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二 (4)
卷二 (4)
1. 卷二
膻中之診,即心包絡;宗氣之診,在左乳下。原不與大氣混診也。然則大氣如何而診之,《內經》標示昭然,而讀者不察耳。其謂「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者,正其診也。肺主一身之氣,而治節行焉。苞舉無外之氣於人身者,獨由胸中之肺,故分其診於右手主氣之天部,朝百脈而稱大會也。
脈之大會,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為息。
醫者調勻氣息,自一呼人之脈再至,自一吸人之脈亦再至,呼吸之間,而脈准來四至者為平脈;間有五至者,亦未可斷病。蓋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也。言脈必有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惟正當太息之時,亦曰無疴,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
呼吸既定,合為一息;日夜一萬,三千五百。
呼出於陽,吸入於陰。一呼脈二至,一吸脈二至,合四至為一息。一日一夜共計之,約一萬三千五百息。呼吸之間,脈行六寸;八百十丈,日夜為準。
即此一呼一吸計之,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既定,脈氣行去六寸。以一萬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脈數之十六丈二尺折算,應周行身五十度,此晝夜脈行之度數準則也。按越人《二十三難》云:脈數總長十六丈二尺,任、督、二蹺在內。以一呼一吸行六寸算之,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共計八百一十丈。
周於身者,得五十度。後又云: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終於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所謂如環無端者,不知二蹺、任、督,從何接入,豈附行於足少陰、太陽耶?附則不能在循環注接之內,當俟知者。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平旦者,陰陽之交也。陽主晝,陰主夜;陽主表,陰主裡。《靈樞·營衛生會篇》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靈樞·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故診法當於平旦初寤之時,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穀氣未行,故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至擾亂,脈體未及變更,乃可以診有病之脈。
又切脈之道,貴於精誠,嫌其擾亂,故必心虛而無妄想,身靜而不言動,然後可以得脈之妙也。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審位既確,可以布指;疏密得宜,長短不失。凡診脈者,令人仰手,醫者覆手診之。掌後有高骨對平處謂之關上,看定部位,徐以中指先下於關部,次以食指下於寸部,次以無名指下於尺部。人長則下指宜疏,人短則下指宜密。指爪不可養長,長則指頭不能取齊,難於候脈。
白話文:
[卷二]
診斷膻中部位,就是診斷心包絡;診斷宗氣,則在左乳下方。原本不與大氣混淆診斷。然而,大氣要如何診斷呢?《內經》中已明確說明,只是讀者沒有仔細觀察罷了。《內經》說:「上部(指胸部)向上,右側外側觀察肺,內側觀察胸中」,這就是診斷大氣的方法。肺主宰全身之氣,並調節氣血運行。將外界的氣納入人體的,唯獨依靠胸中的肺,所以將診斷大氣的方法放在右手(主氣的天部),它匯聚全身的脈氣,稱為大會。
脈氣的大會,氣息的出入;一呼一吸,脈搏跳動四次為一個呼吸。
醫生要調勻自己的呼吸,從一呼氣到脈搏跳動兩次,從一吸氣到脈搏跳動兩次,在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四次為平脈;偶爾出現五次脈搏,也不能斷定有病。因為人的呼吸,有時長有時短。一般三次呼吸中,必有一次呼吸較長,五次呼吸中,也必有一次呼吸較長,稱為太息;就像農曆三年一閏,五年兩閏一樣。意思是脈搏跳動四次為平,五次就為太過,只有在正常的太息時,也算無病,這是呼吸長短,而非脈搏跳動加快。如果不是太息,脈搏應當是四次。
呼吸一次,合為一個呼吸;晝夜約一萬三千五百次。
呼氣屬於陽,吸氣屬於陰。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脈搏跳動兩次,合起來四次脈搏為一個呼吸。一天一夜共計約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呼吸之間,脈氣運行六寸;八百一十丈,晝夜為準。
根據一呼一吸計算,一呼氣脈氣運行三寸,一吸氣脈氣運行三寸,呼吸一次,脈氣運行六寸。以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計算,共得八百一十丈。按照脈數十六丈二尺折算,應周行全身五十周,這是晝夜脈氣運行周數的規律。按越人《二十三難》所說:脈數總長十六丈二尺,任脈、督脈、二條蹺脈都在其中。以一呼一吸行六寸計算,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共計八百一十丈。
周行全身,得五十周。書中又說:脈氣從中焦開始,流注手太陰經,最終到達足厥陰經,厥陰經又回流注手太陰經。所謂環環相扣,不知任脈、督脈、二條蹺脈,從何處接入,難道是附著在足少陰經、太陽經上嗎?如果是這樣,就不能在循環流注的過程中,有待專家解答。
診斷脈象,應以清晨為準;要心神虛靜,調勻呼吸,仔細審察。
清晨,是陰陽交替之時。陽主白天,陰主夜晚;陽主外,陰主內。《靈樞·營衛生會篇》說:「清晨陰氣盡而陽氣開始受氣。中午陽氣最盛。傍晚陽氣衰弱,日落陽氣盡而陰氣開始受氣。」《靈樞·口問篇》說:「陽氣盡,陰氣盛,則眼閉。陰氣盡而陽氣盛,則醒。」所以診脈應在清晨剛醒時,陰氣正平靜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穀氣未行,所以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至擾亂,脈象未及改變,才能診斷出疾病的脈象。
而且診脈之道,貴在專注誠懇,忌諱雜亂,所以必須心神虛靜,沒有妄想,身體安靜,不說話不動,然後才能體會到診脈的妙處。
診脈時,讓病人仰起手掌;手掌後方高起的骨頭,就是關上穴。確定位置後,就可以按脈;手指的疏密要適宜,長短要適中。診脈時,讓病人仰起手,醫生覆手診脈。手掌後方有高起的骨頭相對平坦的地方,稱為關上,確定好部位,慢慢地用中指先按在關上穴,然後食指按在寸口,再用無名指按在尺口。人高則手指按壓宜疏,人矮則手指按壓宜密。指甲不可留長,長了就不能使指頭齊平,難以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