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洪脈(陽)

體象,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洪脈,即大脈也。如洪水之洪,喻其盛滿之象也。

主病,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者,心煩舌破。洪在左關,肝脈太過。左尺得洪,水枯便難。右寸洪者,胸滿氣逆。洪在右關,脾土脹熱。右尺得洪,龍火燔灼。

按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得氣之先,故應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鉤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鉤即是洪,名異實同。《素問·玉機真藏論》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

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玉機真藏論》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若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

」可見形證不與脈相合者,均非吉兆。

白話文:

洪脈(陽)

洪脈非常大,像洪水一樣,脈象來勢洶湧,去勢衰弱,充滿整個指腹。

洪脈,就是很大的脈象。如同洪水之洪,比喻脈象的盛滿之狀。

洪脈主要反映的是體內氣盛滿、氣機壅滯、陽氣亢盛的病理狀態。左寸脈洪大,表示心煩口瘡;左關脈洪大,表示肝氣太盛;左尺脈洪大,表示體內津液不足,排便困難;右寸脈洪大,表示胸悶氣逆;右關脈洪大,表示脾胃脹滿積熱;右尺脈洪大,表示體內熱邪熾盛。

洪脈在八卦中屬離卦,在時間上屬夏季,在臟腑上屬心臟。夏季是炎熱的季節,天地之氣充沛舒暢,脈象最先反應這種充沛的氣機,所以呈現洪脈。洪,就是大,用水的形象來比喻;也有人用鉤來比喻,用樹木的形象來比喻。夏季樹木枝繁葉茂,枝葉重垂,形狀像鉤子,所以用鉤來比喻洪脈。鉤和洪,名稱不同,實質相同。《素問·玉機真藏論》中將洪脈描述為來盛去衰,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總的來說,洪脈只是脈象的根部寬大,卻不是堅硬的。如果脈象又大又硬,那就是實脈,而不是洪脈。《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大則病進」,這是因為氣機充盛擴張的緣故。《玉機真藏論》中記載:「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說:「夏脈,屬心臟,南方屬火,萬物因此而盛長,其氣來勢洶湧,去勢衰弱,所以稱為鉤。反之則為病。」黃帝問:「如何反之?」岐伯說:「其氣來盛去也盛,這是太過,病在體表;其氣來不盛去卻盛,這是不及,病在內臟。太過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像浸淫一樣;不及會導致心煩,咳唾,以及氣泄。」 叔和說:「夏季的脈象洪大而散漫,稱為平脈。如果相反,出現沉、濡、滑的脈象,這是腎氣勝過心氣,水剋火,為邪氣入侵,病情危重,難以治愈。如果脈象洪大而緩慢,這是脾氣勝過心氣,為實邪,雖然有病,但能自愈。如果脈象弦細而長,這是肝氣勝過心氣,為虛邪,雖然有病,但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浮澀而短,這是肺氣勝過心氣,為微邪,雖然有病,但很快就會痊癒。凡是失血、腹瀉、久咳、久病的人,都忌諱出現洪脈。」《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形體消瘦,脈象洪大,氣息喘促的人,會死亡。」這說明形體症狀與脈象不相符,都不是好兆頭。

2. 微脈(陰)

體象,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微之為言,近於無也。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蠶絲。」狀其細而難見也。古人「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字,真為微脈傳神。

主病,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虛憂惕。微在左關,寒攣氣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寸微者,中寒少氣。微在右關,胃寒氣脹。右尺得微,陽衰寒極。

按算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由是推之,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方始名微,則微之渺小難見可知。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

雖其證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時珍云:「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難可回春。而偽訣所云:「漩之敗血小腸虛。」何以置之微脈乎?若不兼他象,雖微而來去未亂,猶可圖存於百一。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正氣將次絕滅,草木之味難藉以支持耳。

在傷寒證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府,才見脈微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蓋脈微惡寒,正陽氣衰微所至。詩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在天象之陽且不可微,然則人身之陽顧可微哉!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入,其人頃刻云亡。故仲景以為卒病,而用辛熱以回一線真陽於重泉之下也。

卒中寒者,陽微陰盛,最為危急。

《素問·調經論篇》曰:「陰盛生內寒。」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則溫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夫既言陰盛生內寒矣,又言故中寒者,豈非內寒先生,外寒內中之耶!經既言血脈不通矣,又言其脈盛大以澀者,豈非以外寒中,故脈盛大,血脈閉,故脈澀耶!此中深有所疑,請申明之。

一者,人身衛外之陽最固,太陽衛身之背,陽明衛身之前,少陽衛身之兩側,今不由三陽而直中少陰,豈真從天而下?蓋厥氣上逆,積於胸中,則胃寒;胃寒則口食寒物,鼻吸寒氣,皆得入胃。腎者,胃之關也,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臟,故曰中寒也。此經隱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脈盛大以澀,雖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脈必微。

蓋經統言傷寒、中寒之脈,故曰盛大以澀。仲景以傷寒為熱病,中寒為寒病,分別言之。傷寒之脈,大都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陽病而見陰脈且主死,況陰病卒病,必無反見陽脈盛大之脈。若只盛大以澀,二陽一陰,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經所隱而難窺者也。

白話文:

微脈(陰)

人體氣息微弱,脈象極細且柔軟,似有似無,快要消失卻又未完全消失。

“微”的意思,接近於無。張仲景說:“像羹湯表面的油脂一樣”,形容脈象柔軟無力。“像蠶絲一樣”,形容脈象細小難見。古人“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字,精準地描述了微脈的特性。

微弱的脈象反映氣血極度衰敗。左寸脈微弱,表示心氣虛弱,憂慮不安;左關脈微弱,表示寒邪入侵,氣血不足,肢體拘攣;左尺脈微弱,表示骨髓精氣耗竭。右寸脈微弱,表示腹部寒冷,氣息不足;右關脈微弱,表示胃寒氣脹;右尺脈微弱,表示陽氣衰敗,寒邪極盛。

按脈法,十個“微”為一“忽”,十個“忽”為一“絲”,十個“絲”為一“毫”,十個“毫”為一“釐”。由此推算,一“釐”再細分萬分之一,才稱為“微”,可見微脈之細小難見。世人多未能理解微脈的意義,常常將“微”、“細”二字混用,這是非常不嚴謹的。輕輕按脈如同沒有脈象,說明陽氣衰弱;重按脈象將要消失,說明陰氣耗竭。而細脈則稍微粗一些,明顯易見,與微脈模糊難見不同。

雖然它們所患疾病大致相同,但脈象形態卻不可混淆。李時珍說:“微脈主治久病虛弱、血氣不足的疾病,陽氣微弱則惡寒,陰氣微弱則發熱。”若不積極溫補,很難恢復健康。某些偽造的醫方說“漩之敗血小腸虛”,為何將此歸於微脈呢?如果沒有其他異常症狀,即使脈象微弱,但脈象來去規律,尚有一線生機。若是突然發病出現微脈,尚有生存的可能,因為邪氣尚未深入;若是久病出現微脈,則多半難以挽回,因為正氣將要耗盡,即使服用補藥也難以支持生命。

在傷寒病症中,只有少陰經才會有微脈,其他經脈則不會。太陽膀胱經是少陰經的腑臟,一旦出現脈微惡寒,張仲景早就從少陰經入手治療,使用附子、乾薑等溫熱藥物。因為脈微惡寒,正是陽氣衰微所致。詩云:“月亮黯淡,太陽微弱;如今百姓,痛苦哀傷。”天象的陽氣尚且不能微弱,那麼人體的陽氣又怎能微弱呢!腎臟陰盛陽衰,寒邪從內生,外寒又乘虛而入,病人很快就會死亡。所以張仲景認為是突然發病,使用辛熱藥物來回補那一線真陽。

突然中寒,陽氣微弱陰氣盛,是最為危急的。

《素問·調經論篇》說:“陰盛則生內寒。”由於厥氣上逆,寒氣積聚於胸中不能排出,溫氣散失,寒氣獨留,導致血液凝滯,脈絡不通,所以脈象雖然盛大卻澀滯,這是中寒的表現。既說陰盛生內寒,又說中寒,難道不是內寒先起,外寒加重嗎?既說血脈不通,又說脈象盛大而澀,難道不是外寒入侵,所以脈象盛大,血液閉阻,脈象澀滯嗎?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其一,人體衛外之陽最為堅固,太陽經衛護背部,陽明經衛護前面,少陽經衛護兩側,現在卻不從三陽經而直接侵犯少陰經,難道真是從天上降下嗎?應該是厥氣上逆,積聚在胸中,導致胃寒;胃寒則會吃冷的食物,吸入冷空氣,都進入胃中。腎是胃的關口,外寒從關口直入少陰腎臟,所以叫做中寒。這是經文中隱晦未明言的。其二,脈象盛大而澀,雖然說是中寒,但還不是突然發病,突然發病的中寒,脈象必然微弱。

經文中總體論述傷寒、中寒的脈象,所以說盛大而澀。張仲景將傷寒視為熱病,中寒視為寒病,分別論述。傷寒的脈象,大多以脈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陽病而見陰脈往往主死,況且陰病突然發病,更不可能出現陽脈盛大的脈象。如果只是盛大而澀,二陽一陰,又何來緊急之狀呢!這也是經文中隱晦難以窺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