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小序,崔紫虛所著《四言脈訣》,由來尚矣。刪補之者,為李月池氏,更名《四言舉要》。予取兩刻而損益之,或繁或簡,期合於理而已,敢曰崔、李之功臣哉。

脈為血脈,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

脈為氣乎?而氣為衛,衛行脈外,則知非氣矣。脈為血乎?而血為營,營行脈中,則知非血矣。脈為經隧乎?而經隧實繁,則知非經隧矣。善乎華元化云:「脈者,氣血之先也。」蓋人之身,惟是精與氣與神三者,精氣即血氣,氣血之先,非神而何?人非是神無以主宰血氣,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故脈非他,即神之別名也。

明乎此,則氣也、血也,渾淪條析;所謂氣如橐籥,血如波瀾,一升一降,以成其用,而脈道成矣。

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血脈氣息,上下循環。

人未有此身,先有此腎,氣血藉之以立基。而神依於氣,氣依於血,血資於谷,谷本於胃;是知胃氣充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昌。故曰:「先天之根本在腎,後天之根本在脾。」(脾胃相為夫妻。)神之昌與否,皆以脈為徵兆。脈之行也,氣行而血隨,上下周匝,起伏交會,呴濡守使,各盡其職。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取決。

《難經·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何謂也?扁鵲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以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布一身之陰陽,居於至高之位,凡諸臟腑皆處其下,肺繫上連喉嚨吭嗌,以通呼吸。肺主一身之氣,氣非呼吸不行,脈非肺氣不布故耳。

然《素問·五臟別論》曰:「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其義又所重在胃矣,細思之而理則一也。氣口本屬太陰,而曰「亦太陰」者,蓋氣口屬肺,手太陰也,布行胃氣,則在於脾足太陰也。按《靈樞·營衛生會篇》曰:「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氣必歸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乃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由胃入脾,由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

由肺而分布於臟腑,此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土居中而為金之母,系諸脈之根;肺居高而有君之象,布諸脈之令;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之大會,猶水之朝宗於澥也。又考氣口即寸口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脈出太淵,共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又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

白話文:

[卷二]

本書原是崔紫虛所著《四言脈訣》,歷史悠久。李月池先生曾加以刪改補充,並改名為《四言舉要》。我參考了這兩個版本,增刪了一些內容,力求符合道理,不敢自詡為崔、李二位先生的功臣。

脈象是氣血的先兆,血液流動的通道,氣息在其中運行。

脈象是氣嗎?但氣是衛氣,衛氣運行在脈外,可知脈象並非氣。脈象是血嗎?但血是營血,營血運行在脈中,可知脈象並非血。脈象是經絡的通道嗎?但經絡通道很多,可知脈象並非經絡通道。華元化先生說得好:「脈象是氣血的先兆。」人的身體,只有精、氣、神三者,精氣就是血氣,氣血的先兆,不是神又是什么呢?人若沒有神,就不能主宰血氣,保持陰陽調和,使氣血運行於三焦,滋養百骸。所以,脈象並不是其他東西,而是神的另一個名稱。

明白了這一點,氣和血就渾然一体,脈象的生成,如同橐籥(風箱)之氣,波瀾起伏,一升一降,才能發揮其作用,脈道也就形成了。

脈象的起始在於腎,賴以生長在於胃;血脈氣息,上下循環往復。

人體尚未形成之前,先有腎臟,氣血依靠腎臟建立基礎。而神依附於氣,氣依附於血,血依靠食物滋養,食物的根本在於胃;所以知道胃氣充足則血液旺盛,血液旺盛則氣息強盛,氣息強盛則精神充沛。所以說:「先天之根本在腎,後天之根本在脾。」(脾胃互為表裡。)精神是否充沛,都以脈象作為徵兆。脈象的運行,氣先行,血隨之,上下周流,起伏交會,滋潤濡養,各司其職。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唯獨手太陰經,在寸口取脈診斷。

《難經·一難》說:「十二經脈都有動脈,為何獨取寸口?扁鵲說:『寸口是脈象匯聚的地方,是手太陰經的動脈。』」因為肺臟是五臟六腑的華蓋,調節全身的陰陽,位於最高的位置,其他臟腑都在其下,肺臟向上連接著喉嚨,以進行呼吸。肺主一身之氣,氣息非呼吸不能運作,脈象非肺氣不能布散。

然而,《素問·五臟別論》說:「黃帝問:『氣口為何獨為五臟之主?』岐伯答:『胃是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貯藏於胃,用以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屬太陰。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出自胃,在氣口表現出來。』」這就更強調胃的重要性了,仔細思考,其道理是一致的。氣口本屬太陰,而說「亦太陰」者,是因為氣口屬肺,手太陰經,布散胃氣,則在於脾、足太陰經。根據《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說:「食物進入胃,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肺來接受氣息。」《厥論》說:「脾臟主管胃的津液運行。」《素問·經脈別論》說:「飲水進入胃,遊走滲透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佈精氣,上歸於肺。」脾氣必須歸於肺,然後才能運行於臟腑營衛,所以氣口雖然是手太陰經,但實際上是足太陰經的歸宿,所以說「氣口亦太陰」。由此可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由胃入脾,由脾入肺,這是地道由下而上運行。

由肺臟再分佈到臟腑,這是天道由上而下,光明普照。脾土居中,是金的母親,是所有經脈的根本;肺居高位,具有君主的象徵,佈散所有經脈的指令;所以說肺朝百脈,而寸口是脈象匯聚的地方,如同眾水彙集於大海。此外,氣口也就是寸口。肺主一身之氣,氣的盛衰在此表現出來,所以稱為氣口。脈象從太淵穴開始,長一寸九分,所以稱為寸口。又因為肺朝百脈,脈象在此匯聚,所以稱為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