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卷二

心包所主二火之出入關係甚重,是以亦得分手經之一,而可稱為府也。乃偽訣竟不之及,則手厥陰為虛懸之位矣。《靈樞·營衛生會篇》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精液,化精微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成下焦。」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繇是則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偽訣列於右尺,不亦妄乎!又曰:「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繇是則明有形象矣。偽訣以為無形,不亦妄乎!又按《靈樞·本輸篇》曰:「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

」謂之中瀆者,以其如川如瀆,源流皆出其中,即水穀之入於口,出於便,自上而下,必歷三焦,故曰,中瀆之府,水道出焉。膀胱受三焦之水,而當其疏泄之道,氣本相依,理同一致,故三焦下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也。然於十二臟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故曰是孤之府也。

要知三焦雖為水瀆之府,而實總護諸陽,亦稱相火,是又水中之火府。故在《本輸篇》曰:「三焦屬膀胱。」在《素問·血氣形志篇》曰:「少陽與心主為表裡。」蓋其在下者為陰,屬膀胱而合腎水,在上者為陽,合包絡而通心火,此三焦之所以際上極下,象同六合,而無所不包也。觀《本輸篇》六腑之別,極為明顯,以其皆有盛貯,因名為府。

而三焦者曰「中瀆之府」,「是孤之府」,分明確有一府;蓋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府也。故有「中瀆」、「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形。《難經》已謂其有名無形,況高陽生之妄人哉!是蓋譬之探囊以計物,而忘其囊之為物耳。遂致後世紛紛,無所憑據,有分為前後三焦者,有言為腎傍之脂者,即如東垣之明,亦以手三焦、足三焦分而為二。夫以一三焦尚云其無形,而諸論不一,又何三焦之多也。

至韓飛霞巧其說曰:「切脈至右尺,必兩手並診消息之。取三焦應脈浮為上焦,與心肺脈合;中為中焦,與脾胃脈合;沉為下焦,與肝腎脈合。故曰,尺脈第三同斷病。」此又飛霞訛以傳訛,違道愈遠。《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未嘗謂尺候三焦也。

《脈經》曰:「尺脈芤,下焦虛。尺脈遲,下焦有寒。」又曰:「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觀此三言,則尺主下焦耳。何以韓之巧說附入哉?《脈經·一卷·第七篇·脈法贊》云:「右為子戶,名曰三焦。」子戶,命門也。右腎為命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為子戶。

白話文:

[卷二]

心包與體內兩股火的出入關係非常重要,因此它也屬於手經脈的一部分,可以稱為「府」。然而,某些偽訣卻完全沒有提到這一點,以致於將手厥陰經脈定位為虛懸無著之處。《靈樞·營衛生會篇》中記載:「上焦起始於胃的上口,沿著咽喉向上貫穿膈膜,佈滿胸中。中焦與胃相連,位於上焦之後,負責過濾糟粕,蒸騰精液,將精微物質轉化為血液。下焦則與迴腸分離,注入膀胱並滲透其中。水穀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下至大腸,形成下焦。」又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由此可知,上中下三焦是分開的。某些偽訣將三焦定位於右尺脈,豈不是錯誤嗎!經文中還說:「皮膚緻密厚實者,三焦也厚;皮膚粗糙薄弱者,三焦也薄。」由此可知三焦是有形的。偽訣認為三焦無形,豈不是大錯特錯!另外,《靈樞·本輸篇》中記載:「三焦是如同水道一般的府藏,水道由此而出,屬於膀胱,它是孤獨的府藏。」所謂「中瀆」,是因為它像河流一樣,所有的水流都經過它。水穀從口中進入,從大小便排出,從上到下,都必須經過三焦,所以稱為「中瀆之府,水道出焉」。膀胱接受三焦的水液,並負責其疏泄,氣血相依,道理一致,因此三焦向下輸送到委陽穴,與太陽經脈的正經相連,進入膀胱的絡脈,約制下焦。然而,在十二臟腑之中,只有三焦獨大,沒有其他臟腑可以與之匹敵,所以稱為「孤之府」。

必須知道,雖然三焦是水液運行的府藏,但實際上它總體護衛著全身的陽氣,也稱為相火,它也是水中的火府。《本輸篇》中記載:「三焦屬膀胱。」《素問·血氣形志篇》中記載:「少陽與心主為表裡。」下焦屬陰,與膀胱相連,配合腎水;上焦屬陽,與包絡相連,溝通心火。這就是三焦能夠聯繫上下,如同天地六合,包羅萬象的原因。《本輸篇》中對六腑的區別描述得非常清楚,因為它們都有盛貯的功能,所以被稱為「府」。而三焦則稱為「中瀆之府」、「是孤之府」,明確區分為一個府;它位於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容諸臟,是一個巨大的府藏。所以有「中瀆」、「是孤」之稱,也有著大府的形狀。《難經》已經指出它有名無形,更何況是那些胡亂臆測的人呢!這就好比用計數的方法來估計囊中之物,卻忘記了囊本身也是一個東西。結果導致後世眾說紛紜,沒有依據,有人將三焦分為前後三焦,有人說它是腎旁的脂肪,就連東垣(李東垣)也將手三焦和足三焦分開。如果連單純的三焦都說它無形,眾說不一,那又何來那麼多三焦呢?

韓飛霞巧妙地說:「診脈時到達右尺脈,必須同時用兩手診察脈象的變化。三焦的脈象,浮脈為上焦,與心肺脈象相合;中脈為中焦,與脾胃脈象相合;沉脈為下焦,與肝腎脈象相合。所以說,尺脈的第三個部位可以同時診斷疾病。」這是韓飛霞的錯誤說法,以訛傳訛,越來越偏離正道。《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尺脈的外側診察腎臟,尺脈的內側診察腹部。」從未說過尺脈診察三焦。《脈經》中記載:「尺脈芤,下焦虛;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客陽在下焦。」從這三句話來看,尺脈主要診察下焦。韓飛霞的巧妙說法為何會被附加上去呢?《脈經·一卷·第七篇·脈法贊》中記載:「右尺為子戶,名曰三焦。」子戶就是命門。右腎為命門,男子用以藏精,女子用以系胞,所以稱為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