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凡例
凡例
1. 凡例
一、茲編第欲剪除偽訣,故援引群書,專主辨駁,以洞筋擢髓之談,為考同伐異之事。一出一入,良具苦心。不敢杜撰一字,獲罪古今也。
一、李瀕湖先生脈法,辨晰最精,家先生取而推廣之,所著《正眼》一書自當並垂不朽。惜其原刻未及校訂,不惟魯魚亥豕已也。今刻中二十八脈,一遵《正眼》而沐浴所聞,細加簡閱。並附先生晚年未盡之秘,故卷帙倍之。
一、家先生高材碩德,為海內賢士大夫迫而成醫,雖生徒滿宇內,誓不傳之子弟,慮為趙括之續也。余客海虞盡得繆慕臺先生遺稿,並周梅屋先生之獨得編,朝夕研窮,乃於脈理頗窺涯略。更參以會稽張景岳先生之《類經》,遂洞若觀火。西江喻嘉言,武林張卿子、盧子繇皆稱莫逆,教益弘多。潘鄧林之《醫燈續焰》良備採掇所謂聚腋成裘,博雅者自知之也。
一、叔和《脈經》,間有奧句,初學苦其難入。乃仿宋崔紫虛真人《四言脈訣》,以便記誦,不過藉此以為綱領而已。後之引釋,條分縷晰,或有少裨焉。
一、脈中所列主病,寒熱虛實,止能標其大綱,余者要須意及之,當為通敏者所諒也。
一、所引證悉本《靈、素》,未免有以經釋傳之嫌。然此欲為初學津梁,務從明白,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一、余在癸巳歲,始留意診法。槎溪里中,晤諸同門。程子公來、顧子則思、戴子交庶,一見投契。余有不逮,盡力指示,皆謂余必能超乘而上。三十年來,家先生之著述,屢經兵燹,散佚者過半。至有邑中同姓鏟去姓氏,冒以己名行世者。余雖不肖,今得漸與補訂,皆已輯成全書,次第剞劂。則余之能傳其家學者,三子相成之功居多不敢忘也。
一、引用諸書,皆標出所,自便於稽考。至近代群賢,筆之所至,未遑一一註明,淹博者自知之,余非敢掠美也。
甲辰秋日,期叔氏識於湘江之旅泊庵。
白話文:
[凡例]
一、本書編纂的目的,是要去除偽劣的脈診秘訣,因此廣泛參考群書,著重辨析,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脈診的精髓,並比較異同。本書的編寫過程,非常辛苦。不敢杜撰任何一個字,以免愧對古今醫家。
二、李瀕湖先生的脈法,辨析精確,家先生(指李瀕湖先生的弟子)繼承並推廣,所著《正眼》一書理當流傳不朽。可惜原刻未經校訂,錯誤甚多。本書收錄二十八種脈象,皆遵從《正眼》,並參考家先生晚年未公開的秘訣,因此篇幅加倍。
三、家先生才華橫溢,德高望重,因海內賢士大夫的請求而從醫,雖然學生遍布天下,卻誓不傳授給自己的子弟,擔心後繼無人,重蹈趙括的覆轍。我遊學海虞時,完整獲得繆慕臺先生的遺稿,以及周梅屋先生獨有的編著,日夜研讀,對脈理有所領悟。進一步參閱會稽張景岳先生的《類經》,於是豁然開朗。西江喻嘉言、武林張卿子、盧子繇皆是我的至交好友,給予我許多教益。潘鄧林的《醫燈續焰》也提供了不少幫助,所謂集腋成裘,博學之士自然明白。
四、《脈經》中有些深奧的句子,初學者很難理解。因此,我仿照宋代崔紫虛真人的《四言脈訣》,以便於記憶,只作為綱領參考。後續的解釋,條理清晰,或可略有裨益。
五、書中所列主要病症,寒熱虛實,僅能概括大綱,其餘細節需自行揣摩,聰明的人自然能理解。
六、本書引用的證據都來自《靈樞》、《素問》,難免有以經文解釋經典之嫌。但本書旨在為初學者搭建橋樑,力求淺顯易懂,無論他人褒貶,皆在此矣。
七、我在癸巳年開始專注於診法研究,在槎溪里與同門切磋交流,與程子公來、顧子則思、戴子交庶一見如故。由於我學識有限,盡力指導他們,他們都認為我一定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三十年來,家先生的著作,屢遭兵燹,散失過半,甚至有同姓的人,去除原作者姓氏,冒用自己的名字出版。我雖然才疏學淺,但如今逐步補訂,已將全部著作輯成全書,並加以校勘。能傳承家學,多虧三位弟子鼎力相助,我不敢忘記。
八、引用各書,皆註明出處,方便查考。至於近代名家的著作,因篇幅所限,未能一一註明,學識淵博的人自然明白,我並非有意掠人之美。
甲辰秋日,期叔氏識於湘江之旅泊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