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小序,望聞問切,古所謂四診也。知切矣而略於三者,猶欲入戶而闔門,其可得哉!扁鵲稱聖醫,見齊桓而卻步,先得於望也。予本於經而條晰之,附以仲景之說,四診之法始全。學者尤當熟玩而深味焉。
白話文:
小序,望聞問切,這是古代中醫診病的四大基本方法。如果只懂得「問切」,卻忽略了其他三種,就像想要進入人家的屋子卻被關上了門,怎麼可能進去呢!扁鵲被認為是聖醫,他見到齊桓公時卻退縮了,這就是因為他先從「望」這個診斷方法得到提示。我根據經典理論進行詳細的整理,並附上了張仲景的觀點,這樣四大診斷方法才完整了。學習者應該深入研讀並深刻領會這些方法。
2. 望診
善診察色,變化相移;得失在望,斷之不疑。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素問·移精變氣論》曰:「理色脈而通神明,變化相移,以觀其妙。」《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已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大都氣盛形盛,氣虛形虛,是相得也,故可治。
氣色明潤,血氣相營,故易已。若形與氣兩不相得,色夭枯而不明潤,何以圖存乎?視色之道,積神屬意;往今新故,可以自必。《靈樞·五色篇》曰:「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凡已往來今新病故疾,先本乎視色,不過凝靜精一,扁鵲豈有他技乎。
白話文:
精通診斷,觀察面色變化,就能掌握病情,斷定病情無疑。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於診病的人,要觀察面色,觸摸脈象。」《素問·移精變氣論》說:「透過觀察面色和脈象,可以通達神明,瞭解病情變化,從中觀察奧妙。」《素問·玉機真藏論》說:「凡是治療疾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和光澤。形體和氣息相合,說明病情可以治癒;面色光澤浮現,說明病情容易痊癒;形體和氣息不協調,說明病情難以治癒;面色枯槁無光,說明病情難以痊癒。」總之,氣盛則形盛,氣虛則形虛,這兩種情況是相合的,所以可以治療。
面色明潤,說明血氣流通,所以容易痊癒。如果形體和氣息不相合,面色枯槁無光,如何能夠保全生命呢?觀察面色的方法,需要集中精神,用心觀察;從過去到現在,從新病到舊疾,都可以從面色推斷。
《靈樞·五色篇》說:「集中精神於心,就能瞭解過去和現在,因此觀察面色變化不會忽略,不會不知道病情真假,專心致志,就能知道新病和舊疾。」凡是過去和現在的疾病,不管是新病還是舊疾,都要先從觀察面色開始,只要凝神靜氣,專心致志,扁鵲又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呢?
合色脈之法,聖神所最重,治病之權輿也。色者目之所見,脈者手之所持,而兩合之,下合五行休旺,上副四時往來,要未可與中人以下者道也。合之維何?五臟之色在王時見者,春蒼,夏赤,長夏黃,秋白,冬黑。五臟所主外榮之常,白當肺當皮,赤當心當脈,黃當脾當肉,青當肝當筋,黑當腎當骨。
五臟之脈,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強則為太過,弱則為不及。四時有胃曰平,胃少曰病,無胃曰死。有胃而反見所勝之脈,甚者今病,微者至其所勝之時而病,此非顯明易推者乎?
五臟六腑,各有部分,額至闕庭,上屬咽喉。闕循鼻端,五臟之應。內眥挾鼻,下至承漿,屬於六腑。表裡各別。自顴下頰,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車下頤,屬股膝脛,部分在足。
白話文:
合色脈之法,是聖賢們最重視的診斷方法,也是治病的根本。
色是指用眼睛觀察到的顏色,脈是指用手摸到的脈象,將兩者結合起來分析,就能推斷出五行的休旺狀態,以及與四季的相應關係。這些知識十分重要,不可隨便傳授給一般人。
如何結合顏色與脈象呢?
五臟的顏色,在正常情況下,會隨著季節變化而呈現不同的顏色:春天是青色,夏天是紅色,長夏是黃色,秋天是白色,冬天是黑色。五臟對應著人體外部的器官,分別是:白色對應肺,與皮膚相關;紅色對應心,與血管相關;黃色對應脾,與肌肉相關;青色對應肝,與筋絡相關;黑色對應腎,與骨骼相關。
五臟的脈象,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不同
春天是弦脈,夏天是鉤脈,秋天是毛脈,冬天是石脈。脈象過強則為太過,脈象過弱則為不及。四時有胃氣,則身體健康;胃氣減少,則身體有病;沒有胃氣,則人就會死亡。如果身體有胃氣,但卻出現了與之相剋的脈象,說明有病。如果病症嚴重,就會立刻發病;如果病症輕微,則會在相剋的季節發病。這不是一目瞭然,很容易推斷嗎?
五臟六腑各自分佈在人體的不同部位
額頭到闕庭,屬於咽喉。闕庭到鼻尖,屬於五臟。內眼角到承漿,屬於六腑。這些部位互相表裡,互為表裡關係。顴骨下方到頰部,再到肩背,屬於手臂。下巴到牙車,屬於大腿、膝蓋和脛骨,屬於腳部。
《靈樞·五色篇》曰:「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股膝足之部分也。」
臟腑色見,一一可徵。庭者首面。闕上咽喉。闕中者肺。下極為心。直下者肝。肝左為膽。肝下屬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腸。挾大腸者,北方之腎。當腎者臍。面王以上,則為小腸。面王以下,膀胱、子處。
《靈樞·五色篇》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白話文:
額頭到頭頂正中,是咽喉部位的反映區。從頭頂正中沿著鼻子往下到鼻尖,是五臟的反映區。從眼角內側沿著鼻樑往下到下巴中央,是六腑的反映區。從顴骨往下到臉頰,是肩膀、背部和手的反映區。從牙齒邊緣往下到下巴,是股部、膝蓋和腳的反映區。觀察五臟六腑的顏色變化,可以反映出它們的健康狀況。
庭者,顏也,額也,天庭也,位最高危,見於此者,上應首面之疾,闕在眉心,眉心之上,其位亦高,故應咽喉。眉心,中部之最高者,故應肺。下極者,在兩目之間,心居肺之下,故下極應心。下極之下為鼻柱,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膽附於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在鼻柱左右。
鼻柱之下,即準頭也,是為面王,亦曰明堂。準頭屬土,居面之中央,故以應脾。準頭兩旁迎香之上,鼻隧是也。脾與胃為表裡,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應胃。面肉之中央,迎香之外,顴骨之下,大腸之應也。挾大腸,頰之上也。四藏皆一,惟腎有兩;四藏居腹,惟腎附脊。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面相學中各個部位與臟腑的對應關係:
- 額頭(天庭) 對應著頭面部的疾病。
- 眉心 對應著咽喉。
- 眉心下方(下極) 對應著心臟。
- 鼻柱 對應著肝臟。
- 鼻柱兩側 對應著膽囊。
- 鼻頭(準頭) 對應著脾臟。
- 鼻孔(鼻隧) 對應著胃。
- 顴骨下方 對應著大腸。
- 臉頰上部 對應著膀胱。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文字只是描述了傳統中醫面相學中的理論,並不代表現代醫學的觀點。
故四藏次於中央,而腎獨應於兩頰。腎與臍對,故當腎之下應臍而主鼻準也。小腸為府,應挾兩顴。故面王之上,兩顴之內,小腸之應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為膀胱、子處之應。更有肢節,還須詳察。顴應乎肩。顴後為臂。臂下者手。目內眥上,屬於膺乳。挾繩而上,為應乎背。
循牙車下,為股之應。中央者膝。膝下為脛。當脛下者,應在於足。巨分者股。巨屈膝臏。《靈樞·五色篇》曰:「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
白話文:
因此,四藏位於身體中央,而腎臟獨特地與兩頰相應。腎臟與臍相對,所以腎臟下方應當與臍相對,並主宰鼻子。小腸如同府庫,與兩顴相應。因此,面王之上,兩顴之內,是小腸的反應部位。面王之下的人中,則是膀胱和子宮的反應部位。此外,肢節也有對應關係,還需要仔細觀察。顴骨對應肩部,顴骨後方對應手臂,手臂下方對應手。眼睛內眥上方,屬於胸乳。從內眥上方沿著臉頰往上,對應背部。沿著牙齒下方往下,對應大腿。中央部位對應膝蓋,膝蓋下方對應脛骨,脛骨下方對應腳。大腿的外側對應股骨,大腿彎曲處對應膝蓋骨。靈樞經五色篇說:「顴骨對應肩部,顴骨後方對應手臂,手臂下方對應手。眼睛內眥上方對應胸乳,從內眥上方沿著臉頰往上對應背部。沿著牙齒下方往下對應大腿,中央部位對應膝蓋,膝蓋下方對應脛骨,脛骨下方對應腳。」
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
部分已精,須合色脈。五色外見,為氣之華。如帛裹朱,赤色所尚。若使如赭,其凶難治。白如鵝羽,不欲如鹽。青如蒼璧,藍色可憎。羅裹雄黃,中央正色。設如黃土,敗絕之應。黑如重漆,所慮地蒼。五色吉凶,求之勿失。
夫氣由髒髮,色隨氣華。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鵝羽,如蒼璧,如羅裹雄黃,如重漆,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含者,皆氣也。氣至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黑如地蒼;甚則青如草茲,黃如枳實,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澤,或悴槁不榮,敗色雜呈,氣於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觀之,則色與氣固不可須臾離也。
白話文:
大腿內側叫做巨分,膝蓋叫做巨屈。這兩個部位是五臟六腑和四肢關節的部位。
身體健康狀況要和顏色脈象相結合。五種顏色在體表呈現,是氣的華彩。就像用白布包著紅色,呈現出紅色。如果顏色像赭石,就會非常兇險難以治療。白色像鵝毛,不應該像鹽一樣。青色像青色的玉璧,藍色讓人厭惡。用白布包著雄黃,是身體中央的正色。如果顏色像黃土,就會是衰敗死亡的徵兆。黑色像深色的漆,要擔心患上地蒼之症。五種顏色的吉凶,要仔細觀察,不要錯過。
人體的氣從臟腑發出,顏色隨著氣的華彩而變化。青、黃、赤、白、黑是五種顏色。就像用白布包著紅色,像鵝毛,像青色的玉璧,像用白布包著雄黃,像深色的漆,有的顏色鮮明外露,有的顏色光潤內含,這些都是氣的表現。氣到顏色就顯現,所以說「欲」和「生」。如果紅色像赭石,白色像鹽,青色像藍色,黃色像土,黑色像地蒼,更嚴重的是青色像草茲,黃色像枳實,黑色像炲,紅色像衃血,白色像枯骨,或者顏色晦暗沒有光澤,或者乾枯衰敗沒有生氣,這些都是不好的顏色,氣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說「不欲」和「死」。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顏色和氣息是密不可分的,一刻也不能分離。
然而外露者不如內含,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故如上文所云,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於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藏者,何以異乎!
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白則當皮,赤則當脈,青則當筋,黃則當肉,黑則當骨。
此《五臟生成篇》所載,以五色分配五臟及皮、脈、筋、肉、骨也。白則當皮者,以肺色屬白,肺主皮毛。余仿此。五臟之色。皆須端滿;如有別鄉,非時之過。
《靈樞·五色篇》曰:「青黑赤黃白,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此言五色之正端滿合時日者,是謂無邪。有別鄉者,猶言王色之外,別部又見一色也。如赤見於面王,則非其部;不當見而見,又非其時矣。
白話文:
然而外露的氣息不如內藏的氣息,內藏的氣息就能保存,外露的氣息就會散失。這就像脈象的弦、鉤、毛、石,我們希望它微弱,不希望它過於明顯。因此就像上文所說,正取五色的微弱表現,纔是五臟的外在榮光。否則過於明顯,就如同弦、鉤、毛、石的單獨出現而沒有胃氣一樣,稱之為「真藏」,又有什麼不同呢!
白色對應肺,辛味;紅色對應心,苦味;青色對應肝,酸味;黃色對應脾,甘味;黑色對應腎,鹹味。白色對應皮,紅色對應脈,青色對應筋,黃色對應肉,黑色對應骨。
這是《五臟生成篇》所記載的,以五色分配五臟以及皮、脈、筋、肉、骨。白色對應皮,是因為肺的顏色屬白,肺主皮毛。其他類推。五臟的顏色都應該飽滿;如果有其他地方出現不正常的顏色,就是時節不對。
《靈樞·五色篇》說:「青黑赤黃白,都應該飽滿,如果有其他地方出現。其他地方出現紅色,就是面部出現像榆莢般大小的紅色,在面部出現,就表示不久就會生病。」這句話的意思是,五色的正常飽滿,符合時節的,就是沒有邪氣。其他地方出現,也就是說除了正常的面色之外,其他部位又出現一種顏色。比如說,紅色出現在面部,就不是它應該出現的地方;不應該出現的顏色卻出現了,也就不合時宜了。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左右如法。
《靈樞》論從色觀向。凡邪隨色見,各有所向,而尖銳之處,即其乘虛所進之方。故上銳者,以首面正氣之空虛,而邪則乘之上向也。下銳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
五臟五色。皆見於面;相應於脈,寸尺是踐。
《難經·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脈當弦急。如色見赤,浮大而散。色黃緩大。色白之徵,浮澀而短。其色黑者,沉濡而滑。
《十三難》曰:「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澀而滑。」此言見其色而知其脈也。臟位於內,色見於面,脈見於寸口尺內。夫醫者之言診視也,視者視其色,診者診其脈,二者當參相應。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面色,如果上部尖銳,表示頭面部的正氣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向上侵犯。如果下部尖銳,則表示下部的正氣虛弱,邪氣會向下侵犯。左右兩側也以此類推。
《靈樞》這本書論述了從面色觀察邪氣的侵犯方向。凡是邪氣侵犯,都會在面色上有所表現,不同的顏色表示邪氣侵犯的方向不同。尖銳的地方就是邪氣乘虛而入的地方。所以上部尖銳,表示頭面部的正氣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向上侵犯。下部尖銳也是一樣。左右兩側也以此類推。
五臟各有其顏色,這些顏色都會反映在臉色上,並且與脈象相呼應。寸關尺三部脈位的變化,能反映出五臟的狀況。
《難經·十三難》中說:「面色與脈象應該互相參照,才能做出診斷。五臟各有其顏色,這些顏色都會反映在臉色上,並且與寸口尺內三部脈位的變化相呼應。」
假如面色青,脈象就應該是弦而急。如果面色赤,脈象就應該是浮大而散。如果面色黃,脈象就應該是中緩而大。如果面色白,脈象就應該是浮澀而短。如果面色黑,脈象就應該是沉濡而滑。
《十三難》中說:「假如面色青,其脈象就應該是弦而急。面色赤,脈象就應該是浮大而散。面色黃,脈象就應該是中緩而大。面色白,脈象就應該是浮澀而短。面色黑,脈象就應該是沉澀而滑。」這句話的意思是,通過觀察面色就可以知道脈象。臟腑位於身體內部,它們的顏色反映在臉上,脈象則反映在寸口尺內。醫生診病時,既要觀察面色,又要診脈,兩者都要互相參照才能得出準確的診斷。
色青浮澀,或大而緩,名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名為相生。
青者,肝色也。浮澀而短者,肺之脈也。大而緩者,脾之脈也。浮大而散者,心之脈也。小而滑者,腎之脈也。假令肝之色而得肺之脈,脈勝色矣;得脾之脈,色勝脈矣;得心之脈,色生脈矣;得腎之脈,脈生色矣。一臟之色,其相勝相生,有如是夫余仿此。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內為臟,外為腑,以沉浮別之。然在色上看,非心領不能得。
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浮則病淺,沉則病深。澤則成全,夭則敗亡。散解者新近,摶聚者久遠。上則在上,下則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
白話文:
脈象呈現青色、浮起、澀滯,或者脈搏又大又緩,稱為「相勝」。脈象浮起、又大又散,或者脈搏又小又滑,稱為「相生」。
青色屬於肝臟的顏色。浮起、澀滯、短促的脈象屬於肺經的脈象。又大又緩的脈象屬於脾經的脈象。浮起、又大又散的脈象屬於心經的脈象。又小又滑的脈象屬於腎經的脈象。假如肝臟的顏色搭配了肺經的脈象,則脈象勝過顏色;搭配了脾經的脈象,則顏色勝過脈象;搭配了心經的脈象,則顏色生於脈象;搭配了腎經的脈象,則脈象生於顏色。一臟的顏色,其相勝相生,都是如此,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
沉濁的脈象屬於內臟,浮澤的脈象屬於腑臟。
內臟指的是五臟,腑臟指的是六腑,以脈象的沉浮來區分。然而,從顏色上觀察,必須用心領悟才能理解。
觀察脈象的浮沉,可以得知病情的深淺。觀察脈象的澤夭,可以判斷病情的成敗。觀察脈象的散摶,可以得知病情的遠近。觀察顏色的上下,可以得知病變的部位。浮則病淺,沉則病深。澤則成全,夭則敗亡。散解者新近,摶聚者久遠。上則在上,下則在下。都是通過顏色和脈象來了解病情。
色明不顯,沉夭為甚;若無沉夭,其病不甚。
明澤不粗顯而但見沉夭,病必甚也。若無沉夭,雖不明澤,病亦不甚。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則為寒,黃則為膏,潤則為膿,赤甚為血。
此以五色合病也。然《靈樞·五色篇》曰:「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蓋言駒為小馬奔逸不定,其色散無定所,氣雖聚而痛未成形。故凡診視者,病之淺深或殊,則色之聚散靡定,萬不可輕視妄言也。
白話文:
顏色明亮但不明顯,沉陷衰敗的徵兆很嚴重;如果沒有沉陷衰敗的徵兆,病情就不嚴重。
明亮濕潤的顏色不粗顯,但只見沉陷衰敗,病情一定很嚴重。如果沒有沉陷衰敗的徵兆,即使不明亮濕潤,病情也不嚴重。
黃色和赤色代表風邪,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邪,黃色代表膏狀物,潤澤代表膿液,赤色很重代表血。
這是根據五色來合乎病情的道理。然而,《靈樞·五色篇》說:「其色散漫無定,尚未聚集,其病散漫而氣痛,尚未成形。」意思是像小馬奔馳不定,顏色散漫無定所,氣雖然聚集,但疼痛尚未成形。所以,凡是診視病人的人,病情的淺深可能不同,因此顏色的聚散也就不一定,絕對不能輕視或胡亂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