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三 (4)
卷三 (4)
1. 長脈(陽)
體象,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
主病,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長者,君火為病。長在左關,木實之殃。左尺見長,奔豚沖競。右寸長者,滿逆為定。長在右關,土鬱脹悶。右尺見長,相火專冷。
長脈與數脈、實脈皆相類。而長脈應肝,肝屬木而生火,如上諸證,莫非東方熾甚,助南離之焰,為中州之仇,須以平木為急耳。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長脈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
白話文:
長脈與數脈、實脈都有一定相似之處。而長脈主要反映肝臟的狀況。肝臟屬木,生發火氣。以上所述的各種病症,都是由於東方木氣過盛,助長南方火氣,進而侵犯中焦,導致身體失衡。因此,必須以平調木氣為急要。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長脈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
根據《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肝脈如果來勢柔軟,如揭長竿末梢,則代表肝氣平順。如果肝脈來勢盈實而滑,如循長竿,則代表肝臟有病。
因此,長而和緩的脈象,符合春生之氣,是身體健旺的表現。長而硬滿的脈象,則屬於火氣亢盛的表現,是疾病的徵兆。
長脈在時間上對應春季,在八卦中對應震卦,在人體對應肝臟。肝臟主司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凡實、牢、弦、緊四脈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也。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到:「脈搏長則氣血調和。」李月池說:「心脈長的人,精神旺盛,氣血充足;腎脈長的人,根基穩固,生命力強。」這些都是指正常的脈搏。而上文提到的各種病脈,都是指不正常的脈搏。過去認為脈搏過長就是長脈,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發現這並不完全正確。
如果寸關尺三部中的某一部位超出正常範圍,就應該屬於溢脈、關脈、寸脈、尺脈或覆脈,而不是長脈。因為脈搏的長短是相對的,超過正常範圍就應該歸類為其他脈象,並不能單純地以「長」來描述。
真正的長脈,應該像一根直立的竹竿一樣,上下直線延伸,首尾相應,而不是像其他脈象一樣,上下參差不齊,首尾不一致。實際上,實脈、牢脈、弦脈、緊脈四種脈象都可能伴隨長脈,所以古人說長脈主有餘之疾,是有道理的。
2. 短脈(陰)
體象,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
主病,短主不及,為氣虛證。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關,肝氣有傷。左尺得短,少腹必疼。右寸短者,肺虛頭痛。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右尺得短,真火不隆。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藏,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素問·玉機真藏論》謂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
按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偽訣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據其說則斷絕不通矣。夫脈以貫通為義,若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豈有一見短脈,遂致危亡之理乎。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云「短脈只當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同父之說,極為有見。
白話文:
脈象短小,脈搏澀滯,脈象兩端都向下沉,中間凸起,無法充滿整個脈搏位置。
這種短脈象,指的是兩端向下沉,而中間卻浮起來。
這類脈象主要代表氣虛不足,是氣虛的症狀。左寸脈短,代表心神不寧。左關脈短,代表肝氣受損。左尺脈短,代表少腹會疼痛。右寸脈短,代表肺虛頭痛。右關脈短,代表膈間有病變。右尺脈短,代表真火不足。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短則氣病。」因為氣屬陽,主導著充盈,如果出現短脈,就是氣衰的明確徵兆。然而,肺是主氣之臟,也與短脈相對應,這是為什麼呢?《素問·玉機真藏論》提到肺的正常脈象,應該是緩慢平和,像落榆莢一樣。也就是說短脈中仍然可以有緩和的表現,氣還是正常的。如果短脈同時沉澀,怎麼能說氣沒有病呢?
按理說,如果一息不通,機理就會阻塞;如果一毫氣息不連續,就會如同天壤之別。古代醫書認為短脈是中間有,兩頭無,代表氣虛不足,無法達到正常位置。根據這個說法,脈象就會斷絕不通。脈象以貫通為原則,如果上面不通,就是陽氣絕;如果下面不通,就是陰氣絕;這兩種情況都是必死之脈。怎麼可能單憑短脈就判定命不久矣呢?戴同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說:「短脈只應該出現在寸關尺三部位,如果在關脈出現短脈,代表上面不通寸脈,下面不通尺脈,是陰陽絕脈,必定會死亡。」戴同父的說法非常有見地。
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目貫通者也。叔和云:「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亦非短脈之合論也。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即為病脈也。
凡得短脈,必主氣血虛損,偽訣指為氣壅者何也?潔古至欲以巴豆神藥治之,良不可解。
白話文:
雖然尺脈和寸脈可以短,但依然落在陰絕陽絕的位置。殊不知短脈並非兩頭斷絕,只是兩頭向下沉,中間突然向上浮起,仍然是貫通的。叔和說:“應指而回,不能滿部。”這也不是短脈的合乎論點。時珍說:“長脈屬肝,宜於春天,短脈屬肺,宜於秋天。但診脈時,肺肝的長短自然可見。”因此知道,如果不是合適的時機、部位,那就是病脈。
凡是出現短脈,必然是氣血虛損,爲什麼古訣指爲氣壅呢?潔古甚至想用巴豆這種神藥來治療,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3. 洪脈(陽)
體象,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洪脈,即大脈也。如洪水之洪,喻其盛滿之象也。
主病,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者,心煩舌破。洪在左關,肝脈太過。左尺得洪,水枯便難。右寸洪者,胸滿氣逆。洪在右關,脾土脹熱。右尺得洪,龍火燔灼。
按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得氣之先,故應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鉤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鉤即是洪,名異實同。《素問·玉機真藏論》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
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玉機真藏論》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白話文:
身體狀況呈現洪脈,脈象非常大,就像洪水一樣;脈搏來的時候強勁,去的時候衰弱,滿滿地充斥著手指。
洪脈,就是大脈。像洪水一樣,形容脈象充盈的狀態。
主要疾病,洪脈代表充盈,氣機阻塞,火氣旺盛。左寸脈洪,代表心煩口舌生瘡。左關脈洪,代表肝脈過盛。左尺脈洪,代表水液枯竭,排便困難。右寸脈洪,代表胸悶氣逆。右關脈洪,代表脾土脹滿發熱。右尺脈洪,代表熱氣灼燒。
根據五行學說,洪脈在八卦中屬於離卦,在時間上屬於夏天,在人體中屬於心臟。夏季是炎熱的季節,天地之間的氣機充盈暢通,脈象最先感受這種氣機,所以呈現洪脈。洪脈代表大,用水來比喻;也叫做鉤脈,用木來比喻。夏季樹木茂盛,枝葉繁茂,沉重下垂,所以像鉤子一樣。鉤就是洪脈,名稱不同,實質一樣。《素問·玉機真藏論》中將洪脈形容為來的時候強勁,去的時候衰弱,其中包含著微妙的道理。
總之,洪脈只是脈根寬大,並不堅硬。如果脈象又大又堅硬,就是實脈,不是洪脈。《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象大,則病勢加重。」也是因為氣機充盈膨脹。《玉機真藏論》中問:「夏季的脈象像鉤子,什麼樣的鉤子?」岐伯回答:「夏季的脈象,代表心臟,南方屬火,萬物因此而茂盛成長,它的氣機來的時候強勁,去的時候衰弱,所以叫做鉤。反之則為病。」
』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若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
」可見形證不與脈相合者,均非吉兆。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人體氣機如何才會反常?」岐伯回答:「氣機來時旺盛,去時也旺盛,稱為太過,病症會表現在外。氣機來時不旺盛,去時卻旺盛,稱為不及,病症會表現在內。太過會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屬於浸淫之症;不及則會讓人心煩意亂,上喘咳嗽,下腹氣泄。」叔和說:「夏天脈象洪大而散,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常出現沉濡而滑的狀態,代表腎氣乘心,水克火,屬於賊邪,必死無疑。
反常出現大而緩的脈象,代表脾氣乘心,子扶母,屬於實邪,雖然會生病,但可以自愈。反常出現弦細而長的脈象,代表肝氣乘心,母歸子,屬於虛邪,雖然會生病,但容易治癒。反常出現浮澀而短的脈象,代表肺氣乘心,金陵火,屬於微邪,雖然會生病,但很快就會痊癒。凡是失血、腹瀉、久咳、久病的人,都要忌諱洪脈。」《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形體消瘦、脈象洪大、氣息旺盛的人,都會死亡。」
可見,身體表現與脈象不一致的人,都是不祥的徵兆。
4. 微脈(陰)
體象,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微之為言,近於無也。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蠶絲。」狀其細而難見也。古人「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字,真為微脈傳神。
主病,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虛憂惕。微在左關,寒攣氣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寸微者,中寒少氣。微在右關,胃寒氣脹。右尺得微,陽衰寒極。
按算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由是推之,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方始名微,則微之渺小難見可知。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
白話文:
體象,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身體狀況呈現出微脈極其細小,而且非常柔軟,像是存在卻又不存在,快要消失卻又沒有完全消失。
微之為言,近於無也。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蠶絲。」狀其細而難見也。古人「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字,真為微脈傳神。
「微」這個字的意思,接近於沒有。張仲景說:「像羹湯上的肥肉一樣晃動」,形容它軟弱無力。「像蠶絲一樣細細纏繞」,形容它細小難以看見。古人用「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個字來形容微脈,真是精妙絕倫,抓住了微脈的精髓。
主病,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虛憂惕。微在左關,寒攣氣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寸微者,中寒少氣。微在右關,胃寒氣脹。右尺得微,陽衰寒極。
微脈模糊,代表著氣血嚴重衰弱。如果左寸脈微,表示心氣虛弱,容易感到憂慮和驚恐。如果左關脈微,表示寒邪入侵,導致筋攣、氣力不足。如果左尺脈微,表示骨髓虧虛,精氣枯竭。如果右寸脈微,表示脾胃虛寒,導致氣短乏力。如果右關脈微,表示胃寒,導致氣脹。如果右尺脈微,表示陽氣衰敗,寒邪入侵至極。
按算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由是推之,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方始名微,則微之渺小難見可知。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
按照古代的計算方法,十個「微」等於一個「忽」,十個「忽」等於一個「絲」,十個「絲」等於一個「毫」,十個「毫」等於一個「釐」。由此推論,一個「釐」再分成一萬份,纔算得上「微」,可見「微」的細小難以看見。世俗之人不瞭解微脈的真正意義,每次見到脈搏細小的,就用「微」和「細」兩個字並稱,實在是說得不準確。輕輕按脈像是沒有脈搏,這是陽氣衰弱的表現;用力按脈卻像是快要消失,這是陰氣衰竭的表現。而「細脈」則比「微脈」稍微粗一點,容易看見,不像「微脈」那麼模糊難辨。
雖其證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時珍云:「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難可回春。而偽訣所云:「漩之敗血小腸虛。」何以置之微脈乎?若不兼他象,雖微而來去未亂,猶可圖存於百一。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正氣將次絕滅,草木之味難藉以支持耳。
在傷寒證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府,才見脈微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蓋脈微惡寒,正陽氣衰微所至。詩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在天象之陽且不可微,然則人身之陽顧可微哉!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入,其人頃刻云亡。故仲景以為卒病,而用辛熱以回一線真陽於重泉之下也。
白話文:
虽然患者的病症可能略微相似,但他们的体质却不能不加以辨别。李时珍说:“微脉主久虚血弱之病,阳气微弱则恶寒,阴气微弱则发热。”如果不是峻补,很难恢复生机。而伪诀所说的“漩之败血小肠虚”,怎么能放在微脉里呢?如果不结合其他症状,即使脉微而来去不乱,也只有一线生机。如果是突然患病得此脉象,尚有可能生还,因为邪气尚未深入。如果是长期患病得此脉象,就多半无救了,因为正气将要消亡,草药的食物难以支撑。
在伤寒病症中,只有少阴经有微脉,其他经脉则没有。而太阳、膀胱经是少阴经的府,只要出现脉微恶寒,张仲景就从少阴经入手治疗,使用附子、干姜。因为脉微恶寒,正是阳气衰微所致。诗经说:“月亮暗淡,太阳也暗淡,如今百姓,也深陷苦难。”连天上的太阳阳气都不能微弱,更何况人体的阳气呢!肾中阴气盛而阳气微弱,寒气从体内产生,再加上外寒入侵,此人很快就会死亡。所以张仲景认为是突然患病,就用辛热的药物,试图在死亡边缘挽回一丝真阳之气。
卒中寒者,陽微陰盛,最為危急。
《素問·調經論篇》曰:「陰盛生內寒。」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則溫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夫既言陰盛生內寒矣,又言故中寒者,豈非內寒先生,外寒內中之耶!經既言血脈不通矣,又言其脈盛大以澀者,豈非以外寒中,故脈盛大,血脈閉,故脈澀耶!此中深有所疑,請申明之。
一者,人身衛外之陽最固,太陽衛身之背,陽明衛身之前,少陽衛身之兩側,今不由三陽而直中少陰,豈真從天而下?蓋厥氣上逆,積於胸中,則胃寒;胃寒則口食寒物,鼻吸寒氣,皆得入胃。腎者,胃之關也,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臟,故曰中寒也。此經隱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脈盛大以澀,雖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脈必微。
白話文:
中風寒症,陽氣衰弱陰氣過盛,是最危險的狀況。
《素問·調經論篇》說:「陰氣過盛會產生內寒。」由於厥氣上逆,寒氣積聚在胸腔無法排出,導致溫氣消失,寒氣獨留,寒氣留著就會使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就會阻礙血脈流通,因此脈象呈現又大又澀。既然說陰氣過盛會產生內寒,又說中風寒症,難道不是內寒先出現,外寒再侵入體內嗎?經書既然說血脈不通,又說脈象又大又澀,難道不是外寒侵入體內,導致脈象變大,血脈阻塞,所以脈象才會澀嗎?這些問題我心中充滿疑惑,懇請您詳細解釋。
首先,人體抵禦外寒的陽氣最堅固,太陽經脈守護身體的背面,陽明經脈守護身體的正面,少陽經脈守護身體的兩側,現在寒邪不經過三陽經脈而直接入侵少陰經脈,難道真的是從天而降嗎?其實是因為厥氣上逆,積聚在胸腔,導致胃寒;胃寒就會讓患者食用寒涼的食物,吸入冰冷的空氣,這些寒氣都會進入胃部。腎臟是胃的關口,外寒突破關口直接進入少陰腎臟,所以稱為中風寒症。這是經書中隱而不宣的道理。
其次,脈象又大又澀,雖然說是中風寒症,但還不是突然發病的症狀,突然發病的中風寒症,脈象必定微弱。
蓋經統言傷寒、中寒之脈,故曰盛大以澀。仲景以傷寒為熱病,中寒為寒病,分別言之。傷寒之脈,大都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陽病而見陰脈且主死,況陰病卒病,必無反見陽脈盛大之脈。若只盛大以澀,二陽一陰,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經所隱而難窺者也。
白話文:
古書上说,伤寒、中寒的脉象,都会呈现出盛大而涩的特点。张仲景把伤寒归为热病,中寒归为寒病,分别论述。伤寒的脉象,大多以浮大、数动、滑脉为阳,沉涩、弱弦、微脉为阴。阳病却出现阴脉,往往预示着死亡,更何况阴病突然发作,更不可能出现阳脉盛大的情况。如果只是盛大而涩,二阳一阴,又怎么会有突然危急的情况呢?这也就是古书中隐而不宣,难以窥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