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一 (2)
卷一 (2)
1. 運氣論
嘗讀《內經》,至《天元紀論》七篇,推申運氣,玄蘊難窺,未嘗不廢書三嘆也。夫是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通於大易洪範、曆元律法之說者,其敢橫心以解,矢口而談哉!無惑乎當今之人置而弗講久矣!先哲有言曰:「不明五運六氣,簡遍方書何濟。」如經文所載,尺寸反,左右交,指下稍爾不明,生死何從臆斷。
業已志醫,可不沉思力索乎?總其大綱,在五運之太過不及;而勝復所以生也。太過者其氣勝,勝而無制,則傷害甚矣。不及者其氣衰,衰而無復,則敗亂極矣。此勝復循環之道,出乎自然者也。故其在天則有五星運氣之應,在地則有萬物盛衰之應,在人則有臟腑疾病之應。
白話文:
我常常翻閱《黃帝內經》,尤其到《天元紀論》七篇,探討推演運氣之理,深奧玄妙難以窺探,常常不得不放下書本感嘆一番。
這《天元紀論》講述天地運行的規律,變化萬千的根源,如果不通曉《易經》中洪範、曆法、律法等學說,怎敢輕易解讀,信口開河呢?難怪當今世人把它束之高閣,久不研究了!
古人說得好:「不懂五運六氣,即使讀遍醫書又有何用?」正如經文中所說,寸口脈象反常,左右手脈氣交錯,只要稍微判斷錯誤,生死就難以預測。
我已經立志學醫,怎能不深入思考、苦心鑽研呢?
總的來說,《天元紀論》的核心在於五運的過與不及,以及勝復循環的道理。過者,其氣盛,盛而無制,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不及者,其氣衰,衰而無復,就會導致衰敗混亂。
這種勝復循環之道,源於自然規律。因此,在天體中,它體現在五星運行的變化;在地球上,它體現在萬物的盛衰;在人體中,它體現在臟腑疾病的變化。
如木強勝土,則歲星明而鎮星暗,土母受侮,子必復之,故金行伐木以救困土,則太白增光,歲星反晦也。凡氣見於上,則災應於下,宿屬受傷,逆犯必甚,五運互為勝復,其氣皆然。在病如木勝肝強,必傷脾土,肝勝不已,燥必復之,而肝亦病矣;燥勝不已,火必復之,而肺亦病矣。此五臟互為盛衰,其氣亦皆然也。
夫天運之有太過不及,即人身之有虛實也。惟其有虛而後強者勝之,有勝而後承者復之。無衰則無勝矣,無勝則無復矣。無勝無復,其氣和平,焉得有病?恃強肆暴,元氣泄盡,焉得無虛?故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微則復微,勝甚則復甚。勝復之微甚,繇變化之盛衰。
白話文:
如果木氣過旺,就會導致歲星明亮而鎮星黯淡,土母受到傷害,土之子(金)必然會反擊。因此金行克伐木氣來救助受困的土氣,太白星就會光芒增強,歲星則會變得暗淡。一般來說,氣象變化在上層顯現,災害就會在底層應驗,宿命受到傷害,逆反的影響就會很嚴重。五運互相制約,互相復生,氣機都是如此。
在疾病方面,如果木氣過盛,肝氣過強,就會傷害脾土。肝氣如果一直過盛,燥氣就會反擊,導致肝臟也生病;燥氣如果一直過盛,火氣就會反擊,導致肺臟也生病。這說明五臟之間互相盛衰,氣機也都是如此。
天地運行的規律有過度和不足,就像人體有虛弱和強壯一樣。正是因為有虛弱才會出現強壯去勝過它,有勝過才會出現承載去復生它。沒有衰弱就沒有強壯,沒有強壯就沒有復生。沒有強壯也沒有復生,氣機就會平和,哪裡會生病?如果一味恃強凌弱,元氣就會耗盡,哪裡會不虛弱?因此說,有勝過就會有復生,沒有勝過就沒有復生。勝過微弱,復生就微弱;勝過強大,復生就強大。勝過和復生的強弱程度,取決於變化過程的盛衰。
故經之所載天時地化人事,至詳至備,蓋以明其理之有合也。即如周易三百八十四爻,乃開明易道之微妙而教人。因易以求理,因象以知變。故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此其大義,正與本經相同。夫天道玄微,本不易測。及其至也,聖人有所不知。故凡讀易者,當知易道有此變,不當曰變止於此也。
讀運氣者,當知天道有是應,不當曰應盡於是也。今姑舉其大略。或疫氣遍行,而一方皆病風溫。或清寒傷臟,則一時皆犯瀉利。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陰是陽,每從其類。或氣急咳嗽,一鄉並興。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時下多有中風。
白話文:
因此,這部經書所記載的天時地化和人事,非常詳細完備,這是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是符合實際的。就像周易中的三百八十四爻,就是用來闡明易道的神妙之處,並教導人們。通過易經來探求道理,通過象徵來瞭解變化。所以孔子說:「書不能完全表達言語,言語不能完全表達意思。」這正是這部經書的中心思想,與本經所述相同。天道深奧難測,本就難以預料。當天道變化來臨之時,聖人也有所不知。因此,所有研讀易經的人,都應該明白易道存在着這種變化,不應該說變化就止於此了。
第二段
讀運氣者,當知天道有是應,不當曰應盡於是也。今姑舉其大略。或疫氣遍行,而一方皆病風溫。或清寒傷臟,則一時皆犯瀉利。或痘疹盛行,而多兇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陰是陽,每從其類。或氣急咳嗽,一鄉並興。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時下多有中風。
研讀運氣的人,應該明白天道有其應驗,不應該說應驗就止於此了。現在只舉幾個大略的例子。比如說,瘟疫流行時,一方的人都會患上風溫病。或者清寒傷及臟腑時,一時之間就會出現腹瀉。或者天花流行時,有的兇險有的吉利,病程也各有不同。或者疔毒遍生時,有的屬陰有的屬陽,各自按照其類發展。或者呼吸急促咳嗽,一整個鄉村的人都會患病。或者筋骨疼痛,人人都喊苦。或者時下經常有人中風。
總結
這段古文主要闡述了天道的變化無常,以及對應的疾病變化。作者通過引用易經的例子,說明瞭易道和醫學的共通之處,即都需要不斷探索和了解,不能固守已知,並舉例說明瞭常見的疾病流行規律。
或前此盛行痰火。諸如此者,以眾人而患同病,謂非運氣之使然歟!至其精微,則人多陰受,而識者為誰。夫人殊稟賦,令易寒暄,利害不侔,氣交使然。故凡以太陽之人,而遇流衍之氣,以太陰之人,而逢赫曦之紀,強者有制,弱者遇扶,氣得其平,何病之有!或以強陽遇火,則炎烈生矣。陰寒遇水,則冰霜至矣。
天有天符,歲有歲會,人得無人和乎!能先覺預防者,上智也。能因機辨理者,明醫也。既不能知而且云烏有者,下愚也。然運氣亦有不可泥者,如肝木素虛,脾氣太盛,而運值太角,肝氣稍實,脾氣方平。五臟類然。又內外兩因,隨時感觸,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時;不及之運,亦多有餘之患。
白話文:
或許以前流行痰火病症,像這樣許多人患上相同的疾病,難道不是天運使然嗎?至於病情深奧之處,大多數人只能憑經驗感受,而真正了解的人又有幾個呢?人體天生體質不同,對寒熱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這是氣機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陽氣旺盛的人遇到寒氣,陰氣較盛的人遇到酷熱,強者可以抵禦,弱者可以得到扶持,氣機保持平衡,就不會有病症。但如果陽氣過盛的人遇到火熱,就會導致過於炎熱;陰氣過寒的人遇到水寒,就會造成冰霜般的寒冷。
天有天運,年有年運,人難道沒有自身的運勢嗎?能提前察覺並預防的人是智慧之人;能根據機緣辨別病情的人是明醫;既不知道也不承認的人,就是愚昧之人。然而,運勢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的,比如肝木天生虛弱,脾氣過盛,但如果遇到太角星運,肝氣略微充實,脾氣就會變得平衡。其他五臟也是如此。而且内外因相互影响,随时都会受到刺激,即使在運勢过盛的时候,也会有不足的时候;在运势不足的时候,也会出现过剩的病症。
倘執而不通,能無損不足而益有餘乎!況歲氣之在天地,亦有反常之時。故冬有非時之溫,夏有非時之寒,春有非時之燥,秋有非時之暖,犯之者病。又如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卑下之地,春氣常存;高阜之境,冬氣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又況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別;則方土不同而病亦因之,此皆法外之道也。
若不知常變之道,盛衰之理,主客承製之位,每每鑿經文以害經意,徒欲以有限之年辰,概無窮之天道,隱微幽顯,誠非易見,管測求全,誠亦陋矣。復有不明氣化,如馬宗素之流,假仲景之名,而為《傷寒鈐法》等書,用氣運之更遷,擬主病之方治,拘滯不通,斯為大謬。又有偏執己見,不信運氣,蓋亦未精思耳。
白話文:
如果固執己見,不通融變通,能不造成不足而使有餘嗎?況且,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也會有反常的時候。比如說冬天出現不該出現的溫暖,夏天出現不該出現的寒冷,春天出現不該出現的乾燥,秋天出現不該出現的溫暖,這些反常的氣候變化都會導致疾病。
此外,春氣往西走,秋氣往東走,夏氣往北走,冬氣往南走;低窪的地方,春氣常駐;高聳的地方,冬氣常駐;天空的西北方向氣不足而多風,地面的東南方向氣不滿而多濕。再者,方圓百里之內,天氣晴朗或下雨也不相同,更不用說千里之外的寒暖差異了;所以不同的地方,疾病也會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常規法則之外的道理。
如果不懂得氣候變化的規律,不瞭解事物盛衰的道理,不理解主客之間相互制約的規律,就只會死板地解讀醫書,最終反而會誤解醫書的本意。妄圖用有限的年月來概括無窮無盡的天道,隱微幽顯,實在難以輕易看透,妄圖用有限的知識來包羅萬象,也實在太過淺薄了。
更有甚者,還有人不懂得氣化的道理,比如馬宗素之流,就藉着張仲景的名義,寫了《傷寒鈐法》之類的書,用氣運的變化來推測主病的治療方法,拘泥死板,不通變通,這就是大錯特錯。還有人固執己見,不相信運氣的影響,那也是沒有認真思考的緣故。
是以通於運氣者,必當順天以察運,因變以求氣,如杜預之言歷曰:「治歷者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知乎此而後可以言歷。運氣之道,獨不然哉。若徒爾紛紜,執有執無,且疑且信,罕一成之見、圓機之用者,未足與議也。
白話文:
因此,想要通曉運氣之道的人,就必須順應天道去觀察運氣,根據變化去尋找氣機的變化規律,正如杜預在《歷代紀》中所說:「治理曆法應該順應天道,追求與之相合,而不是為了合乎曆法而去驗證天道。」瞭解了這一點,才能談論曆法。運氣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果只是空洞地議論紛紛,執著於有或無,同時又疑慮重重,缺乏堅定的見解和完善的應用方法,就沒有資格參與討論了。
2. 太素脈論
嘗讀太素脈而知其偽也。夫脈法創自軒岐,用以測病情,決死生而已,安得徵休徵咎,比於師巫,甚矣楊上善之好誕也。每求其故而不得。後見華佗擬病人於十年之後,以為病去亦十年死。病存亦十年死,病不能為人死生,因勸其人勿治。佗固漢之異人也。此以脈論耶,抑以脈中之數論耶?意此病所患既深,雖藥無效,又非急證,可以遷延,計其短期,至久乃驗,即如《內經》所云,某病某日篤,某日死者是也。但佗決之於十年之前,故後人遂吒為神,反至略病而重數。
上善特有小慧,見佗之行事,托之太素,陰祖其意而暢其說。學者喜其新奇,互相附和,妄謂塵埃識天子,場屋決元魁。好事之流更從而和之,欺世盜名,所從來久矣。就中亦有可錄之句。如曰:「脈形圓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
白話文:
我曾經讀過《太素》裡的脈法,就知道它並非真實可靠。脈法最早是由軒轅黃帝和岐伯創立的,是用來測量病情、判斷生死而已,怎麼能拿來推測吉凶禍福呢?這就如同巫師占卜一樣,實在是楊上善太過於誇大其詞了!我一直想找出其中的原因,卻始終不得要領。後來我見到了華佗,他預測病人十年之後的情況,認為即使病好了,十年後也會死,如果病沒有好,十年後也會死,認為病本身並不能決定人的生死,就勸病人不要治療。華佗確實是漢代奇人異士。這是根據脈象推斷的呢?還是根據脈象中的數字推斷的呢?我認為,這個病人所患的疾病非常嚴重,即使藥物無效,也不屬於急症,可以慢慢拖延,計算一下短期時間,到很久之後才能驗證,就像《內經》中所說的,某種病在某一天加重,在某一天死亡一樣。只是華佗在十年之前就斷定了結果,所以後人就把他當作神仙,反而對輕微的疾病過於重視數字。
楊上善雖然聰明,但只是小聰明,他看到了華佗的做法,就借用《太素》的理論,偷偷地繼承了華佗的思想,並把它擴大宣揚。那些學者喜歡新鮮事物,互相附和,胡亂地認為塵埃可以識別天子,校場可以決定元首。喜歡附庸風雅的人也跟著附和,欺騙世人,盜取名聲,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很久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記錄的句子。例如說:「脈形圓潤光滑,脈搏跳動規律分明,稱為清脈。脈形散亂粗糙,脈搏跳動模糊不清,稱為濁脈。脈質清澈,脈象清朗,富有貴氣,喜事多。」
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此謂清中之濁,外富貴而內貧賤。質濁脈清,此謂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若清不甚清濁不甚濁,其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喪也。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予嘗以此驗人,百不失一。
然考其底蘊,總不出乎風鑑,使風鑑精則太素無漏義矣。至其甚者,索隱行怪,無所不至,並且詆呵正業,以為不能窮造化之巧,操先知之術。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其太素脈之謂夫!或曰。
上善不足論,而佗亦有遺義耶?夫佗之技甚精,而其說又安能無弊乎?天下而盡守佗之說也,則將使病淺者日深,病深者日殆,視岐黃為贅疣,而藥餌可盡廢,臨病不治,但委於命,弛慎疾之心,趨夭枉之路,豈不哀乎!故以病之不可治而勉求治,未必無稍延之歲月;以病之或可治而不求治,勢將有坐失之機宜;須善通佗之意而一笑上善之術,斯得之矣。
白話文:
人的體質和脈象可以反映出命運。體質濁而脈象濁的人,通常貧窮且多憂愁;體質清而脈象濁的人,表面富貴,內心貧困;體質濁而脈象清的人,表面貧困,內心富貴。如果體質和脈象都不明顯,則得失相半,沒有太大的富貴貧賤。富貴且長壽的人,脈象清而長;貧窮且短命的人,脈象濁而促。脈象清而促的人,富貴但短命;脈象濁而長的人,貧窮但長壽。我曾經用這種方法判斷他人,百試百靈。
然而,這種方法的深層依據,歸根結底還是風鑑之術。如果風鑑精準,那麼太素之學便無懈可擊。有些人過於執着,甚至會用這種方法推測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物,並且貶低正規的醫學,認為它不能窮盡造化的奧妙,也無法掌握先知之術。孔子說:「攻擊異端邪說,是最大的禍害。」這就是對太素脈學的批判。
有人說,上善之道不可言說,而扁鵲的醫術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嗎?扁鵲醫術精湛,但他的理論也難免有缺陷。如果天下人都遵循扁鵲的理論,那麼病情輕的人會越來越重,病情重的人會越來越危險。人們會認為岐黃之術是贅疣,藥物可以全部廢除,遇到疾病不治療,只會聽天由命,放鬆對疾病的警惕,走向夭亡的道路,豈不令人悲哀!所以,即使病情不可治,也應該努力去治,或許可以稍延一點時間;如果病情可以治卻不去治,就會坐失良機。應該善於理解扁鵲的思想,同時也要學習上善之術,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