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卷二

所謂太過不及者,言弦、鉤、毛、石之脈,與時相應,俱宜和緩而適中,欲其微似,不欲其太顯;欲其微見,不欲其不見。今即以一弦脈論之,若過於微弦而太弦,是謂太過,太過則氣實強,氣實強則氣鼓於外而病生於外。脈來洪大、緊數、弦長、滑實為太過,必外因風寒暑濕燥火之傷。

不及於微弦而不弦,是謂不及,不及則氣虛微,氣虛微則氣餒於內而病生於內。脈來虛微、細弱、短澀、濡芤為不及,必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害。其鉤、毛、石之太過不及,病亦猶是。

循序漸進,運合自然;應時即至,躁促為愆。上古《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數,冬不澀,是謂四塞。」謂脈之從四時者,不循序漸進,則四塞而不通也。所以初當春夏秋冬孟月之脈,則宜仍循冬春夏秋季月之常,未改其度,俟二分、二至以後,始轉而從本令之王氣,乃為平人順脈也。故天道春不分不溫,夏不至不熱,自然之運,悠久無疆。

使在人之脈,方春即以弦應,方夏即以數應,躁促所加,不三時而歲度終矣。其能長世乎!故曰,一歲之中,脈象不可再見。如春宜弦而脈得洪,病脈見也,謂真藏之氣先泄耳。今人遇立春以前而得弦脈,反曰時已近春,不為病脈;所謂四時之氣,成功者退,將來者進。言則似辨,而實悖於理矣。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

土得天地衝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凡平人之常,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為臟腑之本。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不可一日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胃氣之見於脈者,如《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是皆胃氣之謂。故四時有四時之脈,四時有四時之病,但土灌溉四旁,雖病態百出,必賴之以為出死入生之機也。比如春令木旺,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沖和。若脈來過於弦者,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而肝病見矣。倘脈來但有弦急,而絕無沖和之氣者,乃春時胃氣已絕,而見肝家真藏之脈,病必危矣。

鉤、毛、石俱准此。以此察胃氣之多寡有無,而病之輕重存亡,燎然在目矣。故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疾不遲,應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胃氣脈也。」東垣曰:「有病之脈,當求其神。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

為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若數極、遲敗,脈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而遽泄之、去之,神將何依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即王氏之說,而知東垣所謂脈中有力之中,蓋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

白話文:

所謂的太過與不及,是指弦脈、鉤脈、毛脈、石脈這四種脈象,在與四季時令相應時,都應該平和舒緩且適中。希望脈象微微顯現,而不是過於明顯;希望能夠感覺到,而不是完全感覺不到。現在就以弦脈來討論,如果脈象過於微弱而變成太過強勁的弦脈,這就叫做太過。太過則氣實而強盛,氣實強盛則氣會向外鼓動,導致疾病發生於體表。脈象如果呈現洪大、緊數、弦長、滑實的狀況,就是太過,必定是受到外在的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的侵襲。

不及是指脈象比微弦更弱而沒有弦的感覺,這就叫做不及。不及則氣虛而微弱,氣虛微弱則氣會衰弱於內,導致疾病發生於體內。脈象如果呈現虛微、細弱、短澀、濡芤的狀況,就是不及,必定是受到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影響。鉤脈、毛脈、石脈的太過與不及,發病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脈象的變化應該循序漸進,符合自然規律;應該隨著時令而出現,如果躁動急促,就是不正常的現象。古代醫書《脈要》說:「春天不應該是沉脈,夏天不應該是弦脈,秋天不應該是數脈,冬天不應該是澀脈,這叫做四塞。」意思是說,脈象的變化應該順應四季,如果不循序漸進,就會像被堵塞一樣無法流通。所以,當在春夏秋冬的孟月時,脈象應該仍然遵循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月的一般規律,不要改變其正常的變化幅度。等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後,才開始轉變成符合當令季節的王氣,這才是正常人的順脈。所以,天道的運行,春天不會沒有分界卻溫暖,夏天不會沒有到來卻炎熱,自然的運轉是長久而無止境的。

如果人的脈象,一到春天就呈現弦脈,一到夏天就呈現數脈,這種躁動急促的變化,不到三季就結束了一年的變化。這樣人又怎能長壽呢?所以說,一年之中,脈象不應該重複出現。比如春天應該是弦脈,但脈象卻呈現洪脈,這就是病脈,表示臟腑的真氣已經洩漏。現在的人遇到立春之前出現弦脈,反而說是時令已經接近春天,不是病脈。所謂四時的氣,成功運行的就會退去,將要到來的就會進入,說法好像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違背了醫理。

四季的各種疾病,都以胃氣為根本;診脈時最重要的是要有神氣,不可以不仔細分辨。

土承接天地陰陽調和之氣,滋養萬物,主宰四季,而人體中的胃也與之相應。一般來說,正常的人從食物中獲取營養。食物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能夠從中獲得氣。所以說,胃是臟腑的根本。這個胃氣,其實就是正常人的常氣,是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缺少就會導致身體不順,不順則會死亡。胃氣在脈象上的表現,如同《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說:「脈弱而滑,是有胃氣。」《終始篇》說:「邪氣來的時候,脈象會緊而急,穀氣來的時候,脈象會徐而和。」這些都是指胃氣的表現。所以,四季有四季的脈象,四季有四季的疾病,但是土可以灌溉四方,即使疾病千變萬化,也必須依靠它來作為起死回生的機會。比如春季木氣旺盛,其脈象應該是弦脈,但應該是微微的弦,而不是太過強勁,這才是得到了春天胃氣的和諧。如果脈象過於弦急,這是肝的邪氣強盛,胃氣衰弱,就表示肝病已經出現。如果脈象只有弦急,而沒有平和之氣,那就是春季胃氣已經耗盡,而出現肝臟的真藏脈,病情就非常危險了。

鉤脈、毛脈、石脈的道理也是一樣的。用這個方法來觀察胃氣的多少和有無,就能清楚地了解病情的輕重和生死。所以蔡氏說:「脈象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快不慢,應手平和,感覺舒暢,悠長舒緩,難以用語言形容的,就是有胃氣的脈象。」東垣說:「診斷有病的脈象,應當尋求其神氣。如果脈象六數或七極,表示有熱,脈象中如果有力,就是有神,應該要疏洩其熱。如果脈象三遲或二敗,表示有寒,脈象中如果有力,就是有神,應該要驅散其寒。如果脈象數極或遲敗,而脈中不再有力,就是沒有神氣。如果貿然地去疏洩或驅散,神氣又將依附在哪裡呢!所以醫經說:『脈是氣血的先兆,而氣血是人體神氣的根本。』」按照王宗正的診脈方法,應該是心肺之脈浮於體表,肝腎之脈沉於體內,脾胃之脈位於中焦。由此可知東垣所說脈中有力,指的是位於中央戊己土的脾胃之氣,正是在中部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