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一 (3)
卷一 (3)
1. 運氣論
嘗讀《內經》,至《天元紀論》七篇,推申運氣,玄蘊難窺,未嘗不廢書三嘆也。夫是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通於大易洪範、曆元律法之說者,其敢橫心以解,矢口而談哉!無惑乎當今之人置而弗講久矣!先哲有言曰:「不明五運六氣,簡遍方書何濟。」如經文所載,尺寸反,左右交,指下稍爾不明,生死何從臆斷。
業已志醫,可不沉思力索乎?總其大綱,在五運之太過不及;而勝復所以生也。太過者其氣勝,勝而無制,則傷害甚矣。不及者其氣衰,衰而無復,則敗亂極矣。此勝復循環之道,出乎自然者也。故其在天則有五星運氣之應,在地則有萬物盛衰之應,在人則有臟腑疾病之應。
如木強勝土,則歲星明而鎮星暗,土母受侮,子必復之,故金行伐木以救困土,則太白增光,歲星反晦也。凡氣見於上,則災應於下,宿屬受傷,逆犯必甚,五運互為勝復,其氣皆然。在病如木勝肝強,必傷脾土,肝勝不已,燥必復之,而肝亦病矣;燥勝不已,火必復之,而肺亦病矣。此五臟互為盛衰,其氣亦皆然也。
夫天運之有太過不及,即人身之有虛實也。惟其有虛而後強者勝之,有勝而後承者復之。無衰則無勝矣,無勝則無復矣。無勝無復,其氣和平,焉得有病?恃強肆暴,元氣泄盡,焉得無虛?故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微則復微,勝甚則復甚。勝復之微甚,繇變化之盛衰。
故經之所載天時地化人事,至詳至備,蓋以明其理之有合也。即如周易三百八十四爻,乃開明易道之微妙而教人。因易以求理,因象以知變。故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此其大義,正與本經相同。夫天道玄微,本不易測。及其至也,聖人有所不知。故凡讀易者,當知易道有此變,不當曰變止於此也。
讀運氣者,當知天道有是應,不當曰應盡於是也。今姑舉其大略。或疫氣遍行,而一方皆病風溫。或清寒傷臟,則一時皆犯瀉利。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陰是陽,每從其類。或氣急咳嗽,一鄉並興。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時下多有中風。
或前此盛行痰火。諸如此者,以眾人而患同病,謂非運氣之使然歟!至其精微,則人多陰受,而識者為誰。夫人殊稟賦,令易寒暄,利害不侔,氣交使然。故凡以太陽之人,而遇流衍之氣,以太陰之人,而逢赫曦之紀,強者有制,弱者遇扶,氣得其平,何病之有!或以強陽遇火,則炎烈生矣。陰寒遇水,則冰霜至矣。
天有天符,歲有歲會,人得無人和乎!能先覺預防者,上智也。能因機辨理者,明醫也。既不能知而且云烏有者,下愚也。然運氣亦有不可泥者,如肝木素虛,脾氣太盛,而運值太角,肝氣稍實,脾氣方平。五臟類然。又內外兩因,隨時感觸,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時;不及之運,亦多有餘之患。
白話文:
運氣論
我曾研讀《內經》,尤其仔細研讀了《天元紀論》七篇,探究推演運氣的奧妙,卻發現其玄妙深奧,難以窺探,常常不得不放下書本,長嘆三聲。天地間的規律和變化之源,非要通曉《易經》、《洪範》、歷法、律令等學說,怎敢妄下斷言,信口開河呢?難怪當今之人早已不再重視研究它了!前賢曾說:「不明五運六氣,研讀遍所有醫書又有何用?」正如經文中所說,寸口脈診的陰陽虛實稍有不明,生死又怎能臆斷呢?
我既然立志從醫,豈可不深入思考,努力探求?總而言之,其核心在於五運的過度與不足;以及相生相克的循環之道。氣盛過度,則氣機亢盛,亢盛無制,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氣衰不足,則氣機衰弱,衰弱無復,則會導致極度的紊亂。這就是相生相克的循環之道,它源於自然。所以,在天則有五星運行的應驗,在地則有萬物盛衰的應驗,在人則有臟腑疾病的應驗。
例如木氣過盛克土,則歲星(木星)明亮而鎮星(土星)暗淡,土母受損,其子(金)必定會來救助,所以金行克木以拯救受損的土,則太白星(金星)增光,歲星反而暗淡。凡是氣象變化出現在天上,災禍就會應驗在地下,受損的臟器,逆犯則會更加嚴重,五運互相克制和相生,其氣機皆是如此。在疾病方面,例如木氣過盛,肝臟強盛,必定會損傷脾土;肝氣繼續旺盛,燥氣就會來制約它,而肝臟也會生病;燥氣繼續旺盛,火氣就會來制約它,而肺臟也會生病。這就是五臟互相盛衰,其氣機也都是如此。
天運的過度與不足,就如同人體的虛實一樣。只有先有虛弱,然後強盛之氣才能克制它;只有先有克制,然後才能被滋補。沒有衰弱就沒有強盛,沒有強盛就沒有滋補。沒有強盛也沒有滋補,氣機平和,哪裡會有疾病?恃強凌弱,元氣耗盡,哪裡能不虛弱?所以說,有強盛就會有滋補,沒有強盛就沒有滋補。強盛輕微則滋補輕微,強盛嚴重則滋補嚴重。強盛與滋補的輕重,取決於變化盛衰的程度。
所以,《內經》中所記載的天時、地氣、人事,都非常詳細周全,目的就是闡明其道理的契合。就像《周易》三百八十四卦,是闡明易道微妙之處來教導人們。從《易經》中探求道理,從卦象中認識變化。所以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就是其大義,正好與《內經》相符。天道玄妙,本就難以推測。即使到了極致,聖人也有所不知。所以,凡是研讀《易經》的人,應該知道易道有這樣的變化,而不應該認為變化只限於此。
研讀運氣的人,應該知道天道有這樣的應驗,而不應該認為應驗只限於此。現在我姑且概括其大要。有時疫氣流行,一方的人們都患風溫病;有時清寒損傷臟腑,則一時都患瀉痢;有時痘疹盛行,凶吉各不相同,期限也各有差異;有時疔瘡遍生,陰陽各異,各有其類;有時氣急咳嗽,一鄉的人們同時發病;有時筋骨疼痛,人們都痛苦不堪;有時當下很多人中風;有時先前流行痰火病症。諸如此類,許多人患同一種疾病,難道不是運氣使然嗎?至於其精微之處,則多數人難以領會,而真正明白的人又有誰呢?由於個人稟賦不同,對寒暑的耐受力不同,利害的感受也不同,氣機交感使然。所以,體質偏陽的人遇到溫熱之氣,體質偏陰的人遇到炎熱之氣,強者有制約,弱者有扶持,氣機平和,哪裡會有疾病呢!如果強陽遇火,則會更加炎熱;陰寒遇水,則會更加冰冷。
天有天象的徵兆,歲有歲時的運勢,人豈能沒有人與天相應的運氣呢!能夠預先覺察預防的人,是上智;能夠根據時機辨明道理的人,是明醫;既不能知道,還說根本沒有運氣的人,是下愚。然而,運氣也有不可一概而論之處,例如肝木素虛,脾氣太盛,而運氣值太角,肝氣稍實,脾氣則平和。五臟皆是如此。還有內外兩方面的因素,隨時感受外邪,即使是處於氣盛的運氣,也會有不足的時候;處於氣虛的運氣,也會有過剩的疾病。
如果執著不通,怎麼能減少不足而增加有餘呢?況且,歲時的氣候在天地間,也有反常的時候。所以,冬天會有不正常的溫暖,夏天會有不正常的寒冷,春天會有不正常的乾燥,秋天會有不正常的溫暖,犯了這些就會生病。又如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低洼的地方,春氣常在;高峻的地方,冬氣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況且,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暑各異;則各地不同,疾病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這些都是法度之外的道理。
如果不了解常變之道,盛衰之理,以及主客之間相互克制的地位,常常曲解經文而違背經意,只想用有限的年月日,去概括無窮的天道,隱微幽顯,實在不易看清,妄圖全部掌握,實在是太淺陋了。還有不明白氣化的人,像馬宗素之流,假借張仲景的名義,撰寫了《傷寒鈐法》等書,利用氣運的變遷來擬定主症的治療方法,拘泥不通,這是很大的錯誤。還有一些人固執己見,不相信運氣,這也是沒有深入思考的緣故。
所以,通曉運氣的人,一定要順應天道來觀察運氣,根據變化來探求氣機,正如杜預論歷法所說:「研究歷法的人,應該順應天道來求得符合,而不是為了符合而驗證天道。」明白了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論歷法。運氣之道,難道不是這樣嗎?如果只是混亂無章,執著於有或無,懷疑又相信,沒有統一的見解和圓通的應用,那就不足以與之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