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三 (3)
卷三 (3)
1. 澀脈(陰)
體象,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澀者,不流利之義。《素問·三部九候篇》曰:「參伍不調者病。」謂其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
主病,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左寸澀者,心痛怔忡。澀在左關,血虛肋脹。左尺得澀,精傷胎漏。右寸澀者,痞氣自汗。澀在右關,不食而嘔。右尺得澀,大便艱秘,腹寒脛冷。
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兩者同質異名。況血為陰液,多則滑利,少則枯澀,勢所然也。精也,血也,皆屬於陰,故共主之。藉以供神明之用者血也,血少則不能養心而痛作;積久而加以驚疑,則怔忡至矣。肝為血海,血少則不能自榮,而所部作痛。
白話文:
體象,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身體狀況呈現澀脈,脈象停滯不流,就像用刀刮竹子一樣;脈搏跳動緩慢、細小且短促,三種脈象特徵都具備。
澀,是指脈象不流暢的意思。 《素問·三部九候篇》中記載:「參伍不調者病。」指的是脈象凝滯不均,導致脈搏跳動不規律。
《脈訣》用輕刀刮竹來比喻澀脈,因為刀刮竹子會遇到阻礙,無法順暢滑動。 《通真子》則以雨沾沙來形容,雨水落在金石上會滑動流暢,但落在沙土上則會變得澀滯不流。李時珍則用病蠶食葉來比喻,病蠶吃葉子速度慢且費力。
主病,澀為血少,亦主精傷。
澀脈主要反映血虛和精傷兩種病症。
- 左寸澀者,心痛怔忡。 左寸脈澀,表示心血不足,容易出現心痛、心慌等症狀。
- 澀在左關,血虛肋脹。 左關脈澀,表示血虛,導致肋骨兩側脹痛。
- 左尺得澀,精傷胎漏。 左尺脈澀,表示腎精虧虛,容易出現胎漏等症狀。
- 右寸澀者,痞氣自汗。 右寸脈澀,表示脾胃氣滯,容易出現胸悶、自汗等症狀。
- 澀在右關,不食而嘔。 右關脈澀,表示脾胃虛弱,容易出現不思飲食、嘔吐等症狀。
- 右尺得澀,大便艱祕,腹寒脛冷。 右尺脈澀,表示腎陽不足,容易出現便祕、腹部寒冷、小腿發涼等症狀。
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兩者同質異名。
中焦消化食物,提取精華變成紅色,這就是血液;營氣受到阻礙,無法正常運行,這就是脈象。 血液和脈象本質相同,只是名稱不同。
況血為陰液,多則滑利,少則枯澀,勢所然也。精也,血也,皆屬於陰,故共主之。藉以供神明之用者血也,血少則不能養心而痛作;積久而加以驚疑,則怔忡至矣。肝為血海,血少則不能自榮,而所部作痛。
血液屬於陰液,血液充足則流暢滑利,血液不足則枯澀滯澀,這是必然的規律。精液和血液都是陰性物質,所以兩者都與澀脈相關。血液是滋養心神的重要物質,血液不足則無法滋養心臟,導致心痛;長期血虛,再加上驚恐疑慮,就會出現心慌。肝臟是血液的儲存器官,血液不足則無法滋養肝臟,導致肝區疼痛。
腎傷則精無餘蓄,男子溲淋,婦人血敗胎漏,真陽喪矣。肺家真氣既虧,胸中不能運行,則為痞塞;不能衛外而為固,則汗時自出;出則液耗,謂之脫液;漏而不止,衛氣散失四肢厥寒,謂之亡陽;陽亡液脫,故亦主澀。血少則脾陰弱而食減嘔作,甚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隨食隨吐。
胃無餘液,血少則津液枯,無由下致,而大便艱。腹寒脛冷,皆緣血少不獲隨真陽之氣以運行耳。
兼脈,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大炎灼。
澀本血少而再得堅大之形,乃邪火熾甚,陰不勝陽;若僅見虛軟,此屬無根之火熏灼耳。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妄補,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澀,不能自至,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似有力而帶數,以意參之於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痼熱可也。
白話文:
腎臟受損,精氣無法儲存,男人會出現尿頻、尿急,女人則可能出現月經失調、流產,身體的真陽之氣也因此衰敗。肺部的真氣不足,胸腔內的氣血無法運行,就會導致胸悶氣滯;無法抵禦外邪,就會容易出汗;汗液流失過多,就會造成體液不足,稱為脫液;汗液不停地流失,衛氣散失,四肢冰冷,稱為亡陽;陽氣衰敗,體液流失,因此也會出現大便乾澀。血液不足,脾臟的陰氣就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或者是一吃就吐的情況。
胃中沒有多餘的液體,血液不足,津液也會枯竭,無法順利下達,導致排便困難。肚子冰冷、小腿發冷,都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隨著真陽之氣運行所致。
脈象澀而堅大,表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大炎灼,則表示虛熱。
脈象澀本來是血少引起的,如果再加上堅大,說明邪火旺盛,陰氣不足,無法制約陽氣;如果只是出現虛軟,則屬於無根之火灼傷。這可能是由於憂鬱、過食厚味、不出汗、妄加補益等原因導致,氣血上涌,清氣轉化為濁氣,形成老痰宿飲,粘連在一起,阻塞脈道,導致脈象澀滯。如果脈象重按至骨,有力且帶有數,可以結合症狀、觀察形氣,如果只有熱證,就可以判斷為痼熱。
按一切世間之物,濡潤者則必滑,枯槁者則必澀。故滑為痰飲,澀主陰衰,理有固然,無足辨者。肺之為臟,氣多血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腎之為臟,專司精血,故右尺見之為虛殘之候。不問男婦,凡尺中沉澀者,必艱於嗣,正血少精傷之確證也。故女人懷子而得澀脈,則血不足養胎;如無孕而得澀脈,將有陰衰髓竭之憂。
偽訣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則是微脈而非澀脈矣。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知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
白話文:
觀察世間萬物,濕潤的必然滑順,乾燥的必然粗糙。因此脈象滑利,代表痰飲;脈象沉澀,代表陰氣衰敗,這是自然規律,不必多加辯論。
肺臟主氣,氣多血少,所以右寸脈象的表現,是診斷肺氣的合度標準。腎臟主精血,所以右尺脈象的表現,反映腎氣虛弱衰敗的狀況。不論男女,凡是尺脈沉澀者,必難以生育,這是血少精傷的明確證據。因此,女人懷孕時出現澀脈,就代表血氣不足,無法滋養胎兒;如果未懷孕就出現澀脈,則代表將有陰氣衰敗、精髓枯竭的隱憂。
有人說:「手指按壓時好像摸到脈搏,但抬起手指就消失不見。」這只是微脈,不是澀脈。還有說:「脈搏停一下又出現」,這也是錯誤的觀點。因為澀脈的脈搏流動緩慢,感覺好像停住,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停住。又有人說:「脈搏細小而遲緩,流動困難,而且分散。」這其實是浮脈偏多,沉脈偏少,只是看起來像散脈,實際上不是散脈。
要明白,極細極軟,若有若無的脈搏,是微脈;浮於表面,細小柔軟的脈搏,是濡脈;沉於深處,細小柔軟的脈搏,是弱脈。
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有似乎澀,而實有分別也。然一脈澀也,更有外邪相襲,使氣分不利而成滯澀,衛氣散失,使陽衰不守而成虛澀;腸胃燥渴,津液亦亡,使血分欲盡而成枯澀;在診之者自為靈通耳。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說:「三種脈象都感覺到模糊不清,像是阻塞不通順的情況,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然而一種像阻塞一樣的脈象,還有可能是由於外部病邪侵入,使得身體內部的功能運行受阻,形成阻礙和阻塞感;或者由於防禦力下降、陽氣不足,造成虛弱的阻塞感;又或者是因為腸胃乾燥口渴,導致水分流失,血液量減少,形成了乾癟無力的阻塞感。因此,在進行脈診時,要靠自己的敏感度去分辨這些差異。」
2. 虛脈(陰)
體象,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虛之為義,中空不足之象,專以軟而無力得名者也。
主病,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虛者,心虧驚悸。虛在左關,血不營筋。左尺得虛,腰膝痿痹。右寸虛者,自汗喘促。虛在右關,脾寒食滯。右尺得虛,寒證蜂起。
《脈經》曰:「血虛脈虛。」而獨不言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若夫肺脈見之,又主氣怯者,肺與乾天合德,不浮而沉,氣分欲竭之兆也。血少則不足以濟心主高拱之權,而動見章皇。肝為血海而主筋,虛則筋失其養。
白話文:
身體狀況呈現虛弱的四種特徵,脈象浮大遲軟,按之幾乎難以觸摸。虛弱指的是空虛不足的狀態,主要表現為軟弱無力。
虛弱主要導致血虛,也可能引起傷暑。左寸脈虛,代表心臟虛弱,容易驚悸。左關脈虛,代表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左尺脈虛,代表腰膝痿痹。右寸脈虛,代表自汗喘促。右關脈虛,代表脾胃寒涼,食物停滯。右尺脈虛,代表寒症容易出現。
《脈經》說:「血虛則脈虛」,卻沒有提到氣虛。這是因為氣屬陽,主導浮分,血屬陰,主導沉分。現在浮分脈象大而沉分空虛,所以只表現為血虛。如果肺脈出現虛象,則說明氣虛,因為肺與乾天相合,不浮而沉,代表氣分將要耗竭。血少則不足以滋養心臟,導致心神不安,行動慌張。肝臟是血海,主導筋脈,虛弱則筋脈失養。
腰者,腎之府也;膝者,骨之屈申開闔處也;虛則不為我用。陽氣虛則不能衛外而自汗;真氣虛而喘促者,蓋由機緘不相接續。食滯者脾胃虛寒,乾健坤順,兩失其職。真火衰而諸證畢集,非轉陽和之令,事何克濟乎!
虛脈又主傷暑者,蓋暑為陽邪,其勢足以爍石流金,干於脾則吐利,干於心則煩心,並於上則頭重,並於下則便秘;其見於脈也,不洪數而反見虛者,因暑性炎熱,使人表氣易泄,故脈必虛耳。
按《脈經》曰:「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為合義。雖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然空,則浮字之義已包含矣。崔紫虛以為形大力薄,其虛可知,但欠遲字之義耳。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浮脈而非虛脈矣。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為柳絮,散漫而遲。
白話文:
腰是腎臟的府邸;膝蓋是骨骼彎曲伸展、開合的地方;如果虛弱,就無法為我們所用。陽氣虛弱就會無法抵禦外邪,導致自汗;真氣虛弱就會呼吸急促,這是因為臟腑之間的聯絡沒有接續起來。食物積滯就會導致脾胃虛寒,導致乾坤之氣失衡,兩者都無法正常運作。真火衰敗就會導致各種症狀齊集,如果不轉回陽氣和諧的狀態,事情怎麼能有所改善呢?
虛脈還主治中暑,因為暑氣是陽邪,它的力量足以熔化金石,侵犯脾臟就會導致嘔吐腹瀉,侵犯心臟就會導致心煩,向上侵犯就會導致頭重,向下侵犯就會導致便祕;在脈象上表現為不洪數反而虛弱,這是因為暑氣炎熱,使人體表氣容易散失,所以脈象必然虛弱。
根據《脈經》所說:「脈象遲緩而大,按之鬆軟,按下去感覺空虛。」這句話最合乎道理。雖然沒有說「浮」字,但說「按之豁然空」,就已經包含了「浮」字的意思。崔紫虛認為這種脈象是形體健壯但力量薄弱,虛弱之象可知,但缺少了「遲」字的意思。偽訣說:「尋找脈象時感覺不到,舉起手時卻又有力量。」這是浮脈,而不是虛脈。浮脈因為有力而得名,虛脈因為無力而取象,有「有餘」兩個字,怎麼能用在虛脈上呢?楊仁齋說:「脈象像柳絮一樣,散漫而遲緩。」
」滑伯仁曰:「散大而軟。」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虛脈矣。夫虛脈按之雖軟,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濡者,虛則遲大而無力,濡則細小而無力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重按而仍見也。夫虛脈兼遲,遲為寒象,大凡證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
故虛脈行於指下,則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數,重按之而豁然如無,此名內真寒而外假熱,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治以內真熱而外假寒之劑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脈象散開且柔軟。」這兩種說法,都是指散脈,而非虛脈。
虛脈雖然按壓起來柔軟,但仍然可以摸到;而散脈按壓時卻完全消失,摸不到。虛脈與濡脈的不同在於,虛脈脈搏遲緩而力度不足,濡脈則脈搏細小而力度不足。虛脈與芤脈的不同在於,虛脈按壓越深就越柔軟,芤脈則即使重按也能感受到脈搏。
虛脈伴隨遲脈,遲脈代表寒象,一般來說,虛證到了極點就一定會伴隨著寒象,這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當虛脈在手指下行進時,要益火以補益陽氣,消除陰寒。此外,如果脈象浮取時大而數,重按時卻突然消失,這是內寒外熱的表現,古人用附子理中湯這種溫熱藥物來治療,也用來治療內熱外寒的病症。
3. 實脈(陽)
體象,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實為邪盛有餘之象,既大而且兼長,既長大而且有力,既長大有力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
主病,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實者,舌強氣壅,口瘡咽痛。實在左關,肝火脅痛。左尺得實,便秘腹疼。右寸實者,嘔逆咽痛,喘嗽氣壅。實在右關,伏陽蒸內,中滿氣滯。右尺得實,臍痛便難,相火亢逆。
脈實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故《脈經》云:「血實脈實。」又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是測之,皆主實熱。其所主病,大約與數脈相類,而實則過之,以其蘊蓄之深也。
白話文:
體象、脈象與病症分析:
體象:
脈象表現為實脈有力,脈搏長而堅硬,按壓時有明顯的彈性,在三部 (寸、關、尺) 都呈現這種特徵。
病理分析:
實脈有力代表邪氣盛、身體陽氣充盈,如同盛極必衰的道理,此種脈象表明病情較為嚴重。
具體病症:
- 左寸實: 舌頭強硬、氣息不通暢、口瘡咽喉疼痛。
- 左關實: 肝火旺盛、脅肋疼痛。
- 左尺實: 便祕、腹痛。
- 右寸實: 嘔吐、咽喉疼痛、喘咳氣短。
- 右關實: 伏陽(內熱)蒸騰、腹部脹滿、氣機不通。
- 右尺實: 臍腹疼痛、排便困難、相火(命門之火)亢盛。
脈實的病理基礎:
實脈往往與體內存在大量的邪氣、熱邪、積聚物和氣血瘀滯有關。
醫典記載:
《脈經》中提到:「血實脈實」,說明血瘀和脈實的關係;同時也指出:「氣來實強,是謂太過」,表明實脈代表著氣血過盛。
總結:
實脈是陽氣過盛的表現,蘊藏著深層的病理變化,主要病症與其他脈象類似,但實脈的病症程度會更嚴重。
按《素問·大奇論》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如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肺之雍喘而兩胠滿之類。皆實脈也。實主邪氣有餘,易於體象,所以叔和有「尺實則小便難」之說。乃偽訣謬以尺實為「小便不禁」,何適相反。
又妄謂「如繩應指來」,則是緊脈之形,而非實脈之象矣。夫緊脈之與實脈,雖相類而實相懸。但緊脈弦急如切繩,而左右彈人手;實脈則且大且長,三候皆有力也。緊脈者,熱為寒束,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實脈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以證合之,以理察之,便昭昭於心目之間。
白話文: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記載:「肝臟充盈、腎臟充盈、肺臟充盈,都屬於實證,就會導致腫脹。」比如肝臟鬱結導致兩側大腿內側腫脹,躺下時會驚慌,排尿困難;腎臟鬱結導致小腹至大腿內側腫脹,小腿有大小腿粗細不勻,股骨粗大行走不便,容易半身不遂;肺臟鬱結則表現為呼吸困難,兩側大腿內側腫脹等。這些都是實脈的表現。
實證主指邪氣過盛,容易在體表顯現出來,所以叔和有「尺脈實則小便難」的說法。而有人錯誤地將尺脈實證解讀為「小便不禁」,這顯然是前後矛盾的。
又有人錯誤地說「像繩子一樣應指而來」,這只是緊脈的表現,並不是實脈的象徵。緊脈和實脈雖然相似,但實際上截然不同。緊脈像緊繃的繩索,左右彈動人手;實脈則脈象又大又長,三部都很有力。緊脈是寒邪束縛熱氣,所以脈象繃緊而不能舒展;實脈是邪氣為火氣所逼迫,所以脈象堅硬充盈而不柔和。根據臨牀表現和理論分析,這些差別就一目瞭然了。
又按張潔古惑於偽訣實主虛寒之說,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為訓。或實脈而兼緊者,庶乎相當;苟非緊象,而大溫之劑施於大熱之人,其不立斃者幾希!以潔古之智,當必是兼緊之治法無疑耳。夫陰陽對偶,不可稍偏。陽氣過旺,不戢有自焚之虞。今世宗丹溪者,以為陽常有餘,喜用寒涼,乃致殺人如麻,恬不之怪。
又有有激之論,為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三吳兩浙,翕然成風,以姜附為茶飯,其流毒更不可言。執一舍一,禍害相尋,可勝嘆哉!
白話文:
張潔古誤信虛寒說,因此用薑附治病,這是錯誤的做法。只有脈象實且緊的人,才適合使用溫熱藥物。如果脈象不緊,卻用溫熱藥物治療發熱的人,幾乎都會致命。張潔古如此聰明,他用薑附治病必然是針對脈象緊的患者。陰陽相輔相成,不可偏頗。陽氣過盛,會導致自焚的危險。如今許多人效仿丹溪翁,認為陽氣常盛,喜歡用寒涼藥物,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卻毫無悔意。
有些人認為,劉旺、朱丹溪的理論盛行,導致醫聖張仲景、岐伯的醫學思想不彰,從三吳到兩浙,人人以薑附當茶飯,其危害更是不堪言喻。執著於一方,排斥另一方,禍害接踵而至,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