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四 (3)
卷四 (3)
1. 濡脈(陰中之陰)
體象,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濡者,即軟之象也。必在浮候見其細軟,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見也。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時珍比之「水上浮漚」,皆狀其隨手而沒之象也。
主病,濡主陰虛,髓竭精傷。左寸濡者,健忘驚悸。濡在左關,血不榮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寸濡者,腠虛自汗。濡在右關,脾虛濕侵。右尺得濡,火敗命傾。
按浮主氣分,浮取之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老年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及暴病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叔和言「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之無。」悖戾一至於此耶!且按之則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
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沉者全凶,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又主四體骨蒸,蓋因腎氣衰絕,水不勝火耳。
白話文:
濡脈(陰中之陰)指的是脈象細軟,只在浮脈處才能感覺到,輕輕觸碰就能感覺到,但用力按壓就消失了。
濡脈的「濡」,就是柔軟的意思。這種柔軟的脈象一定在浮脈部位才能感受到,如果在中脈或沉脈部位,就摸不到了。古人將其比喻為「絲帛漂浮水面」或「水上浮萍」,形容它輕柔易散的樣子。
濡脈主要反映陰虛、髓液枯竭、精氣受損。左寸脈濡弱,表示健忘、心悸;左關脈濡弱,表示氣血不足,不能滋養筋脈;左尺脈濡弱,表示精血虧損。右寸脈濡弱,表示衛氣不足,容易自汗;右關脈濡弱,表示脾虛受濕邪侵襲;右尺脈濡弱,表示腎火衰敗,生命垂危。
一般來說,浮脈主氣分,輕觸就能摸到,說明氣機尚未衰敗;沉脈主血分,用力按壓卻摸不到,說明精血已衰敗。在久病的老人身上出現濡脈,如果與其他症狀相符,則未必危急;但如果在健康人、年輕人或急性病患者身上出現,則稱為「無根之脈」,預示著生命不久矣。古籍記載中對濡脈的描述略有出入,有的說輕輕觸摸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則摸不到;有的則說用力按壓似有,但提起則消失。後者應是弱脈而非濡脈。
濡脈的浮軟與虛脈相似,但虛脈脈象較大,濡脈脈象較小;濡脈的細小與弱脈相似,但弱脈在沉脈部位,濡脈在浮脈部位;濡脈的無根與散脈相似,但散脈從浮脈的較大脈象逐漸轉為沉脈,而濡脈從浮脈的較小脈象逐漸消失。散脈從大到沉,凶險;濡脈從小到無,則吉凶參半。濡脈還可能導致四肢骨蒸,這是因為腎氣衰竭,水火失衡所致。
2. 弱脈(陰)
體象,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沉而且細且小,體不充,勢不鼓也。
主病,弱為陽陷,真氣衰弱。左寸弱者,驚悸健忘。弱在左關,木枯攣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徵。右寸弱者,自汗短氣。弱在右關,水穀之疴。右尺得弱,陽陷可驗。
夫浮以候陽,陽主氣分,浮取之而如無,則陽氣衰微,確然可據。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亦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者也。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弱脈呈形,而陰霾已極,自非見睍,而陽何以復耶?」《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
」愚謂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仲景云:「陽陷入陰,當惡寒發熱,久病及衰年見之,猶可維援;新病及少壯得之,不死安待!」
按《脈經》曰:「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何其彰明詳盡也。偽訣謂「輕手而得」,明與叔和相戾,且是濡脈之形,而非弱脈之象。因知偽訣誤以濡脈為弱,弱脈為濡,其鹵莽特甚。即黎氏浮漚之譬,亦踵高陽之弊,不可不詳加考據也。
白話文:
體型特徵表現為脈象微弱細小,按壓才能感覺到,輕觸則摸不到。脈象沉細微小,身體虛弱,脈搏无力。
主要病症是脈象虛弱代表陽氣衰敗,真氣不足。左寸脈弱,表現為心悸健忘;左關脈弱,則肝木氣虛,筋脈攣縮;左尺脈弱,則腎精虧損。右寸脈弱,則自汗氣短;右關脈弱,則脾胃失調;右尺脈弱,則陽氣衰敗。
浮脈可以診察陽氣,陽氣主宰氣分,如果浮取脈搏幾乎感覺不到,則陽氣衰弱,這是明確可靠的。陽氣是抵禦外邪,保護身體的;也是運行三焦,消化吸收食物的。柳氏說:「氣虛則脈弱。寸脈弱是陽氣虛,尺脈弱是陰氣虛,關脈弱是胃氣虛。脈象虛弱呈現出來,陰邪已經到達極點,如果不見到轉機,陽氣怎麼能恢復呢?」《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脈弱而滑,是有胃氣;脈弱而澀,是久病。」我認為,即使脈象虛弱但能承受重按,陰氣尚未完全衰竭;如果兼有澀滯的脈象,則氣血均已衰敗,生命機能將要終止。張仲景說:「陽氣衰敗陷入陰分,會出現惡寒發熱,久病或老年人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一定的治療機會;新病或年輕人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治,難以生存!」
《脈經》記載:「弱脈極其柔軟而沉細,按壓才能感覺到,抬起手就感覺不到了。」這段描述非常清晰詳盡。某些偽造的脈訣說「輕觸就能感覺到」,這與張仲景的說法相矛盾,而且那是濡脈的表現,而非弱脈的表現。由此可知,某些偽造的脈訣將濡脈誤認為弱脈,將弱脈誤認為濡脈,其錯誤之大令人髮指。即使是黎氏用浮萍的比喻來解釋,也沿襲了高陽的錯誤,不可不仔細考證。
3. 散脈(陰)
體象,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
主病,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左寸散者,怔忡不臥。散在左關,當有溢飲。左尺得散,北方水竭。右寸散者,自汗淋漓。散在右關,脹滿蠱壞。右尺得散,陽消命絕。
按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象恍然矣。故叔和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崔氏云:「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也。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
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能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戴同父云:「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皆死脈也。
」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徵也。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至不愆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白話文:
散脈(陰)
脈象散亂浮動,有表象而無裡證;中間部位的脈象漸漸消失,按壓則完全摸不到。
脈象呈現由有漸無的狀態,也表現為散亂不規則。在浮取脈搏時,感覺脈象很大很明顯;但到中間部位探測,則頓時覺得脈力減弱,只剩原本的二三成;而深按則完全感覺不到脈象。
散脈為根本受損的徵兆,出現此脈象則預示病情危急。左寸脈散亂,則心神不安,無法安睡;左關脈散亂,則可能會有水腫;左尺脈散亂,則預示北方(腎經)的元氣衰竭。右寸脈散亂,則會自汗淋漓;右關脈散亂,則腹脹滿且有內傷;右尺脈散亂,則陽氣衰竭,性命垂危。
需注意脈象由重漸輕、由輕漸重的變化,理解這八個字,就能明白散脈的脈象特點。因此,叔和說:「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每個字都經過仔細推敲。崔氏說:「渙漫不收。」「渙漫」就是浮大之意,「不收」就是無根之意;雖然抓住了大意,但並未精確描述。柳氏說:「無統紀,無拘束,脈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楊花散漫,正是輕飄無根的形象比喻。
脈象數目不齊,強弱不一,表現出散亂無序的狀態。這補充了叔和未盡之處,深刻體會了散脈的神韻。戴同父說:「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皆死脈也。」古人認為脈象代之以散為必死之徵,因為散是腎臟衰敗的徵兆,代則是脾臟功能衰竭的徵兆。腎脈本應沉伏,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說明先天之本已絕;脾脈主運化,而代脈消失,則後天之本也已絕。因此,單獨出現這兩種脈象都代表病情危急;如果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則更是必死之兆。
4. 細脈(陰)
體象,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小也,細也,狀如絲也。比之於微,指下猶尚易見,未至於舉按模糊也。
主病,細主氣衰,諸虛勞損。左寸細者,怔忡不寐。細在左關,肝血枯竭。左尺得細,泄痢遺精。右寸細者,嘔吐氣怯。細在右關,胃虛脹滿。右尺得細。下元冷憊。
細脈、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夫氣主昫之,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常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身常熱,醫者不究其元,而以涼劑投之,何異於惡醉而強酒?遂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使斃耳。《素問·陰陽別論》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非少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
未徹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權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叔和云:「細為血少,亦主氣衰。有此證則順,無此證則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氣血也。春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
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合也。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按絲之質最柔,絲之形最細,故以形容細脈。王啟玄曰:「狀如莠蓬。」正於柔細之態,善摩巧擬,恍在目前。偽訣失其柔軟之意,而但云極細則可移於微脈,而豈能獨標細脈之體象乎!微、細二脈,或有單指陽衰,或有單指陰竭,或有兼陰陽而主病,則非畫一之論矣。大都浮而細者屬之陽分,則見自汗、氣急等證;沉而細者屬之陰分,則見下血、血痢等證。
白話文:
細脈(陰)
細脈的脈象,細而直,柔軟綿長,像絲線一樣,比微脈略顯而易見,但並非摸不著。
細脈表示氣虛,各種虛勞損傷。左寸脈細,則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左關脈細,則肝血枯竭;左尺脈細,則腹瀉、遺精;右寸脈細,則嘔吐、氣虛;右關脈細,則胃虛脹滿;右尺脈細,則下焦虛寒。
細脈和微脈都是陽氣衰敗的徵兆。氣是溫煦身體的根本,如果不溫補,怎麼能恢復散失的元氣呢?常見虛損的人,脈細但身體卻發熱,醫生不明究理,反而用寒涼藥物治療,這就像酒醉了卻強行喝酒一樣,反而會導致真陽散失,飲食不進,嘔吐腹瀉,加速死亡。《素問·陰陽別論》說:「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體如果沒有少火(陰火),就不能運化三焦之氣,消化吸收五穀。
不懂得這個道理,怎麼能掌握生死大權呢!虛勞的脈象,細數脈(脈搏細而脈率快)不能同時出現,如果同時出現,就必死無疑。脈細表示氣虛,脈數表示血虛,氣血俱虛,生命不久矣。叔和說:「細脈表示血少,也表示氣虛。出現這種脈象,治療方法就應該順應病情;如果沒有這種脈象,治療方法就應該逆轉病情。」所以,吐瀉失血,如果脈象沉細,則能活下來。憂慮勞累過度的人,脈象也多細弱,這是因為自己損耗了氣血。春夏季節,年輕力壯的人,都忌諱細脈。
這說明細脈不符合季節和體質。秋冬季節,老年體弱的人,則不在此禁忌之列。
用絲線來形容細脈,是因為絲線質地最柔軟,形狀最細。王啟玄說:「像莠蓬一樣。」這都恰當地比喻了細脈柔軟細小的形態,生動形象。一些錯誤的記載,忽略了細脈柔軟的特點,只說脈象極細就可歸為微脈,這怎麼能充分體現細脈的脈象特徵呢!微脈和細脈,有的單純表示陽氣衰弱,有的單純表示陰氣衰竭,有的則兼有陰陽虛損,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總的來說,浮而細的脈象屬於陽虛,會出現自汗、氣急等症狀;沉而細的脈象屬於陰虛,會出現下血、血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