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代脈(陰)

體象,代為禪代,止有常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代亦歇止之脈。但促、結之止,內有所礙,雖止而不全斷,中有還意;代則止而不還,良久復止,如四時之禪代,不愆其期也。又促、結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定期。

主病,代主藏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

止有定期者,蓋脾主信也。故《內經》以代脈一見,為藏氣衰微,脾氣脫絕之診。

按代脈之義,自各不同。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皆言藏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微軟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者,蓋言無胃氣而死,亦非以代為止也。若脾王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

若脈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為之代,須因變察情。如雲五十動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數之代。大抵脈來一息五至,則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故五十動而不一止,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

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脾氣不能至,則二十動一止;心氣不能至,則十動一止;肺氣不能至,則四五動一止。至當自遠而近,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故凡病將死者,必氣促以喘,僅呼於胸中數寸之間。此時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氣短已極,醫者猶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

戴同父云:「三部九候,候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偽訣五臟歌中,皆以四十五動准,乖於經旨。又云:『四十一止一藏絕,卻後四年多命沒。』荒疵尤甚。夫人豈有一藏既絕,尚活四年。叔和亦曰:『脈來四十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未知《靈樞·根結篇》但言動止之數,以診五臟無氣之候,何嘗鑿言死期耶?」滑伯仁曰:「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候也。有病而氣血乍損,只為病脈。

」此伯仁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而得代脈,冀其回春,萬不得一矣。傷寒心悸,有中氣虛者,停飲者,汗下後者。中氣虛則陽陷,陽受氣於胸中,陽氣陷則不能上充於胸中,故悸。停飲者,飲水多而停於心下也。水停心下,水氣上凌,心不自安,故悸。汗後則裡虛矣。況汗乃心液,心液耗則心虛,心虛故悸。

諸悸者,未必皆脈代;若脈代者,正指汗後之悸,以汗為心液,脈為心之合耳。女胎十月而產,腑臟各輸真氣資以培養。若至期當養之經虛實不調,則胎孕為之不安,甚則下血而墮矣。當三月之時,心包絡養胎。《靈樞·經脈篇》云:「心包主脈。」若分氣及胎,脈必虛代。

白話文:

代脈(陰)

脈象呈現代脈,脈搏時有時無,停止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不會自行恢復跳動,停頓很久後才會再次跳動。

代脈是指脈搏停止的脈象。但如果脈搏停止是因為脈象急促或結滯,則體內有所阻礙,雖然停止但並非完全斷絕,其中仍有恢復跳動的趨勢;而代脈的停止則不會恢復跳動,停頓很久後才會再次停止,如同四季更迭般有規律地循環,不會延誤時間。此外,脈象急促或結滯導致的停止時間沒有規律;而代脈的停止時間則是有規律的。

代脈主要反映臟腑衰弱,以及危急的徵兆。脾土受損,容易出現嘔吐腹瀉。體內寒邪導致不思飲食,腹痛難以治療。

代脈停止時間有規律,是因為脾臟主導信守的特性。因此,《內經》認為一旦出現代脈,就診斷為臟腑氣息衰弱,脾氣耗竭的徵象。

對代脈的解釋,各家說法不一。例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脈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黃者其脈代。」這些都說明是臟腑氣息正常的現象,並非指脈搏停止。例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中「長夏胃微軟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是指沒有胃氣而死,也不是指脈搏停止的意思。如果脾氣旺盛如四季更迭般,隨時變化,這是氣候的變化,也就是《宣明五氣》等篇所說的。

如果脈象平穩,但忽強忽弱,這是身體狀態的變化,也就是《宣明五氣》等篇所說的。脈象沒有規律,不斷變化,都屬於代脈,需要根據變化觀察病情。例如,五十次心跳沒有出現一次停頓,這是心跳次數的變化。總的來說,脈搏一息五至,則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都充足,所以五十次心跳沒有停頓,符合大衍之數,稱為平脈。反之則會出現停頓。

腎氣不足,則四十次心跳停頓一次;肝氣不足,則三十次心跳停頓一次;脾氣不足,則二十次心跳停頓一次;心氣不足,則十次心跳停頓一次;肺氣不足,則四五次心跳停頓一次。停頓的次數由遠到近,依次減少,從腎到肝,從肝到脾,從脾到心,從心到肺。因此,臨死之人,呼吸急促,氣喘吁吁,呼吸僅限於胸腔內幾寸的範圍。此時真陰之氣消失,陽氣獨存於上,呼吸極度短促,即使醫生想要調和疏散,也難免會加速死亡。

戴同父說:「三部九候,候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偽訣五臟歌中,皆以四十五動准,乖於經旨。又云:『四十一止一藏絕,卻後四年多命沒。』荒疵尤甚。夫人豈有一藏既絕,尚活四年。」叔和也說:「脈來四十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但《靈樞·根結篇》只說脈搏跳動和停止的次數,用以診斷五臟氣息不足的情況,並沒有明確說明死亡時間。滑伯仁說:「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候也。有病而氣血乍損,只為病脈。」這是伯仁針對暴病者所說的。如果是久病出現代脈,則很難痊癒。傷寒心悸,有中氣虛弱者,飲水停滯者,以及汗下過多者。中氣虛則陽氣下陷,陽氣聚集於胸中,陽氣下陷則不能充盈於胸中,所以心悸。飲水停滯,是指飲水過多停留在心下。水停留在心下,水氣上衝,心神不安,所以心悸。汗下過多則體內虛弱。況且汗液是心液,心液耗損則心氣虛弱,心氣虛弱所以心悸。

各種心悸,不一定都是代脈;如果是代脈,主要指汗下過多後的心悸,因為汗液是心液,脈搏是心的表現。胎兒十月懷胎而分娩,臟腑各輸送真氣來滋養胎兒。如果到預產期時,經絡虛實失調,則胎兒在母體不安,嚴重則會出血流產。懷孕三月時,心包絡養護胎兒。《靈樞·經脈篇》說:「心包主脈。」如果氣血供應胎兒不足,脈象必然虛弱。

《靈樞·五臟生成篇》說:「心合脈。」心與心包,雖然分屬二經,但本屬於同一個臟腑。代脈的病症,主要指脾臟虛弱,而沒有提到其他症狀,所以在此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