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伏脈(陰)

體象,伏為隱伏,更下於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伏之為義,隱伏而不見之謂也。浮中二候,絕無影響;雖至沉候,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見耳。

主病,伏脈為陰,受病入深。左寸伏者,血鬱之愆。伏在左關,肝血在腹。左尺得伏,疝瘕可驗。右寸伏者,氣鬱之殃。伏在右關,寒凝水穀。右尺得伏,少火消亡。

其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地,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籓垣也。諸證莫非氣血結滯,惟右關、右尺責其無火。蓋火性炎上,推筋至骨而形始見,積衰可知。更須以有力無力細為分辨,則伏中之虛實燎然矣。

按《傷寒論》中以一手脈伏為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也。火邪內郁,不得發越,乃陽極似陰。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必先六合陰晦一回,雨後庶物咸蘇也。又有陰證傷寒,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冒寒邪,陰氣壯盛,陽氣衰微,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薑、附及灸關元,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則必死無疑。

劉玄賓云:「伏脈不可發汗。」為其非表脈也,亦為其將自有汗也。乃偽訣云:「徐徐發汗。」而潔古欲以附子細辛麻黃湯發之,皆非伏脈所宜也。偽訣論形象則妄曰「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是於中候見形矣,於伏之名義何居乎?

白話文:

伏脈(陰)

脈象隱伏於沉脈之下,必須仔細探查,深入到筋骨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所謂伏脈,就是隱伏不見的脈象。即使在浮脈和中脈都找不到,即便在沉脈也難以察覺,必須用力探至筋骨才能感受到。

伏脈屬陰,表示病情深入臟腑。左寸脈伏,代表血瘀;伏在左關,則肝血瘀滯於腹部;左尺脈伏,則疝氣、腹部腫塊可驗證。右寸脈伏,代表氣鬱;伏在右關,則寒邪凝滯水穀;右尺脈伏,則少火衰竭。

伏脈所主之病多位於臟腑深處,非淺表之藥物所能奏效。各種症狀皆因氣血瘀滯所致,唯獨右關、右尺脈伏,則反映陽氣不足。因為陽氣具有向上之性,唯有用力探查到筋骨才能感受到,由此可推知病情之嚴重。更需仔細區分脈象的有力與無力,才能判斷伏脈的虛實。

《傷寒論》中將一手脈伏稱為單伏,兩手脈皆伏則為雙伏。但不能以陽證出現陰脈來類比。火邪內鬱,不能宣洩,則表現為類似陰證的脈象。因此,伏脈患者往往會大汗淋漓而痊癒,如同久旱之際,先陰雨晦暗,之後雨水才會滋潤萬物。也有些陰證傷寒,原本就存在伏陰,再感受寒邪,陰氣盛而陽氣衰,四肢厥冷,脈象沉伏,需要用生薑、附子灸關元穴,以恢復陽氣,脈象才會重新出現。如果太谿穴、衝陽穴都摸不到脈象,則必死無疑。

劉玄賓說:「伏脈不可發汗。」因為它不是表證,而且很快就會自行出汗。所謂的「偽訣」說:「徐徐發汗。」而潔古則想用附子細辛麻黃湯來治療,這些都不是治療伏脈的正確方法。「偽訣」描述脈象說「看似有脈,細察卻無」,這是在中脈中看到脈象,與伏脈的定義不符。

2. 動脈(陽)

體象,動無頭尾,其形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動脈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兩頭俯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動脈為陽,且數、且硬、且滑也。

主病,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動者,驚悸可斷。動在左關,驚及拘攣。左尺得動,亡精失血。右寸動者,自汗無疑。動在右關,心脾疼痛。右尺得動,龍火奮迅。

陰陽不和,氣搏擊則痛,氣攛迸則驚。動居左寸,心主受侮,驚悸至矣。肝膽同居,肝主筋而膽主震定,動則皆病。人之根蒂在尺,動則陽不能衛,陰不能守,亡精失血,可立而待。肺家主氣。動則外衛不密,汗因之泄。陰陽相搏,心脾不安,動乃痛作。右尺真陽潛伏之所,而亦見動象,則陽氣不得蟄藏,必有非時奮迅之患。

按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故仲景云:「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之心,汗為心之液;右寸之肺,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曰:「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不足;右尺見動,謂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因是而知舊說言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且《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為妊子也。

」然則手少陰明隸於左寸矣,而謂獨見於關可乎?成無己曰:「陰陽相搏而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妥。而龐安常強為之說云:「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二分為陰,正當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是亦泥動脈只見於關之說也。

偽訣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弱脈而非動脈矣。又曰:「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無一字與動脈合義矣。詹氏曰:「如鉤如毛。」則混於浮大之脈,尤堪捧腹。

王宇泰曰:「陽生陰降,二者交通,上下往來於尺寸之內,方且沖和安靜,焉睹所謂動者哉!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擊鼓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此言不啻與動脈寫照。

白話文:

脈象觀察中,動脈(陽脈)的表現是:跳動沒有規律,形狀像豆子般,持續震顫,脈象滑數。

動脈的震顫跳動急促有力,兩端下陷,中間隆起,與短脈相似。但短脈屬陰,不急促、不硬、不滑;動脈屬陽,則急促、硬、滑。

動脈主症為疼痛和驚悸。左寸脈動,可診斷為驚悸。左關脈動,則驚悸並伴隨肢體拘攣。左尺脈動,則會出現遺精、失血。右寸脈動,則必然自汗。右關脈動,則心脾疼痛。右尺脈動,則陽氣亢盛。

陰陽失調,氣機衝擊則疼痛,氣機逆亂則驚悸。動脈位於左寸,心臟受損,則驚悸明顯。肝膽同居一處,肝主筋,膽主鎮靜,脈動則皆病。人體根本在尺脈,脈動則陽氣不能護衛,陰氣不能守藏,導致遺精、失血。肺主氣,脈動則衛氣不足,汗液外泄。陰陽相爭,心脾不安,則疼痛發生。右尺脈是真陽潛伏之處,若出現脈動,則陽氣不得潛藏,必有異常亢盛之症。

按:關脈之前為陽,關脈之後為陰。所以張仲景說:「陽動則汗出。」明確指出了左寸(心脈),汗液為心之液;右寸(肺脈),肺主皮毛,司腠理,故汗出。又說:「陰動則發熱。」明確指出了左尺脈動,為腎水不足;右尺脈動,為相火虛熱,故發熱。由此可知,舊說認為動脈只見於關脈之上是錯誤的。《素問》記載:「婦女手少陰心脈跳動厲害者,為懷孕。」然而手少陰脈明顯位於左寸,怎能說只見於關脈呢?成無己說:「陰陽相搏而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發熱。」此說精確妥當。而龐安常強行解釋說:「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二分為陰,正當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這也是拘泥於動脈只見於關脈之說的說法。

偽訣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這是弱脈,而非動脈。又說:「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這些說法含糊不清,謬誤百出,與動脈毫無關聯。詹氏說:「如鉤如毛。」這是將動脈與浮大之脈混淆,更是荒謬可笑。

王宇泰說:「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二者互相交通,上下往來於寸口脈之間,方能平和安靜,哪裡還能見到所謂的動脈呢!只有陽氣欲降而陰氣阻礙,陰氣欲升而陽氣阻礙,兩者相搏,不得上下,如同擊鼓之勢,隆然高起,這就是動脈的形態。」這番話如同動脈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