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四 (8)
卷四 (8)
1. 促脈(陽)
體象,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趨,徐疾不常。」深得其義。叔和云:「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
主病,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促者,心火炎炎。促在左關,血滯為殃。左尺得促,遺滑堪憂。右寸促者,肺鳴咯咯。促在右關,脾宮食滯。右尺得促,灼熱為定。
按人身之氣血貫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息,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鼓應桴,罔或有忒也。藏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止為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為重。然促脈之故,得於藏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
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故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為病瘥;止數漸增,則為病劇。所見諸症,不出血凝氣滯,更當與他脈相參耳。促脈隨病呈形,偽訣但言「並居寸口」,已非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猶為瞶瞶矣。
白話文:
脈象急促,但有時會突然停止一下,像奔跑的人突然跌倒一樣,如果脈象持續這樣,病情危急,預後不良。
這種脈象的特點是急促中夾雜著間歇性的停頓,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黎氏的描述「像跌倒一樣的奔跑,速度忽快忽慢」非常貼切。叔和也說:「促脈的脈搏來去很快,時不時會停頓一下,然後又繼續。」這兩種說法都十分準確。
促脈的主症是由於心火過旺或某些病理物質停滯造成。左寸脈促,代表心火旺盛;左關脈促,表示血液瘀滯;左尺脈促,則提示滑精遺精的風險。右寸脈促,代表肺部有痰鳴;右關脈促,表示脾胃積滯;右尺脈促,則代表體內有灼熱之象。
人體的氣血在經脈中運行,周而復始,綿延不斷,一天一夜應有五十個周期的運作。如果脈象不規律,就稱為狂生之脈。正常情況下,脈搏的跳動規律如同擊鼓應桴,不會出現差錯。但如果臟腑氣機失調,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出現間歇停頓,這種停頓較輕微。若因精氣神衰竭,則陽氣虛弱,陰氣偏盛,脈搏的規律性也會遭到破壞,這種停頓則較嚴重。促脈多由臟腑氣機失調引起(佔六七成),因精氣神衰竭而引起的較少(佔二三成)。
氣滯、血凝、痰飲停滯、飲食積滯、外感六淫邪氣或內傷七情,都可能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脈象在急促的跳動中突然停頓。如果脈象停頓的次數逐漸減少,說明病情好轉;如果停頓次數逐漸增多,則表示病情加重。總體來說,促脈所反映的病症,離不開氣滯血瘀,需要結合其他脈象綜合判斷。一些簡略的脈法只提到促脈出現在寸口部位,這並不能完整體現促脈的含義;而且不提及間歇停頓的特點,更是籠統模糊。
2. 結脈(陰)
體象,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也。古人譬諸徐行而怠,偶羈一步,可為結脈傳神。
主病,結屬陰寒,亦由凝積。左寸結者,心寒疼痛。結在左關,疝瘕必現。左尺得結,痿躄之疴。右寸結者,肺虛氣寒。結在右關,痰滯食停。右尺得結,陰寒為楚。
熱則流行,寒則停凝,理勢然也。夫陰寒之中,且挾凝結,喻如隆冬天氣嚴肅,流水冰堅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乾健之運,則血氣痰食,互相糾纏,浮結者外有痛積,伏結者內有積聚。故知結而有力者,方為積聚;而無力者,是真氣衰弱,違其運化之常,惟一味溫補為正治。
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是知又當以止歇之多寡,而斷病之重輕也。
按運行之機緘不利,則脈應之而成結。仲景云:「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叔和云:「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為結。」則結之體狀,有非淺人所領會也。夫是三者,雖同名為結,而義實有別。浮分得之為陽結;沉分得之為陰結;止數頻多,三五不調,為不治之症。
由斯測之,結之主症,未可以一端盡也。偽訣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律以緩時一止之義,全無相涉。豈欲彷彿叔和旋引旋收之狀,而詞不達意乎?此著述之所以不可易易也。
白話文:
結脈(陰)
脈象呈現凝結狀態,緩慢時則停頓一下;脈象緩慢而疲憊,很符合結脈的症狀。
脈象凝結而不散,遲滯停留,時常出現停頓。古人比喻為緩慢行走而疲憊,偶爾停滯一步,就能很好地說明結脈的特徵。
主要病症:結脈屬於陰寒之症,也因積聚而生。左寸脈結,則心寒疼痛。結在左關脈,則疝氣、積聚必定出現。左尺脈結,則出現痿痺等疾病。右寸脈結,則肺虛氣寒。結在右關脈,則痰滯、食積停滯。右尺脈結,則陰寒疼痛。
熱則氣血流通,寒則氣血停滯凝結,這是自然的道理。陰寒之中,又伴隨著凝結,就像隆冬天氣嚴寒,流水結成冰一樣。陽氣衰弱,中氣虛寒,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則血氣、痰食互相糾纏,浮在表面的結脈會有疼痛的積聚,潛伏在體內的結脈則會有內部的積聚。所以,脈象凝結而有力者,就是積聚;而脈象凝結而無力者,是真氣衰弱,違背了正常的運化,只有溫補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越人說:「結脈嚴重則積聚嚴重,結脈輕微則氣虛輕微。」因此,應該根據脈象停頓的多少來判斷疾病的輕重。
按脈象運行的機制不暢,就會在脈象上表現為結脈。張仲景說:「脈象一個個像沿著長竿排列,叫做陰結;脈象蓬鬆像車蓋一樣,叫做陽結。」王叔和說:「脈象像麻子一樣跳動,旋轉牽引,時聚時散,這種不規則的脈象就是結脈。」可見結脈的形態,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這三種說法,雖然都稱為結脈,但實際含義卻有所不同。浮在表面的稱為陽結;沉在裡面的稱為陰結;停頓次數頻繁,三五次不規律,則屬於不治之症。
由此推測,結脈的主症,不能用單一的方面來概括。一些偽造的醫訣說:「脈象時有時無,聚攏又散開。」這與緩慢時停頓一下的意義完全不相符。難道是想模擬王叔和所說的旋轉牽引的狀態,但卻詞不達意嗎?所以醫書著述不可輕易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