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二 (7)
卷二 (7)
1. 卷二
古人以為人命之主,顧不重哉!舊以左關之前一分為人迎,右關之前一分為氣口,然考之《靈樞·本輸、動腧、經脈》、《素問·解精微論》等篇,明指人迎為結喉旁胃經動脈,故《綱目》之釋人迎,亦曰在兩喉旁。龐安常論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以此論之,則左關之前一分,不可名為人迎矣。
《經脈篇》曰:「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循魚際。」又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盛實也,以氣口知之。」《靈樞·經筋篇》曰:「手太陰之筋,結於魚際後,行寸口外側。」《經脈別論》曰:「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靈樞·小針解》曰:「氣口虛而當補,實而當瀉。
」以此論之,則氣口乃統兩手而言。右關之前一分,不可名氣口矣。《靈樞·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靈樞·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靈樞·終始》等篇曰:「人迎一盛,二盛,三盛」等義,皆言人迎為陽之府脈,故主乎表;脈口為太陰之動脈,故主乎里。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
」《靈樞·陰陽別論》曰:「三陽在頭」,正言人迎行氣於三陽也。「三陰在手」,正言脈口行氣於三陰也。蓋因上古診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本;一取左右氣口,以診臟腑之氣。細繹前後經旨,則人迎自有定位,何得扯入左關;氣口概指兩手,何得偏指右關也耶!此名創自叔和,群然附和,莫可復正。予少從家先生遊,及同郡施笠澤、秦景明,皆當代名彥,相與議論。
咸謂人迎、氣口之名,固不可妄為移易,以亂經常;左右關前一分,亦可通融以徵表裡。故予但分左右關前一分,而不列人迎、氣口之名,如前所注者,不識其當否。至若藏氣有不齊,稟賦有厚薄,或左脈素大於右,或右脈素大於左,孰者為常,孰者為變;或於偏弱中略見有力,已隱虛中之實,或於偏盛中稍覺無神,便是實中之虛,活潑施治,不攻代無過可也。神門屬腎,兩在關後;人無二脈,必死不救。
《難經·十四難》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夫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蓋兩尺屬腎水,為天一之元,人之元神在焉。即《難經·八難》所謂三焦之原,守邪之神,故為根本之脈,而稱神門也。若無此二脈,則根本敗絕,決無生理。
而脈微指為心脈者誤矣。彼因心經有穴名曰神門,正在掌後兌骨之端,故錯認耳。殊不知心在上焦,豈有候於尺中之理乎!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者,輕下指於皮毛之間,探其腑脈也。表也。中者,略重指於肌肉之間,候其胃氣也。半表半裡也。沉者,重下指於筋骨之間,察其臟脈也。里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於寸內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即於尺內後一分取之。左右者,即左右手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人命非常重要,不能不重視啊!以前的人認為左手關脈的前面一部分叫人迎,右手關脈的前面一部分叫氣口。然而,查考《靈樞經》的〈本輸篇〉、〈動腧篇〉、〈經脈篇〉和《素問》的〈解精微論〉等篇章,都明確指出人迎是頸部喉結旁邊的胃經動脈,所以《本草綱目》解釋人迎時,也說是在兩邊喉嚨旁邊。龐安常論脈時也說:「什麼是人迎?就是在喉嚨旁邊取脈。」這樣看來,左手關脈的前面一部分,就不能叫做人迎了。
《經脈篇》說:「手太陰肺經的脈,進入寸口,向上沿著魚際。」又說:「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它的盛衰情況,可以用氣口來了解。」《靈樞經》的〈經筋篇〉說:「手太陰肺經的筋,結在魚際後面,沿著寸口外側行走。」《經脈別論》說:「想要知道寸口的脈是太過還是不及。」《靈樞經》的〈小針解〉說:「氣口脈虛就要補,脈實就要瀉。」
這樣看來,氣口應該是統指兩手的脈而言的。右手關脈的前面一部分,就不能叫做氣口了。《靈樞經》的〈四時氣篇〉說:「氣口診察陰氣,人迎診察陽氣。」《靈樞經》的〈禁服篇〉說:「寸口主診身體內部,人迎主診身體外部。」《靈樞經》的〈終始篇〉等篇章說:「人迎一盛、二盛、三盛」等等,都說明人迎是陽氣的府脈,所以主診身體的表面;而脈口是太陰肺經的動脈,所以主診身體內部。正如《素問》的〈太陰陽明論〉說:「太陰經負責將氣運行到三陰經,陽明經負責將氣運行到三陽經。」
《靈樞經》的〈陰陽別論〉說:「三陽經在頭部」,正好說明人迎的氣是運行在三陽經。「三陰經在手部」,正好說明脈口的氣是運行在三陰經。總而言之,上古的診脈方法有三種:一種是取三部九候,診察全身的脈;一種是取太陰、陽明脈,診察陰陽的根本;一種是取左右手的氣口,診察臟腑的氣。仔細研究前後的經典文義,就知道人迎有它固定的位置,怎麼可以把它拉到左手關脈呢?氣口是概括指兩手的脈,怎麼可以偏指右手關脈呢?這個名稱是從晉朝的王叔和開始的,大家跟著附和,沒有人能夠改正。我年輕的時候跟著家裡的老師學習,還有同鄉的施笠澤、秦景明,他們都是當時的名士,我們曾經一起討論過。
大家都認為人迎、氣口的名稱,本來就不可以隨意改動,以擾亂經典的常規;左右手關脈的前面一部分,也可以變通地用來診察表裡。所以我只分左右手關脈的前面一部分,而不寫人迎、氣口的名稱,就像前面注解的那樣,不知道這樣對不對。至於臟腑的氣有不平衡,體質有厚有薄,或許左手的脈本來就比右手的脈大,或許右手的脈本來就比左手的脈大,哪一種是正常,哪一種是變化?又或者在偏弱的脈中稍微感覺到有力,就隱藏著虛中帶實的情況,或者在偏盛的脈中稍微感覺到沒有精神,那就是實中帶虛的情況,應該靈活地施治,不冒進就沒有過失。神門穴屬於腎經,左右手都有,位置在關脈的後面;如果沒有這兩個脈,一定是無法救治的。
《難經》的〈十四難〉說:「上部沒有脈,下部有脈,即使人很虛弱,也不會有生命危險。脈的尺部,就像樹的根,即使枝葉枯萎了,根本也會自己生長。」因為兩尺脈屬於腎水,是天一之元氣,人的元神就寄託在這裡。也就是《難經》的〈八難〉所說的三焦之原,守護正氣的神,所以是根本的脈,被稱為神門。如果沒有這兩個脈,那就是根本敗壞,絕對沒有生存的機會。
而把微弱的脈說成是心脈是錯誤的。那是因為心經有一個穴位叫神門,剛好在手掌後兌骨的末端,所以就錯誤地認為是心脈。卻不知道心臟在上焦,怎麼會有脈象表現在尺脈呢!
脈有七種診法,叫作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種方法來探尋。
浮脈,是輕輕把手指放在皮膚表面,探察腑脈的狀態,主表。中脈,是稍微加重指力在肌肉之間,探察胃氣的情況,是半表半裡。沉脈,是用力按到筋骨之間,探察臟脈的狀態,主裡。上是指上,指的是胸部和喉嚨的問題,在寸脈內的前一分取脈。下是指下,指的是少腹、腰、腿、膝、腳的問題,在尺脈內的後一分取脈。左右是指左右手的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