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小序,病有不盡憑於脈者,然憑脈以斷者,十居其九,乃取其宜忌者而標示焉,使不啻影之隨形,以戒世之僥倖於萬一,遺師其咎者也。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知。
有是病則有是脈,與病相宜則順,不相宜則逆。逆之與順,何從區別,是又在陰陽耳。如表病見表脈,里病見里脈,實病見實脈,虛病見虛脈,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之類,皆順而相宜者也。反此則逆。逆順一分,而病之吉凶從可推矣。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數大急疾,兼見難支。
中風之脈,各有所兼。蓋新風挾舊邪,或外感,或內傷,其脈隨之忽變。兼寒則脈浮緊,兼風則脈浮緩,兼熱則脈浮數,兼痰則脈浮滑,兼氣則脈沉澀,兼火則脈盛大,兼陽虛則脈微亦大而空,兼陰虛則脈數亦如細絲,陰陽俱虛則微數或微細。虛滑為頭中痛,緩遲為營衛衰。
白話文:
小序
雖然有些病症不完全依賴脈象判斷,但憑藉脈象診斷的,十之八九都能準確。因此,我將脈象與病症的宜忌關係整理出來,如同影子隨形般明確標示,以便提醒世人不要心存僥倖,避免遺漏師傳的精髓,而導致失誤。
脈象與病症
脈象主導病症,有宜與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知。
特定的病症就會有特定的脈象,與病症相符合則為順,不相符合則為逆。如何區分順逆?關鍵在於陰陽。例如:表症出現表脈,裏症出現裏脈,實症出現實脈,虛症出現虛脈,陽症出現陽脈,陰症出現陰脈,這些都是順應病症的脈象,彼此相宜。反之則為逆。順逆分明,病症的吉凶也就可推測了。
中風脈象
中風的脈象,往往喜歡浮而遲緩;脈象數大急疾,兼見難支。
中風的脈象,各有其兼症。因為新風挾帶舊邪,可能是外感,也可能是內傷,脈象會隨之忽變。兼寒則脈浮緊,兼風則脈浮緩,兼熱則脈浮數,兼痰則脈浮滑,兼氣則脈沉澀,兼火則脈盛大,兼陽虛則脈微亦大而空,兼陰虛則脈數亦如細絲,陰陽俱虛則微數或微細。虛滑為頭中痛,緩遲為營衛衰弱。
大抵陽浮而數,陰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虛散數,皆為中風。風性空虛,中之於表,虛浮遲緩,雖為正氣不足,猶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可見大數而猶未至急疾者,尚不可謂其必死也。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觀此則知傷寒雖是陰寒之邪襲人,正氣與之抗拒,鬱蒸成熱,亦理勢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脈浮,鬱蒸成熱故脈洪。熱病得此陽脈,知正氣不陷縮而能鼓發,勝邪必矣,故喜焉。
白話文:
總的來說,陽氣浮動而脈搏頻繁,陰氣濕潤而虛弱,脈象浮滑、沉滑、微弱、散亂等,都屬於中風的症狀。風的特性是空虛,侵入人體表面,導致虛浮遲緩,雖然是正氣不足,但仍可補救。如果病情急劇加重,邪氣不受控制,必然死亡。可見,脈象頻繁但還未到急症程度,還不能說一定會死。
傷寒熱病,脈象多浮而洪大;如果脈象沉而微弱,澀滯而細小,病情一定很危險。出汗後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就會安穩;出汗後脈象躁動,發熱嚴重,病情一定很困難。陽證出現陰證的徵兆,生命一定危殆;陰證出現陽證的徵兆,雖然困頓,但沒有危險。
《素問·熱論》中說:「現在所有發熱的病症,都是傷寒的類型。」又說:「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生病發熱,即使發熱很嚴重也不會死亡。」由此可見,雖然傷寒是由陰寒之邪侵入人體,但正氣與之抗拒,鬱積成熱,也是必然的現象。抗拒在體表,所以脈象浮;鬱積成熱,所以脈象洪大。熱病出現這種陽脈,說明正氣沒有衰退,反而能鼓發出來,一定能戰勝邪氣,所以感到欣慰。
若沉微澀小,是皆陰類,證陽脈陰,表病見里,證與脈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後邪解正復,此時脈躁盛者亦應寧靜,身體自然涼和。設脈仍躁而熱加甚,是正氣已衰,邪氣更進,必難乎其為生矣。即《素問·評熱論》所謂「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也。陽證見陰者,見陰脈也,即上文所云熱病而得沉微澀小之類,言證與脈反,故亦危殆。
陰證見陽者,見陽脈也,亦似與證相反,惟傷寒則不然。傷寒自表入里,從陽之陰,刻刻侵搏,層層漸入。今陰病得陽脈,是轉寒凜而變溫和,起深沉而出浮淺,死陰忽作生陽,病雖困篤,自當無害。故仲景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微弱,又澀又小,這都是陰性的表現。說明陽氣衰弱,陰氣佔據了主導地位,表面疾病已經蔓延到內裡,症狀與脈象相反,邪氣旺盛而正氣衰敗,這是凶兆。
等到出汗後邪氣消退,正氣恢復,此時脈象應該變得平穩,身體自然會感到涼爽舒適。假如脈象仍然躁動而熱度加重,說明正氣已經衰竭,邪氣更加深入,必難以生存。這就如同《素問·評熱論》中所說「有溫病的人,出汗後馬上又發熱,脈象躁動而急促,這不是因為汗出過多而導致氣虛,而是由於狂言妄語,不能進食,這種病叫做陰陽交病。」
陽證出現陰性表現,也就是說出現了陰性的脈象,這就如同上面提到的熱病卻出現沉、微、澀、小的脈象,症狀與脈象相反,因此也是非常危險的。
陰證出現陽性表現,也就是說出現了陽性的脈象,看起來似乎也與症狀相反,但傷寒卻不是這樣。傷寒從表面侵入內裡,從陽氣的陰面,不斷侵襲,逐漸深入。現在陰證出現陽性脈象,說明寒邪轉為溫和,從深沉轉為浮淺,死氣消失,陽氣出現,雖然病情危重,但應該沒有生命危險。因此仲景說:「陰證出現陽性脈象者可以活,陽證出現陰性脈象者則會死亡。」
傷暑脈虛,弦細芤遲;若兼滑實,別證當知。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若《難經·四十九難》曰:「其脈浮大而散。」殊有未然。夫脈大而散,乃心之本脈,非病脈也。故仲景不言,但補其偏曰:「弦細芤遲。」芤即虛豁也。弦、細、遲即熱傷氣之應也。
統而言之曰虛,分而言之曰弦、細、芤、遲,其不以浮大之脈混入虛脈之中,稱為病暑之脈,慮何周耶。若面垢身熱,傷暑之證已見,而脈反滑實,將兼痰與食矣。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死證可察。
動而生陽,身固不宜太逸。東垣論升陽益胃湯方後云:「小役形體,使胃氣與藥得以轉運升發。」此即動而生陽之義也。若煩擾而過於勞,則肢體轉旋,四肢舉動,陽氣張亂,無往非脾氣之傷,故脾脈虛弱為順也。如汗出而脈反躁疾,則為逆矣,安得不死。
白話文:
活動可以生陽氣,但身體也不宜過度勞累。東垣在升陽益胃湯方劑的論述中提到:「適度活動身體,可以幫助胃氣運轉,促進藥物升發。」這就是「動而生陽」的道理。如果過度勞累,會導致肢體痠痛乏力,四肢活動不便,陽氣散亂無序,這都是傷脾氣的表現,因此脾脈虛弱就十分常見。如果出汗時,脈象反而是躁急快速的,就屬於逆亂之象,很難挽回生命。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者絕。
《素問·瘧論》曰:「夫痎瘧皆生於風。」故瘧因風暑之邪,客於風木之府,木來乘土,脾失轉輸,不能運水穀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飲。弦應風木,又主痰飲,無痰不成瘧,故曰「瘧脈自弦」。數熱、遲寒,自然之理。獨見代散之脈,則正氣虛脫,不續不斂之象,邪盛正衰,定主凶折。
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洪,發熱則惡。
泄痢見於下部,無論因之內外,總屬傷陰耗里之虛證,沉小滑弱,乃為相宜。若實大浮洪則惡矣。實大與虛反,浮洪與里反,邪盛正衰,不言可喻。再加發熱,則陰氣彌傷,而裡氣彌耗,不至躁亡不已。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
白話文:
瘧疾的脈象總是弦脈,弦脈跳動快者是熱證,跳動慢者是寒證,脈象時有時無者是正氣虛脫。
《素問·瘧論》說:「瘧疾都源於風。」因此瘧疾是因為風暑之邪入侵體內,停留在風木之府,木氣旺盛侵犯脾土,脾臟失調,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導致痰飲積聚。弦脈屬風木,又主痰飲,沒有痰飲就不會發瘧疾,所以說「瘧疾的脈象總是弦脈」。脈象跳動快是熱證,跳動慢是寒證,這是自然規律。如果只見脈象時有時無,就代表正氣虛脫,不能收斂,邪氣盛而正氣衰,病情凶險。
泄瀉下痢的脈象沉小滑弱;脈象實大浮洪,伴有發熱則預後不好。
泄瀉下痢症狀出現在下焦,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屬於傷陰耗氣的虛證,脈象沉小滑弱,符合病情。如果脈象實大浮洪,那就很糟糕了。實大與虛證相反,浮洪與里證相反,邪氣盛而正氣衰,不用多說。再加上發熱,就更傷陰耗氣,病情危重。
嘔吐反胃,脈象浮滑者預後良好;脈象弦數緊澀,結腸脈者預後不良。
嘔吐反胃,上焦之病也。浮為虛,滑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補,故曰昌也。脈弦者,虛也。木來乘土,胃氣無餘,土將奪矣。數則為熱,熱當消穀,而反吐谷,乃知數為虛數,虛則不運,數則氣促,嘔吐不止,胃將漸敗。《金匱要略》云:「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緊則為寒,無陽以運,故上出而嘔吐。
澀脈枯澀,吐亡津液之所致。水穀之海枯,遂致糞如羊屎,必死不治。
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嗟。
霍亂之證,揮霍撩亂,不能自持,因一時清濁混亂,卒吐暴下,暫時不能接續,非死脈也。厥逆而舌卷囊縮,脈至遲微,陽衰陰盛,真元漸絕之象。暴脫者能漸生,而漸絕者又何能暴起哉!
白話文:
嘔吐反胃是上焦的疾病。浮脈代表虛弱,滑脈代表痰濕,這是疾病的典型表現,可以接受補益,因此稱為昌。脈象弦緊,代表虛弱。木氣乘克土氣,胃氣不足,土氣將被克制。脈象數快代表熱,熱氣應該消化食物,卻反而吐出食物,由此可知數快是虛數,虛則氣血不運,數則氣短,嘔吐不止,胃氣將逐漸衰敗。《金匱要略》記載:「陽氣微弱,膈氣虛損,脈象就會數快。」脈象緊澀代表寒,陽氣不足以運化,因此向上逆氣而嘔吐。
澀脈枯澀,是因吐出津液而導致。水穀之海枯竭,導致糞便如羊屎,必然死亡,無法治療。
霍亂的症狀,脈象代脈不要驚慌;脈象厥逆遲微,才是值得擔憂的。
霍亂的病症,表現為揮霍撩亂,無法自持,因為一時清濁混亂,突然嘔吐腹瀉,暫時無法連接,不是死脈。厥逆而舌頭卷縮,脈象遲微,陽氣衰微陰氣盛盛,是真元漸漸斷絕的徵兆。突然發作的疾病能夠慢慢恢復,而逐漸衰敗的疾病又怎麼能夠突然恢復呢!
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嗽乃肺疾,脈浮為宜。兼見濡者,病將退也。沉則邪已入里,緊則寒邪不散,均主病危。
喘息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皆為逆證。
喘證無非風與痰耳。浮為陽,為表,為風;滑為陽中之陰,而為痰,為食。若能散其邪,則機關可利;推其物,則否塞可通;故曰順。脈沉為陰,為里,為下部;澀為陰,為虛。乃元氣不能接續,豈能充四肢乎?是以喘息抬肩,而四肢又寒也。若更見散脈,則元真將隨喘而散,死亡必矣,故曰逆。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病熱而有火證,火則脈應洪數。若得沉微之陰脈,是無火矣。無火而仍病熱則知為無根之陽,虛見熱象也。故主危殆。
白話文:
咳嗽時脈搏多浮,浮而濡潤的容易治癒;脈沉而緊,病危將至。
咳嗽是肺部的疾病,脈搏浮是正常的。如果同時出現濡潤,表示病情將要減退。脈沉表示邪氣已經入侵到內部,脈緊表示寒邪尚未散去,都預示著病情危重。
喘息時肩膀抬高,脈浮而滑是正常的;脈沉而澀,四肢冰冷,都是不好的徵兆。
喘病無非是風和痰引起的。脈浮代表陽氣,代表表證,代表風;脈滑代表陽氣中的陰氣,代表痰,代表食物。如果能散去邪氣,就能疏通關節;推動痰飲,就能解除阻塞,所以稱為順證。脈沉代表陰氣,代表裡證,代表下部;脈澀代表陰氣,代表虛弱。這是因為元氣無法接續,怎麼能充盈四肢呢?所以喘息時肩膀抬高,四肢卻冰冷。如果再出現散脈,就代表元氣將隨著喘息而散去,死亡必將到來,所以稱為逆證。
火熱的病症,脈搏洪大而數是正常的;脈象微弱無力,說明元氣已脫離。
病人發熱有火症,火氣就會使脈搏洪大而數。如果出現沉微的陰脈,就表示沒有火氣了。沒有火氣卻仍然發熱,就表示這是無根之陽,虛假地表現出熱象。所以預示著病情危殆。
骨蒸發熱,脈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骨蒸者,腎水不足,壯火僭上,虛、數二脈,是其本然。蒸熱而見澀小之脈,澀則精血少,小則元氣衰,真陰日損,邪火日增,所謂發熱脈靜,不可救藥耳。
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勞極損傷,氣血日耗,形體漸衰,所見之脈,隨病呈象,如空虛之浮,不鼓之軟,欲絕之微,無力之弱,雖云病脈,然與病猶相宜也。至若雙弦乃知土敗,急數定為火炎。蓋弦為肝木,雙弦則木太盛,久病之土,何堪其侮,故知其必敗也。數已為熱,急數則躁疾直強,略無半點和柔,邪火炎炎,真陰自絕,六至以上,便不可治。
白話文:
勞累過度會導致身體損傷,氣血日益消耗,形體逐漸衰敗。所見到的脈象,會隨着病症而變化,比如空虛的浮脈,無力軟弱的脈,微弱的欲絕之脈,虛弱無力的脈,雖然是病脈,但與病症相符。至於雙弦脈象,就說明脾土虛損,急數脈象則說明火熱旺盛。因爲弦脈代表肝木,雙弦脈則說明肝木太盛,久病的脾土難以抵擋肝木的侵犯,所以就說明脾土必然會虛損。急數脈象本身就代表着熱症,而急數脈象則說明病情急躁,強勁有力,毫無柔和之氣,邪火旺盛,真陰被耗盡。脈象每分鐘超過六次,就不可救治。
失血諸證,脈必現芤;緩小可喜,數大堪憂。
芤有中空之象,失血者宜爾也。緩小脈順為可喜。脈數而大,邪盛正衰,為火爍真陰,誠為可憂。蓄血在中,牢大卻宜;沉澀而微,速愈者希。
血蓄於內,瘀凝不行,瘀凝則脈大,不行則脈牢,亦因病呈象也。逐之使去,巢穴一空,而致新不難矣。設脈沉小澀微,是病有餘而脈反不足,病有物而脈若無物,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其速愈耶?
三消之脈,浮大者生,細微短澀,形脫堪驚。三消皆燥熱太過,惟見浮大之脈為吉耳。若脈細微短澀,則氣血之虛衰枯槁,不言可知。再加身體瘦悴,是謂形脫,即戴人所云燔木則為炭,燔金則為液,燔石則為灰,煎海水則為鹽,鼎水形氣兩敗,豈直可驚已哉!
白話文:
失血時脈象一定呈現虛弱空洞,脈搏緩慢微弱是好事,快速有力則值得擔心。虛弱空洞的脈象就像中空的樣子,失血的人就應該出現這樣的脈象。緩慢微弱的脈搏順暢則令人欣慰。脈搏快速有力,說明邪氣盛而正氣衰,如同火燒真陰,實在令人憂慮。如果血液停滯在體內,脈搏應當有力且大,但如果血液停滯且運行不暢,脈搏則會沉澀微弱,這種情況快速痊癒的可能性很小。
血液積聚在體內,瘀積不通,瘀積則脈搏有力且大,不通則脈搏沉澀,這是疾病的表現。如果能將瘀血排出體外,就像巢穴空了,新的疾病就不容易發生了。如果脈搏沉小澀微,說明病情嚴重,但脈象卻虛弱,疾病有實體,但脈象卻虛無,既不能自行運行血液,又不能使用猛烈的藥物,怎麼能期待快速痊癒呢?
三消的脈象,浮大者是好的,細微短澀則身體虛弱,令人擔憂。三消都是燥熱過度,只有浮大的脈象才是吉兆。如果脈象細微短澀,則氣血虛衰枯竭,不言而喻。再加上身體瘦弱,這就是所謂的形脫,就像人們常說的,燒木頭成炭,燒金子成液,燒石頭成灰,煮海水成鹽,鼎中的水既失形又失氣,豈不令人擔憂嗎?
小便淋閉,鼻色必黃;數大可療,澀小知亡。
熱乘津液,則水道不利。水道不利而有熱,必鬱蒸而外發黃色,見於鼻者,以鼻為肺竅耳。數大為火象,火證見之,又何妨乎?若逢澀小,為精血敗壞,死亡將亟矣。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癲狂既分陰陽,而脈皆取浮洪者,蓋浮洪者屬陽,在陽狂者得之,固與證相宜;即陰癲者得之,亦將從陰轉陽,自里達表之象,故均為吉兆。若沉而急,沉則入陰迫里,急則強急不柔,是無胃氣之脈也。不論狂癲,凶殃立至。
癇宜虛緩;沉小急實,或但弦急,必死不失。
癇本虛痰,脈來虛緩,自應然也。若沉小急實,或虛而弦急者,肝之真藏脈見矣,安望其生耶?
白話文:
小便閉塞不通,鼻頭一定會發黃;如果小便量多,就能治療;如果小便量少且澀,就知道快要死了。
熱氣侵犯津液,就會導致水道不通暢。水道不通暢又伴隨熱氣,一定會鬱積蒸騰而向外發散,呈現黃色,出現在鼻子上,因為鼻子是肺的竅門。小便量多屬於火象,火證出現這個現象,又何妨呢?如果遇到小便量少且澀,就是精血敗壞,死亡將近了。
癲癇是重陰症,狂躁是重陽症;脈象浮而洪是吉兆,脈象沉而急是凶兆。
癲癇和狂躁都分陰陽,而脈象都取浮洪的,是因為浮洪屬陽,陽狂之人得之,自然與症狀相符;即使是陰癲之人得之,也將從陰轉陽,從內到外的現象,所以都是吉兆。如果脈象沉而急,沉則入陰迫裏,急則強急不柔,這是沒有胃氣的脈象。不論是狂躁還是癲癇,凶兆都會立刻到來。
癲癇應該脈象虛弱而緩慢;如果脈象沉而小、急而實,或只是弦而急,一定會死,不會錯的。
癲癇本是虛痰,脈象虛弱而緩慢,理所當然。如果脈象沉而小、急而實,或虛而弦急,就是肝臟的真藏脈象出現了,怎麼可能還期望他活呢?
疝屬肝病,脈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疝為肝病,弦急,肝脈之常也。況弦斂急直,氣不鼓暢者,咸主痛脹,疝則未有不痛不脹者,故弦急而牢,見積聚之有根,亦見原本之壯實。疝系陰寒之咎,牢主裡寒之脈,最為相合。若急則邪盛,弱則正衰,必有性命之憂矣。
脹滿之脈,浮大洪實;細而沉微,岐黃無術。
脹滿屬有餘之證,宜見有餘之脈,浮大洪實是也。沉細而微,知元氣已衰,證實脈虛,無復他望矣。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速愈,浮大延久。
心腹痛而脈見細遲,是氣減舒徐,厥邪欲退,理應從吉。設或浮大,重則邪氣方張,里證而得表脈,大非所宜;輕亦為中虛之證,不能收捷得之效也。
白話文:
疝氣是肝臟的病症,脈象一定會弦急。脈象強勁有力且急促的,病人會活下來;脈象微弱且急促的,病人會死去。
疝氣是肝臟的病症,弦急是肝脈的常態。況且脈象弦緊收縮急促直硬,氣血不流通暢,都會導致疼痛腫脹,而疝氣一定會伴隨疼痛腫脹,所以脈象弦急且有力,既能看到腫塊的根基,也能看出體質強健。疝氣是因陰寒所致,有力脈象代表內寒,兩者最為吻合。若脈象急促,說明邪氣盛,若脈象微弱,說明正氣衰敗,必然會有性命之憂。
腹部脹滿的脈象,浮大洪實;細小沉微,醫術也無能為力。
腹部脹滿屬於體內有餘的症狀,應該出現有餘的脈象,浮大洪實就是這樣。脈象沉細微弱,說明元氣已經衰敗,症狀與脈象相符,無藥可醫。
心腹疼痛,種類很多,有九種;脈象細小遲緩,病很快會好;脈象浮大,病會延續很久。
心腹疼痛,脈象細小遲緩,表示氣血不足,舒緩緩慢,邪氣將退,理應會好。如果脈象浮大,嚴重的,說明邪氣正盛,裡面的病症卻表現在脈象上,這是非常不好的;輕微的,也是氣虛的症狀,不可能快速痊癒。
頭痛多弦,浮緊易治;如呈短澀雖救何及。
弦為陰脈,乃陽虛不能張大,或致外邪所乘。況頭乃諸陽之府,而為邪束於外,使陽氣遏郁,故脈多近弦。或浮或緊,不出風寒,初起者散之則愈。若短則陽脫於上,澀則陰衰於下,至於手足厥寒至節者,與真心痛無異,必死不治。
腰痛沉弦,浮緊滑實;何者難療,兼大者失。
足三陰從足入腹,脈來沉弦者,沉為在裡,弦為主痛。然何以又兼浮象乎?乃沉弦者,中有泛泛欲上之勢,因風厥陰所謂腰中如張弓弦者是也。故狀其風邪虛浮之性,非言在表之浮也。緊則兼寒,滑為痰聚,實因閃挫,本乎外因,雖困無害。如房室過度,煩勞不節,以致精力耗竭,腰膂空虛。
白話文:
足三陰經從足部進入腹部,脈象沉弦,沉是因為病在內,弦是因為以疼痛為主。但是為什麼會出現浮的現象呢?因為沉弦的脈象中,有一股想要上浮的力量,就像風邪侵犯厥陰經,導致腰部像拉緊的弓弦一樣的感覺。所以這裡的浮是形容風邪虛浮的特性,並不是指病邪在表面的浮。脈象緊,說明還有寒邪;脈象滑,說明有痰積聚;脈象實,是因為閃挫,屬於外因,即使困擾也不會有大礙。如果房事過度,勞碌過度,導致精力耗竭,腰部空虛,就會容易出現這些症狀。
夫腰者,腎之府,力出於膂,而腰者膂所繫,其為痛也,轉側呻吟,屈伸不得,膝酸脛冷,腰寒面黑,行則傴僂,不能久立,此腎臟虛衰之極,無可收斂,反見空松,故按之豁然而大,自不作靖,咎將誰執。壯盛者猶可挽回,中年以後,最為難治。
腳氣有四,遲數浮濡;脈空痛甚,何可久持。
腳氣發於三陽者輕,發於三陰者重。以三陰屬臟,經絡居里,若非藏氣大虛,邪不易及。陳無擇謂風寒暑濕四邪,皆能成病,則遲數浮濡,猶與證合。痛則日盛而脈乃空虛,邪盛正衰,比之傷寒身涼脈躁,勢則相反,而咸非吉兆,總以病脈背馳耳。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白話文:
腳氣發病於三陽經者症狀較輕,發病於三陰經者症狀較重。因為三陰經屬於臟腑,經絡深入內裏,如果不是臟腑元氣大虛,邪氣不容易侵入。陳無擇說風寒暑濕四種邪氣都能導致腳氣,那麼遲緩、數脈、浮脈、濡脈這些症狀,就與病症相符了。疼痛日益加重,而脈象卻空虛,這是邪氣盛而正氣衰弱的表現,這與傷寒患者身寒脈躁的症狀相反,但都不是好兆頭,總之都是病症和脈象背道而馳。
第四段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五臟是積聚精氣的地方,六腑是聚集糟粕的地方;實證強壯的可以生長,沉細脈象的難以治癒。
積也,聚也,皆實證也。實脈強盛,邪正相搏,一以徵元本之壯實,從府從陽,故曰可生。其脈沉細者,陰脈也,一以徵邪氣之深入,故曰難愈。
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維何,邪氣已深。
人之正氣。自內達表,自胸腹而達四肢者,其常也。卒中外邪,則正氣不能達外,而反退縮於中,則氣機斂實,而緊細之脈象見矣,腹安得不脹?藥力一助,正氣必張,邪氣必散,緊者仍舒,細者仍充,而本來之面目可還也,故知其生。若脈浮大,則正先散越,散越於外則里更虛,里更虛則邪必深入,而欲為之治,不亦難乎?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鬼祟犯人,左右二手脈象不一,忽大忽小,忽數忽遲,無一定之形也。
白話文:
積聚都是實證。脈象強勁有力,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代表身體元氣充足,邪氣從表層向內部深入,所以說可治癒。如果脈象沉細,是陰脈,代表邪氣已經深入,所以說難以治癒。
中惡腹脹,緊細的脈象代表病情較輕;浮大的脈象則代表邪氣已經深入。
人體正氣自然地從內部到達體表,從胸腹到達四肢,這是正常情況。如果突然受到外邪侵襲,正氣就無法到達體表,反而退縮到體內,氣機就會收縮,因此出現緊細的脈象,腹部自然會脹。藥力幫助正氣恢復,正氣就會擴張,邪氣就會散去,緊的脈象就會舒展,細的脈象就會充實,身體就會恢復正常,所以知道病情可以治癒。如果脈象浮大,代表正氣已經散失,散失到體表就會導致內虛,內虛就會導致邪氣深入,想要治療,難度就很大了。
鬼祟的脈象,左右兩手不一致,忽大忽小,忽快忽慢。鬼祟侵犯人體,左右兩手脈象不一致,忽大忽小,忽快忽慢,沒有固定的形狀。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過極而亢,渴者為惡。
五疸實熱,濕與熱鬱,外不得通,內不得泄,酓蒸成黃,故曰實熱。脈來固應洪數,然洪數太過,則必發渴。黃為表蒸,渴為裡熱,表裡亢熱,陰何以堪?況疸為濕鬱,而汗溺不通,渴則更加之飲,愈增其病矣。水病之狀,理必兼沉;浮大出厄,虛小可驚。
水病有陰有陽,諸種不一,而沉則在在皆兼,即氣水、風水之在表,而脈應浮者,亦必有沉沉欲下之勢。蓋沉下者,水之性也。此則專以狀言。如指浮者,則以位言耳。水脈浮大,知水氣漸散,災厄將出之象。若脈虛小,則正衰邪存,誠可驚也。
癰疽之脈,浮數為陽,遲則屬陰,藥宜酌量。癰疽未潰,洪大為祥;若其已潰,仍舊則殃。其脈浮數者,以血泣而氣復從之,邪與正郁,鬱則化熱,故數也。在表、在陽,故浮也。正為邪搏,則宣暢外衛之力薄,故復惡寒。據脈證似與傷寒表證無異,但傷寒雖有痛,或在頭,或在身體,或在骨節,未有痛止於一處者。今痛止一處而脈數,此處必化熱為膿,正癰疽所發之處也。
白話文:
癰疽的脈象,浮大而數是陽性,脈象遲緩則屬陰性,用藥需要慎重考慮。癰疽未潰爛,脈象洪大是好的徵兆。如果已經潰爛,脈象仍然洪大,就預示著不吉。癰疽的脈象浮大而數,是因為血氣在體內鬱結,導致邪氣和正氣相互搏鬥,鬱結化熱,所以脈象數。由於是在體表、屬於陽性,所以脈象浮。正氣與邪氣搏鬥,衛氣不足,所以病人會再次出現畏寒的症狀。從脈象和症狀來看,似乎與傷寒的表證沒有區別,但傷寒雖然會疼痛,但疼痛的部位可能在頭部、身體或骨骼,不會只集中在一處。現在疼痛只集中在一處,而且脈象數,這表示該部位肯定會化熱生膿,這就是癰疽發生的部位。
解釋
癰疽是指皮膚深部的化膿性感染。浮數為陽,指的是脈象浮大而數,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遲則屬陰,指的是脈象遲緩,是陰氣不足的表現。洪大為祥,指的是脈象洪大,是正氣充足的表現。仍舊則殃,指的是脈象仍然洪大,說明正氣不足,病況兇險。血泣而氣復從之,指的是血氣在體內鬱結,導致邪氣和正氣相互搏鬥。邪與正鬱,指的是邪氣和正氣相互鬱結,導致疾病。鬱則化熱,指的是鬱結的熱氣,最終會轉化爲膿液。宣暢外衛之力薄,指的是衛氣不足,無法正常防禦外邪。痛止於一處,指的是疼痛只集中在一處,是癰疽的特點。
總結
這段古代醫學文字主要描述了五疸、水病和癰疽等疾病的脈象和症狀。通過對脈象的分析,可以判斷疾病的性質、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方法。
即《傷寒論·辨脈法》所謂「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是也。如此者,乃為陽毒。若脈不數,身不熱,所患之處不疼,是邪客陰分,不能鼓發,多致內陷;然必兼有煩懊嘔逆、胸膈不安等證,否則不熱不疼,脈又不數,是一不病人也,何得謂之陰瘡,而反重於陽證耶?方癰疽之未潰也。無論成膿與否,熱邪郁蓄,外不疏通,脈之鼓湧洪大,是其宜也。
至於已潰,則熱泄邪解,而洪大之脈宜衰矣。潰而不衰,一派熱邪,正從何復,誠為大可懼者。與《素問·評熱病論》所謂「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病名陰陽交」而陽飛越,雖治無益。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傷寒論·辨脈法》,意思是說,當脈象浮數,病人發熱且伴隨發冷、疼痛,但飲食如常,這就表示體內有膿積聚,屬於陽毒。
如果脈象不數,身體不發熱,疼痛部位也不痛,就說明邪氣停留在陰分,無法發散,容易導致內陷。但病人必須同時出現煩躁、嘔吐、胸膈不適等症狀,否則不熱不痛、脈象又不數,就不是病了,何況是陰瘡,反而比陽證更加嚴重?
癰疽尚未潰破時,無論是否化膿,熱邪都鬱積在體內,無法外泄,脈象才會鼓湧洪大,這是正常的現象。
一旦潰破,熱邪就會外泄,邪氣減退,洪大的脈象也應該衰弱下來。如果潰破後脈象仍然不衰,就表示熱邪仍然存在,沒有消退的跡象,這是非常危險的。
這與《素問·評熱病論》中提到的「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病名陰陽交」,陽氣飛越,即使治療也無效,是一樣的道理。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浮大相逢,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可必;沉細無根,其死可測。
肺癰而寸口數實,知膿已成矣。肺葉焦痿,火乘金也,是以數而無力。肺癰既作,則肺氣虛損;白者西方本色,所謂一臟虛則一臟之本色見也。短澀者,秋金之素體;若逢浮大,是謂火來乘金,克我者為賊邪,血氣敗壞之證也。腸癰,實也。沉細,虛也。證實脈虛,死期將至矣。
喉痹之脈,遲數為常;纏喉、走馬,微伏則難。
十二經脈與經別多過於此,即不然亦在其前後左右。其脈多數,數則為熱故耳。間遲脈者,乃是外邪襲經,經氣不利,鬱滯於所過之處,故亦為痹。脈來或遲,亦與病合。若腫痛麻癢之纏喉風,須臾閉絕之走馬疳,二者俱火中挾風,凶暴急烈,脈應浮大洪數,而反見微伏,是正衰邪盛,補瀉罔從,不亦難乎?中毒之候,尺寸數緊;細微必危,旦夕將殞。
白話文:
肺部的膿腫已經形成,脈象寸口處數而有力;肺部萎縮的症狀,脈象數而無力。肺癰的顏色發白,脈象宜短澀,浮脈和大脈相交,說明氣虛血損。腸癰實熱,脈象滑數可以確定;沉細脈無根,死亡可預測。
肺癰而寸口脈數實,說明膿腫已經形成。肺葉焦萎,是火氣過盛剋制金氣所致,因此脈象數而無力。肺癰發作,肺氣虛損;白色是西方的本色,說明一臟虛損就會顯現出這個臟器的本色。短澀的脈象,是金氣衰弱的表現;如果遇到浮大脈,說明火氣來剋制金氣,剋制我方的就是賊邪,是血氣敗壞的徵兆。腸癰是實證。沉細脈是虛證。證實脈虛,死亡即將到來。
喉痹的脈象,遲數是常見的;纏喉風、走馬疳,脈象微伏則難治。
十二經脈和經別都經過此處,即使不經過,也會在其前後左右。脈象多數,說明熱症。間遲的脈象,說明外邪侵襲經絡,經氣不通,鬱滯於經過的地方,因此也是痹症。脈象遲緩,也與疾病相符。如果腫痛麻癢的纏喉風,突然閉塞的走馬疳,這兩種疾病都是火中夾風,兇暴急烈,脈象應該浮大洪數,但反而出現微伏,說明正氣衰弱邪氣盛,補瀉無效,難以治療。中毒的徵兆,寸口脈數緊;脈象細微則病情危重,旦夕將死。
數緊者,因毒氣盤鬱而搏擊也。一見細微,知其正氣已虛,毒邪深入,其能久乎?
金瘡出血,脈多虛細,急實大數,垂亡休治。受創血去已多,脈空自宜沉細,而反見急數,陰欲盡矣,治之何用。
婦人之脈,以血為本;血旺易胎,氣旺難孕。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此言女人胎前之脈也。女為陰,陰主血,故女人以血為本,本足而成胎亦易;氣旺則血反衰,是為本不足,未有理失常而能孕者也。少陰動甚者,心手少陰之脈動甚也。心主血,動甚則血旺,血旺易胎,故云有子,即《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心臟主血,故胎結而動甚,乃往來流利之義,非厥厥如豆之動也。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的是女人懷孕前的脈象。女人屬於陰性,陰主導血液,所以女人的根本在於血液,血液充足就能容易懷孕;氣旺盛反而會使血液衰弱,這就是根本不足,沒有任何失常的情況能夠懷孕。少陰脈跳動頻繁,指的是心手少陰脈跳動頻繁。心臟主導血液,跳動頻繁表示血液充足,血液充足就容易懷孕,所以說懷有孩子。這就如同《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所說:「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心臟主導血液,因此胎兒連結著心臟,跳動頻繁,指的是血液流動順暢,而不是像豆子一樣的跳動。
尺脈者,左右腎脈也。腎為天一之水,主子宮以系胞,孕胎之根蒂也。滑利則不枯澀,而且有替替含物之象,故喜其妊娠,即《素問·陰陽別論》所謂「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蓋寸為陽,尺為陰,言尺陰之脈搏指而動,與寸陽之脈迥然分別也。即此滑利之脈,應指滑而不散,滑為血液疾,而不散乃血液斂結之象,是為有胎三月矣。
若但疾而不散,是從虛漸實,從柔漸剛,血液堅凝,轉為形體,故不滑耳,此妊娠五月之脈。其疾左勝於右,是為男孕,以男屬陽居左,胎氣鍾於陽,故左勝。右勝於左,是為女孕,以女屬陰居右,胎氣鍾於陰,故右勝。勝者,甚不甚之謂,非左疾右不疾也。更視其腹如箕者為女胎,如釜者為男胎。
白話文:
尺脈的解讀:
尺脈,指的是左右手的尺脈,也就是腎經的脈象。腎臟被稱為“天一之水”,主宰著子宮,並與孕育胎兒的根源息息相關。
當尺脈滑利時,表示血氣運行順暢,不枯澀,而且帶有微微含物的感覺,這就預示著懷孕的可能性。這也符合《素問·陰陽別論》中所提到的“陰搏陽別,謂之有子”的論述。
寸脈屬於陽,尺脈屬於陰。這裡指的是尺脈(陰脈)搏動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與寸脈(陽脈)的不同。
尺脈滑利,指的是脈象滑而不散,滑代表血液流動迅速,而不散則表示血液聚集凝結的現象,這代表著懷孕已經三個月了。
如果脈象只是迅速而不凝結,說明從虛弱逐漸轉為充實,從柔軟逐漸轉為堅固,血液逐漸凝結成形,因此不再滑利,這是懷孕五個月的脈象。
尺脈的左右強弱,也與胎兒性別相關。左邊脈象強於右邊,代表懷的是男孩,因為男孩屬陽,位於左側,胎氣聚集在陽脈,所以左邊較強。右邊脈象強於左邊,代表懷的是女孩,因為女孩屬陰,位於右側,胎氣聚集在陰脈,所以右邊較強。
這裡的“勝”,指的是相對較強,而非一方強而另一方弱。
除了尺脈之外,還可以觀察孕婦的腹部形狀來判斷胎兒性別。肚子像箕一樣扁平的,懷的是女孩;肚子像釜一樣圓鼓的,懷的是男孩。
蓋男女之孕於胞中,女則面母腹,男則面母背,雖各肖父母之形,亦陰陽相抱之理。女面腹則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面背則背脊抵腹,其形正圓故如釜。按男女之別,叔和《脈經》曰:「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又曰:「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又曰:「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
」又曰:「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自後凡言妊脈者,總不出此。及滑伯仁則曰:「左手尺脈洪大為男,右手沉實為女。」近代徐東皋則曰:「男女之別,須審陰陽。右脈盛,陰狀多,俱主弄瓦。左尺盛,陽狀多,俱主弄璋。」備察諸義,固已詳盡;然多彼此矛盾,難為憑據;若其不易之理,則在陰陽二字。
白話文:
男女在母體內懷孕,女子面向母親腹部,男子面向母親背部,雖然各自承襲父母的形貌,但也符合陰陽相抱的道理。女子面向腹部,腳膝抵住腹部,形狀下大上小,像簸箕;男子面向背部,脊背抵住腹部,形狀圓正,像釜。關於男女的區別,《脈經》中叔和說:「左邊脈象疾為男,右邊脈象疾為女。」又說:「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還說:「尺脈左邊偏大為男,右邊偏大為女。」又說:「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後世凡是論述妊脈,都離不開這些說法。滑伯仁則說:「左手尺脈洪大為男,右手沉實為女。」近代徐東皋則說:「男女的區別,要仔細審察陰陽。右脈盛,陰狀多,都預示生女孩。左尺盛,陽狀多,都預示生男孩。」這些論述雖然內容詳盡,但彼此間多有矛盾,難以作為憑據。如果要論其不變的道理,就在於陰陽二字。
以左右分陰陽,則左為陽,右為陰。以脈體分陰陽,則鼓搏沉實為陽,虛浮沉澀為陰。諸陽實者為男,諸陰虛者為女,乃為一定之論。更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強素弱,斯足以盡其法耳。
欲產之脈,散而離經。新產之脈,小緩為應;實大弦牢,其凶可明。
此言產中之脈也,其脈與十月懷妊平常見者忽異。假如平日之脈原浮,臨產則脈忽沉;平日之脈遲,臨產則脈忽數;至如大小滑澀,臨產皆忽然而異。蓋十月胎氣安定,一旦欲落,氣血動盪,胞胎迸裂,自與經常離異,而脈亦非平昔之狀貌矣。及其已產也,氣血兩虛,其脈宜緩滑。
白話文:
將身體左右兩邊劃分陰陽,左邊為陽,右邊為陰。從脈象來看,脈搏沉實有力為陽,虛浮沉澀為陰。陽氣充足者為男,陰氣虛弱者為女,這是肯定的。更要觀察孕婦的體質強弱、年齡老少,以及平時是否有偏左偏右的傾向,脈搏的尺寸大小是否強弱,這樣才能掌握產婦的情況。
想要生產的脈象,會散亂且離開經脈。剛生產完的脈象,應該輕緩。如果脈象實大弦牢,則兇險之兆明顯。
這些都是關於生產過程中脈象的描述,與懷孕十個月期間平常的脈象截然不同。比如平時脈象浮於表面,臨產時脈象突然沉潛;平時脈象緩慢,臨產時脈象突然變快;至於脈搏的大小、滑澀等,臨產時都會突然發生變化。這是因為懷孕十個月胎氣安定,一旦要分娩,氣血就會波動,胎兒要破裂而出,自然與平常有所不同,脈象也與平時不同。等到生產完畢,氣血雙虛,脈象應該輕緩滑利。
緩則舒徐,不因氣奪而急促;滑則流利,不因血去而澀枯;均吉兆也。若脈實大弦牢,非產後氣血俱虛者所宜。實為邪實,大為邪進,弦為陰斂而宣布不能,牢為堅著而瘀凝不解,是皆相逆之脈,設外有證,又豈能順乎?
小兒之脈,全憑虎口;風、氣、命關,三者細剖。
虎口者,食指內側連大指作虎口形,故曰虎口。此處肌皮嫩薄,文色顯明,即肺手太陰經脈之盡處,諸脈大位之地也。雖無五部之分,而有三關之別。指初節曰風關,二節曰氣關,三節曰命關,男左女右側看之。文色見風關者輕;再進則上氣關為重;再進則直透命關為最重,甚則主死。由風邪而干正氣,正氣不能勝而迫及於命,漸進漸深之象也。
白話文:
脈象緩慢而舒展,不因氣虛而急促;脈滑流利,不因血虛而澀滯,都是吉利的徵兆。但若脈象沉實、有力、弦緊、牢固,則不適合產後氣血虛弱之人。沉實代表邪氣入侵,有力代表邪氣進犯,弦緊代表陰氣收斂而陽氣難以宣達,牢固代表瘀血凝滯而難以消解,這些都是逆向的脈象,如果病人還伴隨其他病症,又怎能順利康復呢?
小兒的脈象,主要觀察虎口位置;風關、氣關、命關,三者要仔細區分。
虎口是指食指內側與拇指交接處形成的部位,因為形狀像虎口,所以稱之為虎口。此處肌膚薄嫩,脈絡清晰可見,是手太陰肺經脈的終點,也是諸脈匯集的重要部位。雖然沒有五部之分,但有風關、氣關、命關三個關口之別。手指第一節稱為風關,第二節稱為氣關,第三節稱為命關,男性觀察左手,女性觀察右手。如果脈象在風關處出現變化,則病情較輕;若進一步蔓延至氣關,則病情加重;若再進一步直透命關,則病情最重,甚至危及生命。這是因為風邪侵犯正氣,正氣無法抵禦,導致病邪逐步侵襲生命,由淺入深,由輕至重的徵兆。
其色維何?色赤為熱,在脈則數;色白為寒,在脈則遲;色黃為積,在脈則緩;色青黑痛,在脈沉弦。
三歲以下小兒,純陽之體,形質小,脈之周行駃而應指疾;故若大法則以七至為平,其太過為數為熱,不及為遲為寒,此其大較矣。然而脈至七八,來往速而數息難,恐醫者一時不能得病之情狀。在五臟之列於面,各有定部,如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上屬心,鼻屬脾,頦屬腎是已。諸邪之見於三關,亦各有定色,如上所列。識本知源,錯綜體認,存乎其人耳。
紫熱傷寒。青則驚風。白為疳病。黃乃脾困。黑多赤痢,有紫相兼,口必加渴。虎口紋亂,氣不調和。紅黃隱隱,乃為常候;無病之色,最為可喜。至夫變態,由乎病甚。因而加變,黃盛作紅,紅盛作紫,紫盛作青,青盛作黑,黑而不雜,藥又何及!
白話文:
三歲以下的小孩,體質屬純陽,身形較小,脈搏流動迅速,且對手指的觸碰反應敏捷。因此,按照大原則,七次脈搏為正常,太快則為脈數,代表熱症,太慢則為脈遲,代表寒症,這就是基本的判斷。然而,當脈搏達到七八次,來回速度很快,且每次呼吸都難以計算,恐怕醫生一時之間無法掌握病情。在五臟與面部的對應關係中,每個部位都與特定臟器相連,例如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頭屬心,鼻子屬脾,下巴屬腎。各種邪氣在三關 (指人體上、中、下三焦) 的表現,也各有不同的顏色,如同前面所列舉。瞭解病症的根本,掌握病源,綜合分析,最終的判斷還是要依靠醫生自己的經驗。
第三段
紫熱傷寒。青則驚風。白為疳病。黃乃脾困。黑多赤痢,有紫相兼,口必加渴。虎口紋亂,氣不調和。紅黃隱隱,乃為常候;無病之色,最為可喜。至夫變態,由乎病甚。因而加變,黃盛作紅,紅盛作紫,紫盛作青,青盛作黑,黑而不雜,藥又何及!
- 紫色 代表傷寒。
- 青色 代表驚風。
- 白色 代表疳病 (營養不良)。
- 黃色 代表脾胃虛弱。
- 黑色 多伴隨赤痢 (血痢),若帶有紫色,則口渴更加嚴重。
- 虎口紋亂 代表氣血不調。
- 紅色和黃色隱隱約約,是正常的氣色,沒有病症的顏色最為可喜。
- 當病症加重,氣色就會出現變化,比如黃色加重變紅色,紅色加重變紫色,紫色加重變青色,青色加重變黑色。如果呈現純黑色,沒有其他顏色摻雜,即使服用藥物也無濟於事。
此以色合病也。
三歲以上,便可憑脈。獨以一指,按其三部;六至七至,乃為常則。增則為熱,減則為寒。脈來浮數,乳癇風熱。虛濡驚風。緊實風癇。弦緊腹痛。弦急氣逆。牢實便秘。沉細為冷。乍大乍小,知為祟脈。或沉或滑,皆由宿食。脈亂身熱,汗出不食,食已即吐,必為變蒸。浮則為風。伏結物聚。單細疳勞。氣促脈代。散亂無倫,此所最忌,百難必一。
三歲以上,便可切脈斷證。但小兒正屬純陽,陽盛必數,故以六七至為常也。小兒三部狹小,故以一指診之。
所有死證,雖治無成;眼上赤脈,下貫瞳神。
赤脈屬心,瞳神屬腎,乃心火勝腎水,水乾則不生木,致腎肝皆絕也。囟門腫起,兼及作坑。
白話文:
這是根據顏色來判斷疾病的方法。
三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憑藉脈搏診斷病情。只用一根手指,按住手腕的三个部位;六至七次跳動,就是正常的脈象。脈搏跳動次數增加,就代表發熱,減少就代表寒冷。脈搏浮數,代表患有乳瘕、風熱。脈搏虛濡,代表驚風。脈搏緊實,代表風癇。脈搏弦緊,代表腹痛。脈搏弦急,代表氣逆。脈搏牢實,代表便秘。脈搏沉細,代表體寒。脈搏忽大忽小,代表是祟脈。脈搏時沉時滑,都是因為積食。脈搏紊亂,身體發熱,出汗,不思飲食,吃了就吐,一定是變蒸。脈搏浮,代表風邪。脈搏伏結,代表體內有積聚之物。脈搏單細,代表疳勞。呼吸急促,脈搏代脈。脈搏散亂無章,這是最忌諱的徵兆,百病必有一種。
三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用切脈的方法來判斷病症。不過小兒屬於純陽之體,陽氣盛則脈象必然浮數,所以以六七次跳動為正常。小兒手腕的三个部位比較狹小,所以用一根手指來診斷。
所有死亡的徵兆,即使治療也無濟於事;眼睛上方的紅色血管,向下貫穿瞳孔。
紅色血管屬於心臟,瞳孔屬於腎臟,代表心火旺盛,腎水虧虛,水枯竭則不能滋生木,導致腎臟和肝臟都衰竭了。囟門腫起,還伴有凹陷。
顱囟者,精神之門戶,關竅之橐籥,氣實則合,氣虛則開。諸陽會於首,外生風邪而乘諸陽,所以腫起。風氣乘於陽,陽極則散,散則絕。所以陷者死。
鼻乾黑燥。
鼻者肺之竅,肺金燥則不能生腎水,故鼻乾黑燥則死。
肚大青筋。
土被木克,以致脾虛而欲絕,故腹脹現青筋者死。
目多直視,睹不轉睛。
戴眼者,精不轉而返視,此是太陽已絕。
指甲青黑。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爪甲乃肝之華,肝絕而不能榮,故色黑。
忽作鴉聲。
人之言語出於肺,肺屬金,扣之則響。肺金既絕,故欲語而不成聲,但如鴉鳥之啞啞而已。
白話文:
頭頂的囟門是精神出入的大門,也是氣機進出的樞紐,氣血充足就會閉合,氣血虛弱就會張開。所有的陽氣都匯聚於頭部,外來的風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頭部腫脹。風邪侵犯陽氣,陽氣極盛就會散開,散開就會斷絕,所以囟門凹陷的人就會死亡。
鼻子乾燥發黑。
鼻子是肺的通道,肺金燥熱就不能滋養腎水,所以鼻子乾燥發黑的人就會死亡。
肚子上出現青筋。
土被木克制,導致脾虛衰弱,快要死亡,所以腹部脹滿出現青筋的人就會死亡。
眼睛直視,無法轉動。
眼睛是精氣凝聚的地方,精氣不能轉動,只能直視,這是陽氣已經斷絕的徵兆。
指甲青黑。
指甲是肝臟的筋絡,也是肝臟的榮華,肝臟衰竭就不能滋養指甲,所以指甲顏色就會變黑。
突然發出像烏鴉一樣的聲音。
人的言語來自於肺,肺屬金,敲擊就會發出聲音。肺金衰竭,就會想要說話卻發不出聲音,只能像烏鴉一樣啞啞地叫。
虛舌出口。
舌者,心之苗。心氣已絕,故舌縱而不收。
齧齒咬人。
齒者,骨之餘也。腎臟精而主骨。腎氣已絕,齒多咬齧。心為陽,腎為陰,陰陽相離,安得不死。魚口氣急,啼不作聲。
魚口,張而不合也,是謂脾絕。氣急作喘,哭而無聲,是謂肺絕。
蛔蟲既出,必是死形。
蛔蟲生於胃,藉穀食以養。胃絕而穀食不食,蟲乃出也。
按《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此統言小兒之內外證也。病熱脈懸小者,陽證陰脈,本為大禁。但小而緩者,陽之微也,其愈則易;小而急者,邪之甚也,為可慮耳。脈雖小而手足溫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猶在也,故生;若四肢寒冷,則邪勝其正,元陽去矣,故死。)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
白話文:
虛舌出口。
舌頭是心臟的苗芽。心氣已經斷絕,所以舌頭伸出而不收縮。
齧齒咬人。
牙齒是骨骼的剩餘部分。腎臟精氣主宰骨骼。腎氣已經斷絕,牙齒就容易咬人。心臟屬陽,腎臟屬陰,陰陽分離,怎麼可能不死呢?
魚口氣急,啼不作聲。
嘴巴張開合不上,稱為脾氣斷絕。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哭泣卻發不出聲音,稱為肺氣斷絕。
蛔蟲既出,必是死形。
蛔蟲生存在胃裡,依靠穀物來滋養。胃氣斷絕了,就不再進食穀物,蟲子自然就出來了。
舌頭伸出,是心氣衰竭的徵兆。
舌頭是心臟的表現,當心臟的氣血已經完全耗盡時,舌頭就會伸出來,無法收回。
牙齒咬人,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而腎臟精氣主宰著骨骼。當腎臟的精氣耗盡時,牙齒就會變得鬆動,容易咬人。心臟屬陽,腎臟屬陰,陰陽失衡,生命就難以維持。
嘴巴張開合不上,呼吸急促,哭不出聲音,是脾肺兩臟氣絕的表現。
嘴巴張開合不上,代表脾臟的氣血已經耗盡。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哭泣卻發不出聲音,代表肺臟的氣血已經耗盡。
蛔蟲從體內排出,代表生命即將結束。
蛔蟲依賴食物在胃中生存,當胃氣衰竭,無法消化食物時,蛔蟲就會被排出體外,這表示生命已經走到盡頭。
《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提到
皇帝問岐伯:「嬰兒發燒,脈象微弱,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手腳溫暖則存活,冰冷則死亡。」(這段話概括了嬰兒內外證的判斷方法。發燒脈象微弱,是陽氣不足,陰氣偏盛的表現,這在醫學上是大忌。但如果脈象微弱而緩慢,說明陽氣微弱,恢復容易;如果脈象微弱而急促,說明病情嚴重,需要小心謹慎。雖然脈象微弱,但手腳溫暖,說明四肢陽氣還未完全消失,所以能存活;如果手腳冰冷,說明邪氣已經超過正氣,元陽已經耗盡,所以死亡。)
皇帝又問:「嬰兒中風發熱,呼吸急促,肩頭起伏,脈象如何?」岐伯回答:「呼吸急促,肩頭起伏,脈象強勁。」
緩則生,急則死。』」(此言小兒之外感也。風熱中於陽分,為喘鳴肩息者,脈當實大。但大而緩,則胃氣存,邪漸退,故生;實而急,則真藏見,病日進,故死。)
經文二節之義,可見古人之診小兒者,未嘗不重在脈,即雖初脫胞胎,亦自有脈可辨。何後世幼科,如《水鏡訣》及《全幼心鑑》等書,別有察三關之說。及遍考《內經》並無其名,惟《靈樞·經脈篇》有察手魚之色者,若乎近之,乃概言診法,非獨為小兒也。然則三關之說,特後世之別名耳。
夫三關又為手陽明之浮絡,原不足以候臟腑之氣;且凡在小兒,無論病與不病,此脈皆紫白而兼乎青紅,雖時有濃淡之異,而四色常不相離,何以辨其紫為風,紅為寒,青為驚,白為疳,又何以辨其為雷驚、人驚、水驚、獸驚之的確乎?此說自正。但余見富貴之家,兒女嬌弱,一見醫者,動輒喊哭,若將握手診視,勢必推阻百端,宛轉悲啼,汗流浹背。父母姑息,惟恐因哭受傷,不覺從旁蹙額。
白話文:
緩慢則能存活,急促則會死亡。這句話指的是小兒外感。風熱侵入陽分,導致喘鳴肩息,脈象應該實而大。但脈搏雖然大而緩慢,代表胃氣尚存,邪氣逐漸退去,因此能活;如果脈搏實而急促,代表真氣藏匿,病情日漸加重,因此會死亡。
這兩段經文的意義可以看出,古人診治小兒,從未不重視脈象。即使剛出生的嬰兒,也自有脈象可辨。為什麼後世的兒科書籍,例如《水鏡訣》和《全幼心鑑》等,另外出現了察三關的說法呢?仔細查閱《內經》,並沒有三關這個名稱,只有《靈樞·經脈篇》提到觀察手魚的顏色,這與察三關說法比較接近,但只是概括地說明診斷方法,並非專門針對小兒。所以,三關的說法,只是後世另外命名的而已。
所謂的三關,其實是手陽明經的浮絡,原本就不足以判斷臟腑的氣息。而且,對於小兒來說,無論生病與否,這個脈象都呈現紫白並兼有青紅,雖然顏色深淺會有所不同,但四種顏色始終存在,難以分辨紫色代表風,紅色代表寒,青色代表驚,白色代表疳。又如何能分辨是雷驚、人驚、水驚、獸驚的確切原因呢?這個說法本身就不正確。但我觀察到,富貴人家的小孩,身體嬌弱,只要見到醫生,就會不停哭喊。如果要用手診視,他們一定百般推阻,邊哭邊扭,汗流浹背。父母過於溺愛,擔心哭泣會造成傷害,因此不讓醫生診視,反而在一旁皺眉頭。
況因近來止看虎口一法,相沿成俗,則病家反以診脈為迂。總之幼科大者,曰痘、曰痧,雜證曰吐、瀉、驚、疳之類,其發也莫不先有昭然之形證可據,不須布指切脈,而用藥未致懸殊,則虎口一說,原可借用,正不以古今為限也。因備錄虎口之說,以通診法旁門云耳。
脈之指趣,吉凶先定;更有圓機,活潑自審。從證舍脈,從脈舍證;兩者畫然,藥無不應。脈之合證,是其常也。又有不當執者,更不可不知,於傷寒尤為吃緊。如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是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
白話文:
況且最近流行只看虎口診病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反而讓病人覺得診脈很迂腐。總之,兒科重要的疾病,像是痘疹、痧症,以及其他像嘔吐、腹瀉、驚癇、疳積等雜症,發病時都有明顯的症狀可以依據,不需要把脈就能用藥,效果也不會相差太多。所以虎口診病的方法,其實可以拿來借用,不應該侷限於古今之分。因此我把虎口診病的方法記錄下來,作為診病方法的旁門手段而已。
脈象的指引,可以預知吉凶;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揣摩,靈活運用。依照症狀捨棄脈象,依照脈象捨棄症狀;這兩種情況截然不同,用藥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脈象與症狀相合,是常規做法。但也有不適合執著於脈象的情況,更需要注意,尤其在治療傷寒時更為重要。比如,脈浮通常代表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做法,但也有一些情況適合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仲景說:「如果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於臟腑病變,就應該攻邪,不要發汗」,這就是例子。
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是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當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當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
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證,其失可勝言哉!表證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里證下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發汗,用桂枝。」此從脈之浮也。
白話文:
脈搏沉而緩慢,屬於裡證,應該用下瀉的藥物治療,這是常規。但也有適合用發汗藥物治療的情況。「少陰病,剛發病時,反而發熱,但脈搏沉緩,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發汗」,就是這個道理。脈搏急促,屬於陽證,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治療。如果脈搏急促,而且四肢厥冷,屬於虛脫,必須用灸法或溫熱藥物治療,這和脈搏急促屬於陽盛的症狀不同。脈搏緩慢,屬於寒證,應該用乾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如果陽明經脈搏緩慢,不畏寒,身體出汗,則應該用大承氣湯。
這也不屬於陰寒的症狀。這四種情況都是根據症狀,而不是脈象來判斷治療方法。有些人只看脈象,而不詢問病症,這種錯誤實在不可勝數!表證應該用發汗藥物治療,這是常規。張仲景說:「病人發熱頭痛,脈搏反而沉緩,身體疼痛,應該救治裡證,用四逆湯。」這是根據脈搏沉緩來判斷。裡證應該用下瀉藥物治療,這是常規。「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經證,脈搏浮而虛,應該發汗,用桂枝。」這是根據脈搏浮來判斷。
結胸證具,當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當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皆從脈不從證也。世有問證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白話文:
結胸證的病症,應該要以大小陷胸湯來治療。然而,「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這句話告訴我們,脈象浮大時,不可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危及性命。因此,應該要根據脈象,從表證入手治療。
如果患者感到身體疼痛,就應該使用桂枝和麻黃來解表。然而,「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脈象尺中遲緩時,不可使用發汗藥,因為這代表營氣不足。因此,應該要根據脈象,調理營氣。
以上這些都是根據脈象來治療,而不是隻憑藉病症判斷。世上有問診時只問病症而不看脈象的人,難道他們不是不懂醫術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