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清代醫家李延昰所著的《脈訣匯辨》,是一部旨在廓清邪說、復歸本源的脈學巨著。此書成於康熙年間(1664年),共十卷,其核心目的正如書名所示,在於「匯」集古今脈學精華,並對流傳甚廣卻謬誤百出的《脈訣》進行「辨」駁訂正。作者有感於宋代高陽生託名王叔和所作的《脈訣》詞句鄙俗、理論乖謬,卻因流布廣泛而深植人心,導致先聖的精微脈學旨意被嚴重掩蓋,醫者承訛襲舛,辨脈斷症時失去準繩。因此,李延昰發奮輯錄歷代脈學論著,參酌其叔父、醫學大家李中梓的家傳脈學,結合自身數十年的臨證心得與博學廣採,最終完成了這部具有正本清源意義的著作。

書前有劉光夏所作的序言及李延昰的自序與凡例,這些開篇文獻已為全書奠定了基調並揭示了作者的著述動機。劉序讚揚了李延昰的博學多識,指出《脈訣匯辨》是其醫學成就的縮影。序中更痛陳高陽生偽訣的危害,導致後世醫者不知王叔和、不識《靈素》,使脈學淪為不可問津的領域。李延昰的自序則更為直接,他自述浪遊三十年,深感俗醫以《難經》、《脈訣》為津筏,尤其斥責高陽生《脈訣》的鄙俚紕繆,認為其陰操入室之戈,使先聖之旨晦蝕。他發願彙集古今論脈者之言,參以家學,以片言隻字糾結妄庸之舌,歷經十年而成此書。凡例則具體說明了本書的體例與主要內容來源,強調以辨駁偽訣為主旨,廣泛引用經典及名家學說,尤其推崇並大量吸收了其家先生(李中梓)的脈學精華,並結合自身學識,力求內容的精確與詳備。同時,也坦承借助了崔嘉彥《四言脈訣》的框架以便於初學記誦,但在詮釋上則力求深入淺出,撥亂反正。這些前置內容清晰地勾勒出本書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學術傳承、治學態度以及對當時醫學界亂象的深刻反思。

《脈訣匯辨》全書共分十卷,結構嚴謹,層層深入,旨在構建一個既有理論深度又具臨床實用性的脈學體系:

卷一為作者個人的脈學心得與總論。此卷開宗明義,闡述了脈診的六個關鍵要點:辨析相類之脈(區分相似的脈象)、對舉相反之脈(理解相對立脈象的意義)、熟悉兼至之脈(掌握多種脈象同時出現的情況)、察定平常本脈(確立個體的常態脈象)、準隨時令變脈(判斷脈象隨季節、氣候的變化)、確認真藏絕脈(辨識預示危候的真藏脈)。這六要點是作者對脈診核心技藝的高度概括,體現了他強調辨證、綜合、個體化診斷的思路。此外,卷一的開篇〈多讀書論〉,深刻批判了當時醫界不重經典、依賴師承或臆見的弊端,強調醫者必須廣泛閱讀經典文獻,才能洞悉病機,不被偽說所惑。隨後的〈脈位法天地五行論〉則將人體的脈位(寸關尺)與天地、五行、臟腑相聯繫,建構起一個宏觀的宇宙觀與微觀人體的對應框架,闡釋了脈象變化的深層理論基礎,如五行相生相剋在脈位上的體現,這為理解複雜脈象提供了理論依據。

卷二至卷六是全書脈象辨析的主體部分。作者以崔嘉彥的《四言脈訣》為基礎,但並非簡單照搬,而是在此框架下,廣泛採擷《內經》、《難經》、王叔和《脈經》以及歷代名家(如張仲景、李時珍、李中梓、張景岳等)的脈學論述,對崔氏四言進行詳盡的詮釋、補充和辨駁。這五卷詳細介紹並辨析了各種常見和疑難的脈象,如浮、沉、遲、數、滑、澀等二十八脈,以及它們的兼脈、類脈、病機與主病。作者在此展現了其深厚的文獻功底和辨析能力,針對《脈訣》及其他書籍中的錯誤論斷進行嚴格的考訂與批駁,旨在澄清模糊概念,糾正錯誤認識,使讀者能夠準確掌握各種脈象的特徵及其臨床意義。

卷七探討望、聞、問三診,旨在強調四診合參的重要性。《脈訣匯辨》雖然以脈診為主題,但作者深知單憑脈診無法全面了解病情。此卷簡要闡述了望診(觀察神色、形體、舌象等)、聞診(聽聲音、嗅氣味)、問診(詢問病史、症狀等)的基本內容與方法,並強調四診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的關係,只有綜合運用四診,才能更準確地判斷病情、辨識證候,避免片面診斷。這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綜合診斷的思維。

卷八將脈法與運氣學說相聯繫。運氣學說是中醫解釋自然界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一種學說,認為每年乃至每日的氣候變化與五運六氣的運行有關,這種變化會反映在人體的脈象上。此卷探討如何根據當年的運氣來判斷正常脈(平脈)的變化,以及異常脈象可能預示的病變趨勢。這部分內容將脈診置於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下,提醒醫者在診脈時需考慮時令、地域等因素對脈象的影響,增加了診斷的複雜性和精細度,也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

卷九收錄了其叔父李中梓的若干醫案。李中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醫家,其醫案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此卷精選李中梓的病案,通過具體的臨床實例,展示了如何將脈診與望聞問診結合起來,靈活運用脈學理論來辨證論治。這些醫案不僅印證了書中前面所闡述的脈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脈診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決策中的關鍵作用,以及面對複雜病情時如何變通處理,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實踐指導。

卷十介紹經絡臟象與診法綱領,並附脈案圖式。此卷摘錄了與診斷相關的經絡、臟腑生理病理知識,作為理解脈象變化的基礎。脈象是臟腑氣血功能狀態通過經絡反映於寸口部位的表現,因此了解經絡的循行、臟腑的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對於準確辨識脈象具有根本意義。卷末附錄的脈案圖式,提供了記錄脈診及其他診察信息的標準格式,方便醫者整理病案,總結經驗,也為後學提供了學習範例。

總而言之,《脈訣匯辨》是一部承前啟後、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脈學專著。其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對《脈訣》偽說的系統性辨駁和對經典脈學的重新闡釋與彙集。作者李延昰憑藉廣博的學識、嚴謹的考證態度和深厚的家學淵源,批判性地繼承了歷代脈學成果,並將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書中不僅詳細論述了各種脈象的特徵、主病,更強調了脈診的整體觀念、變通思想以及四診合參的重要性。通過引用大量經典原文和名家醫案,使讀者能夠在豐富的文獻基礎上理解脈理,並學習如何將其應用於實際臨床。儘管書中部分內容如運氣學說可能較為深奧,但整體而言,其結構清晰、內容詳備,為後世學習和研究脈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重要的參考框架。此書的輯成和流傳,對於矯正當時醫界對脈學的錯誤認識,提升醫者的診斷水平,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不僅是一部脈學教科書,更是一部展示中醫辨證思維和求實精神的典範之作。


劉敘

自敘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九 (7)

卷九 (8)

卷九 (9)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