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八 (1)
卷八 (1)
1. 卷八
小序,運氣之說微矣,得其指歸者,不數見焉。是編撮其大綱,為初學者階梯云耳。第曰某年為某政,執某藥以治之,是守株而待兔也。嗚呼!麒麟鳳凰不常有,世治則見;日月薄蝕有常度,德盛則免。通於其說者,可以論運氣矣。
運氣之教,先立其年。干分五運,支立司天。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也。南北二政,運有不同。上下陰陽,脈有不應。先立其年者,如甲子、乙丑之類,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其法合十干為五運,對十二支為六氣。六氣者,有主有客。天以六氣動而不息,上應乎客;地以五行靜而守位,下應乎主。經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是知司天在泉,上見下臨,為之始也。
白話文:
關於運氣的說法很微妙,真正掌握其精髓的人並不多。這本書只是將其主要內容歸納整理,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指引而已。有些人認為只要依照某年某種政局,就用某種藥物來治療,這就好比守株待兔一樣,是沒有道理的。哎!麒麟和鳳凰並非時常出現,只有在天下太平時才會出現;日食和月食有固定的規律,只有當國家昌盛時才會免除。真正理解運氣的人,才能夠論述運氣的變化。
學習運氣,首先要確定年份。十天干分為五運,十二地支確定司天之氣。
五運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六氣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南北兩個地區,運氣有所不同;上下陰陽,脈象也不一定相應。確定年份,比如甲子、乙丑之類,才能夠觀察其相應的變化,然後才能論述死生的吉凶。其方法是將十天干歸納為五運,對應十二地支為六氣。六氣有主氣和客氣。天以六氣不停地運行,應對客氣;地以五行靜止地守住位置,應對主氣。《黃帝內經》說:「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這就是說,當司天之氣在泉,上行下臨,就是開始的時候。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土運甲己,金運乙庚,水運丙辛,木運丁壬,火運戊癸,土君余臣。
太古占天之始,察五氣,紀五天,而所以立五運也。謂望氣之時,見黅天之土氣,經於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方,此甲己之所以合為土運也。素天之金氣。經於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方,此乙庚之所以合為金運也。見玄天之水氣,經於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丙辛之方,此丙辛之所以合為水運也。
見丹天之火氣,經於牛、女、壁、奎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方,此戊癸之所以合為火運也。惟土運為南政,蓋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運,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為北政。土之與金木水火,猶之有君臣之分耳。
白話文:
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土運對應天干甲己,金運對應乙庚,水運對應丙辛,木運對應丁壬,火運對應戊癸。土運是君,其他四運是臣。
古時候,人們觀察天象,發現五種氣息,並以此建立五運的概念。例如,當觀察到黅天之土氣,經過心、尾、角、軫四宿,下臨甲己方位,就認為這是土運。其他四運也依此類推。由於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所以土運是南政。而其他四運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所以是北政。土運與其他四運就像君臣之分。
風寒暑濕燥火者,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戊己,土也。然化氣必以五,故甲己化土而居其首。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丙辛次之。水生木,故丁壬次之。木生火,故戊癸次之。此化氣之序也。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素問·五運行大論》義亦同。
五天歌,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邊,土黅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昴畢前,水玄張翼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司天分例。六化圖推。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白話文:
天地間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這是天之陰陽,分別屬於三陰三陽。地則有木火土金水五行,這是地之陰陽,分別主導著生長、化、收藏,與天相應。戊己屬土,但五行化氣需以五個元素來運作,因此甲己化土居首。土生金,所以乙庚次之;金生水,所以丙辛次之;水生木,所以丁壬次之;木生火,所以戊癸次之。這就是五行化氣的順序。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說:「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素問·五運行大論》的論述也與此相同。
「五天歌」中記載著五行對應的星宿:木屬蒼龍星宿,包括危、室、柳、鬼;火屬朱雀星宿,包括丹、牛、女、壁、奎;土屬黃龍星宿,包括黅、心、尾、軫、角;金屬白虎星宿,包括素、亢、氐、昴、畢;水屬玄武星宿,包括張、翼、婁、胃。這五星宿構成運氣運行的天體系統。
在六氣運行的法則中,少陽之右由陽明主治,陽明之右由太陽主治,太陽之右由厥陰主治,厥陰之右由少陰主治,少陰之右由太陰主治,太陰之右由少陽主治。這是六氣運行的分佈規律,也是六化圖推演的依據。
此言客氣陰陽之次序也。如上乃少陽司天,則下乃厥陰在泉,自南面而觀之,則太陰在左,而陽明在右。余仿此。司天在泉,迭為遷轉,故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又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又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夫六氣之合於三陰三陽者,分而言之,則天地之化,有氣有形;合而言之,則陰陽之理,標由乎本。(所謂標本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
有本標中氣圖。)如主氣之交司於四時者,春屬木為風化,夏初君火為熱化,盛夏相火為暑化,長夏屬土為濕化,秋屬金為燥化,冬屬水為寒化,此六化之常,不失其序,即所謂當其位則正也。如客氣之有盛衰逆順者,則司天主上,在泉主下,左右四間,各相專王,不時相加,以為交合,此六化之變,變有不測,即所謂非其位則邪也。
白話文:
這句話說明瞭客氣陰陽的次序。例如,如果上面是少陽司天,那麼下面就是厥陰在泉,從南面來看,太陰在左,陽明在右。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司天在泉,輪流轉換,所以上下不同,左右也不一樣。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說:「五運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又說:「在天上是氣,在地下成形,形氣相互影響,就化生了萬物。」還說:「在天上是風,在地下是木。在天上是熱,在地下是火。在天上是濕,在地下是土。在天上是燥,在地下是金。在天上是寒,在地下是水。」六氣與三陰三陽結合,單獨來說,天地變化有氣有形;合在一起來說,陰陽的道理,源於本源。 (所謂本源,就是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
就像主氣統治四時一樣,春天屬木為風化,初夏君火為熱化,盛夏相火為暑化,長夏屬土為濕化,秋天屬金為燥化,冬天屬水為寒化。這是六化的常規,不失其順序,就是所謂「當其位則正」。就像客氣有盛衰、逆順一樣,司天主上,在泉主下,左右四間,各自為王,不時相加,形成結合,這是六化的變化,變化不可預測,就是所謂「非其位則邪」。
故正則為德化政令,邪則為災變𤯝傷,大者之至徐而常,少者之至暴而亡,而凡為淫勝邪勝、相勝相復等變,亦何莫非天地六化之氣所致歟!
子午之上,少陰君火。丑未之上,太陰濕土。寅申之上,少陽相火。卯酉之上,陽明燥金。辰戌之上,太陽寒水。巳亥之上,厥陰風木。
如子與午對,俱為君火。醜與未對,俱為濕土。寅與申對,俱為相火。卯與酉對,俱為燥金。辰與戌對,俱為寒水。巳與亥對,俱為風木是也。運則五年一周,氣則六期環會。六氣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司地化。然以六氣而加於十二支,則有正化對化之不同。
白話文:
因此,正氣就能化育政令,邪氣就會導致災變傷害。嚴重者徐緩而持久,輕微者則迅速致死。而所有淫邪勝過正氣、邪氣勝過正氣、彼此相克相生等變化,都是天地六氣變化所造成的。
子午方位屬少陰君火,丑未方位屬太陰濕土,寅申方位屬少陽相火,卯酉方位屬陽明燥金,辰戌方位屬太陽寒水,巳亥方位屬厥陰風木。
例如,子午相對,都屬於君火;丑未相對,都屬於濕土;寅申相對,都屬於相火;卯酉相對,都屬於燥金;辰戌相對,都屬於寒水;巳亥相對,都屬於風木。運氣五年循環一次,氣象六期輪迴。六氣分上下左右而運行天象,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掌管地氣變化。然而,將六氣加諸十二支上,則會有正氣化育和對抗化育的不同。
如厥陰之所以司於巳亥者,以厥陰屬木,木生於亥,故正化於亥,對化於巳也。少陰所以司於子午者,以少陰為君火,當正南離位,故正化於午,對化於子也。太陰所以司於醜未者,以太陰屬土居中,王於西南,故正化於未,對化於醜也。少陽所以司於寅申者,以少陽屬相火,位卑於君火,生於寅,故正化於寅,對化於申也。
陽明所以司於卯酉者,以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故正化於酉,對化於卯也。太陽所以司於辰戌者,太陽為水,辰戌屬土,然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為水漸王鄉,是以洪範五行以戌屬水,故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也。一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一曰正化從本生數,對化從標成數。
白話文:
厥陰之所以掌管巳亥,是因為厥陰屬木,木生於亥,所以正化於亥,對化於巳。少陰掌管子午,是因為少陰為君火,位於正南離位,所以正化於午,對化於子。太陰掌管醜未,是因為太陰屬土居於中央,王於西南,所以正化於未,對化於醜。少陽掌管寅申,是因為少陽屬相火,位卑於君火,生於寅,所以正化於寅,對化於申。
陽明掌管卯酉,是因為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所以正化於酉,對化於卯。太陽掌管辰戌,太陽為水,辰戌屬土,但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為水漸王鄉,因此洪範五行以戌屬水,所以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一種說法是正司化令為實,對司化令為虛;另一種說法是正化從本生數,對化從標成數。
皆以言陰陽之衰盛,合於十二辰以為動靜消息者也。此說詳具玄珠,今錄之以備參考。
少陰正化午,對化子。太陰正化未,對化醜。少陽正化寅,對化申。陽明正化酉,對化卯。太陽正化戌,對化辰。厥陰正化亥,對化巳。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標者,猶所謂上首也。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用來描述陰陽消長變化,並與十二地支相結合,以解釋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理論。詳細的論述可以在《玄珠》中找到,現在把它們記錄下來供參考。
少陰正氣在午時,與子時互相化生。太陰正氣在未時,與醜時互相化生。少陽正氣在寅時,與申時互相化生。陽明正氣在酉時,與卯時互相化生。太陽正氣在戌時,與辰時互相化生。厥陰正氣在亥時,與巳時互相化生。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說:「子午年的時候,少陰之氣主導。醜未年的時候,太陰之氣主導。寅申年的時候,少陽之氣主導。卯酉年的時候,陽明之氣主導。辰戌年的時候,太陽之氣主導。巳亥年的時候,厥陰之氣主導。少陰之氣是開始,厥陰之氣是結束。」開始就好比是頭,是開始的部位。
《素問·天元紀大論》還說:「厥陰之氣上面,風氣主導。少陰之氣上面,熱氣主導。太陰之氣上面,濕氣主導。少陽之氣上面,相火主導。陽明之氣上面,燥氣主導。太陽之氣上面,寒氣主導。這些都是事物發展的根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六元。」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中醫中的陰陽五行理論,以及與十二地支結合的運用。它通過陰陽消長,與地支的對應關係,來解釋一年四季、人體健康等方面的變化規律。
六元是指:風、熱、濕、火、燥、寒六種氣候因素,它們分別對應着六種陰陽之氣,並主導着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也影響着人體健康。
整體來說,這段文字是中醫理論中關於氣候變化、人體健康以及時間規律等方面的概述。
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
南北政者,即甲己為南政,余為北政是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謂南政之年,南面行令,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氣應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左右俱同。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上而寸應下。司天應兩尺,在泉應兩寸。
白話文:
南北方治病的方式有所不同。司天在泉,彼此相隨變化。甲己年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脈不應,三陰在泉則尺脈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這八個年份,則稱為北政。三陰司天則尺脈不應,三陰在泉則寸脈不應。
所謂南北政,就是甲己年為南政,其餘年份為北政。《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陰氣所在,寸口脈象如何?」岐伯回答:「觀察當年是南政還是北政,就能知道。」意思是說,南政之年,陽氣偏南,因此南面為上,北面為下,司天在泉也遵循這個規律。人體的氣機與之相應,所以寸脈在上,尺脈在下。北政之年,陽氣偏北,因此北面為上,南面為下,司天在泉也遵循這個規律。人體的氣機也與之相應,所以尺脈在上,寸脈在下。司天應兩尺脈,在泉應兩寸脈。
地之左間為右寸,右間為左寸。天之左間為左尺,右間為右尺。正與男子面南受氣,女子面北受氣之理同也。
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
脈有不應者,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
天地之間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已。經所謂二火者,君相二火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火不用事,相火代君行令者也。故南政厥陰司天,則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君火在左,故左寸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
厥陰在泉,則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太陰在泉,則君火在左,故左尺不應。
白話文:
身體的左側对应右寸,右側对应左寸;天地的左側对应左尺,右側对应右尺,這與男子面南受氣,女子面北受氣的道理相同。
當南政之歲,厥陰司天時,則右寸脈象不應;當太陰司天時,則左寸脈象不應。
脈象不應,指的是陰氣所在,脈象沉細,不應合本脈之象。
天地間只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經書中所說的二火,指的是君火和相火。君火以名稱,相火以位置來區別。君火不用事,相火就代替君火發號施令。因此,當南政厥陰司天時,君火在右側,所以右寸脈象不應;當太陰司天時,君火在左側,所以左寸脈象不應。當北政之歲,厥陰在泉時,則右寸脈象不應;當太陰在泉時,則左寸脈象不應。
厥陰在泉,則君火在右側,所以右寸脈象不應;太陰在泉,則君火在左側,所以左尺脈象不應。
甲己年為南政。
乙丁辛癸丙戊庚壬年為北政。
其法以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北政子年起中指根,俱逆行輪之。凡年辰所值之處,即其不應之位。如南政子起中指端,即兩寸不應。丑年左寸,寅年左尺,右數到底,皆南政不應之位。北政子年起中指根,如前右數到底,皆北政不應之位。司天為上,其位在南,則面必北;其分左右,左西右東。
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見。左,西也。右,東也。
在泉為下,其位在北,則面必南;其分左右,左東右西。
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見,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左,東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白話文:
乙丁辛癸丙戊庚壬年為北政。
這句話的意思是,甲己年為南政,乙丁辛癸丙戊庚壬年為北政。
其法以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北政子年起中指根,俱逆行輪之。凡年辰所值之處,即其不應之位。如南政子起中指端,即兩寸不應。丑年左寸,寅年左尺,右數到底,皆南政不應之位。北政子年起中指根,如前右數到底,皆北政不應之位。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判斷某年不應之位的法則,法則如下:
- 以南政子年(即甲子年)開始,從中指端開始逆行輪轉。
- 以北政子年(即乙子年)開始,從中指根開始逆行輪轉。
- 根據年份在指尖的相對位置,可以判定該年的不應之位。
舉例來說:
- 南政子年(甲子年),從中指端開始,第一個不應之位是兩寸。
- 丑年,不應之位是左寸。
- 寅年,不應之位是左尺。
- 依此類推,往右邊數到底,都是南政不應之位。
- 北政子年(乙子年)起中指根,同樣依照上述方法,可以得出北政不應之位。
司天為上,其位在南,則面必北;其分左右,左西右東。
這段文字描述了司天在上時的方位和左右方向:
- 司天位在上,位於南方,面朝北方。
- 司天的左右方向,左邊是西方,右邊是東方。
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見。左,西也。右,東也。
這段文字重複說明瞭司天在上時的位置和方向。
在泉為下,其位在北,則面必南;其分左右,左東右西。
這段文字描述了在泉位在下時的方位和左右方向:
- 在泉位在下,位於北方,面朝南方。
- 在泉的左右方向,左邊是東方,右邊是西方。
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見,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左,東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這段文字繼續解釋在泉位的方位和左右方向,並強調司天和在泉的位置和方向是上下相反,左右方向也相反。
總結
以上文字描述了中醫古籍中關於司天和在泉位置、方位、左右方向以及不應之位的判定法則。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需要結合具體的實務經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
按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待矣。六氣循環無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
司天歌,
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王,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木主。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不應之位,皆少陰也。諸部不應,反診較之。
脈來不應者,沉細而幾於不可見也。不應之脈,皆在兩寸兩尺,一為手少陰心經,一為足少陰腎經也。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反其診者,謂南北相反而診之,則或尺或寸之不應者,皆可見矣。或為覆病者之手而診之則脈見,未盡其解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六氣,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互相轉換。例如,如果某年的巳亥年由厥陰主司天,那麼下一年的子午年則會由少陰主司天。同樣的,如果某年的初氣由厥陰主事,那麼接下來的二氣就會由少陰來相待。六氣不斷循環,這就是為什麼上下左右的陰陽順逆會有所不同,而我們也因此能觀察到氣候的變遷。
子午年由少陰主司天,其五行屬火;丑未年由太陰主司天,其五行屬土;寅申年由少陽主司天,其五行屬火;卯酉年由陽明主司天,其五行屬金;辰戌年由太陽主司天,其五行屬水;巳亥年由厥陰主司天,其五行屬木。初氣從左邊開始,司天之氣就在泉水對面的位置。
如果脈象不應,通常都是少陰經所致。如果各個部位的脈象不應,就需要反過來診斷。
脈象不應時,脈搏會沉細,幾乎看不見。不應的脈象,通常位於寸口和尺澤兩個部位,分別對應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一般來說,南方的病症應在寸口,北方的病症應在尺澤;反之亦然。反過來診斷,指的是根據南北方的病症,在尺澤或寸口尋找不應的脈象,這樣就能更容易發現。如果只是用手摸著病人的手診脈,可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脈象的變化。
值此不應之脈,乃歲運合宜,命曰天和之脈,不必求治。若誤治之,反伐天和矣。
陰之所在,其脈不應。諸家之注按,謂六氣以少陰為君,君象無為,故少陰所至,其脈不應。此說殊謬。夫少陰既為六氣之一,又安有不主氣乎?蓋因《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少陰不司氣化,殊不知所言不司氣化者,言君火不主五運之化,非言六氣也。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則六氣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謂不立歲氣乎?且君為大主,豈寄空名於上者乎?夫三陰三陽者,天地之氣也。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證之,則日為陽,其氣常盈。月為陰,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隨月消長,此陰道當然之義,為可知矣。人之經脈,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陽所在者,脈無不應,氣之盈也。三陰所在,脈有不應者,以陽氣有不及,氣之虛也。
白話文:
遇到這種脈象不應的現象,其實是當年的歲運合適,稱為天和之脈,不必刻意治療。如果誤治,反而會破壞天和的運作。
陰氣所至之處,脈象可能會不應。一些醫家解釋說,六氣以少陰為君,君主象徵無為,所以少陰所到之處,脈象不應。這種說法很荒謬。少陰既然是六氣之一,怎麼可能不主氣呢?那是因為《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少陰不司氣化,但其實指的是君火不主五運的變化,而不是說六氣不主氣化。比如子午之年,少陰在上面,六氣各自統攝,天地各司其職,怎麼說沒有歲氣呢?而且君主是最大的主宰,怎麼會只是掛個空名呢?
三陰三陽是天地之氣。就像《素問·太陰陽明論》中說:「陽氣是天氣,主外;陰氣是地氣,主內。所以陽道實,陰道虛。」這是自然的規律。以日月來驗證,太陽為陽,其氣常盈滿。月亮為陰,其光常有虧缺,所以潮汐的盛衰,隨著月亮的盈虧而變化,這是陰氣的本性,可以理解。人體的經脈,如同天地之間的潮汐。所以三陽所到之處,脈象無不應,這是氣盈滿的表現。三陰所到之處,脈象有不應的現象,是因為陽氣不足,氣虛的表現。
而三陰之中,又惟少陰獨居乎中,又陰中之陰也。所以少陰所在為不應,蓋亦應天地之虛耳。
(南政)少陰司天,甲子、甲午二年,兩寸脈不應。
少陰在泉,己卯、己酉二年,兩寸脈不應。
太陰司天,己丑、己未二年,左寸脈不應。
太陰在泉,甲辰、甲戌二年,左尺脈不應。
厥陰司天,己巳、己亥二年,右寸脈不應。
厥陰在泉,甲寅、甲申二年,右尺脈不應。
(北政)太陰司天,(乙丁辛癸)丑未八年,左尺脈不應。
太陰在泉,(丙戊庚壬)辰戌八年,左寸脈不應。
厥陰司天,(乙丁辛癸)巳亥八年,右尺脈不應。
白話文:
三陰之中,只有少陰位處中央,是陰中之陰。所以少陰所在的部位,脈象往往不應,這是因為它應合天地虛無之氣的緣故。
少陰主宰天時,甲子、甲午年,兩寸脈不應。
少陰主宰地氣,己卯、己酉年,兩寸脈不應。
太陰主宰天時,己丑、己未年,左寸脈不應。
太陰主宰地氣,甲辰、甲戌年,左尺脈不應。
厥陰主宰天時,己巳、己亥年,右寸脈不應。
厥陰主宰地氣,甲寅、甲申年,右尺脈不應。
太陰主宰天時,乙丑、丁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辛未、癸未年,左尺脈不應。
太陰主宰地氣,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年,左寸脈不應。
厥陰主宰天時,乙巳、丁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辛亥、癸亥年,右尺脈不應。
厥陰在泉,(丙戊庚壬)寅申八年,右寸脈不應。
少陰司天,(丙戊庚壬)子午八年,兩尺脈不應。
少陰在泉,(乙丁辛癸)卯酉八年,兩寸脈不應。
《靈樞·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夫曰微大,則脈之和可知矣。《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帝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夫使陰脈來現沉而不應,則與大小齊等之義拂矣。五運以甲己土運為尊,六氣以少陰君火為尊。
凡脈之司天在泉不應者,皆以少陰而論之。故北政之歲,人氣面北,而寸北尺南,地左間之氣在右寸,右間之氣在左寸;天左間之氣在右尺,右間之氣在左尺。故乙卯、乙酉、丁卯、丁酉、辛卯、辛酉、癸卯、癸酉乃少陰在泉也,則兩寸之脈俱不應。而北政少陰在泉亦兩寸不應者,乃從君不從臣也。
白話文:
厥陰在泉的時候,也就是丙戊庚壬年,寅申年,這八年裡,右手寸脈沒有反應。
少陰司天時,也就是丙戊庚壬年,子午年,這八年裡,左右兩尺脈都沒有反應。
少陰在泉的時候,也就是乙丁辛癸年,卯酉年,這八年裡,左右兩寸脈都沒有反應。
《靈樞·禁服篇》說:「寸口脈主宰人體內部,人迎脈主宰人體外部,這兩者相互呼應,一起來,一起去,就像拉著繩子一樣,大小一致。春夏季節人迎脈稍微大一些,秋冬季節寸口脈稍微大一些,這樣的情況叫做普通人。」所以說脈稍微大一些,就能知道脈象的正常與否了。《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皇帝問道:『陰氣在什麼地方,寸口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如果陰脈來的時候沉沒不應,就會違背大小一致的道理。五行運行的規律中,甲己土運為尊,六氣中少陰君火為尊。
凡是司天在泉的脈象不應的,都以少陰來判斷。所以當北政之歲的時候,人氣面北,寸口脈在北,尺脈在南,地左間的氣在右手寸脈,右間的氣在左手寸脈;天左間的氣在右手尺脈,右間的氣在左手尺脈。因此,乙卯、乙酉、丁卯、丁酉、辛卯、辛酉、癸卯、癸酉,這些都是少陰在泉的年份,所以左右兩寸脈都沒有反應。而在北政少陰在泉時左右兩寸脈都沒有反應的情況,就是因為臣服於君,而不服從於臣。
故不以尺為主,而以寸為主耳。《運氣全書》所謂依南政而診尺寸者是也。北政之歲,丙寅、丙申、戊寅、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乃厥陰在泉,其左間則少陰,右間則太陽也,宜右寸之脈不應。北政厥陰在泉亦右寸之脈不應者,亦從君而不從臣也。故不以尺為主,而以寸為主耳。
北政之歲,丙辰、丙戌、戊辰、戊戌、庚辰、庚戌、壬辰、壬戌太陰在泉,其左間則少陽,右間則少陰也,宜左寸之脈不應。南政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北政太陰在泉而亦左寸不應者,從君而不從臣也。若使北政三陰司天而不在泉。則其不應者不在寸而在尺矣。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若三陰在上,則尺不應」者此也。
白話文:
在北政之年,即丙辰、丙戌、戊辰、戊戌、庚辰、庚戌、壬辰、壬戌年,太陰在泉,其左側脈象為少陽,右側脈象為少陰,應當是左寸脈不應。南政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北政太陰在泉,同樣是左寸不應,這也是遵循君而不遵循臣的原則。如果北政三陰司天但不在泉,則不應的脈象不在寸而在尺。所以說:「北政之年三陰在下,則寸不應;若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就是這個道理。
註釋
- 北政、南政: 指一年中不同的季節,北政指冬季,南政指夏季。
- 厥陰、太陰、少陰、少陽、太陽: 指中醫五行學說中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不同的經脈。
- 司天、在泉: 指五臟六腑在一年中不同的運行位置,司天指主宰,在泉指潛藏。
- 寸、尺: 指中醫診脈時以寸、尺作爲單位,分別對應手腕不同的位置。
- 從君而不從臣: 指遵循主要脈象,而不是次要脈象。
簡而言之
這段古文主要描述的是根據不同的年份和季節,判斷脈象的應與不應,以及如何根據不同位置的脈象判斷病症。它體現了古代中醫對人體和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
南政之歲,如甲子、甲午乃少陰司天,則兩寸之脈俱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南政之歲,如己巳、己亥乃厥陰司天,其左間則少陰,右間則太陽,宜右寸之脈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南政之歲,如己丑、己未乃太陰司天,其左間則少陽,右間則少陰,宜左寸之脈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若使南政三陰在泉而不司天,則其不應者不在寸而在尺矣。
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若三陰在泉。則尺不應」者此也。所謂諸不應者,即南北二政而相反以診之,則南政主在寸者北政主在尺,而南政主在尺者北政主在寸,則其脈自明矣。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止。」南政少陰司天在泉,北政少陰司天在泉,曰「失守其位者危。」論南北二政內行運法甲己為南政,餘四運為北政。南政司天在泉,皆行土運。其餘北政,皆以在泉行運。如北政巳亥厥陰司天,則行在泉少陽火運;又如寅申,少陽司天,則行在泉厥陰木運。
白話文:
如果在南政之年,遇到甲子、甲午年,也就是少陰司天,那麼兩寸脈都不應,就像之前說的那樣。如果在南政之年,遇到己巳、己亥年,也就是厥陰司天,那麼左邊寸脈是少陰,右邊寸脈是太陽,應該右寸脈不應,就像之前說的那樣。如果在南政之年,遇到己丑、己未年,也就是太陰司天,那麼左邊寸脈是少陽,右邊寸脈是少陰,應該左寸脈不應,就像之前說的那樣。如果在南政之年,三陰雖然在泉,但沒有司天,那麼不應的脈就不是寸脈,而是尺脈了。
所以說:「南政之年,三陰司天,則寸脈不應;如果三陰在泉,則尺脈不應。」就是這個道理。所謂諸不應者,就是根據南北二政相反的道理來診斷,南政主在寸脈的,北政主在尺脈;南政主在尺脈的,北政主在寸脈,那麼脈象就自然明瞭了。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不當其位就會生病,位置互換疾病就會停止。」南政少陰司天在泉,北政少陰司天在泉,這就是「失守其位就會危。」論南北二政內行運法,甲己為南政,其他四運為北政。南政司天在泉,都行土運。其他北政,都在泉行運。比如北政巳亥厥陰司天,就在泉行少陽火運;又比如寅申少陽司天,就在泉行厥陰木運。
余仿此。惟有北政,辰戌年太陽司天,當行在泉土運,緣北政以臣不敢行君之令,故行金運,是土之子,以足木火金水之四運焉。
尺寸反死,陰陽交危。謂之反者,不應而應,應而不應,尺寸反也。謂之交者,隅位相交,陰當在左,交之於右;陽當在右,交之左也。
如尺當不應而反浮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寸當不應而反浮大,尺當浮大而反沉細;是謂尺寸反。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尺寸反者死。」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左當浮大而反沉細;左當不應而反浮大,右當浮大而反沉細。經曰:「左右交者死。」如其年少陰在左,當左脈不應,而反見於右;陽脈本在右,而反互移於左;是少陰所易之位,非少陽則太陽脈也。故曰:「陰陽交,交者死。
白話文: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尺脈和寸脈出現反常現象就會導致死亡。」比如說,右側本應該不浮大,卻反過來浮大了,左側本應該浮大,卻反過來沉細了;或者左側本應該不浮大,卻反過來浮大了,右側本應該浮大,卻反過來沉細了。經書上說:「左右脈互相交錯就會導致死亡。」比如說,當年少陰脈在左側,本應該左脈不應該出現,卻反過來在右側出現了;陽脈本應該在右側,卻反過來移動到左側了。這就是少陰脈容易移動的位置,不是少陽脈就是太陽脈。所以說:「陰陽交錯,就會導致死亡。」
」惟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如其年少陰在尺,當尺不應,而反見於寸;陽本在寸,而反移於尺。故曰:「尺寸反,反者死。」惟子午卯酉年有之。然必也尺寸俱反,陰陽俱交。始為危殆。若但本位當應而不應者,乃陰氣之不應也,止疾而已,不在陰陽交、尺寸反之例,不可膠柱鼓瑟也。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尺寸反者死。」止以南北二政少陰司天在泉論。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陰陽交者死。」除少陰司天在泉,止以厥陰、太陰司天在泉論。詳按後世諸圖,悉宗仲景,然多不合經旨,未知果出仲景否也。若他書有圖無說,其義益晦,餘一以經旨為主而補之。
白話文:
辰戌丑未寅申巳亥這八個年,少陰之氣原本應該在尺脈,但卻不見於尺脈,反而出現在寸脈;陽氣原本應該在寸脈,卻反過來移到尺脈。所以說:「尺寸反,反者死。」只有子午卯酉這四個年,才會出現尺寸俱反,陰陽俱交的狀況,這才是真正的危殆。如果只是本位脈象不應,那只是陰氣不足,只是疾病而已,不屬於陰陽交、尺寸反的範疇,不能一概而論。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尺寸反者死。」只針對少陰司天在泉的南北二政而言。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陰陽交者死。」除了少陰司天在泉,還包括厥陰、太陰司天在泉的情況。仔細觀察後世各種圖表,都源自仲景,但很多都不符合經書旨意,不知道是否真的出自仲景。如果其他書籍有圖表卻沒有解釋,意義就更難理解,我還是以經書旨意為主來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