可以躺著操作;抽血或刺絡時,先讓手指輕柔地按摩。呼氣時針入為補,吸氣時針入為泄,順應自然,不必憂慮。對於久病不愈的情況,灸法是首選。如果藥物無法解決煩躁不安的問題,應當選擇八會穴;對於因奇經蓄邪導致的腫瘤,砭石療法最有效。
比如甲膽、乙肝,丁心、壬水,生我的是母,我生的是子。春季取井穴,夏季取滎穴,這是因為邪氣在這時最盛;秋季取經穴,冬季取合穴,這是最佳的針灸時機。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則,病情可能會加重,使用不當的療法,病情難以痊癒。孫絡位於肌肉層,血液在此處流動。在昏厥時進行針灸,經絡虛弱時補絡是必須的;疼痛實證和癢感虛證,需要按照母子關係來進行瀉法和補法。
先賢的針灸療法迅速有效,現代人治病,難道比古人更困難嗎?徐文伯在園中用針灸治療懷孕問題,效果非常迅速;範九思在江夏治療咽喉疾病,見聞者都驚嘆不已。
總體而言,古往今來的醫學遺跡,都是後人學習的範本。王纂用針灸治療邪魅,病人立即康復,邪魅從身體中被驅除;秋夫用針灸治療鬼祟,病人的靈魂得以安息。針灸的奧祕深邃,使用針灸的關鍵在於,掌握經絡和氣血的運行規律,瞭解身體的強弱和疾病的久新,以及臟腑的寒熱。連接氣血,疏通經絡,對於體質虛弱的人,特別要注意。不要在人體疲憊時進行針灸,以免打亂氣血和精神;小心不要隨意呼吸,防止針頭混亂和血液堵塞。此外,還應經常研究古籍,以便發現其中的智慧。
遇到高明的醫生,就會豁然開朗;遇到有經驗的人指導,就能獲得幫助。男女性別的氣脈不同,應該根據時間來調整;母子之間的時間差異,針灸時必須遵循。
現在詳細制定治療疾病的方法,這是神針的標準;廣泛蒐集《難經》和《黃帝內經》的祕訣,文字精練而深奧。考察各家的理論,契合先賢的智慧,稱為滬江流的「指微」,為後世學者提供規範和準則。
2. 攔江賦八十六
擔截之中法數何,有擔有截起沉疴。
我今作此攔江賦,何用三車五輻歌。
先將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
心胸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
頭部須還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乾。
噤口喉風針照海,二陵出血刻時安。
眼目之中諸疾苦,更用臨泣使針擔。
後谿專治督脈病,癲狂此法治還輕。
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
耳鳴鼻衄胸中滿,好用金針此穴尋。
但遇癢麻虛即外,如逢疼痛瀉而迎。
更有傷寒真妙訣,頭疼身熱取陽經。
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用針。
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補之效如神。
四日太陰宜細辨,公孫照海一般行。
再用內關施截法,七日期門可用針。
但治傷寒皆用瀉,若知《素問》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將水火土金平。
春夏井滎宜刺線,秋冬經合便宜深。
天地四時同此數,三才常用記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調各部一般勻。
夫弱婦強亦有克,婦弱夫強亦有刑。
皆在本經擔與截,瀉南補北亦須明。
經絡明時知造化,不得師傳枉用心。
不遇至人應不授,天寶豈可付非人。
按定氣血病人呼,重搓數十把針扶。
戰提搖起向上使,氣自流行病自無。
白話文:
在攔江賦的第八十六篇中,講述了中醫治療中的擔截法有多種方式,這些方法既能擔負起病情,也能截斷病痛,讓人從沉重的疾病中恢復。
我現在寫這攔江賦,不再依賴於三車五輻歌的理論。
首先,我們要確定八法作為規範,然後在流注理論中進行有序的診療。
對於心臟和胸部的疾病,我們會使用內關擔的方法;對於臍下的病痛,則會使用公孫截的方法來治療。
頭部的病痛,我們會尋找列缺穴來治療;當患者有痰多、咽喉乾燥的症狀,也會在這些穴位上下針。
對於緊閉口脣、喉嚨發炎的病患,我們會在照海穴下針;對於二陵穴出血的情況,下針後會馬上得到舒緩。
眼睛和視力的問題,我們會在臨泣穴下針。
後谿穴是專門用來治療督脈疾病的,對於癲狂症,這個方法也能起到一定的療效。
申脈穴可以治療寒熱交替的症狀,以及頭痛、心悸等問題。
對於耳鳴、鼻子出血、胸悶等症狀,我們會在相應的穴位下針。
遇到皮膚癢或麻木的虛證,我們會在體表下針;若是疼痛的實證,我們則會在相應的穴位上採用瀉法。
對於感冒的治療,我們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訣竅:當出現頭痛和發燒的症狀,我們會在陽經上取穴。
如果沒有出汗,我們會在合谷穴進行補法;如果出汗過多,我們則會在復溜穴進行瀉法。
在治療傷寒的第四天,我們會細心辨別太陰經的狀況,公孫和照海穴的治療方式大體相同。
在第七天,我們會使用內關穴進行截法,期門穴則可用針灸。
治療傷寒,通常都會使用瀉法,如果對《素問》有所瞭解,就能更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流注理論中,我們會根據病情的不同,平衡五行中的水、火、土、金。
春夏兩季,我們會在井穴和滎穴上進行淺層針刺;秋冬兩季,在經穴和合穴上則會進行較深層的針刺。
這就像四季的變化一樣,三才理論常常被我們銘記於心。
我們會依次調節天地人三部,讓各部位的調節保持一致。
如果一方過弱而另一方過強,就會導致病情的惡化。這些情況都需要在本經上進行擔截,並根據五行相剋的原則來進行治療。
只有在精通經絡理論的前提下,才能理解這種治療方法,否則只是徒勞無功。
不是真正的醫者,不會輕易傳授這樣的知識,因為這是珍貴的醫療寶藏,不能隨意交付給不適合的人。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會按照病人的氣血狀況來調整針灸,經過數十次的搓揉,再輔以提針和搖針的技巧,讓氣血順暢,病痛自然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