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望診

《靈樞》論從色觀向。凡邪隨色見,各有所向,而尖銳之處,即其乘虛所進之方。故上銳者,以首面正氣之空虛,而邪則乘之上向也。下銳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

五臟五色。皆見於面;相應於脈,寸尺是踐。

《難經·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脈當弦急。如色見赤,浮大而散。色黃緩大。色白之徵,浮澀而短。其色黑者,沉濡而滑。

《十三難》曰:「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澀而滑。」此言見其色而知其脈也。臟位於內,色見於面,脈見於寸口尺內。夫醫者之言診視也,視者視其色,診者診其脈,二者當參相應。

色青浮澀,或大而緩,名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名為相生。

青者,肝色也。浮澀而短者,肺之脈也。大而緩者,脾之脈也。浮大而散者,心之脈也。小而滑者,腎之脈也。假令肝之色而得肺之脈,脈勝色矣;得脾之脈,色勝脈矣;得心之脈,色生脈矣;得腎之脈,脈生色矣。一臟之色,其相勝相生,有如是夫余仿此。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內為臟,外為腑,以沉浮別之。然在色上看,非心領不能得。

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浮則病淺,沉則病深。澤則成全,夭則敗亡。散解者新近,摶聚者久遠。上則在上,下則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

色明不顯,沉夭為甚;若無沉夭,其病不甚。

明澤不粗顯而但見沉夭,病必甚也。若無沉夭,雖不明澤,病亦不甚。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則為寒,黃則為膏,潤則為膿,赤甚為血。

此以五色合病也。然《靈樞·五色篇》曰:「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蓋言駒為小馬奔逸不定,其色散無定所,氣雖聚而痛未成形。故凡診視者,病之淺深或殊,則色之聚散靡定,萬不可輕視妄言也。

白話文:

望診

觀察病人的面色可以判斷病情。《靈樞》記載,邪氣入侵人體的部位,會在體表顏色上有所體現,顏色尖銳的地方就是邪氣入侵之處。例如,面色上部顏色尖銳,說明邪氣從頭面部正氣虛弱的地方入侵;下部顏色尖銳也是同樣道理。邪氣入侵的部位無論在身體的左側還是右側,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五臟的顏色都會反映在臉上,並且與脈象相呼應,寸關尺三部脈象可互相印證。

《難經》也提到,面色與脈象應當相互參照。五臟的顏色都反映在臉上,也應與寸口脈(寸、關、尺三部)相應。

例如,面色青,脈象應當弦而急;面色赤,脈象應當浮大而散;面色黃,脈象應當緩而大;面色白,脈象應當浮澀而短;面色黑,脈象應當沉澀而滑。

通過觀察面色就能夠知道脈象的情況。臟腑在體內,顏色反映在臉上,脈象反映在寸口脈上。醫生診斷疾病,要觀察面色,診斷脈象,二者必須相互印證。

面色青,脈象浮澀或大而緩,稱為脈勝於色;脈象浮大而散或小而滑,稱為色勝於脈。

青色是肝的顏色。浮澀而短的脈象是肺的脈象;大而緩的脈象是脾的脈象;浮大而散的脈象是心的脈象;小而滑的脈象是腎的脈象。例如,肝的顏色而出現肺的脈象,則是脈象勝於顏色;出現脾的脈象,則是顏色勝於脈象;出現心的脈象,則是顏色與脈象相生;出現腎的脈象,則是脈象勝於顏色。其他臟腑的顏色與脈象的關係,也以此類推。

面色沉濁表示病情在內臟,面色浮澤表示病情在外表。

內臟與腑臟,可用面色沉浮來區分。但是,觀察面色,必須用心領會才能真正掌握。

觀察面色浮沉,可以知道病情淺深;觀察面色潤澤或枯萎,可以知道病情好轉或惡化;觀察面色散漫或凝聚,可以知道病程長短;觀察面色所在部位,可以知道病灶所在。面色浮則病淺,沉則病深;潤澤則病情好轉,枯萎則病情惡化;散漫者病情新近,凝聚者病情久遠;面色在上則病在上,在下則病在下。所有這些都是通過面色來判斷病情。

面色明亮不顯,且呈現枯萎狀態,病情必定嚴重;如果沒有枯萎狀態,病情就不會很嚴重。

面色明亮潤澤但不粗顯,但卻呈現枯萎狀態,病情必定嚴重;如果沒有枯萎狀態,即使面色不明亮潤澤,病情也不會很嚴重。

黃赤色代表風邪,青黑色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邪,黃色代表痰飲,潤澤代表膿液,赤色嚴重則代表血症。

這是根據五色來判斷疾病的方法。但是,《靈樞·五色篇》說:「面色散漫如小馬奔馳,沒有凝聚在一起,則病情散漫而氣痛,病氣還沒有完全成形。」意思是說,顏色散漫不定,雖然氣已經聚集,但是疼痛還沒有成形。所以,診斷時,病情淺深各有不同,面色聚散也不一定,絕對不能輕視而妄下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