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卷二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心肺居上,脈應浮。腎肝居下,脈應沉。脾胃居心肺腎肝之間,謂之中州,脈亦應在浮沉之間。心肺同一浮也,但浮大而散者象夏火,故屬心;浮澀而短者象秋金,故屬肺。

肝腎同一沉也,但沉而弦長者象春木,故屬肝,沉石而濡者象冬水,故屬腎。脈和而緩,氣象沖融,土之性也,故屬脾。右腎雖為水位,而相火所寓,故與左寸同斷也。

又按呼出者心與肺為陽,故心肺之脈皆浮。心為陽中之陽,故浮且大而散;肺為陽中之陰,故浮而兼短澀。吸入者腎與肝為陰,故腎肝之脈皆沉。腎為陰中之陰,故沉而且實;肝為陰中之陽,故沉而兼長。脾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脈在中。若趙正宗本《難經圖說》,以土居金木水火之中,兩關宜皆屬脾;肝既為陰,不宜在半浮半沉之左關。不知越人推明《素問》之義,約而可守,不必轉滋議論也。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此言四季各有平脈也。天地之氣,東昇屬木,位當寅卯,於時為春,萬物始生。其氣從伏藏中透出,如一縷之煙,一線之泉,在人則肝應之,而見弦脈。即《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謂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謂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者是也。氣轉而南屬火,位當巳午;於時為夏,萬物盛長。

其氣從升後散大於外,如騰湧之波,燎原之火,在人則心應之,而見鉤脈。即《玉機真藏論》所謂其氣來盛去衰;《平人氣象論》所謂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者是也。氣轉而西屬金,位當申酉;於時為秋,萬物收成。其氣從散大之極自表初收,如浪靜波恬,煙清焰息,在人則肺應之,而見毛脈。

即《平人氣象論》所謂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者是也。氣轉而北屬水,位當亥子;於時為冬,萬物合藏。其氣收降而斂實,如埋壚之火,匯潭之泉,在人則腎應之,而見石脈。即《玉機真藏論》所謂其氣來沉以搏;《平人氣象論》所謂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者是也。以上經論所云四時諸脈,形狀雖因時變易,其中總不可無和柔平緩景象。

蓋和緩為土,即是胃氣,有胃氣而合時,便是平脈。《玉機真藏論》云:「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溉四旁者也。」今弦鉤毛石中有此一種和緩,即是灌溉四旁,即是土矣,亦即是脾脈矣。以其寓於四脈中,故又曰:「善者不可得見。」《平人氣象論》亦云:「長夏屬脾,其脈和柔相離,如雞踐地。

」察此脈象,亦不過形容其和緩耳。辰戌丑未之月,各有土旺一十八日,即是灌溉四旁之義。故分而為四,有土而不見土也。若論五行,則析而為五,土居其中,是屬長夏。況長夏居金火之間,為相生之過脈,較他季月不同,故獨見主時之脈。二說雖殊,其義不悖,當參看之。

白話文:

[卷二]

五臟各有不同的脈象。心經在左手寸關,脈象浮大而散。肺經在右手寸關,脈象浮澀而短。肝經在左手關,脈象沉而弦長。腎經在左手尺,脈象沉而有力且濡弱。脾經在右手關,脈象平和緩慢。右尺脈屬相火,與心經脈象相似。心肺位於上焦,脈象應當浮。腎肝位於下焦,脈象應當沉。脾胃位於心肺腎肝之間,稱為中州,脈象應當介於浮沉之間。心肺的脈象都浮,但浮大而散的是心脈,像盛夏之火;浮澀而短的是肺脈,像秋季之金。

肝腎的脈象都沉,但沉而弦長的是肝脈,像春季之木;沉而有力且濡弱的是腎脈,像冬季之水。脈象平和緩慢,氣息平和溫和,這是脾的特性,所以屬脾經。右尺脈雖然是腎經,但也是相火所在,所以脈象與左手寸關的心脈相似。

此外,呼氣時的心肺屬陽,所以心肺的脈象都浮。心為陽中之陽,所以脈象浮大而散;肺為陽中之陰,所以脈象浮而短澀。吸氣時的腎肝屬陰,所以腎肝的脈象都沉。腎為陰中之陰,所以脈象沉而有力;肝為陰中之陽,所以脈象沉而弦長。脾位於中州,所以脈象不浮不沉,而居於中間。像趙正宗所著的《難經圖說》中,認為土居於金木水火之中,認為左右關脈都屬脾;肝屬陰,不應在半浮半沉的左關位置。但是,越人對《素問》的闡釋更為精確簡潔,更值得遵循,不必過多爭論。

春季脈象弦,夏季脈象洪大,秋季脈象細小,冬季脈象沉實;四季之末,脈象平和緩慢,沒有異常。脈象過於強盛有力,則疾病產生於外;脈象過於虛弱細微,則疾病產生於內。

這段話說明四季各有其正常的脈象。天地之氣,東方屬木,寅卯二月的春天,萬物開始生長。其氣從收藏中透出,像細細的煙,細細的泉水,在人體則肝氣應之,而出現弦脈,這與《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所說的「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及《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者」相符。氣轉而南屬火,巳午二月的夏天,萬物生長茂盛。

其氣從上升後向外散佈,像湧動的波浪,蔓延的火焰,在人體則心氣應之,而出現洪脈,這與《玉機真藏論》中所說的「其氣來盛去衰」及《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者」相符。氣轉而西屬金,申酉二月的秋天,萬物收穫。其氣從散佈到極點後開始收斂,像波浪平靜,煙火熄滅,在人體則肺氣應之,而出現毛脈,這與《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者」相符。氣轉而北屬水,亥子二月的冬天,萬物收藏。其氣收斂下降,像埋藏的火種,匯聚的泉水,在人體則腎氣應之,而出現石脈,這與《玉機真藏論》中所說的「其氣來沉以搏」及《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者」相符。以上經論所說的四季脈象,形狀雖然因季節而變化,但其中總體上都應該平和柔緩。

平和緩慢代表脾胃之氣,有脾胃之氣且符合季節,便是正常的脈象。《玉機真藏論》說:「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溉四旁者也。」現在弦、洪、毛、石四種脈象中也存在這種平和緩慢的脈象,這就是灌溉四旁,也就是脾脈。因為它存在於其他四種脈象之中,所以又說:「善者不可得見。」《平人氣象論》也說:「長夏屬脾,其脈和柔相離,如雞踐地。」觀察這種脈象,也不過是形容其平和緩慢而已。辰、戌、丑、未四個月份,各有土旺十八天,這就是灌溉四旁的意思。所以分為四種,有土卻不見土。如果從五行角度來說,則分為五種,土居其中,屬長夏。況且長夏位於金火之間,是相生之過脈,與其他季節不同,所以獨見主時之脈。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其意義並不矛盾,應該互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