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卷二

而名之為三焦者,此猶兩額之傍亦名為太陽云耳。非謂即太陽經也。安得執詞而害義耶!若《第二卷·第二篇》雖云「右腎合三焦」,然上有「一說云」三字,則叔和亦附此語,以俟參考,不敢自居為定論明矣。今論定上焦從兩寸,中焦從兩關,下焦從兩尺,斯則與《脈要精微論》「上竟上者,胸喉中事。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二句符合,更何必紛紛異議哉!一醫常謂余曰:吾四十餘年行醫,從不知分剖三焦,乃亦見推於當世矣。噫,淺近如此者,猶存而不論,又安能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耶?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腎一臟而分兩尺候者,謂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分列於腰脊之左右。偽訣以左為腎,右為命門。

考諸《明堂》、《銅人》等經,命門一穴,在督脈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蓋一陽居二陰之中,所以成乎坎也。且脈之應於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於寸口。《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何以應診而可列之右尺乎?夫男女之異,惟莖戶、精血及胞門、子戶耳。若夫脈象,自有定位。

如左尺水生左關木,左關木生左寸火。君火付權於相火,故右尺火生右關土,右關土生右寸金,復生左尺水。五行循序相生之理也。偽訣乃云「女人反此背看之」,豈理也哉!甚有以左尺候心,右尺候肺,本褚澄地道右行之說,而五行紊亂極矣。

《內經》候法,分配昭彰,如揭日月。從偽訣盛行,束《靈素》於高閣,千古陰霾,莫之能掃。因附列《素問》脈法數則,示尊經也。世有不信鳴鼓之攻者,試進而求之於經,則趨向定矣。予言豈誣哉!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季脅,小肋也。在脅下兩傍,為腎所近之處也。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尺外者,尺脈前半部也。尺裡者,尺脈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以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所謂腹者,凡大小腸、膀胱,皆在其中矣。以下諸部,俱言左右,而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關脈也。左外者,言左關前半部;內者,言左關後半部。余仿此。肝為陰中之陽藏,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內以候鬲。舉一鬲而中焦之鬲膜、膽府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右關之前,所以候胃。右關之後,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也,而以表裡言之,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也。

按寸口者,手太陰也。太陰行氣於三陰,故曰,三陰在手,而主五臟。所以本篇止言五臟,而不及六腑。然胃亦府也,而此獨言之,何也?經所謂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也,故胃氣當於此察之。又《五臟別論》云:「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白話文:

[卷二]

古人將人體的部位命名為「三焦」,就像額頭兩邊也稱為「太陽」一樣,只是個名稱,並非指太陽經。 怎麼能拘泥於字面意思而忽略其本意呢?雖然《第二卷·第二篇》說「右腎合三焦」,但前面有「一說云」三個字,說明作者叔和也只把這當作參考意見,並未把它當作定論。

現在我們確定上焦從寸口脈兩寸處診斷,中焦從關脈兩關處診斷,下焦從尺脈兩尺處診斷,這與《脈要精微論》中「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兩句話的意思相符,為什麼還要爭論不休呢?一位醫生曾對我說:我行醫四十年,從來不知道如何區分三焦,卻也受到世人的推崇。唉,像這樣膚淺的人尚且能流傳,又怎麼能精通八正邪氣、五臟六腑,準確判斷脈象的動靜呢?

心、肝、脾、肺各診斷一處,只有腎臟分為兩尺處診斷,這是因為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分列在腰脊的左右兩側。一些偽訣把左側稱為腎,右側稱為命門。

根據《明堂》、《銅人》等經書,命門穴位於督脈第十四椎下陷處,在兩腎之間,是一陰兩陽的中心,所以稱為坎。而且,脈象能通過經絡傳到寸口脈,而《內經》並未提到命門有經絡,為什麼可以通過右尺脈來診斷呢?男女的不同只在於生殖器官、精血和胞門、子宮。至於脈象,自有其固定的診斷位置。

例如,左尺脈(水)生左關脈(木),左關脈(木)生左寸脈(火)。君火把權力賦予相火,所以右尺脈(火)生右關脈(土),右關脈(土)生右寸脈(金),又生左尺脈(水)。這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順序。一些偽訣卻說「女人反此背看之」,這怎麼可能呢?還有一些人用左尺脈診斷心臟,用右尺脈診斷肺臟,這是沿用褚澄的右行說,導致五行紊亂。

《內經》的診脈方法,分配清晰明瞭,如同日月當空。自從偽訣盛行,就把《靈樞》束之高閣,千年陰霾,無人能掃除。因此,我列出《素問》中的一些脈法,來尊崇經典。世上有些人固執己見,不願聽取正確的觀點,不妨進一步參考經書,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了。我說的難道是錯的嗎?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季脅是小肋骨,在脅下的兩旁,靠近腎臟的地方。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尺外是尺脈前半部,尺裡是尺脈後半部。前半部診斷陽氣,後半部診斷陰氣。人體以背部為陽,腎臟附著在背部,所以尺脈外側診斷腎臟。腹部為陰,所以尺脈內側診斷腹部。所謂腹部,包括大小腸、膀胱都在其中。以下各部位都提到左右,唯獨這裏不分左右,是因為兩側尺脈都診斷腎臟。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中附上是指靠近尺脈之上,位於中間,也就是關脈。左外是指左關脈前半部;內是指左關脈後半部。其他診斷方法以此類推。肝臟是陰中之陽,也靠近背部,所以外側診斷肝臟,內側診斷膈肌。這裡提到的膈肌,也包括中焦的膈膜和膽囊。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右關脈之前診斷胃,右關脈之後診斷脾。脾胃都是中焦的臟器,從表裡關係來說,胃為陽,脾為陰,所以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

按寸口脈診斷的是手太陰經,太陰經行氣於三陰經,所以說三陰經在手上,主五臟。所以這篇經文只提到五臟,而沒有提到六腑。但胃也是腑,為什麼單獨提到它呢?因為經文中說五臟都依靠胃氣來運行,胃是五臟的根本。臟腑之氣不能直接到達手太陰經,所以必須通過胃氣來診斷。另外,《五臟別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