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澀脈(陰)

體象,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澀者,不流利之義。《素問·三部九候篇》曰:「參伍不調者病。」謂其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

主病,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左寸澀者,心痛怔忡。澀在左關,血虛肋脹。左尺得澀,精傷胎漏。右寸澀者,痞氣自汗。澀在右關,不食而嘔。右尺得澀,大便艱秘,腹寒脛冷。

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兩者同質異名。況血為陰液,多則滑利,少則枯澀,勢所然也。精也,血也,皆屬於陰,故共主之。藉以供神明之用者血也,血少則不能養心而痛作;積久而加以驚疑,則怔忡至矣。肝為血海,血少則不能自榮,而所部作痛。

腎傷則精無餘蓄,男子溲淋,婦人血敗胎漏,真陽喪矣。肺家真氣既虧,胸中不能運行,則為痞塞;不能衛外而為固,則汗時自出;出則液耗,謂之脫液;漏而不止,衛氣散失四肢厥寒,謂之亡陽;陽亡液脫,故亦主澀。血少則脾陰弱而食減嘔作,甚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隨食隨吐。

胃無餘液,血少則津液枯,無由下致,而大便艱。腹寒脛冷,皆緣血少不獲隨真陽之氣以運行耳。

兼脈,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大炎灼。

澀本血少而再得堅大之形,乃邪火熾甚,陰不勝陽;若僅見虛軟,此屬無根之火熏灼耳。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妄補,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澀,不能自至,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似有力而帶數,以意參之於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痼熱可也。

按一切世間之物,濡潤者則必滑,枯槁者則必澀。故滑為痰飲,澀主陰衰,理有固然,無足辨者。肺之為臟,氣多血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腎之為臟,專司精血,故右尺見之為虛殘之候。不問男婦,凡尺中沉澀者,必艱於嗣,正血少精傷之確證也。故女人懷子而得澀脈,則血不足養胎;如無孕而得澀脈,將有陰衰髓竭之憂。

偽訣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則是微脈而非澀脈矣。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知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

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有似乎澀,而實有分別也。然一脈澀也,更有外邪相襲,使氣分不利而成滯澀,衛氣散失,使陽衰不守而成虛澀;腸胃燥渴,津液亦亡,使血分欲盡而成枯澀;在診之者自為靈通耳。

白話文:

澀脈(陰)

澀脈脈象遲滯,像刀刮竹子一樣不順暢;脈象遲緩細小而短促,三者兼具。

澀,是指脈象不流利的意思。《素問·三部九候篇》說:「參伍不調者病。」意思是脈象凝滯,導致脈搏數次不勻稱。《脈訣》用輕刀刮竹來比喻,刀刮竹子會阻滯而不順滑。通真子用雨沾沙來比喻,雨沾金石則滑利,雨沾沙土則澀滯不流利。李時珍則用病蠶食葉來比喻,說明脈象遲緩艱難。

澀脈主要反映血虛,也主精氣受損。左寸脈澀,表示心痛心悸;左關脈澀,表示血虛肋部脹痛;左尺脈澀,表示精氣受損,婦女易發生胎漏。右寸脈澀,表示痞氣自汗;右關脈澀,表示不食而嘔吐;右尺脈澀,表示大便秘結,腹部寒冷,小腿冰冷。

中焦運化水谷精華而成血,血的運行受阻滯,就會影響脈象。血和脈象本質相同,只是名稱不同。血是陰液,血多則脈象滑利,血少則脈象枯澀,這是必然的。精血都屬於陰,所以澀脈都與精血不足有關。血少則不能滋養心臟,導致心痛;時間久了,又伴隨驚恐疑慮,就會出現心悸。肝臟是血的倉庫,血少則肝臟失於濡養,導致肝區疼痛。

腎臟受損,精氣不足,男性會出現尿頻尿急,女性則易出現月經不調和胎漏,陽氣受損。肺氣不足,胸中氣機運行不暢,則出現胸悶痞塞;肺氣不能抵禦外邪,則容易自汗;自汗則體液消耗,稱為脫液;汗出不止,衛氣散失,四肢厥冷,稱為亡陽;陽氣亡失,體液耗竭,因此也會出現澀脈。血少則脾陰虛弱,食慾減退,容易嘔吐,甚至出現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隨吃隨吐的情況。

胃液不足,血少則津液枯竭,大便不能排出,導致大便秘結。腹部寒冷、小腿冰冷,都是因為血少,不能隨著陽氣運行所致。

澀脈兼見其他脈象,如果澀脈且脈象堅實有力,則表示有實熱;如果澀脈而脈象虛軟,則表示虛火炎熱。

澀脈本是血少,如果脈象又堅實有力,則邪火熾盛,陰氣不能制約陽氣;如果僅見脈象虛軟,則屬於虛火灼傷。這可能是由於憂鬱、飲食過度、無汗、妄加補益等原因,導致氣血逆亂,清氣化濁,痰飲瘀滯,阻塞脈道,使脈象澀滯不通。如果按壓脈搏至骨,感覺有力且脈搏數次不勻,結合臨床症狀和氣血情況判斷,如果有熱證,則應診斷為痼熱。

所有事物,濕潤則滑利,乾燥則澀滯。因此滑脈多見於痰飲,澀脈多見於陰虛,這是自然規律,不必多加辯解。肺氣多血少,因此右寸脈澀是肺虛的表現;腎臟主司精血,因此右尺脈澀是腎虛的表現。不論男女,尺脈沉澀,都難於生育,這是血少精傷的明確證據。女性懷孕出現澀脈,表示血不足以養胎;未孕而出現澀脈,則有陰虛髓竭的危險。

偽訣說:「指下好像摸到,但抬起手指就沒有了。」這是微弱的脈象,而不是澀脈。有人說澀脈「一止復來」,也有錯誤。澀脈往來遲緩,好像停止了,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停止。又有人說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者。」這是浮脈多而沉脈少,好像散脈,但實際上並不是散脈。必須知道,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的是微脈;浮而細而軟的是濡脈;沉而細而軟的是弱脈。

這三種脈象,指下都模糊不清,似乎都像澀脈,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而澀脈本身,又可能由於外邪侵襲,導致氣機不暢而形成氣滯血瘀的澀脈;也可能由於衛氣散失,陽氣衰弱而形成虛澀脈;也可能由於腸胃乾燥,津液不足,導致血分將盡而形成枯澀脈;臨證時需要醫生靈活判斷。

2. 虛脈(陰)

體象,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虛之為義,中空不足之象,專以軟而無力得名者也。

主病,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虛者,心虧驚悸。虛在左關,血不營筋。左尺得虛,腰膝痿痹。右寸虛者,自汗喘促。虛在右關,脾寒食滯。右尺得虛,寒證蜂起。

《脈經》曰:「血虛脈虛。」而獨不言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若夫肺脈見之,又主氣怯者,肺與乾天合德,不浮而沉,氣分欲竭之兆也。血少則不足以濟心主高拱之權,而動見章皇。肝為血海而主筋,虛則筋失其養。

腰者,腎之府也;膝者,骨之屈申開闔處也;虛則不為我用。陽氣虛則不能衛外而自汗;真氣虛而喘促者,蓋由機緘不相接續。食滯者脾胃虛寒,乾健坤順,兩失其職。真火衰而諸證畢集,非轉陽和之令,事何克濟乎!

虛脈又主傷暑者,蓋暑為陽邪,其勢足以爍石流金,干於脾則吐利,干於心則煩心,並於上則頭重,並於下則便秘;其見於脈也,不洪數而反見虛者,因暑性炎熱,使人表氣易泄,故脈必虛耳。

按《脈經》曰:「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為合義。雖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然空,則浮字之義已包含矣。崔紫虛以為形大力薄,其虛可知,但欠遲字之義耳。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浮脈而非虛脈矣。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為柳絮,散漫而遲。

」滑伯仁曰:「散大而軟。」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虛脈矣。夫虛脈按之雖軟,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濡者,虛則遲大而無力,濡則細小而無力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重按而仍見也。夫虛脈兼遲,遲為寒象,大凡證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

故虛脈行於指下,則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數,重按之而豁然如無,此名內真寒而外假熱,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治以內真熱而外假寒之劑也。

白話文:

虛脈(陰)

脈象虛弱,按之感覺空虛,脈搏浮大、遲緩、柔軟;深入按壓,幾乎感覺不到脈搏。

虛脈指的是脈象空虛不足,以柔軟無力為主要特徵。

虛脈的主症是血虛,也主傷暑。左寸脈虛,表示心氣不足,容易心悸;左關脈虛,表示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左尺脈虛,表示腰膝痿痹(腰腿酸軟無力)。右寸脈虛,表示自汗喘促;右關脈虛,表示脾寒食滯(脾胃虛寒,飲食停滯);右尺脈虛,表示寒證加重。

《脈經》說:「血虛則脈虛。」為什麼不說氣虛呢?因為氣屬陽,主要在脈搏的浮面;血屬陰,主要在脈搏的沉面。現在脈搏的浮面大而沉面空虛,所以主要表現為血虛。但是,如果肺脈出現虛象,則也表示氣虛,因為肺與天相應,肺氣虛弱時,脈象不浮反而沉,是氣分將竭的徵兆。血液不足,則無法供給心臟充足的血液,導致心跳紊亂;肝臟是血液的貯藏場所,也是筋脈的統治者,虛則筋脈失養。

腰是腎臟的府藏,膝蓋是骨骼屈伸開合的地方;虛弱則無法正常活動。陽氣虛弱則不能抵禦外邪而自汗;真氣虛弱則喘促,是因為臟腑氣機不相連貫。飲食停滯是因為脾胃虛寒,脾胃運化失職。真火衰弱則各種病症都出現,如果不溫補陽氣,疾病就難以痊癒。

虛脈也主傷暑,因為暑邪屬陽邪,威力強大,能傷及脾胃(導致嘔吐腹瀉),傷及心臟(導致煩躁不安),暑邪在上則頭重,暑邪在下則便秘;但脈象卻不是洪數,反而虛弱,這是因為暑邪炎熱,使人體表之氣容易泄露,所以脈象必然虛弱。

《脈經》說:「脈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這句話最符合虛脈的意義。雖然沒有提到「浮」字,但「按之豁豁然空」已經包含了浮脈的意義。崔紫虛認為脈象有力但薄弱,就知道是虛脈,只是少了「遲」字的描述。偽訣說:「尋之不足,舉之有餘。」這是浮脈而不是虛脈。浮脈以有力為特徵,虛脈以無力為特徵,「有餘」二字怎麼可以用在虛脈上呢?楊仁齋說:「狀如柳絮,散漫而遲。」滑伯仁說:「散大而軟。」這兩位醫家的描述都是散脈,而不是虛脈。虛脈按之雖軟,但仍然可以感覺到;散脈按之則完全感覺不到。虛脈與濡脈的不同之處在於,虛脈遲大而無力,濡脈細小而無力;虛脈與芤脈的不同之處在於,虛脈越按越軟,芤脈重按仍然可以感覺到。虛脈兼見遲脈,遲脈是寒象,一般虛極的證候必定伴有寒邪,這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遇到虛脈,應從益火溫陽入手,以消除陰寒。如果脈象浮取時大而數,重按時卻豁然如無,這是內寒外熱的表現,古人常用附子理中湯等溫陽藥治療,而對於內熱外寒的證候,則需用寒涼藥治療。

3. 實脈(陽)

體象,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實為邪盛有餘之象,既大而且兼長,既長大而且有力,既長大有力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

主病,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實者,舌強氣壅,口瘡咽痛。實在左關,肝火脅痛。左尺得實,便秘腹疼。右寸實者,嘔逆咽痛,喘嗽氣壅。實在右關,伏陽蒸內,中滿氣滯。右尺得實,臍痛便難,相火亢逆。

脈實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故《脈經》云:「血實脈實。」又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是測之,皆主實熱。其所主病,大約與數脈相類,而實則過之,以其蘊蓄之深也。

按《素問·大奇論》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如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肺之雍喘而兩胠滿之類。皆實脈也。實主邪氣有餘,易於體象,所以叔和有「尺實則小便難」之說。乃偽訣謬以尺實為「小便不禁」,何適相反。

又妄謂「如繩應指來」,則是緊脈之形,而非實脈之象矣。夫緊脈之與實脈,雖相類而實相懸。但緊脈弦急如切繩,而左右彈人手;實脈則且大且長,三候皆有力也。緊脈者,熱為寒束,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實脈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以證合之,以理察之,便昭昭於心目之間。

又按張潔古惑於偽訣實主虛寒之說,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為訓。或實脈而兼緊者,庶乎相當;苟非緊象,而大溫之劑施於大熱之人,其不立斃者幾希!以潔古之智,當必是兼緊之治法無疑耳。夫陰陽對偶,不可稍偏。陽氣過旺,不戢有自焚之虞。今世宗丹溪者,以為陽常有餘,喜用寒涼,乃致殺人如麻,恬不之怪。

又有有激之論,為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三吳兩浙,翕然成風,以姜附為茶飯,其流毒更不可言。執一舍一,禍害相尋,可勝嘆哉!

白話文:

實脈(陽)

脈象表現為有力、粗大且堅實,按壓時感覺充實有力,三部(寸、關、尺)皆如此。

實脈代表邪氣盛、體內有餘之象。脈象既粗大又長,且有力,三部皆如此,則說明陽氣充盛。

主要病症為血實、脈實、火熱壅滯。左寸脈實,則舌強氣壅,口瘡咽痛;左關脈實,則肝火脅痛;左尺脈實,則便秘腹痛。右寸脈實,則嘔逆咽痛,喘嗽氣壅;右關脈實,則陽氣鬱滯於內,腹部脹滿氣滯;右尺脈實,則臍腹疼痛,排便困難,相火亢盛。

脈實必伴隨有大量的邪氣、熱邪、積聚或腫塊。《脈經》說:「血實脈實。」又說:「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此可知,實脈大多屬於實熱證。其所主之病症,大致與數脈相似,但實脈的病情更嚴重,因為其邪氣蘊蓄更深。

《素問·大奇論》說:「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例如肝臟腫大導致兩脅滿悶,臥下時驚恐不安,小便不利;腎臟腫大導致下腹部至小腹脹滿,脛部腫脹,大腿粗大跛腳,容易半身不遂;肺臟腫大導致喘息且兩脅滿悶等,這些都是實脈的表現。實脈主邪氣有餘,容易從脈象上觀察到,所以有「尺實則小便難」的說法。但某些錯誤的醫訣卻將尺脈實誤認為「小便不禁」,正好相反。

又有人錯誤地認為「如繩應指來」是實脈的表現,這其實是緊脈的表現,而非實脈。緊脈與實脈雖然相似,但實質上完全不同。緊脈弦急如繩索,左右彈動按壓的手指;實脈則粗大強有力,三部皆有力。緊脈是寒邪束縛陽氣所致,因此脈象繃緊而不舒緩;實脈是邪氣或火熱迫使脈象堅實而充滿,而不柔和。通過辨證論治,就能清楚地分辨。

張潔古誤信錯誤的醫訣,認為實脈主虛寒,而使用溫熱藥物治療,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實脈兼見緊脈,則溫熱治療或許適當;如果沒有緊脈的表現,而使用溫熱藥物治療實熱證患者,則極易危及生命。以張潔古的智慧,他所用的溫熱療法應該是在實脈兼見緊脈的情況下使用的。陰陽對應,不可偏廢。陽氣過盛而不加以控制,則有自焚的危險。當今一些盲目崇尚丹溪心法的人,認為陽氣常有餘,喜歡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大量傷亡,卻毫不在意。

一些激進的論述,沿襲劉完素、朱丹溪的理論,導致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精華無法發揚光大,長江中下游地區普遍流行用溫熱藥物治療,其危害難以言喻。執著於一種理論而摒棄其他,禍害層出不窮,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