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問情論

經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蓋欲病人靜而無擾,然後從容詢其情,委曲順其氣。使不厭煩,悉其本末之因,而治始無誤也。乃近世醫者,自附於知脈,而病家亦欲試其本領,遂絕口不言,惟伸手就診。醫者強為揣摩,揣摩偶合,則信為神奇;揣摩不合,則薄為愚昧。

致兩者相失,而訖無成功,良足嘆也。故仲景曰:「觀今之醫,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跗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至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管窺而已。」望聞問切,猶人有四肢也。

一肢廢不成其為人,一診缺不成其為醫。然必先望、次聞、次問而後切者,所重有甚於切也。王海藏云:病人拱默,惟令切脈,試其知否。夫熱則脈數,寒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可以脈知也。若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乎?其如病家不知此理者眾,往往秘其所患,以俟醫之先言。

豈知病固有證似脈同,而所患大相剌謬。若不先言明白,猝持氣口,其何能中?又如其人或先貴後賤,或先貧後富,暴樂暴苦,始樂始苦,及所思、所喜、所惡、所欲、所疑、所懼之云何,其始病所傷、所感、所起、所在之云何,以至病體日逐轉移之情形,病後所服藥餌之違合,必詳言之,則切脈自無疑惑。今人多偏執己見,逆之則拂其意,順之則加其病,莫如之何。

然苟設誠致問,明告以如此則善,如彼則敗,誰甘死亡而不降心以從耶!夫受病情形,百端難盡。如初病口大渴,久病口中和,若不問而概以常法治之,寧不傷人乎?如未病素脾約,才病忽便利,若不問而計日以施治,寧不傷人乎?如未病先有錮疾,已病重添新患,如不問而概守成法治之,寧不傷人乎?如疑難證著意根究,遽不得情,他事閒言,反呈真面,若不細問而倉卒妄投寧不傷人乎?《病形篇》謂:「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今之稱為工者,問非所問,諛佞其間,病者欣然樂從;及病增更醫,亦復如是。

徬徨醫藥,終於不救者多矣。故留心濟世者,須委曲開導,以全仁術。未可任意而飄然事外也。予每見縉紳之家,凡診內室,皆重帷密幄,以帛纏手,使醫者三指不能盡按,而醫亦潦草診視,此又不能行望、聞、問之神妙,並切而且失之度,其視醫不啻如盜賊然。東坡、海藏之言,豈能家喻而戶說哉!惟願病家以病為重,不循故習,使醫者得盡其長,醫者以道自處,不蹈陋規,使病家誠告以故。庶病無遁形,而醫者之與病者有相成之功矣。

白話文:

問情論

古書記載:「關閉門窗,診治病人時,要多次詢問病人的情況,順應病人的意願。」意思是希望病人能處於安靜、不受打擾的狀態,然後慢慢詢問病情,溫和地順應病人的情緒,避免病人感到厭煩,詳細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才能正確治療。但現代醫生往往只依賴把脈,病人也想要試驗醫生的本事,結果一言不發,只伸出手讓醫生把脈。醫生只能憑感覺推測,推測準確就認為是神醫,推測錯誤就認為是庸醫。

這樣醫生和病人互相誤解,最終治療無效,實在令人惋惜。所以張仲景說:「現在的醫生,診斷疾病時,只注重口頭上的應對。稍微一會兒就開藥方。把脈只摸寸關尺,不摸手足;不觀察人迎、跗陽等三部脈象;不仔細觀察脈搏的次數和呼吸,不到五十次就下結論;九候診法完全沒用上;面部觀察也不仔細,只像從竹筒里看天一樣。」望聞問切,就如同人有四肢一樣,

缺少一肢就不能稱之為人,診斷缺少一樣就不能稱之為醫生。然而,必須先望診、次聞診、次問診,然後才是切診,問診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切診。王海藏說:病人沉默寡言,只讓醫生把脈,考驗醫生的水平。的確,疾病的寒熱虛實,可以從脈象得知。但疾病的病因、致病因素,怎麼能單憑脈象知道呢?然而,很多病人不懂這個道理,往往隱瞞病情,等待醫生先開口。

殊不知,有些疾病的症狀和脈象相似,但病因卻大相徑庭。如果不先詳細詢問,直接下結論,怎麼能診斷準確呢?還有,病人之前的身份地位、貧富狀況、經歷的喜怒哀樂,以及他的想法、喜好、厭惡、慾望、疑慮、恐懼等等,以及他患病的原因、感受、發病過程、病灶位置等等,甚至病情日漸發展的變化,以及病後服用藥物的效果等等,都必須詳細詢問,才能在把脈時不至於產生疑惑。現在很多人固執己見,違背他們的意願,他們就會不高興;順應他們的意願,反而會加重病情,真是左右為難。

但是,如果醫生誠懇地詢問病情,明確告知病人哪種做法有利,哪種做法有害,又有誰願意冒著死亡的危險而不聽從醫生的建議呢?病情的細節,千變萬化,難以一一盡述。例如,初期患病時口渴,久病則口不渴,如果不詢問而用一般的療法治療,難道不會傷害病人嗎?例如,本來脾胃虛弱,突然腹瀉,如果不詢問而按照固定療程治療,難道不會傷害病人嗎?例如,本來就有舊疾,又添了新的疾病,如果不詢問而沿用舊的治療方法,難道不會傷害病人嗎?例如,遇到疑難雜症,如果追根究底卻得不到病情信息,而從其他閒談中卻發現了真相,如果不仔細詢問而草率用藥,難道不會傷害病人嗎?《病形篇》說:「詢問病情,了解病灶,這才是稱職的醫生。」現在那些自稱是好醫生的,詢問的不是重點,只是阿諛奉承,病人也欣然接受;病情加重後再換醫生,也是如此。

這樣反覆求醫,最終不能治癒的病人很多。所以,真心想救死扶傷的醫生,必須委婉地開導病人,才能體現仁術。不能隨意放任,置身事外。我常常看到官宦人家,診治婦女時,都用厚厚的帷帳遮擋,用布包裹病人的手,使醫生不能充分把脈,醫生也草草診治,這樣就無法運用望聞問切的神妙之處,反而失之毫釐,病人把醫生當成賊一樣看待。蘇軾和王海藏的論述,又怎麼能家喻戶曉呢!只希望病人能重視病情,不要墨守成規,讓醫生盡展所能;醫生也要以醫德為準則,不要墨守成規,讓病人誠實告知病情。這樣,病情就不會隱瞞,醫生和病人就能共同取得治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