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緊脈(陰中之陽)

體象,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緊者,繃急而兼絞轉之形也,多梟動夭矯之勢。《素問》曰:「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則剛勁之概可掬。

主病,緊主寒邪,亦主諸痛。左寸緊者,目痛項強。緊在左關,脅肋痛脹。左尺緊者,腰臍作痛。右寸緊者。鼻塞膈壅。緊在右關,吐逆傷食。右尺得緊,奔豚疝疾。

緊為收斂之象,猶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陽困陰凝,故主諸痛。

兼脈,浮緊傷寒,沉緊傷食。急而緊者,是謂遁屍。數而緊者,當主鬼擊。

浮緊有力,無汗,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拘急,體痛,骨節疼,此為傷寒邪在表也。獨右關緊盛為飲食內傷,兩手脈俱緊盛即是夾食傷寒。遁屍鬼擊者,皆屬陰邪之氣卒中於人,邪正交爭,安得不急數乎?中惡祟乘之,脈而得浮緊,謂邪方熾而脈無根也;咳嗽虛損之脈而得浮緊,謂正已虛而邪方痼也。咸在不治。

白話文:

身體狀況表現為脈搏緊而有力,左右手觸摸時都感覺有彈性,像繩子被絞轉一樣緊繃。

緊脈代表繃緊且絞轉的狀態,多見於肢體動作迅速而靈活的病人。《素問》中說:「脈來有力,左右彈人手」,也就是說這種脈象具有剛勁的特點。

緊脈主要反映體內寒邪入侵,也可能與各種疼痛有關。左寸脈緊,則可能出現眼睛疼痛、脖子僵硬;左關脈緊,則可能出現胸肋疼痛、脹滿;左尺脈緊,則可能出現腰部、肚臍疼痛;右寸脈緊,則可能出現鼻塞、膈肌阻塞;右關脈緊,則可能出現嘔吐、消化不良;右尺脈緊,則可能出現奔豚、疝氣。

緊脈是收斂的象徵,就像天地有秋冬季節一樣,因此反映了寒邪入侵。陽氣受困、陰氣凝結,因此容易出現各種疼痛。

如果脈象同時出現浮緊,則可能患有傷寒;如果脈象同時出現沉緊,則可能患有飲食積滯。如果脈象又急又緊,則可能患有「遁屍」;如果脈象又數又緊,則可能患有「鬼擊」。

浮緊有力,沒有汗,發熱、怕冷、頭頸疼痛、腰脊僵硬、全身疼痛、骨節疼痛,這些症狀代表傷寒邪氣停留在體表。單獨右關脈緊盛,代表飲食內傷;兩手脈都緊盛,則代表飲食積滯和傷寒同時存在。「遁屍」和「鬼擊」都是陰邪之氣突然侵犯人體,邪氣與正氣交戰,所以脈象才會急促而緊。中惡邪氣乘虛而入,脈象浮緊,代表邪氣盛而無根;咳嗽虛損的脈象也浮緊,代表正氣虛弱而邪氣頑固。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難治之症。

按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於脈也為緊。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曰:「數如切繩。」丹溪曰「如紉箄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不然,左右彈手及轉索諸喻,將何所取義乎!古稱熱則筋縱,寒則筋急,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其外,崛強不平,故作是狀。

緊之與遲,雖同主乎寒,遲則氣血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須知數而流利則為滑脈,數而有力則為實脈,數而絞轉則為緊脈。形狀畫一,不可紊也。崔氏但言如線,亦窺見梗概,第未言之透快耳。緊之一字,已經古人工於摹寫,而偽訣妄曰:「寥寥入尺來。

白話文:

按照天地間肅殺之氣,陰氣凝聚收斂,這種變化在脈象上表現為「緊脈」。與「弦脈」相比,緊脈更加挺拔有力。

張仲景說:「緊脈像轉動的繩索,不穩定。」王叔和說:「緊脈的跳動頻率,就像切繩子一樣。」朱丹溪說:「緊脈就像用竹篾編織的繩子,就像用兩股三股的線糾纏在一起,必須旋轉絞在一起才能形成緊密的繩索。」可見緊脈的含義,不僅僅是縱向的挺拔急促,還包含着橫向的轉動扭絞。否則,左右彈手和轉動繩索的比喻,就沒有意義了!

古人說熱則筋縱,寒則筋急,這是因為內熱鬱結,而外寒束縛,導致筋脈強硬不平,所以出現這種脈象。

緊脈和遲脈雖然都屬於寒證,但遲脈是氣血不足導致脈行緩慢,難以向前;而緊脈是寒邪凝結在經脈,導致脈行不順暢,跳動時有扭曲。

需要注意的是,脈象跳動頻率快而流利,叫做滑脈;頻率快而有力,叫做實脈;頻率快而有扭曲轉動,叫做緊脈。脈象的形狀是統一的,不可混淆。崔氏僅僅說緊脈像線,只看到了表面,並沒有說透徹。緊脈這個字,已經充分體現了古人對脈象的觀察和描述,而那些偽造的醫訣卻胡亂地說:「緊脈寥寥入尺來」,完全是錯誤的。

簡要說明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緊脈」的脈象特徵,並與其他脈象進行了比較。通過古人的描述,可以理解到緊脈不僅僅是脈搏跳動的速度,還包括其質地和方向。同時,也說明瞭緊脈是由寒邪凝結引起的,與氣血不足導致的遲脈有所不同。最後,批判了那些偽造的醫訣對緊脈的錯誤描述。

」思之幾同寐語。夫緊脈猶之行路,不惟足高氣揚,履聲接踵,抑且左右恣意,而竟比之一龍鍾衰老舉步不前之態,其比擬失倫,肆口無忌,何至於此。庸工猶以為金針也,籲,可怪矣!

白話文:

思考它幾乎就像在說夢話。緊脈就像是走在路上,不僅腳步高昂、走路聲音連綿不斷,而且還可以隨心所欲地行走,與一個老弱病殘的人舉步維艱的情況相比較,這種比喻不合常理,大膽放言無忌,怎麼會到這個程度呢?平庸的醫生仍然認為這是金針,唉,真是奇怪啊!

2. 緩脈(陰)

體象,緩脈四至,來往和勻;微風輕颭,初春楊柳。

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故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兼脈,主病,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左寸澀緩,少陰血虛。左關浮緩,肝風內鼓。左尺緩澀,精宮不及。右寸浮緩,風邪所居。右關沉緩,土弱濕侵。右尺緩細,真陽衰極。

《素問·玉機真藏論》:「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乃可斷其為病。浮而且緩,風上乘也;沉而且緩,濕下侵也。緩而且大,風虛內盛;緩而且細,濕痹外乘。緩而且澀,脾不能統血也;緩而且弱,肺不能主氣也。

白話文:

人體狀態呈現脈象緩慢,四個指節的脈搏跳動規律,來回流暢且和勻,就像微風輕輕吹拂,初春楊柳輕柔搖擺。緩脈是指脈搏跳動寬舒和緩,與緊脈正好相反。真正的胃氣脈應該是緩和勻稱,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脈象輕柔,緩緩流動,難以用言語形容。

雖然緩脈本身不代表疾病,但如果結合其他脈象,就能判斷病症。例如浮而緩,可能是風邪入侵;沉而緩,可能是濕邪侵襲;緩而大,可能是風虛內盛;緩而細,可能是濕痹外乘;緩而澀,可能是脾臟不能統攝血液;緩而弱,可能是肺氣不足。

按緩脈在八卦為坤,在五行為土,在時為四季之末,在人身為足太陰脾。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偏勝者,和平之脈也。故張太素又比之「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蓋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緩之於脈大矣哉!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脈經》云:「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偽訣以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諸證,似乎緩脈主實熱有餘之證,杜撰如此。

白話文:

緩脈代表著脾氣虛弱,就像土元素一樣,負責滋養萬物。如果脈搏摸起來上下相等,浮大而柔軟,沒有偏向任何一方,就代表身體處於平衡狀態,就像絲線平順地纏繞在線軸上,脈搏流動平穩一致。這表示脾氣充足,身體健康,百病不生。

但如果脈搏過於流暢,就像水流一樣,就代表身體虛弱,病氣在外;如果脈搏微弱,就像鳥嘴一樣,就代表身體虛弱,病氣在內。前者會導致四肢沉重無力,後者會導致九竅阻塞不通。

脾氣虛弱時,脈搏會變得緩慢而有力,稱為平脈。如果脈搏變得細小而緊繃,就代表肝氣過盛,克制了脾土,屬於病邪,難以治癒。如果脈搏浮起而粗糙,就代表肺氣過盛,幫助了脾土,屬於實邪,雖然生病但可以自愈。如果脈搏洪大而散亂,就代表心氣過盛,回歸了脾土,屬於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癒。如果脈搏沉重而滑利,就代表腎氣過盛,侵犯了脾土,屬於微邪,雖然生病但很快就會恢復。

有些醫書認為緩脈代表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等症狀,似乎認為緩脈是實熱過剩的表現,這是不正確的。

3. 芤脈(陽中陰)

體象,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芤草狀與蔥無異。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

主病,芤狀中空,故主失血。左寸芤者,心主喪血。芤在左關,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紅為咎。右寸芤者,相傅陰亡。芤在右關,脾血不攝。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衛行脈外,營行脈中,凡失血之病,脈中必空,故主證如上。

按芤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二家之言,已無遺蘊。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偽訣云:「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叔和之邊字,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矣。

白話文:

芤脈辨證

**體象:**芤,是一種草的名字,形狀非常像慈蔥。浮沉都有,但中間是空的。

芤草的形態與蔥並無差異。 假如用手指探測蔥,浮候時,會觸碰到蔥的表皮;中候時,正好是蔥中間空的部分;沉候時,又會觸碰到蔥的底部表皮。

**主病:**芤脈的形態是中間空,所以主失血。

  • 左寸脈芤,代表心臟失血。
  • 左關脈芤,代表肝血不藏。
  • 左尺脈芤,並且顏色發紅,預示著病情兇險。
  • 右寸脈芤,代表相傅陰氣衰竭。
  • 右關脈芤,代表脾血不攝。
  • 右尺脈芤,代表精液漏失,將要耗竭。

衛氣運行於脈外,營氣運行於脈中。 凡是失血的病症,脈中必定空虛,所以才會出現以上這些症狀。

芤脈的定義是兩邊都有,中間空虛的形態。 劉三點說:「芤脈像什麼呢?就像慈蔥一樣,手指壓下去會形成一個坑,有邊緣,但中間是空的。」叔和說:「芤脈浮大而軟,按壓時中央空虛,兩邊實滿。」兩位醫家所言,已無遺漏。戴同父說:「營氣運行於脈中,脈的形態是由血構成。芤脈中間空虛,是血脫落的象徵。」偽訣中記載:「兩頭有,中間無。」將偽訣中的「頭」字替換為叔和的「邊」字,就可以理解為上下脈絡突然斷裂,形成陰絕陽絕的診斷。

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時珍亦祖述其言,豈曾未精思耶!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有何干涉。即叔和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無疵也。

至劉肖齋所引諸家論芤脈者,多出附會,不可盡信。若周菊潭謂生平診脈,未有芤象者,抑何其言之不審耶!虞德恆治一人,潮熱微似瘧,小腹右邊一塊,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申縮。虞診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寸口脈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裏癰。」因此,芤脈屬於積血聚積的實脈,而非失血虛弱的空脈。李時珍也繼承了這個觀點,難道他沒有仔細思考嗎?偽訣中又說:「芤脈主淋瀝,氣入小腸。」這與失血的症狀有什麼關係呢?張仲景也說:「三部脈芤,久病得之生,急病得之死。」然而,突然失血的人脈多為芤脈,難道就可以說急病得之死嗎?這些說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錯誤。

至於劉肖齋引用的各家論述芤脈的內容,多有牽強附會之處,不可盡信。周菊潭說他一生診脈,從未遇過芤脈,這話實在不妥。虞德恆曾治療一位病人,出現潮熱症狀,有點像瘧疾,右下腹部有一塊雞蛋大小的腫塊,疼痛難忍,右腿無法伸縮。虞德恆診脈發現,左寸脈芤而帶澀,右寸脈芤而洪實,兩尺兩關脈皆洪數。他說:「這是大小腸之間將要生瘡的徵兆。」

」虞說仍沿偽訣,以寸尺相為表裡耳。然芤者,中空之象,帶澀猶可並,曰帶洪實,實則不芤,而芤則不實,豈虞之辨證,乃別有據,姑托於脈以明其術耶?否則於理亦不可解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虞”是指一位醫生的名字。“芤”的意思是脈搏跳動時出現的一種特殊狀態,表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情況。

“虞說仍沿偽訣,以寸尺相為表裡耳。”的意思是:虞仍然按照錯誤的方法來診斷病情,只看表面和內臟之間的關係而已。

“然而,芤者的形象是中空的,如果還有些許粗糙感,那就可以同時存在;但如果表現出像洪水一樣強烈且堅固的情況,那麼就不可能再出現芤了。難道虞對症狀的判斷另有根據嗎?”意思是在質疑虞是否真的能夠準確地分辨病症,或者只是藉助脈搏來顯示他的技術水平?

最後一句:“否則於理亦不可解矣”,意指如果不這樣理解的話,在道理上也無法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