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多讀書論

史稱扁鵲飲上池水,故能洞見臟腑,其所治病無不立起,毋待切脈而後知者也。然扁鵲常有,而上池水不常有,則凡號為醫者,脈之名義,可不講之有素乎!夫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極難。上古神農、黃帝、岐伯、鬼臾區等,神明天縱,何可幾及。降至叔世,即有人焉才高識妙,可以仰窺聖域,亦須精求典籍,上發金匱玉函之藏,下集專家授受之旨;學以博而漸通,心以疑而啟悟。如此則借證有資,力省功倍。

所謂將登泰岱,舍徑奚從;欲詣扶桑,非舟莫適。今者各承家伎,不事讀書;附會臆見;展轉相迷。初學則但知《難經》、《脈訣》,氾濫則空談劉、李、張、朱。不知《難經》時與《靈素》相左,《脈訣》明系入室操戈。仲景專法《內經》,余者不無出入。知而不能讀,讀而不能解,解而不能通,其中肯綮,固非淺識所能窺測。

乃如王叔和。晉之名醫也。所撰《脈經》,欲以發靈蘭之秘,建後學之准,斯亦勤矣。而移易穴道,誤決死期,開妄人之簧鼓,遭後來之指摘,況其下焉者乎!近者高陽生之偽訣盛行,比於鴆毒,而家弦戶誦,略不可解。幸蔡西山、戴同父輩,大聲疾呼,明正其罪。乃世猶充耳,奉若典謨。

蓋以師承既謬,先入為主;封己自限,忠告難施。將使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觸塗成滯,胥天下而趨邪說者,豈非寡學之故,不自登於大道乎?嗟乎!使學者而志慮淵微,機穎明發,溯流窮源,旁收曲採,善讀古今之書,扶絕學於將墜,雖為執鞭。亦所欣慕。曾何待上池之水,侈為異聞也哉!

白話文:

多讀書論

古人說扁鵲能喝上池水,所以能洞察臟腑,治病立竿見影,不用切脈就知道病情。但是,扁鵲有此神通,上池水卻並非隨時都有。因此,所有自稱醫生的人,脈診的知識和技巧,難道不需要好好學習嗎?經絡、穴位、臟腑的陰陽聯繫,深奧難懂,變化多端,難以捉摸。上古的神農、黃帝、岐伯、鬼臾區等,具有天賦的神醫才能,我們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到了後世,雖然也有人才高識廣,能理解聖人的醫學精髓,但也必須勤奮研讀醫學典籍,從古代醫學著作中汲取知識,向專家學習;廣泛學習,逐步理解,懷著疑問思考,才能得到啟發。這樣,就能有根據地判斷病情,事半功倍。

想要登上泰山,必須走正確的路;想要到達扶桑,必須依靠船隻。現在有些人只憑藉家傳的醫術,不讀書,憑藉臆測和經驗,互相誤導。初學者只知道《難經》、《脈訣》,學得多了,就空談劉完素、李東垣、張仲景、朱丹溪等人的醫學理論,卻不知道《難經》與《靈樞》、《素問》有些矛盾,《脈訣》其實是針對特定情況而寫的。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主要依據《內經》,其他醫家多少都有出入。懂得醫學道理卻不去讀醫書,讀了書卻不懂得理解,理解了卻不能貫通,這些精妙的道理,絕非淺薄的知識所能理解的。

例如王叔和,是晉朝的名醫,他編寫的《脈經》,想闡明脈診的奧妙,為後學樹立規範,這固然是件好事。但他卻更改了穴位的定位,錯誤地判斷了病人的死期,讓一些庸醫有機可乘,受到後世的批評,更何況比他醫術更差的人呢?最近高陽生的偽造脈訣盛行,如同劇毒一樣,卻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幾乎無人能辨別真偽。幸虧蔡元度、戴天章等名醫,大聲疾呼,揭露其錯誤。但世人依然充耳不聞,奉為圭臬。

這是因為師承錯誤,先入為主;故步自封,難以接受忠告。導致臟腑的盛衰,血液循環的通暢與否,都混亂不堪,天下人都趨向於錯誤的理論,這難道不是因為學識淺薄,沒有步入醫學大道嗎?唉!如果學習者能夠心思縝密,思維敏捷,追溯醫學的源頭,廣泛學習,精讀古今醫書,拯救快要失傳的醫學,即使只是做個輔佐之人,也是值得欣慰的。何必非要依靠上池水這樣的傳說呢?

3. 脈位法天地五行論

人配天地,而稱三才,人身儼然一小天地也。凡兩間之理,無所不應,他不具論,即如脈之合於五行者,粲若指掌請得而陳之。北方為坎,水之位也。南方為離,火之位也。東方為震,木之位也。西方為兌,金之位也。中央為坤,土之位也。試南面而立,以觀兩手之部位。心屬火居寸,亦在南也。

腎屬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屬木居左,亦在東也。肺屬金居右,亦在西也。脾屬土居關,亦在中也。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故先從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權於相火。相火寓於右腎,腎本水也,而火寓焉。如龍伏海底,有火相隨。

右尺相火生右關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端,此相生之理也。更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相火在右尺,將來剋金,賴對待之左尺,實腎水也。火得水制,則不乘金矣。脾土在右關,將來剋水,賴對待之左關,實肝木也,土得木製,則不侮水矣。肺金在右寸,將來剋木,賴對待之左寸,實心火也,金得火制,則不賊木矣。

右手三部,皆得左手三部制矣,而左手三部竟無制者,獨何歟?右寸之肺金,有子腎水可復母讎。右關之脾土,有子肺金可復母讎。右尺之相火,有子脾土可復母讎。是制於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適以相成也。此相剋之理也。人誠能體天地之道以保其身,脈何有不調者哉。

白話文:

脈位法天地五行論

人體如同天地,構成三才(天、地、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天地。天地萬物運行規律都體現在人體上,例如脈象與五行之間的關係,就能清晰地看出。北方屬坎,為水;南方屬離,為火;東方屬震,為木;西方屬兌,為金;中央屬坤,為土。

試著面向南方站立,觀察雙手脈位的分布。心屬火,位於寸口(手腕內側靠近手腕關節處),在南方;腎屬水,位於尺澤(手腕內側靠近肘關節處),在北方;肝屬木,位於左手,在東方;肺屬金,位於右手,在西方;脾屬土,位於關脈(手腕內側中間位置),在中央。

從五行相生來看,天一生水,所以先從左尺(左手的尺脈,腎水)開始,腎水生左關(左手的關脈,肝木),肝木生左寸(左手的寸脈,心火)。心火為君火,地位最高,將一部分火氣(相火)下傳到右腎。腎屬水,卻含有火氣,如同潛伏海底的龍,伴隨著火。右尺(右手的尺脈)的相火生右關(右手的關脈,脾土),脾土生右寸(右手的寸脈,肺金),肺金又生水,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這就是五行相生的道理。

從五行相剋來看,右尺(右手的尺脈,相火)會剋肺金,但左尺(左手的尺脈,腎水)會制衡相火;火被水制,就不會傷害金了。右關(右手的關脈,脾土)會剋腎水,但左關(左手的關脈,肝木)會制衡脾土;土被木制,就不會傷害水了。右寸(右手的寸脈,肺金)會剋肝木,但左寸(左手的寸脈,心火)會制衡肺金;金被火制,就不會傷害木了。

右手三部(寸、關、尺)都受到左手三部(寸、關、尺)的制約,而左手三部卻沒有受到制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右寸的肺金,有腎水(其子)可以制衡其母(相火);右關的脾土,有肺金(其子)可以制衡其母(心火);右尺的相火,有脾土(其子)可以制衡其母(肝木)。所以,制約別人的同時,也能被別人制約,相制相成,這就是五行相剋的道理。

人如果能體悟天地之道來保養自身,脈象又怎會不調呢?

4. 提綱論

經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蓋謂六者足以定諸脈之綱領也。又曰:「小大滑澀浮沉。」《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仲景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滑伯仁曰:「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夫所謂不出於六者,亦其足統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

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意論之,不出表裡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如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

遲者為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皆大概,人所易知。然即六者之中,復有相懸之要,則人或不能識,似是而非誤非淺矣。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因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而可攻下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乃知診法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

白話文:

提綱論

古籍記載:「調整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就能確定病變。」意思是說,這六個方面足以概括脈象的要點。另有記載:「脈象大小、滑澀、浮沉。」《難經》則說:「脈象浮沉、長短、滑澀。」張仲景說:「弦、緊、浮、沉、滑、澀,這六個方面稱為『殘賊』,能導致各種脈象的病變。」滑伯仁說:「脈象診斷的重點,就在於浮、沉、遲、數、滑、澀這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足以涵蓋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風寒濕燥、臟腑氣血等各種病症。」

浮脈屬陽屬表,診斷為風證,為虛;沉脈屬陰屬裡,診斷為濕證,為實;遲脈在臟,為寒為冷;數脈在腑,為熱為燥;滑脈為血有餘;澀脈為氣滯。這些說法雖然用詞略有不同,但意思相通。依我的理解,這些說法最終都離不開表裡、寒熱、虛實的辨證。例如,浮脈在表,則脈象散大而芤可作為參考;沉脈在裡,則脈象細小而伏可作為參考。

遲脈為寒,則脈象緩慢、澀結可作為參考;數脈為熱,則脈象洪大、滑利、快速可作為參考;虛脈為不足,則脈象短弱、細微可作為參考;實脈為有餘,則脈象弦緊、有力可作為參考。這些都是大概的判斷,很容易理解。然而,即使在這六個方面中,仍有更深層次的要點,人們往往難以識別,似是而非,容易誤診。

浮脈雖然屬表,但陰虛的人,脈象也常表現為浮而無力,這是因為真陰下陷,陽氣孤獨地浮於上,所以浮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表證,還需要考慮升散的方面。沉脈雖然屬裡,但表邪初犯盛者,陰寒束縛於皮膚毛髮,陽氣不能外達,脈象則先沉緊,所以沉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還需要考慮攻下的方面。遲脈雖然屬寒,但傷寒初愈,餘熱未清,脈象常遲而滑,所以遲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寒證,還需要考慮溫中的方面。數脈雖然屬熱,但凡是虛損,陰陽俱虧,氣血紊亂者,脈象也常急數,而且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虛,所以數脈不能一概而論為熱證,還需要考慮寒涼的方面。微細的脈象雖然類似虛證,但痛極壅閉者,脈象常伏匿,所以伏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還需要考慮驟補的方面。洪大弦緊的脈象雖然類似實證,但真陰大虧者,脈象常超出常規,所以弦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實證,還需要考慮消減的方面。

由此可知,脈診法在綱領中,還有更重要的綱領存在。如果不能將四診合參,而妄下判斷,很容易造成誤診。

5. 因形氣以定診論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用也。比如浮沉遲數,以定表裡寒熱,此影之隨形,復何論哉!然而形體各有不同,則脈之來去因之亦異,又不可執一說以概病情也。何則?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

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脈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故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其可不察於此乎!而更有說焉:肥盛之人,雖曰氣居於表,浮洪者是其常也。

然使肌肉過於堅厚,則其脈之來也,勢將不能直達於皮膚之上,反欲重按乃見,若徒守浮洪易見之說,以輕手取之,則模糊細小,本脈竟不能測;瘦小之人,雖曰氣斂於中,沉數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淺薄,則其脈之來也,勢將即呈於皮膚之間,反可浮取而知。性急之人,脈數是其常也,適當從容無事,亦近舒徐,性緩之人,脈遲是其常也,偶值倥傯多冗,亦隨急數。

北人脈強,是其常也,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產,亦未必無軟弱之形;南人脈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稟足,或習耐勞苦,亦間有實強之狀。少壯脈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見虛細;老年脈虛,是其常也,期頤者更為沉實。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優遊,襟懷恬憺,脈來亦定沖和。

嬰兒氣稟純陽,急數者是其常也,或質弱帶寒,脈來亦多遲慢。以此類推,則人身固有一定之形氣,形氣之中,又必隨地為之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白話文:

因形氣以定診論

診脈的方法,有一定的規矩,但也要根據個人情況靈活運用。例如,根據脈象的浮沉遲數來判斷表裡寒熱,這就像影子隨形體而變,不需多說。然而,由於人的體質各有不同,脈象的表現也因此而異,不能用一種說法來概括所有病情。為什麼呢?

體型肥胖的人,氣血偏於體表,脈象通常浮大有力;體型瘦弱的人,氣血內斂,脈象通常沉細而快。性情急躁的人,脈搏五次跳動才算正常;性情平和的人,脈搏四次跳動就顯得脈象偏快。

身材高大的人,寸口脈(手腕內側靠近拇指處的脈搏)宜疏;身材矮小的人,寸口脈宜密。北方人脈象往往有力;南方人脈象常常偏弱。年輕人的脈象多數有力;老年人的脈象多數虛弱。醉酒後的脈象常快;飲酒後的脈象常有力。未婚女子和尼姑的脈象通常較弱。嬰兒的脈象通常每分鐘跳動七次。所以古籍說:「形氣相合則生,三五不調則死。」所以診斷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

更進一步來說:體型肥胖的人,雖然氣血偏於體表,脈象浮大有力是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堅實厚實,脈象的傳導就會受到阻礙,不易在皮膚表面觸摸到,反而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如果僅僅遵循浮大有力易於觸摸的說法,用輕柔的手法去診脈,就會感覺脈象模糊細小,無法準確判斷。體型瘦弱的人,雖然氣血內斂,脈象沉細而快是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薄弱,脈象就會容易在皮膚表面觸摸到,反而可以用輕柔的手法診得。

性情急躁的人,脈象快是常態,但如果遇到從容無事的情況,脈象也會趨於平和;性情平和的人,脈象慢是常態,但如果遇到緊急繁忙的情況,脈象也會加快。

北方人脈象有力是常態,但也可能由於世代富貴或母親是南方人,而出現脈象偏弱的情況;南方人脈象偏弱是常態,但也可能由於先天稟賦好或長期勞作,而出現脈象有力的情況。年輕人脈象有力是常態,但體弱多病者脈象常虛細;老年人脈象虛弱是常態,但長壽者脈象反而可能沉實有力。未婚女子和尼姑,脈象較弱是常態,但如果生活優裕,心情平和,脈象也會呈現平和的狀態。

嬰兒由於先天陽氣旺盛,脈象快是常態,但如果體質虛弱偏寒,脈象也可能偏慢。以此類推,人體固然有一定的形氣規律,但形氣的表現也會因地域環境而有所變化,只有全面考慮這些因素,才能體會到診脈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