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卷五

齧齒咬人。

齒者,骨之餘也。腎臟精而主骨。腎氣已絕,齒多咬齧。心為陽,腎為陰,陰陽相離,安得不死。魚口氣急,啼不作聲。

魚口,張而不合也,是謂脾絕。氣急作喘,哭而無聲,是謂肺絕。

蛔蟲既出,必是死形。

蛔蟲生於胃,藉穀食以養。胃絕而穀食不食,蟲乃出也。

按《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此統言小兒之內外證也。病熱脈懸小者,陽證陰脈,本為大禁。但小而緩者,陽之微也,其愈則易;小而急者,邪之甚也,為可慮耳。脈雖小而手足溫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猶在也,故生;若四肢寒冷,則邪勝其正,元陽去矣,故死。)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

緩則生,急則死。』」(此言小兒之外感也。風熱中於陽分,為喘鳴肩息者,脈當實大。但大而緩,則胃氣存,邪漸退,故生;實而急,則真藏見,病日進,故死。)

經文二節之義,可見古人之診小兒者,未嘗不重在脈,即雖初脫胞胎,亦自有脈可辨。何後世幼科,如《水鏡訣》及《全幼心鑑》等書,別有察三關之說。及遍考《內經》並無其名,惟《靈樞·經脈篇》有察手魚之色者,若乎近之,乃概言診法,非獨為小兒也。然則三關之說,特後世之別名耳。

夫三關又為手陽明之浮絡,原不足以候臟腑之氣;且凡在小兒,無論病與不病,此脈皆紫白而兼乎青紅,雖時有濃淡之異,而四色常不相離,何以辨其紫為風,紅為寒,青為驚,白為疳,又何以辨其為雷驚、人驚、水驚、獸驚之的確乎?此說自正。但余見富貴之家,兒女嬌弱,一見醫者,動輒喊哭,若將握手診視,勢必推阻百端,宛轉悲啼,汗流浹背。父母姑息,惟恐因哭受傷,不覺從旁蹙額。

況因近來止看虎口一法,相沿成俗,則病家反以診脈為迂。總之幼科大者,曰痘、曰痧,雜證曰吐、瀉、驚、疳之類,其發也莫不先有昭然之形證可據,不須布指切脈,而用藥未致懸殊,則虎口一說,原可借用,正不以古今為限也。因備錄虎口之說,以通診法旁門云耳。

脈之指趣,吉凶先定;更有圓機,活潑自審。從證舍脈,從脈舍證;兩者畫然,藥無不應。脈之合證,是其常也。又有不當執者,更不可不知,於傷寒尤為吃緊。如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是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

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是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當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當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

白話文:

[卷五]

老鼠咬人。

牙齒是骨骼的延伸,而腎臟精氣主骨。腎氣衰竭,牙齒就會咬人。心屬陽,腎屬陰,陰陽失調,怎麼能不死?嘴巴張開合不上,呼吸急促,哭不出聲,這是脾臟衰竭。呼吸急促喘息,哭不出聲,這是肺臟衰竭。

蛔蟲出來了,病人就快要死了。

蛔蟲生長在胃裡,依靠食物生存。胃功能衰竭,無法消化食物,蛔蟲才會出來。

根據《素問·通評虛實論》記載:「皇帝問道:『嬰兒發熱,脈象浮弱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手腳溫暖則能活,寒冷則會死。』」(這段話總括了嬰兒內外證候。發熱脈象浮弱,是陽證陰脈,本屬禁忌。但脈象微弱而緩慢,是陽氣微弱,容易治癒;脈象微弱而急促,是邪氣太盛,值得警惕。脈象雖然微弱,但手腳溫暖的,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仍在,所以能活;如果四肢冰冷,則邪氣勝過正氣,元陽已去,所以會死。)皇帝問道:『嬰兒中風熱,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是什麼脈象?』岐伯回答:『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脈象實大。脈象緩慢則能活,急促則會死。』」(這段話論述的是嬰兒外感。風熱之邪侵犯陽分,導致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脈象應當實大。但脈象雖大卻緩慢,則胃氣尚存,邪氣漸退,所以能活;脈象實大而急促,則真氣已損,病情加重,所以會死。)

經文中兩段話的意思,可以看出古代診斷嬰兒疾病,從未不重視脈象,即使剛出生,也有脈象可以辨別。為何後世兒科,像《水鏡訣》和《全幼心鑑》等書,另有察看三關之說?遍查《內經》,並無此名,只有《靈樞·經脈篇》提到觀察手魚際的顏色,這與前者相近,只是概括性的診斷方法,並非專指嬰兒。那麼三關之說,只是後世另起的稱謂而已。

所謂三關,是手陽明經的浮絡脈,本來不足以判斷臟腑的氣息;而且嬰兒,無論是否生病,此脈都呈現紫白夾雜青紅之色,雖有濃淡差異,但四種顏色常不分離,怎麼能分辨紫為風邪,紅為寒邪,青為驚嚇,白為疳證?又怎麼能分辨是雷驚、人驚、水驚、獸驚呢?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但我見富貴人家,孩子嬌弱,一看到醫生就哭,如果要握手診脈,勢必百般阻撓,哭鬧不止,汗流浹背。父母溺愛,唯恐孩子哭傷了,在一旁愁眉苦臉。

況且近年來只看虎口的方法盛行,習以為常,病人反而認為診脈迂腐。總之兒科常見的疾病,如痘瘡、痧疹,以及吐瀉、驚風、疳證等雜病,發病時都有明顯的症狀可依據,不必用手指切脈,用藥也不會相差太多,那麼虎口診病的方法,是可以借用的,不必拘泥於古今。因此將虎口診病的方法記錄下來,作為診斷方法的旁門補充而已。

脈象的指引,吉凶先可預知;更有圓融機變,活潑運用自審。根據症狀捨棄脈象,根據脈象捨棄症狀;兩者截然不同,用藥效果各異。脈象與症狀相符,是常理。但也有不應拘泥於此的情況,更不可不知,在治療傷寒上尤其重要。例如脈象浮屬於表證,治療應該發汗,這是常理,但也有一些情況需要下瀉。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大,心下堅硬,有熱邪,屬於臟腑的病症,就應該攻下,不應該發汗。」這是正確的。

脈象沉屬於裡證,治療應該下瀉,這是常理,但也有一些情況需要發汗。「少陰病,剛發病時,反而發熱而脈象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發汗。」這是正確的。脈象促屬於陽證,應該用葛根芩連湯清熱。但如果脈象促且厥冷,屬於虛脫,就必須灸法或溫補,這與脈象促代表陽盛的情況不同。脈象遲屬於寒證,應該用乾薑附子溫補。但如果是陽明經脈象遲,不惡寒,身體微微出汗,那就應該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