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二 (9)
卷二 (9)
1. 卷二
包絡與心脈,皆在左手寸上。膽脈與肝脈,皆在左手關上。膀胱及腎脈,皆在左手尺上。肺脈在右手寸上。胃與脾脈,皆在右手關上。大腸與腎脈,皆在右手尺上。偽訣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三焦配於左尺,命門列於右尺,膻中置而不言,男女易位,至數差訛,形脈不分,圖象妄設,良可笑也。若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也。
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上,謬矣。滑伯仁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偽訣之誤,特因心與小腸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耳。抑知經絡相為表裡,診候自有定位。且如脾經自足而上行走腹,胃經自頭而下行走足,升降交通,以成陰陽之用。
夫脾胃乃夫婦也,而其脈行之上下不同如此,豈必心與小腸,肺與大腸,上則皆上,下則皆下,強謂其盡屬一處耶!則經所謂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二經將安歸乎?蓋胸中屬陽,腹中屬陰,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所傳渣滓波濁皆陰,惟腹中可以位置;非若胃為水殼之海,清氣在上,膽為決斷之官,靜藏於肝,可得位之於中焦也。心主高拱,重重膈膜遮蔽,惟心肺居之。
至若大腸、小腸,濁陰之最者,而可混之耶!《金匱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止十一經矣,則手厥陰之一經,竟何在乎?《素問·靈蘭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言,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以膻中足十二臟之數,則是配手厥陰者,實膻中也。及《靈樞》敘經脈,又見包絡而無膻中,然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矣。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則知其與心應也。獨膻中稱臣使者,君主之親臣也。繇是則包絡即為膻中,斷無可疑。膻中以配心臟,自有確據。
以心君無為而治,肺為相傅,如華蓋之覆於心上,以布胸中之氣,而燮理其陰陽;膻中為臣使,如包裹而絡於心下,以寄喉舌之司,而宣布其政令。第心火寂然不動,動而傳之心包,即合相火。設君火不動,不過為相火之虛位而已。三焦之火。傳入心包,即為相火。設三焦之火不上,亦不過為相火之虛位而已。
《素問·血氣形志篇》謂「手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靈樞·經脈》謂「手厥陰之脈,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手少陽之脈,散絡心包,合心主」,正見心包相火與手少陽相火為表裡,故歷絡於上下而兩相輸應也。心君泰寧,則相火不動,而膻中喜樂出焉。心君擾亂,則相火翕然從之,而改其常度。
白話文:
卷二
包絡(心包)和心脈,都在左手寸脈的位置。膽脈和肝脈,都在左手關脈的位置。膀胱脈和腎脈,都在左手尺脈的位置。肺脈在右手寸脈的位置。胃脈和脾脈,都在右手關脈的位置。大腸脈和腎脈,都在右手尺脈的位置。
那些錯誤的說法把大腸和小腸脈列在寸脈的位置,把三焦脈配在左手尺脈的位置,把命門脈列在右手尺脈的位置,卻不提膻中穴的重要性,還把男左女右的脈位顛倒,弄錯了脈搏跳動的次數,不區分身體的形狀和脈象,隨意編造圖象,實在可笑。如果說寸脈主上焦,對應胸腔;關脈主中焦,對應膈膜;尺脈主下焦,對應腹腔,這才是人體脈位的正確定位。
大腸和小腸都在下焦腹腔中,那些錯誤的說法卻把它們越過中焦而放在寸脈上診斷,這是錯誤的。滑伯仁認為左手尺脈主小腸、膀胱和前陰的疾病,右手尺脈主大腸和後陰的疾病,這可以說是千古獨到的見解。那些錯誤說法之所以錯,是因為他們把心與小腸當作表裡關係,把肺與大腸當作表裡關係。他們卻不知道經絡之間雖有表裡關係,但診斷時各有其定位。例如脾經從足部向上走行至腹部,胃經從頭部向下走行至足部,它們一升一降,相互協調,形成陰陽的運行。
脾和胃是夫妻關係,但它們的脈象卻有上下不同的走向,難道可以認為心和小腸、肺和大腸,在上就都在上,在下就都在下,硬說它們都在同一位置嗎?如果這樣,那麼經書上說的尺脈外側診斷腎,尺脈內側診斷腹部的說法又該如何解釋呢?胸腔屬陽,腹腔屬陰,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這些傳輸糟粕濁物的臟腑都屬陰,只有腹部才能容納它們。而胃像個水殼,清氣在上,膽像個決斷的官員,靜靜地藏在肝臟裡,才能被定位在中焦。心臟高高在上,被重重膈膜遮蔽,只有心和肺才能居於此。
至於大腸和小腸,是濁陰中最濁的,怎麼能混淆呢?《金匱真言篇》說:「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屬陽。」這樣只有十一經,那麼手厥陰經在哪裡呢?《素問·靈蘭秘典篇》說:「心是君主,神明由此而出。肺是輔佐官,調節由此而出。肝是將軍,謀略由此而出。膽是中正官,決斷由此而出。膻中是臣使,喜樂由此而出。脾胃是倉廩官,五味由此而出。大腸是傳導官,變化由此而出。小腸是受盛官,化物由此而出。腎是做強的官,技巧由此而出。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水道由此而出。膀胱是州都官,儲藏津液,氣化之後才能排出。」
這段話用膻中穴補足了十二臟腑的數量,可見配屬於手厥陰經的實際上是膻中穴。而且《靈樞》在敘述經脈時,雖然沒有提到膻中穴,但提到了包絡,並說包絡“動則喜笑不休”,這正好與“喜樂出焉”這句話相吻合。喜笑是由心火主管的,可見包絡與心相應。膻中穴被稱為臣使,是因為它是君主的親近大臣。由此可知包絡就是膻中,這是毫無疑問的。膻中穴配屬於心臟,是有確切根據的。
心為君主,無為而治;肺為輔佐,像華蓋一樣覆蓋在心臟之上,布散胸中的氣,調節陰陽;膻中為臣使,像包裹一樣環繞在心臟之下,主管喉舌的職責,發布政令。心火靜止不動,而心包(包絡)傳遞心火,就形成了相火。如果君火不動,不過是相火的一個虛位而已。三焦的火傳入心包,也就形成了相火。如果三焦的火不上行,也只不過是相火的一個虛位而已。
《素問·血氣形志篇》說“手少陽與心主(心包)是表裡關係”,《靈樞·經脈》說“手厥陰經脈,出自心包絡,下行穿過膈膜,聯絡三焦。手少陽的經脈,分散聯絡心包,與心主相合。”這說明心包的相火與手少陽的相火是表裡關係,因此它們上下相通,互相呼應。心君安寧,則相火不動,膻中就喜樂舒暢。心君擾亂,則相火也跟著躁動,改變了它正常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