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一 (2)
卷一 (2)
1. 提綱論
經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蓋謂六者足以定諸脈之綱領也。又曰:「小大滑澀浮沉。」《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仲景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滑伯仁曰:「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夫所謂不出於六者,亦其足統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
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意論之,不出表裡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如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
遲者為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皆大概,人所易知。然即六者之中,復有相懸之要,則人或不能識,似是而非誤非淺矣。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因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而可攻下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乃知診法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
白話文:
提綱論
古籍記載:「調整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就能確定病變。」意思是說,這六個方面足以概括脈象的要點。另有記載:「脈象大小、滑澀、浮沉。」《難經》則說:「脈象浮沉、長短、滑澀。」張仲景說:「弦、緊、浮、沉、滑、澀,這六個方面稱為『殘賊』,能導致各種脈象的病變。」滑伯仁說:「脈象診斷的重點,就在於浮、沉、遲、數、滑、澀這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足以涵蓋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風寒濕燥、臟腑氣血等各種病症。」
浮脈屬陽屬表,診斷為風證,為虛;沉脈屬陰屬裡,診斷為濕證,為實;遲脈在臟,為寒為冷;數脈在腑,為熱為燥;滑脈為血有餘;澀脈為氣滯。這些說法雖然用詞略有不同,但意思相通。依我的理解,這些說法最終都離不開表裡、寒熱、虛實的辨證。例如,浮脈在表,則脈象散大而芤可作為參考;沉脈在裡,則脈象細小而伏可作為參考。
遲脈為寒,則脈象緩慢、澀結可作為參考;數脈為熱,則脈象洪大、滑利、快速可作為參考;虛脈為不足,則脈象短弱、細微可作為參考;實脈為有餘,則脈象弦緊、有力可作為參考。這些都是大概的判斷,很容易理解。然而,即使在這六個方面中,仍有更深層次的要點,人們往往難以識別,似是而非,容易誤診。
浮脈雖然屬表,但陰虛的人,脈象也常表現為浮而無力,這是因為真陰下陷,陽氣孤獨地浮於上,所以浮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表證,還需要考慮升散的方面。沉脈雖然屬裡,但表邪初犯盛者,陰寒束縛於皮膚毛髮,陽氣不能外達,脈象則先沉緊,所以沉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還需要考慮攻下的方面。遲脈雖然屬寒,但傷寒初愈,餘熱未清,脈象常遲而滑,所以遲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寒證,還需要考慮溫中的方面。數脈雖然屬熱,但凡是虛損,陰陽俱虧,氣血紊亂者,脈象也常急數,而且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虛,所以數脈不能一概而論為熱證,還需要考慮寒涼的方面。微細的脈象雖然類似虛證,但痛極壅閉者,脈象常伏匿,所以伏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還需要考慮驟補的方面。洪大弦緊的脈象雖然類似實證,但真陰大虧者,脈象常超出常規,所以弦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實證,還需要考慮消減的方面。
由此可知,脈診法在綱領中,還有更重要的綱領存在。如果不能將四診合參,而妄下判斷,很容易造成誤診。
2. 因形氣以定診論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用也。比如浮沉遲數,以定表裡寒熱,此影之隨形,復何論哉!然而形體各有不同,則脈之來去因之亦異,又不可執一說以概病情也。何則?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
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脈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故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其可不察於此乎!而更有說焉:肥盛之人,雖曰氣居於表,浮洪者是其常也。
然使肌肉過於堅厚,則其脈之來也,勢將不能直達於皮膚之上,反欲重按乃見,若徒守浮洪易見之說,以輕手取之,則模糊細小,本脈竟不能測;瘦小之人,雖曰氣斂於中,沉數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淺薄,則其脈之來也,勢將即呈於皮膚之間,反可浮取而知。性急之人,脈數是其常也,適當從容無事,亦近舒徐,性緩之人,脈遲是其常也,偶值倥傯多冗,亦隨急數。
北人脈強,是其常也,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產,亦未必無軟弱之形;南人脈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稟足,或習耐勞苦,亦間有實強之狀。少壯脈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見虛細;老年脈虛,是其常也,期頤者更為沉實。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優遊,襟懷恬憺,脈來亦定沖和。
嬰兒氣稟純陽,急數者是其常也,或質弱帶寒,脈來亦多遲慢。以此類推,則人身固有一定之形氣,形氣之中,又必隨地為之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白話文:
因形氣以定診論
診脈的方法,有一定的規矩,但也要根據個人情況靈活運用。例如,根據脈象的浮沉遲數來判斷表裡寒熱,這就像影子隨形體而變,不需多說。然而,由於人的體質各有不同,脈象的表現也因此而異,不能用一種說法來概括所有病情。為什麼呢?
體型肥胖的人,氣血偏於體表,脈象通常浮大有力;體型瘦弱的人,氣血內斂,脈象通常沉細而快。性情急躁的人,脈搏五次跳動才算正常;性情平和的人,脈搏四次跳動就顯得脈象偏快。
身材高大的人,寸口脈(手腕內側靠近拇指處的脈搏)宜疏;身材矮小的人,寸口脈宜密。北方人脈象往往有力;南方人脈象常常偏弱。年輕人的脈象多數有力;老年人的脈象多數虛弱。醉酒後的脈象常快;飲酒後的脈象常有力。未婚女子和尼姑的脈象通常較弱。嬰兒的脈象通常每分鐘跳動七次。所以古籍說:「形氣相合則生,三五不調則死。」所以診斷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
更進一步來說:體型肥胖的人,雖然氣血偏於體表,脈象浮大有力是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堅實厚實,脈象的傳導就會受到阻礙,不易在皮膚表面觸摸到,反而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如果僅僅遵循浮大有力易於觸摸的說法,用輕柔的手法去診脈,就會感覺脈象模糊細小,無法準確判斷。體型瘦弱的人,雖然氣血內斂,脈象沉細而快是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薄弱,脈象就會容易在皮膚表面觸摸到,反而可以用輕柔的手法診得。
性情急躁的人,脈象快是常態,但如果遇到從容無事的情況,脈象也會趨於平和;性情平和的人,脈象慢是常態,但如果遇到緊急繁忙的情況,脈象也會加快。
北方人脈象有力是常態,但也可能由於世代富貴或母親是南方人,而出現脈象偏弱的情況;南方人脈象偏弱是常態,但也可能由於先天稟賦好或長期勞作,而出現脈象有力的情況。年輕人脈象有力是常態,但體弱多病者脈象常虛細;老年人脈象虛弱是常態,但長壽者脈象反而可能沉實有力。未婚女子和尼姑,脈象較弱是常態,但如果生活優裕,心情平和,脈象也會呈現平和的狀態。
嬰兒由於先天陽氣旺盛,脈象快是常態,但如果體質虛弱偏寒,脈象也可能偏慢。以此類推,人體固然有一定的形氣規律,但形氣的表現也會因地域環境而有所變化,只有全面考慮這些因素,才能體會到診脈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