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二 (12)
卷二 (12)
1. 卷二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然則此篇雖止言胃,而六腑之氣亦並見乎此矣。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則寸脈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後以候胸中。胸中者,鬲膜之上皆是也。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包絡之別名也。按五臟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於南,故心居左寸。木旺於東,故肝居左關。金旺於西,故肺居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關。此即河圖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此重申上下內外之義也。統而言之,寸為前,尺為後。分而言之,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蓋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竟者,盡也。言上而盡於上,在脈則盡於魚際,在體則應乎胸喉也。下而盡於下,在脈則盡於尺部,在體則應乎少腹腰足也。
按此篇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為關,又次言上附上而為寸,皆自內以及外者,蓋以太陰之脈,從胸走手,以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也。故曰,凡人之脈,寧可有根而無葉,不可有葉而無根。
又按內外二字,諸家之注,皆云內側。若以側為言,必脈形扁闊,或有兩條者乃可耳。不然,則於義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內外之義也。觀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為外卦,以下三爻為內卦,則上下內外之義昭然矣。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推者,察也,求也。凡診脈先推求於外,若但沉脈而無浮脈,是有內而無外矣,故知其病在心腹而有積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推求於內,浮而不沉,則病在外而非內矣。惟表有邪,故身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推求於腰,上部則脈強盛,下部則脈虛弱,此上盛下虛,故足清冷也。上下有二義:以寸關尺言之,寸為上,尺為下也;以浮中沉言之,浮為上,沉為下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推求於下部,下部有力,上部無力,此清陽不能上升,故頭項痛。或陽虛而陰湊之,亦頭項痛也。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按之至骨,腎肝之分也。脈氣少者,言無力也。腎水虛故腰脊痛,肝血虧則身有痹也。
按本篇上竟上者,言胸喉中事,下竟下者,言小腹膝足中事,分明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叔和乃謂「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府,合於上焦」云云,偽訣遂有左心、小腸之說。不知自秦漢而下,從未有以大小腸取於兩寸者,扁鵲、仲景諸君心傳可考,偽訣何能以手障天也。
白話文:
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來源於胃,然後在氣口這個部位顯現出來。雖然這篇文章只談論胃,但實際上其他六腑的氣息也都在這裡表現出來。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這句話的意思是,上部再往上,就是寸脈的位置。五臟之中,肺的位置最高,因此右手寸脈的前段可以診斷肺的情況,後段可以診斷胸腔中的情況。這裡的胸腔,指的是橫膈膜以上的部位。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心和肺都在橫膈膜之上,所以左手寸脈的前段可以診斷心的情況,後段可以診斷膻中的情況。膻中,其實就是心包絡的另一個名稱。按照五臟所處的位置,它們都遵循五行相生的規律。火在南方最旺盛,所以心在左寸的位置;木在東方最旺盛,所以肝在左關的位置;金在西方最旺盛,所以肺在右寸的位置;土在中央最旺盛,寄居在西南方,所以脾胃在右關的位置。這就是河圖五行排列的順序。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這句話再次強調了上下內外的概念。整體來說,寸脈是前,尺脈是後。分開來說,脈的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也就是說,上半部診斷上半身的情況,下半部診斷下半身的情況。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竟」的意思是盡頭。意思是,上部診到最上面,脈象來說是到魚際穴的地方,身體來說就對應到胸部和喉嚨;下部診到最下面,脈象來說是到尺部,身體來說就對應到下腹、腰部和腳部。
這篇文章先說尺脈,接著說中間附著上面的關脈,再說上面附著上面的寸脈,這都是由內到外的順序。因為太陰經脈從胸部走向手部,以尺脈為根本,寸脈為枝葉。所以說,人的脈象,寧可有根而沒有枝葉,不可有枝葉而沒有根。
關於「內外」這兩個字,很多醫家的解釋都說是「內側」。如果說是「側」,那麼脈象必須呈現扁平寬闊,或者有兩條脈的情況才說得通。不然的話,從道理上來說就講不通了。像是「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下竟下」這些,都是在講內外的概念。觀察易經的卦象,六爻自下而上排列,上面的三爻為外卦,下面的三爻為內卦,這樣上下內外的概念就非常明顯了。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的意思是觀察、探求。診脈時,先要觀察外表的脈象,如果只有沉脈而沒有浮脈,那就是有內而沒有外,由此可知疾病在心腹,並且有積聚。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探求內部的脈象,如果只有浮脈而沒有沉脈,那就是病在外部而非內部。是因為體表有邪氣,所以身體會發熱。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這裡的「清」指的是寒冷。探求腰部的脈象,如果上部的脈象強盛,下部的脈象虛弱,這是上盛下虛的現象,所以腳會冰冷。這裡的「上下」有兩個意思:從寸關尺來說,寸是上,尺是下;從浮中沉來說,浮是上,沉是下。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探求下部的脈象,如果下部有力,上部無力,這是因為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所以會頭痛和頸痛。也有可能是陽氣虛弱,陰氣上湊導致頭頸疼痛。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壓到骨頭,是診斷腎和肝的範疇。脈氣少,指的是脈象無力。腎水虛弱所以會腰痛和脊痛,肝血虧虛則身體會有麻木的感覺。
這篇文章說,「上竟上」是講胸和喉嚨的事情,「下竟下」是講小腹、膝蓋和腳的事情,明確說明了上半身診斷上半身,下半身診斷下半身。但是王叔和卻認為「心臟在左手關脈前面的寸口處,與手太陽經脈互為表裡,與小腸互為府,與上焦相合」等等,於是錯誤的口訣就有了「左心」、「小腸」之說。要知道,從秦漢以來,從來沒有把大小腸放在兩寸的位置進行診斷的。扁鵲、張仲景等醫家在醫術上的真傳可以驗證,這些錯誤的口訣怎麼能一手遮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