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多讀書論

史稱扁鵲飲上池水,故能洞見臟腑,其所治病無不立起,毋待切脈而後知者也。然扁鵲常有,而上池水不常有,則凡號為醫者,脈之名義,可不講之有素乎!夫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極難。上古神農、黃帝、岐伯、鬼臾區等,神明天縱,何可幾及。降至叔世,即有人焉才高識妙,可以仰窺聖域,亦須精求典籍,上發金匱玉函之藏,下集專家授受之旨;學以博而漸通,心以疑而啟悟。如此則借證有資,力省功倍。

所謂將登泰岱,舍徑奚從;欲詣扶桑,非舟莫適。今者各承家伎,不事讀書;附會臆見;展轉相迷。初學則但知《難經》、《脈訣》,氾濫則空談劉、李、張、朱。不知《難經》時與《靈素》相左,《脈訣》明系入室操戈。仲景專法《內經》,余者不無出入。知而不能讀,讀而不能解,解而不能通,其中肯綮,固非淺識所能窺測。

乃如王叔和。晉之名醫也。所撰《脈經》,欲以發靈蘭之秘,建後學之准,斯亦勤矣。而移易穴道,誤決死期,開妄人之簧鼓,遭後來之指摘,況其下焉者乎!近者高陽生之偽訣盛行,比於鴆毒,而家弦戶誦,略不可解。幸蔡西山、戴同父輩,大聲疾呼,明正其罪。乃世猶充耳,奉若典謨。

蓋以師承既謬,先入為主;封己自限,忠告難施。將使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觸塗成滯,胥天下而趨邪說者,豈非寡學之故,不自登於大道乎?嗟乎!使學者而志慮淵微,機穎明發,溯流窮源,旁收曲採,善讀古今之書,扶絕學於將墜,雖為執鞭。亦所欣慕。曾何待上池之水,侈為異聞也哉!

白話文:

多讀書論

古人說扁鵲能喝上池水,所以能洞察臟腑,治病立竿見影,不用切脈就知道病情。但是,扁鵲有此神通,上池水卻並非隨時都有。因此,所有自稱醫生的人,脈診的知識和技巧,難道不需要好好學習嗎?經絡、穴位、臟腑的陰陽聯繫,深奧難懂,變化多端,難以捉摸。上古的神農、黃帝、岐伯、鬼臾區等,具有天賦的神醫才能,我們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到了後世,雖然也有人才高識廣,能理解聖人的醫學精髓,但也必須勤奮研讀醫學典籍,從古代醫學著作中汲取知識,向專家學習;廣泛學習,逐步理解,懷著疑問思考,才能得到啟發。這樣,就能有根據地判斷病情,事半功倍。

想要登上泰山,必須走正確的路;想要到達扶桑,必須依靠船隻。現在有些人只憑藉家傳的醫術,不讀書,憑藉臆測和經驗,互相誤導。初學者只知道《難經》、《脈訣》,學得多了,就空談劉完素、李東垣、張仲景、朱丹溪等人的醫學理論,卻不知道《難經》與《靈樞》、《素問》有些矛盾,《脈訣》其實是針對特定情況而寫的。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主要依據《內經》,其他醫家多少都有出入。懂得醫學道理卻不去讀醫書,讀了書卻不懂得理解,理解了卻不能貫通,這些精妙的道理,絕非淺薄的知識所能理解的。

例如王叔和,是晉朝的名醫,他編寫的《脈經》,想闡明脈診的奧妙,為後學樹立規範,這固然是件好事。但他卻更改了穴位的定位,錯誤地判斷了病人的死期,讓一些庸醫有機可乘,受到後世的批評,更何況比他醫術更差的人呢?最近高陽生的偽造脈訣盛行,如同劇毒一樣,卻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幾乎無人能辨別真偽。幸虧蔡元度、戴天章等名醫,大聲疾呼,揭露其錯誤。但世人依然充耳不聞,奉為圭臬。

這是因為師承錯誤,先入為主;故步自封,難以接受忠告。導致臟腑的盛衰,血液循環的通暢與否,都混亂不堪,天下人都趨向於錯誤的理論,這難道不是因為學識淺薄,沒有步入醫學大道嗎?唉!如果學習者能夠心思縝密,思維敏捷,追溯醫學的源頭,廣泛學習,精讀古今醫書,拯救快要失傳的醫學,即使只是做個輔佐之人,也是值得欣慰的。何必非要依靠上池水這樣的傳說呢?

3. 脈位法天地五行論

人配天地,而稱三才,人身儼然一小天地也。凡兩間之理,無所不應,他不具論,即如脈之合於五行者,粲若指掌請得而陳之。北方為坎,水之位也。南方為離,火之位也。東方為震,木之位也。西方為兌,金之位也。中央為坤,土之位也。試南面而立,以觀兩手之部位。心屬火居寸,亦在南也。

腎屬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屬木居左,亦在東也。肺屬金居右,亦在西也。脾屬土居關,亦在中也。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故先從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權於相火。相火寓於右腎,腎本水也,而火寓焉。如龍伏海底,有火相隨。

右尺相火生右關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端,此相生之理也。更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相火在右尺,將來剋金,賴對待之左尺,實腎水也。火得水制,則不乘金矣。脾土在右關,將來剋水,賴對待之左關,實肝木也,土得木製,則不侮水矣。肺金在右寸,將來剋木,賴對待之左寸,實心火也,金得火制,則不賊木矣。

右手三部,皆得左手三部制矣,而左手三部竟無制者,獨何歟?右寸之肺金,有子腎水可復母讎。右關之脾土,有子肺金可復母讎。右尺之相火,有子脾土可復母讎。是制於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適以相成也。此相剋之理也。人誠能體天地之道以保其身,脈何有不調者哉。

白話文:

脈位法天地五行論

人體如同天地,構成三才(天、地、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天地。天地萬物運行規律都體現在人體上,例如脈象與五行之間的關係,就能清晰地看出。北方屬坎,為水;南方屬離,為火;東方屬震,為木;西方屬兌,為金;中央屬坤,為土。

試著面向南方站立,觀察雙手脈位的分布。心屬火,位於寸口(手腕內側靠近手腕關節處),在南方;腎屬水,位於尺澤(手腕內側靠近肘關節處),在北方;肝屬木,位於左手,在東方;肺屬金,位於右手,在西方;脾屬土,位於關脈(手腕內側中間位置),在中央。

從五行相生來看,天一生水,所以先從左尺(左手的尺脈,腎水)開始,腎水生左關(左手的關脈,肝木),肝木生左寸(左手的寸脈,心火)。心火為君火,地位最高,將一部分火氣(相火)下傳到右腎。腎屬水,卻含有火氣,如同潛伏海底的龍,伴隨著火。右尺(右手的尺脈)的相火生右關(右手的關脈,脾土),脾土生右寸(右手的寸脈,肺金),肺金又生水,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這就是五行相生的道理。

從五行相剋來看,右尺(右手的尺脈,相火)會剋肺金,但左尺(左手的尺脈,腎水)會制衡相火;火被水制,就不會傷害金了。右關(右手的關脈,脾土)會剋腎水,但左關(左手的關脈,肝木)會制衡脾土;土被木制,就不會傷害水了。右寸(右手的寸脈,肺金)會剋肝木,但左寸(左手的寸脈,心火)會制衡肺金;金被火制,就不會傷害木了。

右手三部(寸、關、尺)都受到左手三部(寸、關、尺)的制約,而左手三部卻沒有受到制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右寸的肺金,有腎水(其子)可以制衡其母(相火);右關的脾土,有肺金(其子)可以制衡其母(心火);右尺的相火,有脾土(其子)可以制衡其母(肝木)。所以,制約別人的同時,也能被別人制約,相制相成,這就是五行相剋的道理。

人如果能體悟天地之道來保養自身,脈象又怎會不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