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二 (8)
卷二 (8)
1. 卷二
凡此七法,共為七診。又《素問·三部九候論》曰:「獨大者病,獨小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寒者病,獨熱者病,獨陷下者病。」王冰注曰:「診凡有七者,此之謂也。」蓋指病者而言。故曰:「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若本文專授醫家診法,義各不同。勿聽子則以靜其心,忘外慮,均呼吸,分浮中沉三法為七診,皆贅辭也。
又有九候,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候五十,方合於經。
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寸關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數也,夫每侯必五十動者,出自《難經》,合大衍之數也。乃偽訣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必每候五十,乃知五臟缺失。柳東陽曰:「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見了,五十動豈彈指間事?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兩手合計九百,方與經旨相合也。」按《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天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則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以人身言上中下,謂之三部。於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三而三之,是為三部九候。蓋上古診法,於人身三部九候之脈,各有所取,以診五臟之氣,而針邪除疾,非獨以寸口為言也。如仲景上取寸口,下取跗陽,是亦此意。
自《十八難》專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以其簡捷,言脈者靡不宗之,然非古法。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陰陽虛實,其中奧旨。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者,足以明乎陰陽虛實,本岐黃之奧旨,而滑攖寧闡明之。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脈有上下,是陰陽相生,病雖重不死。來者,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
去者,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脈有來去,是表裡交泰,病雖重必起。此謂之人病脈和也。若脈無上下來去,死無日矣。故曰,脈不往來者死。若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癲厥;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至者,脈之應。止者,脈之息也。止而暫息者愈之疾,止久有常者死也。
按《素問·陰陽別論》云:「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陰陽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謹。獨聞獨見,非眾所知,故曰無與謀。則果能明於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以通陰陽虛實之理者,在昔猶難之。初學於此道,其有懵然無知者,乃可肆口以談耶!
包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屬在右關。大腸並腎,右尺班班。
白話文:
總之,以上這七種診斷方法,合起來稱為七診。另外,《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單獨脈象特別大、特別小、特別快、特別慢、特別寒、特別熱、或特別下陷的,都是病態。」王冰注解說:「診脈總共有七種情況,就是指這些。」這指的是病人的情況而言。所以說:「如果出現七種脈象,但九候脈象都正常,就表示病人不會死。」如果這篇文章專門講述醫生診脈的方法,意義就各有不同。不要聽從那些說要讓自己心靜、忘掉外面的煩惱、調整呼吸,並將浮、中、沉三種方法分為七診的說法,這些都是多餘的廢話。
另外還有九候,也就是浮、中、沉三種脈象;在寸、關、尺這三個部位,每個部位各分三候,加起來就稱為九候。每一候需要按脈五十次,才符合經典上的說法。
每個部位都有浮、中、沉三種脈象,把寸、關、尺三個部位算進去,總共就得到九候的數量。所謂每一候必須按脈五十次,是出自《難經》,符合大衍之數的說法。那些把四十五次當作標準的說法,是偏離經典的錯誤方法。一定要按脈五十次,才能知道五臟是否有問題。柳東陽說:「現在的人手指一碰到手腕,就說已經診到脈了,按脈五十次豈是彈指之間就能完成的事?九候總共要按脈四百五十次,兩手加起來就是九百次,這樣才符合經典的說法。」按照《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天地的極數,開始於一,終結於九。
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然後將三重複計算,三乘以三等於九,用來對應九個方位。所以人有三部,每部有三候。」這是用天地人來說明上、中、下,稱為三才。用人身來說明上、中、下,稱為三部。在三部中再各自分出三種脈象,稱為三候。三而三之,就是三部九候。上古時期的診斷方法,是針對人身三部九候的脈象,各取其脈,以此診斷五臟的氣,用針灸來消除疾病,而不是單單診寸口的脈象。像是仲景取上部的寸口脈,下部的跗陽脈,也是這個道理。
自從《十八難》專門以寸口脈來分三部九候進行診斷之後,因為比較簡便,所以研究脈象的人沒有不遵循這個方法的,但這並不是古代的診脈方法。
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就能夠說明陰陽虛實的奧妙。
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足以闡明陰陽虛實的道理,是岐黃之術的精髓,而滑伯仁把它清楚地闡釋出來。上代表陽,來代表陽,至代表陽;下代表陰,去代表陰,止代表陰。上,是指脈從尺部向上到寸口,是陽氣從陰氣中產生。下,是指脈從寸口向下到尺部,是陰氣從陽氣中產生。脈有上下,是陰陽相互滋生,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死。來,是指脈從骨肉深處,浮現到皮膚表面,是氣的上升。
去,是指脈從皮膚表面,回到骨肉深處,是氣的下降。脈有來去,是表裡陰陽交泰,即使病情嚴重也一定會好轉。這就是所謂人體氣血調和的脈象。如果脈沒有上下、來去,就離死不遠了。所以說,脈不往來的人會死。如果脈來得快去得慢,代表上實下虛,是癲厥;脈來得慢去得快,代表上虛下實,是中風。至,是脈搏的應動。止,是脈搏的休息。脈搏停止後稍作休息又恢復正常的,病就會好轉;脈搏停止後長時間不恢復的,就表示會死。
按照《素問·陰陽別論》說:「要仔細熟悉陰陽的道理,不要和大家一起討論。所謂的陰陽,去是陰,至是陽;靜是陰,動是陽;慢是陰,快是陽。」陰陽的道理,不能不熟練掌握,所以說要仔細。這種道理是獨自領悟的,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說不要和大家一起討論。那麼如果真的能明白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的含義,就能夠通曉陰陽虛實的道理,這在以前都是很難的。剛開始學習醫道的人,如果對這些道理一竅不通,怎麼能隨便談論醫理呢?
包絡和心臟,對應的是左寸的脈象。只有膽和肝臟,對應的是左關的脈象。膀胱和腎臟,對應的是左尺的脈象。胸腔和肺臟,在右寸的脈象中顯示出來。胃和脾臟的脈象,對應在右關。大腸和腎臟,在右尺的脈象中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