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自敘

回本書目錄

自敘

1. 自敘

余浪遊者三十年,托刀圭以餬口,而無以辭負笈者,顧其中胡能不自愧也。所慨俗醫稱津筏者,則先《難經》、《脈訣》。《難經》出自秦越人,其純駁固未易論。尤怪脈者所以定吉凶,決死生,至淵微也。苟阡陌之不存,又何有於源季。宋之高陽生,一妄庸人,假晉太醫令王叔和之名,著成《脈訣》。

其鄙俚紕繆,取資捧腹,而陰操入室之戈。於是先聖之旨,一旦晦蝕。世之裒然傳業,承訛襲舛,不復有所取裁。譬渴者飲於濁涇之流。呶呶而號於眾曰,天下之水味在是,豈其然乎!余不敏,思有以拯之。乃匯古今之論脈者若干人,參以家學,片言隻字,有當先聖,而結妄庸之舌,則拈之紙。

星霜十易,積成徑寸。門人輩請釐剔成編,乃區為十卷,名曰《脈訣匯辨》,命收之敝簏。客曰:「固矣哉子也。凡書之有作,不藏諸名山,必傳之通邑大都,將以救斯世,詔來者。

君之所結集,何難羽翼經傳而馳海內,僅僅衣缽於及門,似乎靳於問世者,何居?」余起而謝曰:「足下之沾沾於吾者,不虞人之睊睊耶!余嘗皈依古先生,竊聞其教矣,錯下一轉語。墮野狐身五百世。使余所綴集果醍醐也,往乞一玄晏而懸之國門,誰曰不宜?或猶未也,淹博者笑其摭拾,通達者笑其割裂,抱匱守殘之徒,更笑其迂而無當。

將見習高陽生之言者,不必樹旗鼓而實逼處此,即以一丸泥自封,余復奈之何哉!雖然,謹聞命矣,姑付之剞劂氏,以就正長者,徐俟大國之賦,左提右挈,廓清邪說,願以是編為前驅之殳。」

白話文:

自敘

我浪跡天涯三十年,靠著行醫為生,卻從未停止學習,想想真是慚愧。那些自稱精通脈診的庸醫,往往只讀《難經》和《脈訣》。《難經》出自秦越人,其真偽難辨。尤其奇怪的是,那些人憑脈象斷吉凶、決生死,其說法深奧莫測。如果連最基本的醫理都不懂,又怎能理解其精髓?宋代的高陽生,是個庸醫,卻假借晉代太醫令王叔和的名義,寫成《脈訣》。

這本書內容粗俗錯誤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卻暗中流傳,影響深遠。於是,前賢的精妙醫理,頓時蒙塵。後世醫者沿襲錯誤,互相抄襲,毫無創見,如同口渴的人喝渾濁的河水,還大聲宣稱這是天下最好喝的水,豈能如此?我能力有限,希望能有所貢獻,於是彙集古今論脈的名家著作,加上家傳醫學心得,字斟句酌,凡是符合前賢醫理的,就收錄;如果是庸醫的謬論,就予以駁斥。

十年寒窗,終於完成這幾寸厚的稿子。學生們請求我整理成書,我便分成了十卷,命名為《脈訣匯辨》,暫時收藏起來。有客人說:「您真是了不起!凡是寫成的書,要不藏於名山,要不傳於大城,以濟世救人,昭告後世。您這本書,為何不廣為流傳,只侷限於弟子間,似乎不願問世呢?」我起身回答:「您如此看重我的書,恐怕是過譽了!我曾拜訪過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聽取了他的教誨。我曾經犯下錯誤,墮入野狐之身五百世。如果我這本書真是好的,就應該把它呈獻給朝廷,懸掛在國門外,誰能說不妥?但如果它還不夠好,那些學識淵博的人會嘲笑我拾人牙慧,那些通達事理的人會嘲笑我斷章取義,那些學識淺薄的人更會嘲笑我迂腐無用。

那些學高陽生之說的人,無需大張旗鼓地反對我,只需要用一塊泥巴把自己封住,我還能奈他們何呢?雖然如此,我還是遵從您的建議,先讓有經驗的人審閱,等待朝廷的命令,然後再將其廣泛傳播,廓清謬誤,希望這本書能作為清除邪說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