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弦脈(陽中之陰)

體象,弦如琴絃,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指下挺然。

弦之為義,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長也。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寒,故如琴絃之端直,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長為暮春之象,純屬於陽,絕無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純是發生氣象也。

主病,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左寸弦者,頭痛心勞。弦在左關,痰瘧癥瘕。左尺得弦,飲在下焦。右寸弦者,胸及頭疼。弦在右關,胃寒膈痛。右尺得弦,足攣疝痛。

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自北而東,在肝為厥陰而陰盡,在膽為少陽而陽微。初春之象,逗氣尚少,升如一縷,有弦義焉。風屬木而應春,弦是其本脈,生於風則象風,故脈自弦。弦寒斂束,氣不舒暢,故又主痛瘧之作也。邪正交爭,或寒而熱,熱而寒,寒熱往來,正邪出入,樞主於中。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少陽為樞」,故脈亦當弦。飲者,痰之類也。弦直而斂,無鼓盪之力,故飲留焉。頭乃六陽所聚,陽虛不能張大,或致外邪所乘,安得不痛。瘧疾寒熱往來,常在少陽經,故曰「瘧脈自弦」,又曰「無痰不成瘧」。癥瘕處於其地,則邪正不敵,小腹沉陰之位,受寒乃痛。

肺家陽氣衰微,更受陰寒,或右邊頭痛,或胸次作疼。木來乘土,胃寒不化,真火不足,無以溫暖肝木,攣痛之自來也。

兼脈,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陽弦頭疼,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

飲停在上不在胃,而支留於心胸;飲停在下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故一弦而浮,一弦而沉也。數則為熱,弦而兼數者,病亦兼熱。遲則為寒,弦而兼遲者,病亦兼寒。陽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陽,三陽走頭,故頭疼。陰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陰,三陰走腹,故腹痛。單絃則止為飲癖。若脈見雙弦,已具純陰之象,若不能食,為木來剋土,必不可治。

按弦脈在八卦為震,在五行為木,在四時為春,在五臟為肝。《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而實強,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背,兩脅胠滿。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戴同父云:「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內經》之旨。《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端直以長。

」叔和云:「如張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從中直過,挺然指下。」諸家之論弦脈,可謂深切著明。而偽訣乃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則是緊脈之象,安在其弦脈之義哉!弦亦謂其主痰。然以飲較痰尚未結聚,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之有物形也。

2. 革脈(陽中之陰)

體象,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恰如鼓皮,外則繃急,內則空虛也。故浮取於鼓面而已即得,若按之則虛而無物矣。

主病,革主表寒,亦屬中虛。左寸革者,心血虛痛。革在左關,疝瘕為祟。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寸革者,金衰氣壅。革在右關,土虛而疼。右尺得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

脈如皮革,表邪有餘,而內則不足。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先焉;惟中虧氣血,故空虛之象顯焉。男人諸病,多由精血不足之故。女人半產漏下者,亦以血驟去,故脈則空也。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浮舉之而弦急,非繃急之象乎?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此節正革脈之註腳也。革如皮革,急滿指下。今云「脈弦而大」,只此四字可以盡革脈之形狀矣。

「弦則為減」以下,又發明所以為革之義也。叔和云:「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新病得之生。」時珍云:「此芤、弦二脈相合,故為亡精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即牢脈也。故或有革無牢,或有牢無革,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與證皆異也。」《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

」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泉湧,出而不返也。觀其曰「湧泉」,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根蒂矣。故曰「死」也。王貺以為溢脈者,因《甲乙經》有「湧泉」之語,而附會其說也。不知溢脈者,自寸而上貫於魚際,直衝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與革脈奚涉乎?丹溪曰:「如按鼓皮。」其於中空外急之義,最為切喻。

伯仁以革為變革之義誤矣。若曰變革,是怪脈也,而革果怪脈乎?則變革之義何居耶?

3. 牢脈(陰中之陽)

體象,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深居在內之象也。故樹本以根深為牢,蓋深入於下者也;監獄以禁囚為牢,深藏於內者也。仲景曰:「寒則牢固。」又有堅固之義也。

主病,牢主堅積,病在乎內。左寸牢者,伏梁為病。牢在左關,肝家血積。左尺得牢,奔豚為患。右寸牢者,息賁可定。牢在右關,陰寒痞癖。右尺得牢,疝瘕痛甚。

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牢固。心之積,名曰伏梁;肝之積,名曰肥氣;腎之積,名曰奔豚;肺之積,名曰息賁;脾之積,名曰痞氣。及一切按之應手者曰癥;假物成形者曰瘕;見於肌肉間者曰痃;結於隱癖者曰癖。

經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故牢脈咸主之。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當得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證反,可以卜短期矣。

按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不可混於沉脈、伏脈,須細辨耳。沉脈如綿裹砂,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此為別耳。」叔和云:「似沉似伏,猶不能作畫一之論也。

」吳草廬曰:「牢為寒實,革為虛寒,安可混乎?」偽訣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但依稀彷彿,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又曰:「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亡之脈,其謬可勝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