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七 (6)
卷七 (6)
1. 附辨舌
張三錫曰:「《金鏡錄》載三十六舌,辨傷寒之深淺吉凶,可稱詳備。然細討究,不過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而已。」陶節庵曰:「傷寒邪在表,則舌無胎。熱邪在表,則胎漸生,自白而黃,黃而黑,甚則黑裂矣。黑胎多凶。若根黑或中黑或尖黑,或屬裡熱,全黑則熱極而難治。常見白胎燥渴,虛而微熱,或不得汗,或胃中少有飲而不行,宜溫解。」
白滑胎,虛寒冒寒,陽氣不振,宜溫。
白胎起芒刺,津液不足,胃中有物,宜運動。
黃胎,微熱,熱漸入里,或燥渴之象,宜清解。
灰色胎,胃中有物,中氣虛熱,渴而不能消飲者,宜溫解。
白話文:
張三錫說:「《金鏡錄》記載了三十六種舌象,用來辨別傷寒的深淺、吉凶,可以說非常詳盡。然而仔細研究,不過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表現而已。」
陶節庵說:「傷寒邪氣在表,舌頭上就沒有舌苔。熱邪在表,舌苔就會漸漸出現,由白轉黃,黃轉黑,嚴重時還會出現黑裂。黑苔多半兇險。如果舌根發黑,或舌中發黑,或舌尖發黑,可能是裡熱。整條舌頭都發黑,則是熱氣極盛,難以治療。常見白苔伴隨口渴,屬於虛寒、微熱,或汗出不暢,或胃中飲水下不去,應當溫和解表。」
白滑苔:虛寒冒寒,陽氣不足,應當溫補。
白苔起芒刺:津液不足,胃中有積滯,應當運動。
黃苔:微熱,熱氣漸入內,或伴隨口渴,應當清熱解表。
灰色苔:胃中有積滯,中氣虛熱,口渴卻不能消解飲水,應當溫和解表。
黑色胎,熱入裡實燥厚者,宜下。滑潤者,水困火,宜溫。雖黑而潤,所謂水極似火也,不燥為異。
凡傷寒辨舌者,以舌屬心而主火,寒為水也。水寒凌火,外感挾內傷,宿食重而結於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干而邊潤,名中焙舌。此則裡熱尚淺。若全乾,無論黃黑,皆屬裡證,分輕重下之。若曾經下或屢下不減,乃宿滯結於中宮也。詢其脈之虛實,及中氣何如。實者潤而下之。
虛人神氣不足,當生津固中氣,有用生脈散對解毒湯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一則陰極似陽,一則陽極似陰,不可不辨。
白話文:
黑色的胎便,如果乾燥厚實,表示裡頭熱氣盛,應該要瀉下。如果滑潤,則代表水氣困阻,火氣難以發散,應該要溫補。即使是黑色但潤滑,也屬於水盛似火,不燥才是正常的。
診斷傷寒時,觀察舌頭很重要,因為舌頭屬於心臟,主火,而寒氣屬水。水寒侵凌火氣,外感加上內傷,宿食積聚在心下,五六天後舌頭漸漸變黃,或者中間乾裂,邊緣濕潤,稱為「中焙舌」,表示裡頭熱氣還不深。如果舌頭完全乾燥,不論黃色或黑色,都屬於裡證,要根據病情輕重選擇瀉下藥物。如果曾經瀉下過,或者多次瀉下病情仍未減輕,表示宿食積滯在中焦。要詢問脈象的虛實,以及中氣的狀態。如果脈象實證,就應該以潤滑的藥物瀉下。
虛弱的人,神氣不足,應該要滋生津液,固護中氣。有的時候用生脈散配合解毒湯就能治癒,有的時候用附子理中湯冷服也能治癒。前者屬於陰極似陽,後者屬於陽極似陰,不能不加以區別。
白胎屬寒,外證煩躁,欲坐臥於泥水中,乃陰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而然。脈大不鼓,當從陰證治。若不大躁,嘔吐者,從食陰治之。
產後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經云:「少陰氣絕,則血不行。」故舌紫黑者,為血先死。
凡見黑舌,要問曾食酸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凡視舌色,雖有成見,亦必細審兼證,及脈之虛實。不爾,恐有毫釐千里之謬。
白話文:
凡是看到舌頭發黑,要問患者是否曾吃過酸甜鹹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染黑舌頭。觀察舌色雖然有一定的經驗,但也要細緻地審查其他症狀,以及脈象的虛實。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出現細微之處導致巨大誤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