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七 (8)
卷七 (8)
1. 息
桑榆子曰:「精化為氣,氣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氣,則鼻不失息。」譚紫霄曰:「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聲者,風也,非息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往來有跡者,氣也,非息也。守氣則勞。
所謂息者,不出不入之義。綿綿密密,若存若亡,心不著境,無我無人,更有何息可調?至此則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相媾,息息歸根,金丹之母。」丘長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關於人大矣哉!故較之於聲,尤所當辨也。
氣來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難應,乃為虛甚。素無寒熱,短氣難續,知其為實。
無寒熱則陰陽和平,而亦短氣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礙,或痰火為害。
吸而微數,病在中焦。
中實吸不得入,還出復入,故脈來微數,亦系實證,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實則可生,虛者不治。
實則可下。中虛吸不盡入而微數者,肝腎欲絕,焉能救乎?
上焦吸促,下焦吸遠,上下暌違,何以施療?
病在上焦,氣宜通下;病在下焦,氣宜達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遠而不能達上,上下不交通,病豈易治乎!至於呼吸動搖,振振而氣不載形者,必死之證矣。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之關於形也,豈不巨哉!然而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臟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其所以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流不息,通體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主持。
夫臟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若夫息出於鼻,其氣布於膻中。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恆與肺胃關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氣之盛衰。所以《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人顧可奔迫無度,令宗氣盛喘數急,有餘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其謂「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絡脈逆也。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蓋見布息之氣,關通肺胃,又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腎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
故惟脾胃所主中焦為呼吸之總持。設氣積賁門不散,兩阻其出入,則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養生者,使賁門之氣傳入幽門,幽門之氣傳二陰之竅而出,乃不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統言其病矣。此義惟仲景知之。謂「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
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分其息專主乎呼而不與吸並言,似乎創說。不知仲景以述為作,無不本之《內經》,即前所擬呼出為息,二端不足盡之。蓋心火乘肺,呼氣奔促,勢有必至。呼出為心肺之陽,自不得以肝腎之陰混之耳。息搖肩者,肩隨息動,惟火故動也。息引胸中上氣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
白話文:
息
桑榆子認為,精氣化為氣,氣化則神氣凝聚。所以說,神氣能夠控制氣息,鼻子就不會失去呼吸。
譚紫霄認為,神如同母親,氣如同孩子。用神來召喚氣,就像母親召喚孩子一樣。凡是呼吸有聲音的,都是風,不是真正的呼吸。執著於風,就會散失真氣。雖然沒有聲音,但鼻中感覺阻塞的,是喘息,不是真正的呼吸。執著於喘息,就會氣結。既沒有聲音也沒有阻塞,但呼吸有跡可循的,是氣,不是真正的呼吸。執著於氣,就會勞累。
真正的呼吸,是指出入無跡,綿綿密密,若有若無的狀態。心神不執著於外境,沒有自我,沒有他人,還有什麼呼吸需要調節呢?到了這個境界,神氣自然歸返,呼吸自然平穩,心與息相依,水火相交,呼吸歸於根本,如同金丹之母。
丘長春說:「呼吸有一絲不穩,性命就不是自己的了。」由此可見,呼吸對人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區分呼吸與聲音。
氣息短促,不足以維持呼吸,呼吸困難,這是氣虛的表現。原本沒有寒熱症狀,卻氣短難以續氣,則屬於實證。
沒有寒熱症狀,陰陽平和,卻也氣短難以呼吸,這是中焦受阻,可能是痰火作祟。
吸氣微弱而頻數,病在中焦。
中焦實證吸氣吸不進去,氣又出來又進去,所以脈象微弱而頻數,也是實證,不是痰就是積食,可以攻下。
實證可以治療,虛證則無藥可救。實證可以瀉下。中焦虛弱,吸氣吸不進去而頻數,是肝腎將要衰竭,怎麼能救治呢?
上焦呼吸急促,下焦呼吸緩慢,上下不協調,如何治療?
病在上焦,氣應該通往下焦;病在下焦,氣應該通往上焦。上下通暢,病就會好了。現在上焦呼吸急促而不能通往下焦,下焦呼吸緩慢而不能通往上焦,上下不通暢,病怎麼容易治好呢!至於呼吸動搖,氣息虛浮而氣不能支持形體,這是必死的徵兆。天積聚的是氣,地積聚的是形,人依靠氣而成形。唯有氣才能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與形體的關係,豈不重大!然而,人體內有營氣、衛氣、宗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各有區分。能夠統攝營衛、臟腑、經絡,使之充盈周遍,循環不息,全身都靈活的,全靠胸中之大氣主持。
臟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停,都依靠胸中之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弱,則呼吸廢止,升降停止,神氣消亡,氣息就孤立無援了。呼吸從鼻子出來,氣息布散在膻中。膻中宗氣主管上焦呼吸道,經常與肺胃相通,呼吸或清而緩慢,或短促急促,足以判斷宗氣的盛衰。所以《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乳房下方的動作能影響衣服,這是宗氣外泄。」人如果奔波勞碌過度,使宗氣盛而喘息急促,過猶不及,反而會導致不足。這是指呼氣是呼吸的一方面。它還說:「起居如常,而呼吸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逆亂;不能平臥而呼吸有聲音,這是陽明經逆亂。」這表明呼吸的氣息,與肺胃相通,也指出呼氣是呼吸的一方面。呼氣由心肺主之;吸氣由腎肝主之;呼吸的過程,由脾胃主之。
所以,只有脾胃所主管的中焦才是呼吸的總樞紐。如果氣積在賁門而不能散開,兩方面都阻礙了呼吸的出入,就是危急存亡的非常狀態。善於養生的人,讓賁門的氣傳到幽門,幽門的氣從二陰竅排出,就不會造成傷害。上焦和下焦,各有呼氣和吸氣,不能用「呼吸」一詞來概括其病症。這個道理只有張仲景知道。他說:「呼吸時肩膀搖動,是心中有堅硬之物;呼吸時胸中上氣,是咳嗽;呼吸時張口氣短,是肺痿唾沫。」他把呼吸專指呼氣,而不與吸氣並論,似乎是創說。不知道張仲景是述而不作,無不本於《內經》,即前面所說的呼氣是呼吸的一方面,這兩個方面不足以說明全部。蓋因心火乘肺,呼氣急促,勢必如此。呼氣是心肺之陽,不能與肝腎之陰混淆。呼吸時肩膀搖動,肩膀隨著呼吸而動,這是因為火盛的緣故。呼吸時胸中上氣而咳嗽,是肺金收降的功能失調,上逆而咳嗽,也是因為火盛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