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虛脈(陰)

體象,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虛之為義,中空不足之象,專以軟而無力得名者也。

主病,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虛者,心虧驚悸。虛在左關,血不營筋。左尺得虛,腰膝痿痹。右寸虛者,自汗喘促。虛在右關,脾寒食滯。右尺得虛,寒證蜂起。

《脈經》曰:「血虛脈虛。」而獨不言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若夫肺脈見之,又主氣怯者,肺與乾天合德,不浮而沉,氣分欲竭之兆也。血少則不足以濟心主高拱之權,而動見章皇。肝為血海而主筋,虛則筋失其養。

腰者,腎之府也;膝者,骨之屈申開闔處也;虛則不為我用。陽氣虛則不能衛外而自汗;真氣虛而喘促者,蓋由機緘不相接續。食滯者脾胃虛寒,乾健坤順,兩失其職。真火衰而諸證畢集,非轉陽和之令,事何克濟乎!

虛脈又主傷暑者,蓋暑為陽邪,其勢足以爍石流金,干於脾則吐利,干於心則煩心,並於上則頭重,並於下則便秘;其見於脈也,不洪數而反見虛者,因暑性炎熱,使人表氣易泄,故脈必虛耳。

按《脈經》曰:「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為合義。雖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然空,則浮字之義已包含矣。崔紫虛以為形大力薄,其虛可知,但欠遲字之義耳。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浮脈而非虛脈矣。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為柳絮,散漫而遲。

」滑伯仁曰:「散大而軟。」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虛脈矣。夫虛脈按之雖軟,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濡者,虛則遲大而無力,濡則細小而無力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重按而仍見也。夫虛脈兼遲,遲為寒象,大凡證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

故虛脈行於指下,則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數,重按之而豁然如無,此名內真寒而外假熱,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治以內真熱而外假寒之劑也。

白話文:

虛脈(陰)

脈象虛弱,按之感覺空虛,脈搏浮大、遲緩、柔軟;深入按壓,幾乎感覺不到脈搏。

虛脈指的是脈象空虛不足,以柔軟無力為主要特徵。

虛脈的主症是血虛,也主傷暑。左寸脈虛,表示心氣不足,容易心悸;左關脈虛,表示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左尺脈虛,表示腰膝痿痹(腰腿酸軟無力)。右寸脈虛,表示自汗喘促;右關脈虛,表示脾寒食滯(脾胃虛寒,飲食停滯);右尺脈虛,表示寒證加重。

《脈經》說:「血虛則脈虛。」為什麼不說氣虛呢?因為氣屬陽,主要在脈搏的浮面;血屬陰,主要在脈搏的沉面。現在脈搏的浮面大而沉面空虛,所以主要表現為血虛。但是,如果肺脈出現虛象,則也表示氣虛,因為肺與天相應,肺氣虛弱時,脈象不浮反而沉,是氣分將竭的徵兆。血液不足,則無法供給心臟充足的血液,導致心跳紊亂;肝臟是血液的貯藏場所,也是筋脈的統治者,虛則筋脈失養。

腰是腎臟的府藏,膝蓋是骨骼屈伸開合的地方;虛弱則無法正常活動。陽氣虛弱則不能抵禦外邪而自汗;真氣虛弱則喘促,是因為臟腑氣機不相連貫。飲食停滯是因為脾胃虛寒,脾胃運化失職。真火衰弱則各種病症都出現,如果不溫補陽氣,疾病就難以痊癒。

虛脈也主傷暑,因為暑邪屬陽邪,威力強大,能傷及脾胃(導致嘔吐腹瀉),傷及心臟(導致煩躁不安),暑邪在上則頭重,暑邪在下則便秘;但脈象卻不是洪數,反而虛弱,這是因為暑邪炎熱,使人體表之氣容易泄露,所以脈象必然虛弱。

《脈經》說:「脈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這句話最符合虛脈的意義。雖然沒有提到「浮」字,但「按之豁豁然空」已經包含了浮脈的意義。崔紫虛認為脈象有力但薄弱,就知道是虛脈,只是少了「遲」字的描述。偽訣說:「尋之不足,舉之有餘。」這是浮脈而不是虛脈。浮脈以有力為特徵,虛脈以無力為特徵,「有餘」二字怎麼可以用在虛脈上呢?楊仁齋說:「狀如柳絮,散漫而遲。」滑伯仁說:「散大而軟。」這兩位醫家的描述都是散脈,而不是虛脈。虛脈按之雖軟,但仍然可以感覺到;散脈按之則完全感覺不到。虛脈與濡脈的不同之處在於,虛脈遲大而無力,濡脈細小而無力;虛脈與芤脈的不同之處在於,虛脈越按越軟,芤脈重按仍然可以感覺到。虛脈兼見遲脈,遲脈是寒象,一般虛極的證候必定伴有寒邪,這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遇到虛脈,應從益火溫陽入手,以消除陰寒。如果脈象浮取時大而數,重按時卻豁然如無,這是內寒外熱的表現,古人常用附子理中湯等溫陽藥治療,而對於內熱外寒的證候,則需用寒涼藥治療。

2. 實脈(陽)

體象,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實為邪盛有餘之象,既大而且兼長,既長大而且有力,既長大有力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

主病,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實者,舌強氣壅,口瘡咽痛。實在左關,肝火脅痛。左尺得實,便秘腹疼。右寸實者,嘔逆咽痛,喘嗽氣壅。實在右關,伏陽蒸內,中滿氣滯。右尺得實,臍痛便難,相火亢逆。

脈實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故《脈經》云:「血實脈實。」又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是測之,皆主實熱。其所主病,大約與數脈相類,而實則過之,以其蘊蓄之深也。

按《素問·大奇論》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如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肺之雍喘而兩胠滿之類。皆實脈也。實主邪氣有餘,易於體象,所以叔和有「尺實則小便難」之說。乃偽訣謬以尺實為「小便不禁」,何適相反。

又妄謂「如繩應指來」,則是緊脈之形,而非實脈之象矣。夫緊脈之與實脈,雖相類而實相懸。但緊脈弦急如切繩,而左右彈人手;實脈則且大且長,三候皆有力也。緊脈者,熱為寒束,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實脈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以證合之,以理察之,便昭昭於心目之間。

又按張潔古惑於偽訣實主虛寒之說,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為訓。或實脈而兼緊者,庶乎相當;苟非緊象,而大溫之劑施於大熱之人,其不立斃者幾希!以潔古之智,當必是兼緊之治法無疑耳。夫陰陽對偶,不可稍偏。陽氣過旺,不戢有自焚之虞。今世宗丹溪者,以為陽常有餘,喜用寒涼,乃致殺人如麻,恬不之怪。

又有有激之論,為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三吳兩浙,翕然成風,以姜附為茶飯,其流毒更不可言。執一舍一,禍害相尋,可勝嘆哉!

白話文:

實脈(陽)

脈象表現為有力、粗大且堅實,按壓時感覺充實有力,三部(寸、關、尺)皆如此。

實脈代表邪氣盛、體內有餘之象。脈象既粗大又長,且有力,三部皆如此,則說明陽氣充盛。

主要病症為血實、脈實、火熱壅滯。左寸脈實,則舌強氣壅,口瘡咽痛;左關脈實,則肝火脅痛;左尺脈實,則便秘腹痛。右寸脈實,則嘔逆咽痛,喘嗽氣壅;右關脈實,則陽氣鬱滯於內,腹部脹滿氣滯;右尺脈實,則臍腹疼痛,排便困難,相火亢盛。

脈實必伴隨有大量的邪氣、熱邪、積聚或腫塊。《脈經》說:「血實脈實。」又說:「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此可知,實脈大多屬於實熱證。其所主之病症,大致與數脈相似,但實脈的病情更嚴重,因為其邪氣蘊蓄更深。

《素問·大奇論》說:「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例如肝臟腫大導致兩脅滿悶,臥下時驚恐不安,小便不利;腎臟腫大導致下腹部至小腹脹滿,脛部腫脹,大腿粗大跛腳,容易半身不遂;肺臟腫大導致喘息且兩脅滿悶等,這些都是實脈的表現。實脈主邪氣有餘,容易從脈象上觀察到,所以有「尺實則小便難」的說法。但某些錯誤的醫訣卻將尺脈實誤認為「小便不禁」,正好相反。

又有人錯誤地認為「如繩應指來」是實脈的表現,這其實是緊脈的表現,而非實脈。緊脈與實脈雖然相似,但實質上完全不同。緊脈弦急如繩索,左右彈動按壓的手指;實脈則粗大強有力,三部皆有力。緊脈是寒邪束縛陽氣所致,因此脈象繃緊而不舒緩;實脈是邪氣或火熱迫使脈象堅實而充滿,而不柔和。通過辨證論治,就能清楚地分辨。

張潔古誤信錯誤的醫訣,認為實脈主虛寒,而使用溫熱藥物治療,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實脈兼見緊脈,則溫熱治療或許適當;如果沒有緊脈的表現,而使用溫熱藥物治療實熱證患者,則極易危及生命。以張潔古的智慧,他所用的溫熱療法應該是在實脈兼見緊脈的情況下使用的。陰陽對應,不可偏廢。陽氣過盛而不加以控制,則有自焚的危險。當今一些盲目崇尚丹溪心法的人,認為陽氣常有餘,喜歡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大量傷亡,卻毫不在意。

一些激進的論述,沿襲劉完素、朱丹溪的理論,導致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精華無法發揚光大,長江中下游地區普遍流行用溫熱藥物治療,其危害難以言喻。執著於一種理論而摒棄其他,禍害層出不窮,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