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三 (8)
卷三 (8)
1. 長脈(陽)
體象,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
主病,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長者,君火為病。長在左關,木實之殃。左尺見長,奔豚沖競。右寸長者,滿逆為定。長在右關,土鬱脹悶。右尺見長,相火專冷。
長脈與數脈、實脈皆相類。而長脈應肝,肝屬木而生火,如上諸證,莫非東方熾甚,助南離之焰,為中州之仇,須以平木為急耳。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長脈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凡實、牢、弦、緊四脈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也。
白話文:
長脈(陽)
脈象細長,脈體綿延,起止分明,直上直下,像沿着長竿一樣。起止一致,往來端正。
長脈主要反映身體氣血有餘,氣逆火盛的病症。左寸脈長,代表君火(心火)病變;左關脈長,代表肝木實證;左尺脈長,代表氣血衝逆;右寸脈長,代表氣機逆亂;右關脈長,代表脾土鬱結,胸悶脹滿;右尺脈長,代表命門火衰。
長脈與數脈、實脈類似,但長脈主要與肝臟相關。肝屬木,木生火,上述這些病症,都是東方之氣過盛,助長南方之火,傷害中焦脾胃,因此應當著重調理肝木。
《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肝脈來時軟弱而微微顫動,像輕輕提起長竿的末端一樣,這表示肝氣平和;肝脈來時充實而滑利,像沿着長竿一樣,這表示肝臟有病。」所以,脈象長而柔和,符合春天生長的氣機,是身體強健的徵兆;脈象長而堅硬,則屬於火盛的表現,預示疾病。長脈在時間上對應春天,在八卦上對應震卦,在人體臟腑上對應肝臟。肝臟主導春季的生長,天地之氣於此時舒展。
《素問·脈要精微論》記載:「脈象長則氣血調和。」李月池說:「心脈長者,精神旺盛,氣力充沛;腎脈長者,生命力強盛。」這些都是指正常的脈象。而上文中提到的病理脈象,都是指病態的長脈。古人過於強調脈象在原本位置的長度來定義長脈,經過長時間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寸脈過長則為溢脈,寸脈過短則為關脈;關脈過長則為寸脈,關脈過短則為尺脈;尺脈過長則為關脈,尺脈過短則為覆脈。由此可見,脈象單純長於原本位置的說法是不合理的。
長脈之所以被稱為長脈,是因為它像長竿一樣,直上直下,首尾相應,不像其他脈象那樣參差不齊。實脈、牢脈、弦脈、緊脈都可能伴隨著長脈,所以古人認為長脈主有餘之疾,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2. 短脈(陰)
體象,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
主病,短主不及,為氣虛證。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關,肝氣有傷。左尺得短,少腹必疼。右寸短者,肺虛頭痛。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右尺得短,真火不隆。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藏,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素問·玉機真藏論》謂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
按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偽訣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據其說則斷絕不通矣。夫脈以貫通為義,若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豈有一見短脈,遂致危亡之理乎。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云「短脈只當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同父之說,極為有見。
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目貫通者也。叔和云:「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亦非短脈之合論也。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即為病脈也。
凡得短脈,必主氣血虛損,偽訣指為氣壅者何也?潔古至欲以巴豆神藥治之,良不可解。
白話文:
短脈(陰)
觀察病人體態,脈象短、澀、小,脈搏兩端都向下陷,中間卻鼓起,不能充滿整個脈搏部位。
短脈的形狀特徵是兩端下沉,中間卻獨自浮起。
短脈的主要病因是氣血不足,屬於氣虛的症狀。左寸脈短,表示心神不安;左關脈短,表示肝氣受損;左尺脈短,則小腹部必疼痛;右寸脈短,表示肺氣虛弱而頭痛;右關脈短,則膈肌部位受損;右尺脈短,則真火不足。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短則氣病。」因為氣屬陽,主導著人體的充沛之氣,如果單獨出現短脈,就是氣衰的明確徵兆。然而,肺臟是主氣的臟器,卻也與短脈相對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素問‧玉機真藏論》認為肺臟的正常脈象是平和、輕柔的,像落下的榆莢一樣。所以短脈中也有平和緩慢的現象,氣還是調和的。但如果短脈同時沉而澀,還能說氣沒有病嗎?
一息不順暢,機體功能就會受阻;一點氣息都不連續,就會造成身體機能的嚴重損害。一些古籍認為短脈是中間有脈搏,兩頭沒有,屬於氣血不足。根據這種說法,脈絡就完全斷絕不通了。脈象的意義在於貫通,如果上面不貫通,就是陽氣絕;下面不貫通,就是陰氣絕;這兩種情況都是必死的脈象。難道一看到短脈就一定是危及生命的徵兆嗎?戴同父也意識到這一點,他說:「短脈只應該出現在寸口脈和尺脈,如果在關脈出現短脈,就是寸口脈不通,尺脈也不通,這是陰陽俱絕的脈象,必然死亡。」戴同父的說法很有見地。
然而,尺脈和寸脈變短,依然會歸於陰陽俱絕。卻不知短脈並不是兩頭都斷絕,只是兩端下陷,中間卻鼓起浮現,整體來說還是貫通的。醫家叔和說:「脈搏碰到指頭就回縮,不能充滿整個脈搏部位。」這也不是對短脈的全面論述。李時珍說:「長脈屬於肝,宜於春天;短脈屬於肺,宜於秋天。但是診斷肺肝,長短脈象自然會顯現。」因此可知,如果不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部位出現,就是病理性的脈象。
凡是出現短脈,都表示氣血虛損,而有些古籍認為是氣機阻滯,這又是為什麼呢?甚至有些醫家想要用巴豆等峻猛藥物治療,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