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一 (4)
卷一 (4)
1. 運氣論
倘執而不通,能無損不足而益有餘乎!況歲氣之在天地,亦有反常之時。故冬有非時之溫,夏有非時之寒,春有非時之燥,秋有非時之暖,犯之者病。又如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卑下之地,春氣常存;高阜之境,冬氣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又況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別;則方土不同而病亦因之,此皆法外之道也。
若不知常變之道,盛衰之理,主客承製之位,每每鑿經文以害經意,徒欲以有限之年辰,概無窮之天道,隱微幽顯,誠非易見,管測求全,誠亦陋矣。復有不明氣化,如馬宗素之流,假仲景之名,而為《傷寒鈐法》等書,用氣運之更遷,擬主病之方治,拘滯不通,斯為大謬。又有偏執己見,不信運氣,蓋亦未精思耳。
是以通於運氣者,必當順天以察運,因變以求氣,如杜預之言歷曰:「治歷者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知乎此而後可以言歷。運氣之道,獨不然哉。若徒爾紛紜,執有執無,且疑且信,罕一成之見、圓機之用者,未足與議也。
白話文:
運氣論
如果執著於一種觀點而不通達變通,怎麼可能沒有損失和不足,反而有所剩餘呢?況且天地間的歲時氣候,也會有反常的時候。所以冬天會有不合時宜的溫暖,夏天會有不合時宜的寒冷,春天會有不合時宜的乾燥,秋天會有不合時宜的溫暖,犯了這些就會生病。又比如說,春氣向西運行,秋氣向東運行,夏氣向北運行,冬氣向南運行;低窪的地方,春氣經常存在;高地,冬氣經常存在;西北地區天不足,風多;東南地區地不滿,濕氣重。再者,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暑各異;那麼各地區不同,疾病也因此而有所差異,這些都是法理之外的特殊情況。
如果不知道氣候常變之道,盛衰之理,主客之間相互影響的規律,常常曲解經文而違背經文的本意,只想用有限的年月日時,來概括無窮無盡的天道,隱晦玄妙,幽深顯著,實在不容易理解,妄圖全面掌握和推測,實在是太淺陋了。更有一些人不懂得氣化的道理,像馬宗素之流,假借張仲景的名義,寫了《傷寒鈐法》等書,用氣運的更替來推測疾病的治療方法,拘泥不通,這是很大的錯誤。還有一些人固執己見,不信運氣,這也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思考。
所以,通曉運氣的人,一定要順應天道來觀察運氣變化,根據變化來探求氣候的規律,正如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中所說:「研究曆法的人應該順應天道來求得符合,而不是為了符合而驗證天道。」明白了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論曆法。運氣之道,難道不是這樣嗎?如果只是紛紛擾擾,執著於有或執著於無,又懷疑又相信,很少有一貫的見解和靈活應用的方法,那就沒資格討論這個問題了。
2. 太素脈論
嘗讀太素脈而知其偽也。夫脈法創自軒岐,用以測病情,決死生而已,安得徵休徵咎,比於師巫,甚矣楊上善之好誕也。每求其故而不得。後見華佗擬病人於十年之後,以為病去亦十年死。病存亦十年死,病不能為人死生,因勸其人勿治。佗固漢之異人也。此以脈論耶,抑以脈中之數論耶?意此病所患既深,雖藥無效,又非急證,可以遷延,計其短期,至久乃驗,即如《內經》所云,某病某日篤,某日死者是也。但佗決之於十年之前,故後人遂吒為神,反至略病而重數。
上善特有小慧,見佗之行事,托之太素,陰祖其意而暢其說。學者喜其新奇,互相附和,妄謂塵埃識天子,場屋決元魁。好事之流更從而和之,欺世盜名,所從來久矣。就中亦有可錄之句。如曰:「脈形圓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
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此謂清中之濁,外富貴而內貧賤。質濁脈清,此謂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若清不甚清濁不甚濁,其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喪也。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予嘗以此驗人,百不失一。
然考其底蘊,總不出乎風鑑,使風鑑精則太素無漏義矣。至其甚者,索隱行怪,無所不至,並且詆呵正業,以為不能窮造化之巧,操先知之術。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其太素脈之謂夫!或曰。
上善不足論,而佗亦有遺義耶?夫佗之技甚精,而其說又安能無弊乎?天下而盡守佗之說也,則將使病淺者日深,病深者日殆,視岐黃為贅疣,而藥餌可盡廢,臨病不治,但委於命,弛慎疾之心,趨夭枉之路,豈不哀乎!故以病之不可治而勉求治,未必無稍延之歲月;以病之或可治而不求治,勢將有坐失之機宜;須善通佗之意而一笑上善之術,斯得之矣。
白話文:
太素脈論
我曾經研讀過《太素脈論》,發現其中有很多虛妄之處。脈法最初是由軒轅黃帝和岐伯創立的,是用來測量病情、判斷生死而已,怎麼能推測吉凶禍福,像巫師一樣呢?楊上善過於誇大其詞,真是荒謬至極!我曾多次探究其道理卻不得其解。
後來我看到華佗根據病人的情況,預測病人十年後,無論疾病是否痊癒,都會死亡。他認為疾病本身並不能決定人的生死,所以勸病人不要治療。華佗確實是漢代一位奇人。這是單純依靠脈象判斷,還是根據脈象中的數理推算呢?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疾病已經深入骨髓,即使用藥也無效,又非急症,可以拖延時間,估算其存活時間,最終驗證其預測,就像《內經》中所說的那樣,某種疾病在某一天加重,在某一天死亡。但華佗卻在十年之前就做出判斷,所以後人把他奉為神明,反而輕微的疾病也會被誇大其嚴重程度。
楊上善有點小聰明,看到華佗的做法,便借用《太素脈論》的框架,暗中吸收華佗的觀點,並加以宣揚。學習者喜歡其新奇之處,互相附和,妄自尊大,如同塵埃妄想認識天子,鄉試考場妄想奪得狀元一樣。一些好事之徒更是隨聲附和,欺世盜名,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記下的地方,例如:「脈象圓潤光滑,脈搏有力清晰,稱為清;脈象散亂粗糙,脈搏模糊不清,稱為濁。體質清澈,脈象清澈,則富有貴顯,多喜事;體質濁滯,脈象濁滯,則貧賤多憂;體質清澈,脈象濁滯,這是清中之濁,外表富有貴顯,內心貧賤;體質濁滯,脈象清澈,這是濁中之清,外表貧賤,內心富有貴顯;如果清濁都不明顯,則得失各半,沒有大的損益。富有長壽,脈象清澈而有力;貧賤早夭,脈象濁滯而微弱;脈象清澈而微弱,則富有而早夭;脈象濁滯而有力,則貧賤而長壽。」我曾經用這個方法驗證過很多人,百試不爽。
然而,仔細推敲其根本,都脫不了風水相術的範疇,如果風水相術精準,那麼《太素脈論》也就沒有漏洞了。那些過於誇張的人,則探尋隱晦之事,做出怪異的行為,無所不用其極,而且詆毀正統醫學,認為正統醫學無法探究造化的奧妙,掌握預知未來的技巧。孔子說:「攻擊偏門邪說,那就是害人了。」這不正說的是《太素脈論》嗎?
有人說,楊上善不足掛齒,但華佗也有不足之處嗎?華佗的醫術非常精湛,但他的理論又怎麼能沒有缺點呢?如果天下人都遵循華佗的理論,那麼輕症就會加重,重症則會危及生命,將會把岐黃之術視為贅疣,藥物可以全部廢棄,臨病不治,只聽天由命,放棄謹慎求醫之心,走向早夭枉死的道路,豈不悲哀!所以,對於不可治癒的疾病,努力治療,也許可以稍微延長壽命;對於可以治癒的疾病而不治療,勢必會錯失良機;我們應該正確理解華佗的意圖,並一笑置之楊上善的理論,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