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小序,奇經為十二經之總持,故云,醫不知此,罔探病機,誠重之也,誠難之也,茲編洞若觀火,學者能精求之,進乎技矣。倘曰,吾問病而發藥,稱良工焉,毋暇論脈,又何有於奇經?則非予所知者。予知有其道而已。
別有奇經,常脈之外;無與配偶,所當細察。
奇經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臟腑與之配偶,故曰奇。夫臟腑之脈,寸關尺有定位,浮中沉有定體,弦鉤毛石有定形;此則另為一脈,形狀固異,而隧道亦殊,病證不同,而診治自別。
奇經之數,共得其八。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任、督、帶。諸脈所決。
時珍云:「人身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而奇經八脈,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不拘制於十二經,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沛妄行,流於湖澤。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白話文:
小序
奇經是十二經脈的總綱,所以說,醫生若不瞭解奇經,就無法深入探究病機,這實在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困難。現在我編寫這篇論述,就像洞察火光一樣明晰。學者如果能精研它,就能精進醫術。
如果有人說:「我診斷病人並開藥,已經算得上良醫了,哪裡有空去研究奇經?」那就不是我所瞭解的醫術了。我知道的,只是奇經之道。
奇經是除了常脈之外,別有蹊徑的經脈。它們沒有與臟腑配對,因此需要仔細觀察。
奇經是指在十二經脈之外,沒有臟腑與之配對的經脈,所以稱為奇。一般的臟腑經脈,在寸關尺上有固定的位置,在浮中沉上有固定的深淺,在弦鉤毛石上有固定的形狀。而奇經則是另外一種經脈,形狀和走行都不同,病症也不一樣,診治方法自然也與其他經脈有所區別。
奇經共有八條,分別是: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任、督、帶。這八條經脈是其他經脈的歸宿。
李時珍說:「人體有二十七種氣,彼此相連,上下流動,就像泉水一樣,不停歇地循環往復,最終回到原點。它們溢出的氣會進入奇經,互相灌溉。奇經八脈分別是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任、督、帶。它們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當十二經脈的氣血充盈時,就會溢入奇經,就像秦越人比喻的,天雨降下,溝渠滿溢,雨水隨意流淌,流入湖泊。醫生如果瞭解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的精髓。」
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白話文:
懂得八脈運行之道,就能明白虎龍升降、玄牝幽微的奧妙。陰維脈起於諸陰交匯之處,從內踝向上沿著營氣運行;陽維脈起於諸陽交匯之處,從外踝向上沿著衛氣運行;因此稱為一身之綱維。陰蹺脈起於跟中,沿著內踝向上運行於身體左右;陽蹺脈起於跟中,沿著外踝向上運行於身體左右;因此使身體的活動靈活自如。衝脈起於會陰,沿著臍周而行,直衝向上,為諸脈之匯聚,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沿著腹部而行於身體前面,為陰脈之承載,所以稱為陰脈之海。督脈起於會陰,沿著背部而行於身體後面,為陽脈之統率。帶脈則橫向圍繞腰部,形狀像束帶,所以能約束各脈。因此,陽維脈主一身之表,陰維脈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而言;陽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而言;督脈主身後之陽,任脈、衝脈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而言;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而言。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胸脅刺痛,寒熱眩僕。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包絡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是陽維脈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陰維為病,心痛、胸腹刺築者,以陰維維絡一身之陰,陰主營、主裡,不能維陰,則陰無約束,而營氣因之不和,故在裡則心痛;又營主血,血合心,故心痛也。其脈氣所發,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足少陰,內踝上。
)與足太陰會於腹哀,(足太陰,乳下。)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足太陰,少腹下。)期門,(足厥陰,乳下)與任脈會於天突、(任脈,喉下。)廉泉。觀此,則知本脈之維於胸腹諸陰,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胸脅失所維,則動築而刺痛矣。陽維維絡一身之陽,陽主衛、主氣、主表;病則不能維陽,是陽無護持,而衛氣亦因之不固,故在表則生寒熱。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在足太陽外踝下。
白話文:
從右手食指側斜向上,到寸口(手腕)的內側,是陰維脈;從左手小指側斜向上,到寸口的外側,是陽維脈。胸部和肋骨部位刺痛,伴隨發寒發熱、頭昏眼花,是陰維脈和陽維脈失調導致的。陰維脈負責維繫人體的陰氣,如果陰維脈失調,就會導致心痛、胸腹刺痛;陽維脈負責維繫人體的陽氣,如果陽維脈失調,就會導致發寒發熱。
)以陽交為郄,(足少陽,外踝上。)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手太陽,肩後。)與手足少陽會於陽白,(足少陽,眉上。)上於本神及臨泣,(俱在足少陽眉上。)上至正營(足少陽,目窗上。)及腦空,(足少陽,枕骨下。)下至風池,(足少陽,顳顬後。)與督脈會於風府、(督脈,項後髮際。
)啞門。(督脈,風府後。)觀此,則知本脈之維於頭目手足頸項肩背諸陽,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頭目無維則眩,在頸項肩背無維則僵,在手足無維則僕矣。
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陽緩陰急。寸左右彈,陽蹺可決,陰緩陽急。二蹺同源,病亦互見。癲癇瘛瘲,寒熱恍惚。
白話文:
陽交穴是足少陽經的郄穴,位於外踝上。它與手足太陽經和蹺脈在臑俞穴交會,臑俞穴位於肩後。足少陽經與手足少陽經在陽白穴交會,陽白穴位於眉上。向上循行,經過本神穴和臨泣穴,這兩個穴位都在足少陽經,位於眉上。再往上,到達正營穴,位於目窗上,以及腦空穴,位於枕骨下。向下延伸,到達風池穴,位於顳顬後。足少陽經在風府穴與督脈交會,風府穴位於項後髮際。
啞門穴位於督脈,在風府穴後。由此可知,足少陽經的經脈貫穿頭面、手足、頸項、肩背等部位,沒有任何部位不經過。如果足少陽經的經氣不充足,就不能夠維持這些部位的正常功能。頭面部經氣不足則會頭暈眼花,頸項肩背部經氣不足則會僵硬,手足部經氣不足則會無力。
尺左右部位的脈象,可以分辨陰蹺脈和陽蹺脈,陰蹺脈緩慢,陽蹺脈急促。寸左右部位的脈象,可以分辨陽蹺脈和陰蹺脈,陰蹺脈緩慢,陽蹺脈急促。陰蹺脈和陽蹺脈同出一源,所以病症也會互相影響。例如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等症狀。
《難經·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起於跟中,陰蹺亦起於跟中,而又同終於目。」《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下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
」(濡潤營養於目。)又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觀此,則知二蹺之脈,雖以男女分陰陽,而實則迭為經絡,是一本也。故其為病,亦不似他經逐經分屬。本文以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總系二經之下,以二經均可病此。證雖云四,而病機可分為八,陰陽緩急之義,自是顯然。
白話文:
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二蹺脈雖然以男女劃分陰陽,但實際上互相交替成為經脈和絡脈,本質上是一條脈絡。因此,二蹺脈的病症,不像其他經脈一樣單獨歸屬於某一經脈。本文將癲癇、瘛瘲(音ㄍㄨㄟˋ ㄐㄧㄝˊ)、寒熱、恍惚,都歸屬於二蹺脈,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可以引起這些病症。症狀雖然有四種,但病理機制可以分為八種,陰陽緩急的道理,自然就顯而易見。
解釋:
- 陽蹺脈、陰蹺脈: 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兩者都與眼睛有關。
- 然骨: 腳踝內側的突出骨頭。
- 缺盆: 鎖骨上窩。
- 人迎穴: 頸部,喉結旁。
- 頄: 下巴。
- 太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
- 經脈: 主要脈絡。
- 絡脈: 支脈,較小。
- 癲癇、瘛瘲: 神經系統疾病,表現為抽搐、昏厥等。
- 寒熱: 交替出現的寒熱症狀。
- 恍惚: 精神恍惚,意識不清。
夫人之身,背為陽,腹為陰;開為陽,闔為陰;外為陽,內為陰;熱為陽,寒為陰。癲則目閉俯首。陽緩而陰急也。癇則目直僵仆,陰緩而陽急也。筋脈掣向里拘,陽緩而陰急也。筋脈縱從外弛,陰緩而陽急也。寒則氣收斂,從里從陰。陽緩而陰急也。熱則氣散漫,從表從陽,陰緩而陽急也。
《素問·謬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且合太陽上行而並濡於目,病屬目而從外,陽蹺之病,陰緩而陽急也。惚者,胸中悾惚,若有所失。《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益。」《二十八難》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白話文:
女人的身體,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張開屬陽,合攏屬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熱屬陽,寒屬陰。癲癇發作時,眼睛閉著低頭,這是陽氣緩慢,陰氣急迫的表現。癇病發作時,眼睛直直地向上看,身體僵硬倒地,這是陰氣緩慢,陽氣急迫的表現。筋脈抽搐向內收縮,這是陽氣緩慢,陰氣急迫的表現。筋脈鬆弛向外舒展,這是陰氣緩慢,陽氣急迫的表現。寒冷會使氣收縮,向內向陰性部位聚集,這是陽氣緩慢,陰氣急迫的表現。熱氣會使氣散開,向外向陽性部位擴散,這是陰氣緩慢,陽氣急迫的表現。
《素問·謬刺論》說:「邪氣停留在足陽蹺脈,會讓人眼睛疼痛,從內眼角開始。」而且陽蹺脈上行至頭部,並連接到眼睛,病症屬眼睛,又從外側開始,所以陽蹺脈的病症,是陰氣緩慢,陽氣急迫的表現。惚惚然,指的是胸中空虛迷亂,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靈樞·脈度篇》說:「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起於腳跟骨後,沿著陰股內側上行,進入陰部,再沿著胸腔內側上行,進入缺盆。」《二十八難》說:「陰蹺脈也起於腳跟,沿著內踝上行,到達咽喉,與衝脈交匯。」
」病屬胸腹而從內,陰蹺之病,陽緩而陰急也。二脈一為經,一為絡;病在經則經急絡緩,病在絡則經緩絡急。總之皆可言經,皆可言絡,但以男女分陰陽之所屬緩急,證病邪之所在,則得其義矣。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衝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裡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
衝脈起於胞中,後行於背,前行於腹,上行於頭,下行於足,以至溪谷肌肉,無處不到,誠十二經內外上下之要衝也。為經絡之海,亦名血海。其浮而外者,亦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強半與任脈同。《素問·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疾病若在胸腹,則源於內部;陰蹺病症,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兩條脈絡,一條為經,一條為絡;若病在經脈,則經脈急迫而絡脈緩慢,若病在絡脈,則經脈緩慢而絡脈急迫。總之,無論經脈或絡脈皆可言及,但需根據男女陰陽屬性判斷緩急,才能確定病邪所在,方能明白其道理。
衝脈直上直下,寸尺皆堅實,中心堅固,脈象清晰可見。胸中寒氣,逆氣裡急,疝氣攻心,四肢滿脹,小便失禁。
衝脈源於胞中,向後行於背部,向前行於腹部,向上行於頭部,向下行於足部,遍及溪谷肌肉,無處不到,是十二經脈內外上下之要衝。衝脈為經絡之海,亦稱血海。其浮於外者,亦沿腹部向上行,至咽喉處會合,分出絡於唇口,大部分與任脈相同。《素問·骨空論》記載:「衝脈起於氣衝穴,與足少陰經並行,沿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開。」
」《難經·二十八難》則曰:「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痿論》亦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二論所並,雖有少陰、陽明之不同,要知自臍至胸,與陽明則並於前,與少陰則並於後也。故與陽明皆得稱五臟大腑之海。
脈來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氣不順,血不和,則胸腹之氣循經壅逆而裡急矣。疝氣攻心,正逆急也。支滿者,脹也。溺失者,衝脈之邪於腎也。按督、任、沖三脈,直行上下,發源最中,故見於脈亦皆直上直下也。直上直下者,即三部俱長透之義。若直上下而浮,則氣張揚,陽象也,故屬督。
白話文:
《難經·二十八難》中提到:「衝脈起於氣衝穴,與足陽明經並行,沿著肚臍向上走,到達胸腔後散開。」《痿論》中也說:「衝脈是所有經脈的總匯,負責滋養全身,與足陽明經在宗筋處相合。」
這兩段論述雖然提到了少陰經和陽明經的差別,但重要的是,從肚臍到胸腔的這一段,衝脈在前面與陽明經並行,在後面則與少陰經並行。因此,衝脈和陽明經都被稱為五臟六腑的總匯。
脈象直上直下,弦長相似,長度都比較牢固,也有弦長的特點。氣血不順暢,就會導致胸腹之氣沿著經絡阻塞逆行,進而出現裡急後重。疝氣侵犯心臟,也是正氣逆行所致。支滿指的是脹滿,溺失則是衝脈的邪氣侵入腎臟。
按壓督脈、任脈、衝脈三條經脈,會發現它們都直行上下,源頭位於身體正中,因此在脈象上也呈現直上直下的特徵。直上直下指的是三部脈象都長而透,如果直上直下且浮,就表示氣血張揚,屬於陽象,因此歸屬於督脈。
若直上下而緊,則勢斂束,陰象也,故屬任。若直上下而牢,則體堅實,有餘之象也,故屬沖。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任脈總諸陰之位,其脈起於胞中,循腹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裡上行於咽喉,別而絡唇口。《難經》亦云:「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蓋七疝之發,多起於前陰少腹之間,任脈所經之地;即或屬他經,未有不以任脈為原者。瘕乃女子之病,發亦在任脈界分。
此云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言也。丸丸,動貌。緊細實長,寒邪盛而實也。男疝女瘕,則苦少腹繞臍下引陰中切痛等證。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腰背疆痛風癇為憂。
白話文:
如果脈象直上直下且緊緊的,就代表氣血收斂束縛,屬於陰性,因此屬於任脈。如果脈象直上直下且牢固,就代表身體堅實,有餘氣,因此屬於沖脈。寸口脈搏圓圓的、緊緊的、細細的、實實的、長長的,男性患疝氣、女性患瘕症,都可以從任脈的脈象中觀察出來。
任脈統管所有陰經的位置,它的經脈起於胞中,沿著腹部內側運行,是所有經絡的匯聚之處。任脈浮於表面的部分,沿著腹部內側向上運行到咽喉,分出支脈連接到嘴脣和嘴巴。《難經》也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向上到毛際,沿著腹部內側運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七種疝氣的發作,大多發生在陰部和少腹之間,也就是任脈經過的地方;即使是其他經脈的病症,也往往與任脈有關。瘕症是女性的疾病,發作的位置也都在任脈所經過的地方。
這裡說的「寸口」,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象的總稱。「丸丸」形容脈象跳動的狀態。緊細實長,代表寒邪入侵導致氣血瘀滯。男性患疝氣、女性患瘕症,就會出現少腹、繞臍、下引陰部疼痛等症狀。脈象直上直下,寸關尺三部都浮在表面,中間部位浮起,就可以判斷是督脈有問題。腰背疼痛、癲癇等症狀,都是督脈失調的表現。
潔古云:「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其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絡陰器,繞篡,繞臀,至少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其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上頭,下當肩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自目內眥上額,下循膂,絡腎,皆合太陽而並行者也。與太陽、少陰合入股內,貫脊,屬腎。與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髀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臀。」《二十八難》亦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白話文:
潔古說:「督脈,就是統率的意思,是陽脈的總綱。它的脈絡起源於少腹以下骨骼的中央,女性則深入系庭孔的末端,連接陰器,繞過臀部,到達少陰。男性則沿著生殖器向下到達臀部,與女性的脈絡相同。從少腹直往上走的督脈,貫穿臍中,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向上到達下巴,環繞嘴脣,最後連接到兩眼下方中央。
督脈的分支,稱為長強,它從脊柱兩側向上延伸到項部,散佈到頭部,向下到達肩脊,抵達腰部中央,沿著脊柱循行,連接腎臟。
從眼角內側上至額頭,向下循行脊柱,連接腎臟,這些部分都與太陽脈並行。督脈與太陽脈、少陰脈共同進入股內,貫穿脊柱,屬於腎臟。督脈與太陽脈從眼角內側起,向上至額頭交會於頭頂,向上進入腦部,再從腦部出來,分別向下至頸項,沿著肩膊內側,夾著大腿左右兩側,與太陽脈分開,進入臀部。」
《二十八難》也說:「督脈起源於下極的俞穴,沿著脊柱內側,向上至風府穴,進入腦部。」
」由是觀之,則督亦與太陽合行者十九,故邪客則脊強。以其實脊也。督與太陽皆主表,而督為諸陽之總,太陽為諸陽之長,又曰巨陽。風邪從類傷陽,表必先受,故留則為癲癇疾也。癲癇時發時止,或筋脈牽引,或項背反張,雖云風傷督脈,亦太陽主筋故耳。脈來直上直下,則弦長矣。
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故其見證皆屬風家。大抵衝脈主裡,督脈主表也。帶脈周迴,關左右彈。帶下臍痛,精失不安。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如帶,在人腰間,故應於關。臟腑十二經絡,皆過於此。或濕熱下流,或風入胞宮,帶脈不任,與邪俱陷,則赤白之證見。《素問·痿論》曰:「帶脈起於季脅章門,前則當臍上。」故或為臍痛。《靈樞·經別篇》曰:「腎足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蓋腎主藏精,帶固腰膂,虛則一不能藏,一不能固,而精有自失者矣。
白話文:
由此可知,督脈和太陽經脈在很多方面都有關聯,所以邪氣入侵時會導致脊柱強直,因為督脈主脊柱。督脈和太陽經脈都主表,督脈是諸陽之總,太陽經脈是諸陽之長,又稱巨陽。風邪容易傷害陽氣,表層必先受到影響,如果風邪停留就會導致癲癇。癲癇發作時時而發時而止,可能伴隨筋脈牽引、項背反張等症狀,雖然說風邪傷害督脈,但因為太陽經脈主管筋脈,所以也會出現這些症狀。脈象直上直下,就是弦長脈。
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浮,中央也浮,就是六部脈象都浮,再加上弦長,所以這些脈象都屬於風邪引起的病症。總而言之,衝脈主裡,督脈主表。帶脈環繞周身,左右兩側都與關元穴相連。帶脈出現問題會導致臍痛、精液失控等症狀。
帶脈起於側腰,環繞身體像一條帶子,位於腰部,所以與關元穴相應。人體臟腑十二經絡都經過帶脈。如果濕熱下注,或者風邪侵入胞宮,帶脈功能失調,與邪氣一同下沉,就會出現白帶異常等症狀。《素問·痿論》中說:「帶脈起於側腰章門穴,向前則經過臍上。」所以也會出現臍痛。《靈樞·經別篇》中說:「腎經足少陰脈在第十四椎骨處與帶脈相連。」因為腎主藏精,帶脈固護腰部,如果腎虛,就會導致精液不能儲存,腰部也不能固守,所以就會出現精液自失的情況。
喻嘉言曰:「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絡者,兜絡之義,即十二經之外城也。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乃有十五者因十二經各有一別絡,《難經》以陽蹺、陰蹺及脾之大絡足成之。後世遂為定名,反遺《內經》『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吃緊一段。
人知之而不敢翻越人之案,遂曰宜增為十六絡,是十二經有四大絡矣。嘗謂《難經》以二蹺為絡之名原誤,當是胃之一大絡,脾之一大絡,共指奇經八者為一大絡,配為十五絡,始為確耳。如十二經既各有一絡,共十二絡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絡,繇胃下直貫膈肓,統絡諸絡脈於上。
白話文:
喻嘉言說:「人體有經脈和絡脈,直行稱為經,旁支稱為絡。絡的意思,是兜絡、包圍的意思,也就是十二經脈的外圍城牆。經脈共有十二條,分別是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絡脈則有十五條,因為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別絡,《難經》又以陽蹺、陰蹺及脾之大絡足成之。後世遂為定名,卻遺漏了《內經》中『胃之大絡,名曰虛裏,貫膈絡肺,』這段重要的內容。
人們知道這個問題,卻不敢翻越古人的論述,於是就說應該增加為十六絡,也就是十二經脈有四大絡。我認為,《難經》以二蹺為絡脈的名稱是錯誤的,應該把胃之一大絡、脾之一大絡,與奇經八脈合在一起,視為一大絡,這樣才符合十五絡的說法。如十二經脈各有一條絡脈,共計十二絡。此外還有胃之一大絡,從胃部向下直貫膈肌和肓俞穴,統管所有絡脈向上連結。」
復有脾之一大絡,繇脾外橫貫脅腹,統絡諸絡脈於中。復有奇經之一大絡,繇奇經環貫諸經之絡於周身上下。總之,十二絡以絡其經,三大絡以絡其絡也。何以知陽蹺、陰蹺之不當言絡也。蓋嘗推奇經之義,督脈督諸陽而行於背,任脈任諸陰而行於前,不相絡也。衝脈直衝於胸中,帶脈橫束於腰際,不相絡也。
陽維、陰維一起於諸陽之會,一起於諸陰之交,名雖曰維,乃是陽自維其陽,陰自維其陰,非交相維絡也。至於陽蹺、陰蹺同起於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內踝,並行而鬥其捷,全無相絡之意。設陽蹺、陰蹺可言二絡,則陽維、陰維何不可言二絡乎?推廣之而督、任、沖、帶,何不可言八絡乎?況《難經》有云:『奇經之脈,如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圖。』細推其意,乃則以奇經明等之一大絡。
白話文:
脾經有一條主要絡脈,從脾臟外側橫貫脅肋腹部,統管所有絡脈於中央。奇經也有主要絡脈,從奇經環繞所有經脈的絡脈,遍布全身上下。總之,十二絡負責連接經脈,三大絡負責連接絡脈。為何陽蹺、陰蹺不能稱作絡脈呢?因為奇經的意義在於督脈統管所有陽經,沿背部運行,任脈統管所有陰經,沿腹部運行,彼此並不互相連接。衝脈直衝胸腔,帶脈橫束腰部,彼此也不互相連接。
陽維、陰維都起於諸陽經匯聚之處,都起於諸陰經交匯之處,雖然名字叫做維,但實際上是陽經自身維護陽經,陰經自身維護陰經,並非互相維繫連接。至於陽蹺、陰蹺,都起於足跟,一條沿外踝,一條沿內踝,並行而爭先,完全沒有互相連接的意思。假如陽蹺、陰蹺可以稱為二絡,那陽維、陰維為何不能稱為二絡呢?進一步推廣,督脈、任脈、衝脈、帶脈,為何不能稱為八絡呢?況且《難經》說:「奇經之脈,就像溝渠溢滿,流向深湖,所以聖人無法繪製圖像。」仔細推敲其意思,是指奇經中類似三大絡的主要絡脈。
不然,夫豈有大經如江如湖之水,而反擬之溝渠者哉?又云:『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此全是經盛入絡,而其溢蓄者止在於絡,不能環溉諸經也。合兩說而通會其意,奇經乃自共為一大絡,更復何疑!若時珍以任、督二絡為據者,恐亦未當。」
張紫陽云:「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蹺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
白話文:
如果真有像江河湖泊般浩瀚的經脈,怎麼可能反過來被比喻成溝渠呢?有人說:「人體經脈氣血旺盛,進入八脈卻不能循環周遍,所以十二經也無法約束。」這其實是指經脈充盈後流入絡脈,而這些溢出的氣血只停留在絡脈中,無法迴流滋養其他經脈。綜合這兩種說法,就能明白奇經其實就是一條巨大的絡脈,還有什麼好疑問呢?如果李時珍以任脈、督脈為依據,恐怕也不妥。
張紫陽說:「衝脈位於風府穴下方,督脈位於臍後,任脈位於臍前,帶脈位於腰部,陰蹺脈位於尾閭前陰囊下方,陽蹺脈位於尾閭後兩節,陰維脈位於頭頂前一寸三分,陽維脈位於頭頂後一寸三分。一般人都有這八條經脈,都屬於陰神,封閉著,打不開;只有神仙用陽氣衝開,才能得道。八脈是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要想採擷它們,就必須先從陰蹺脈開始,只要這條脈動了,其他經脈就會自然通暢。」
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覆命關,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徹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嘿嘿,如醉如癡。
要知西南之鄉,在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乃天地逐日所生氣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按丹書論陽精、河車,皆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蹺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不同,然內景惟返觀者能知。或不謬也。
白話文:
陰蹺脈散佈在丹田周圍,名稱眾多,有天根、死戶、覆命關、生死根等。它有神靈掌管,名為桃康,向上通往泥丸宮,向下貫穿湧泉穴。如果能夠了解陰蹺脈,讓真氣聚散都從這個關竅出入,那麼天門就會常開,地戶就會永閉,督脈會周流全身,和氣自然上達,陽氣旺盛陰氣消退,體內如同寒冬燃起火焰,冰雪中盛開鮮花,身體輕盈健壯,容顏衰老變回年輕,神志昏沉恍惚,如同醉酒一般。
要知道,西南方的這個地方,位於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是天地每日所生氣根,也是鉛精產生的地方。醫家卻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存在。按照丹書論述陽精和河車,都以任脈、沖脈、督脈、命門、三焦作為論述對象,沒有專門提到陰蹺脈。而紫陽的《八脈經》所記載的經脈,與醫家略有不同,但內景只有返觀者才能知曉。或許並不錯誤。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移於外絡,兄乘弟位。
反關者,非無脈也。謂寸口脈不應指,而反從尺傍過肺之列缺、大腸之陽谿,刺斜出於外絡。其三部定位,九候淺深,俱與平常應見於寸口者無異。若兄固有之位,弟竊而乘之。以其不行於關上,故曰反關。在十萬中僅見一二人。令人覆手診之,方可見耳。一說男左女右,得之者貴,試之勿驗也。
病脈既明,吉凶當別。常脈之外,又有真脈。真象若見,短期可決。
以上正文之論脈,首先源派;次及流行;次則左右,男女定位;次則五臟,陰陽合時。寒熱則屬之遲數,內外則別之浮沉,以至虛實異形,正邪各狀,因脈知病,因病識脈。病則該於瘡瘍女幼,脈則窮於奇經反關,可謂明且詳矣。然而諸脈之外,更有所謂真脈者,大關生死,故又審別於卷末焉。
白話文:
脈象有反關現象,動脈位於手臂後方;分枝由列缺穴移動到外絡,哥哥佔據了弟弟的位置。
「反關」並非沒有脈搏,指的是寸口脈沒有應指,反而從尺旁經過肺的列缺、大腸的陽谿,斜出於外絡。三部定位、九候淺深都與正常應見於寸口的脈象無異。若哥哥原本的位置被弟弟取代,因為脈象不通行於關上,所以稱為反關。這種情況在千萬人中僅見一二人。必須覆手診脈,才能見到。有一種說法認為男性左側女性右側,得到反關脈的人地位尊貴,但試驗往往無法驗證。
一旦辨明病脈,吉凶便能判斷。除了常見脈象,還有真實脈象。如果真實脈象出現,可以短期決定病情。
這段關於脈象的正文首先介紹脈象源流;其次涉及脈象的傳播;接著討論脈象的左右定位,男女不同;再接著是五臟、陰陽脈象的配合。寒熱脈象屬於脈象的緩急,內外脈象則區分為浮沈,直到虛實脈象的不同形態,正邪脈象的各自特徵,通過脈象認識疾病,通過疾病辨認脈象。疾病關係到傷口、女童等症狀,脈象關係到奇經反關等複雜現象,可謂詳細且明確。
然而,在各種脈象之外,還有一種所謂的真實脈象,它關係到生死,因此在文章結尾再次審查區分。
夫人稟五行而生,則五行原吾身之固有,外與天地通,內與穀神合,得以默運潛行,而不顯然彰露。設五臟之元真敗絕,穀神不將,則五行之死形各隨藏而見矣。死亡之期,可計日而斷。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但鉤無胃,故曰心死。轉豆者,即《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藏脈也。
又曰:「心絕一日死。」又曰:「壬日篤,癸日死。死於亥子時,水能剋火也。」肝絕之脈,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白話文:
人體是由五行構成,五行本來就存在於我們體內,與天地相通,與穀神相合,可以默默運作,不顯露出來。如果五臟的元氣耗竭,穀神不運作,五行的死亡徵兆就會隨著臟腑顯現出來。死亡的時間,可以根據這些徵兆預測。
如果心臟停止跳動,脈搏像用帶子鉤住豆子一樣,跳動急促而快,一天之內就會有危險。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心臟停止跳動時的脈象,前端彎曲,後端固定,像用帶子鉤住東西一樣,稱為心死。」前端彎曲的意思是,輕輕觸摸就堅硬而不柔軟;後端固定,意思是用力按壓就牢固不動。就像拿著皮帶上的鉤子一樣,完全失去了和諧的氣息。不過鉤子沒有胃,所以稱為心死。急促而快,就是《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所說的「像一串薏苡仁一樣」,形容它短而實,堅硬而強,是真藏脈。
《素問·平人氣象論》又說:「心臟停止跳動一天就會死亡。」又說:「壬日病情嚴重,癸日就會死亡。死在亥子時,因為水能剋制火。」
肝臟停止運作時的脈搏,像刀子一樣僵硬;像新張的弓弦一樣,八天之內就會死亡。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絕八日死。」又曰:「庚日篤,辛日死。死於申酉時,金能剋木也。」脾絕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又同杯覆。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謂歇歇而再至,如烏喙之啄,狀其硬也。或良久一至,有如屋漏,狀其不能相接。至如水流杯覆,則精氣已脫,往而不返,傾而不扶,其可生乎?又曰:「脾絕四日死。」又曰:「甲日篤,乙日死。死於寅卯時,木能剋土也。」肺絕維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白話文: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真正的肝脈到達,內外急促,像在刀刃上行走一樣。」《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脈搏來得急促而有力,像新張的弓弦,這就是肝臟死亡。」又說:「肝臟衰竭,八天就會死亡。」還說:「庚日病情加重,辛日就會死亡。死於申酉時,因為金克木。」脾臟衰竭,脈象像雀鳥啄食,又像屋漏;一會像流水,又像杯子傾覆。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脾臟死亡的脈象,銳利堅硬像烏鴉的喙,像屋漏,像水流。」意思是說脈搏斷斷續續地出現,像烏鴉喙啄食,形容其堅硬。有時很久才出現一次,就像屋漏,形容其不能相連。等到像水流杯覆,精氣就已經耗盡,去了就回不來,傾倒了就扶不起來,還能活嗎?又說:「脾臟衰竭,四天就會死亡。」還說:「甲日病情加重,乙日就會死亡。死於寅卯時,因為木克土。」肺臟衰竭是什麼樣子呢?像風吹毛;毛髮中的皮肉,三天就會發出哀號。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死肺脈來,如風吹毛,曰肺死。」《素問·玉機真藏論》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皆狀其散亂無緒,但毛而無胃氣也。又曰:「肺絕三日死。」又曰:「丙日篤,丁日死。死於午未時,火能剋金也。」
腎絕伊何?發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作。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索如相奪,其勁必甚;辟辟彈石,其堅必甚。又曰:「腎絕四日死。」又曰:「戊日篤,己日死。死於辰戌丑未時,土能剋水也。」命脈將絕,魚翔蝦游;至如湧泉,莫可挽留。
浮時忽一沉,譬魚翔之似有似無;沉時忽一浮,譬蝦游之靜中一躍;狀類如泉之湧,浮數於肌肉之上,而乖違其就下之常;神已欲脫,何恃而能生乎?統而論之,使其在心,則前曲後居,柔滑全無,如轉豆躁疾,則所謂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者無有也。使其在肝,則強勁弦急,按之切手,如循刀責責,則所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者無有也。
白話文: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人快死時,肺部的脈搏摸起來像風吹過毛髮一樣,散亂無序,沒有絲毫生氣,這就是肺氣衰竭的徵兆。《素問·玉機真藏論》也記載了類似的情況,稱人快死時,肺脈摸起來像羽毛拂過皮膚一樣,沒有力道,這就是肺氣耗盡的表現。書中還提到,肺氣衰竭後,人會在三日內死亡。此外,如果在丙日病情加重,丁日就會死亡,死於午未時分,因為火剋金。
腎氣衰竭的症狀是什麼呢?頭髮像被搶奪一樣蓬鬆無力,身體像彈石一樣僵硬,四天後就會死亡。《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人快死時,腎部的脈搏摸起來像被搶奪的繩索一樣緊繃,身體像彈石一樣僵硬,這就是腎氣衰竭的徵兆。書中還提到,腎氣衰竭後,人會在四天內死亡。此外,如果在戊日病情加重,己日就會死亡,死於辰戌丑未時分,因為土剋水。
臨死前的徵兆是,脈搏變得像魚兒在水中游動一樣忽隱忽現,又像泉水湧出一樣浮於皮膚表面,無法控制,生命力即將消散,無力回天。如果脈搏在心臟位置,則摸起來柔軟無力,如轉動豆子般快速,失去原本的連珠般規律感。如果脈搏在肝臟位置,則摸起來強勁而急促,像刀刃一樣鋒利,失去原本的柔軟輕虛、端直順滑的特性。
使其在脾,則堅銳連屬如雀啄粒,許久一滴,二脈乍數乍疏,如屋之漏,去而不返,如水之流,止而不揚,如杯之覆,所謂和柔相離、如雞踐地者無有也。使其在肺,上則微茫下則斷絕,無根蕭索,所謂厭厭聶聶、如落榆莢者無有也。使其在腎,解散而去,欲藏無入,去如解索彈搏而來,所藏盡出,來如彈石,則所謂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者無有也。
在命門右腎與左腎同,但內涵相火,故其絕也,忽爾靜中一躍,如蝦之遊,如魚之翔,火欲絕而忽焰之象也。在膀胱氾濫不收,至如湧泉,以其藏津液而為州都之官,故絕形如此。蓋脈之和柔得體者,胃氣與之俱耳。胃氣若少,即已成病;何況於無,則生生之根本先絕,而五臟其能持久哉!再察色證以決之,理當不爽也。見真藏之脈可決短期者是矣。
白話文:
脈象變化與臟腑關係
如果脈象在脾臟,則堅硬銳利,連綿不斷,如同雀鳥啄食米粒般,很久才滴出一滴,兩脈時而緊密時而疏散,如同屋頂漏水般,流出就不再返回,如同流水般,停止就不再揚起,如同覆蓋的杯子般,所謂和柔相離、如同雞踩地面般的情況都不存在。
如果脈象在肺臟,則上部微弱下部斷絕,沒有根基,形狀蕭索,所謂厭厭聶聶、如同落下的榆莢般的情況都不存在。
如果脈象在腎臟,則散亂而去,想要收藏卻無處可入,離開如同解開繩索,彈擊而來,所收藏的全部都出來,到來如同彈射石子般,則所謂喘喘累累如同鉤子、按之堅硬的情況都不存在。
命門位於右腎和左腎相同位置,但內涵相火,因此脈象絕的時候,會突然在靜止中躍動,如同蝦子遊動般,如同魚兒飛翔般,火要熄滅卻突然出現火焰的現象。
如果脈象在膀胱,則氾濫不收,如同湧泉般,因為它收藏津液,是身體的州都之官,所以脈象絕的時候呈現這種樣子。
總之,脈象和柔得體,是由於胃氣與之相配合。如果胃氣不足,已經成病;何況沒有胃氣,那麼生生之根本就會先斷絕,五臟怎麼可能持久呢?
再次觀察面色證狀,以此來判斷,理當不會有錯。見到這種真實藏匿的脈象,就可以判斷病人的短期情況。
而《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乃知有急病不必真藏脈見而卜其死者,可拘於時日哉!
按《難經·十五難》所載平脈、死脈,與本經互有異同。如以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為春平;如雞舉足為夏病;藹藹如車蓋,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秋死;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曰冬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冬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冬死;此皆與本經之不同者也。
白話文: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提到:「突然發病,身體虛弱,五臟阻塞,脈絡不通,氣息不流通,就像溺水一樣,無法預測。如果脈搏完全消失,呼吸每分鐘只有五到六次,身體雖然沒有腐爛,但真正的精氣已經消失,這就相當於死亡了。」由此可知,有些急病並不需要等到真正的精氣消失,脈搏停止才斷定死亡,不能只依靠時間來判斷。
根據《難經·十五難》記載的平脈、死脈,與本經有一些異同。比如說,脈象如細絲般,像在榆葉上爬行,叫做春平;像雞抬腳一樣,叫做夏病;脈象寬大,按之更加明顯,叫做秋平;按之時感覺空虛,像風吹毛髮一樣,叫做秋死;脈象上部大,下部小,滑利如雀啄一樣,叫做冬平;脈象跳動連續,中間略微彎曲,叫做冬病;脈象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拋石一樣,叫做冬死。這些都與本經記載有所不同。
至於如引葛,如奪索,如烏之喙,如鳥之距,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喘喘累累如鉤而堅之類,又皆不載。《難經》之義,原出本論,而異同若此,意者必有誤歟。
醫之診脈,將決死生。展轉思維,務欲其精。窮搜博採,靜氣凝神。得心應手,澤及後昆。勉哉同志,相與有成。熟讀深思,如見古人。
夫人命至重,故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不可任也,非淳良不可信也。古之為醫,必上通天道,使五運六氣變化郁復之理,無一不精;中察人身,使十四經絡,內而五臟六腑之淵涵,外而四肢百骸之貫串,無一不徹;下明物理,使昆蟲草木之性情氣味,無一不暢。及乎診視之際,滌除嗜欲,虛明活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其智能宣暢曲解既如此,其德能仁恕博愛又如彼,而猶不敢以為是,諦察深思,務期協中,造次之際,罔敢或肆者也。學者肯虛衷求益,則承蜩運斤,許入岐黃之室矣。
當共勉其志,以克底於大成也。
白話文:
至於像用藤蔓牽引,像用繩索捆綁,像烏鴉的喙,像鳥的爪子,軟弱無力,動作像拉長竿的末端,喘不過氣來,費力地像鉤住堅硬的東西等等,這些方法都不在記載中。《難經》的道理,原本出自《本論》,但卻出現了這麼多不同之處,想來一定有錯誤吧。
醫生診脈,將要決定生死。反覆思考,務必精準。廣泛蒐集,靜心凝神。得心應手,造福後代。勉勵各位同道,共同成就。熟讀深思,如同親見古人。
人的生命至為重要,所以醫生必須仁愛才能託付,必須聰明才能勝任,必須淳樸善良才能信賴。古代的醫生,必得上通天道,使五行運轉,六氣變化,以及它們相互影響的道理,沒有不精通的;中察人身,使十四條經絡,內而五臟六腑的深奧淵源,外而四肢百骸的貫穿,沒有不透徹的;下明物理,使昆蟲草木的性情、氣味,沒有不瞭解的。到了診視的時刻,摒棄私慾,心靈虛明活潑,洞察細微,通達幽深,不遺漏任何細節,他的智慧通達,能曲解病症,如同上面所說,他的品德仁愛博愛,如同下面所說,然而他仍然不敢自以為是,反覆思考,務求協調中和,即使在緊急的情況下,也不敢輕舉妄動。學者只要虛心求益,就能如同以手指舉起蟬,如同揮動大斧,就能進入岐黃之術的門庭了。
我們應該共同勉勵志向,最終達到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