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小序,病有不盡憑於脈者,然憑脈以斷者,十居其九,乃取其宜忌者而標示焉,使不啻影之隨形,以戒世之僥倖於萬一,遺師其咎者也。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知。

有是病則有是脈,與病相宜則順,不相宜則逆。逆之與順,何從區別,是又在陰陽耳。如表病見表脈,里病見里脈,實病見實脈,虛病見虛脈,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之類,皆順而相宜者也。反此則逆。逆順一分,而病之吉凶從可推矣。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數大急疾,兼見難支。

中風之脈,各有所兼。蓋新風挾舊邪,或外感,或內傷,其脈隨之忽變。兼寒則脈浮緊,兼風則脈浮緩,兼熱則脈浮數,兼痰則脈浮滑,兼氣則脈沉澀,兼火則脈盛大,兼陽虛則脈微亦大而空,兼陰虛則脈數亦如細絲,陰陽俱虛則微數或微細。虛滑為頭中痛,緩遲為營衛衰。

大抵陽浮而數,陰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虛散數,皆為中風。風性空虛,中之於表,虛浮遲緩,雖為正氣不足,猶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可見大數而猶未至急疾者,尚不可謂其必死也。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觀此則知傷寒雖是陰寒之邪襲人,正氣與之抗拒,鬱蒸成熱,亦理勢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脈浮,鬱蒸成熱故脈洪。熱病得此陽脈,知正氣不陷縮而能鼓發,勝邪必矣,故喜焉。

若沉微澀小,是皆陰類,證陽脈陰,表病見里,證與脈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後邪解正復,此時脈躁盛者亦應寧靜,身體自然涼和。設脈仍躁而熱加甚,是正氣已衰,邪氣更進,必難乎其為生矣。即《素問·評熱論》所謂「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也。陽證見陰者,見陰脈也,即上文所云熱病而得沉微澀小之類,言證與脈反,故亦危殆。

陰證見陽者,見陽脈也,亦似與證相反,惟傷寒則不然。傷寒自表入里,從陽之陰,刻刻侵搏,層層漸入。今陰病得陽脈,是轉寒凜而變溫和,起深沉而出浮淺,死陰忽作生陽,病雖困篤,自當無害。故仲景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傷暑脈虛,弦細芤遲;若兼滑實,別證當知。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若《難經·四十九難》曰:「其脈浮大而散。」殊有未然。夫脈大而散,乃心之本脈,非病脈也。故仲景不言,但補其偏曰:「弦細芤遲。」芤即虛豁也。弦、細、遲即熱傷氣之應也。

白話文:

[卷五]

診斷疾病並非完全依賴脈象,但憑脈象判斷疾病,十之八九都能準確。本書將脈象與疾病的宜忌列出,如同影子隨形一般,以警惕世人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以免後悔莫及。

脈象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有的脈象適合某種疾病,有的則不適合;陰陽順逆,吉凶禍福都能從中得知。

特定的疾病就會有相應的脈象,脈象與疾病相符就是順,不相符就是逆。如何區分順逆呢?關鍵就在陰陽。例如,表證出現表脈,裡證出現裡脈,實證出現實脈,虛證出現虛脈,陽證出現陽脈,陰證出現陰脈等等,這些都是順應相符的。反之則為逆。順逆的區分,就能推斷疾病的吉凶。

中風的脈象,反而喜歡浮而遲;脈數多而急促,又難以支撐,則病情危重。

中風的脈象,各有其兼證。因為新發的中風可能夾雜舊病,或外感,或內傷,脈象因此而變化。兼有寒邪則脈浮緊,兼有風邪則脈浮緩,兼有熱邪則脈浮數,兼有痰邪則脈浮滑,兼有氣滯則脈沉澀,兼有火邪則脈盛大,兼有陽虛則脈微弱但脈搏較大而空虛,兼有陰虛則脈數而細如絲線,陰陽俱虛則脈微弱而數或微弱而細。脈虛而滑則頭疼,脈緩而遲則營衛衰弱。

總而言之,脈象浮而數、脈象濡弱、脈象浮滑、沉滑、微弱、散數,都屬於中風的脈象。風邪的性質是虛空,侵犯於表,脈象虛浮遲緩,雖然是正氣不足,但仍可治療。脈象急促數大,邪氣不受控制,則必死無疑。可見脈象雖然數大,但還未達到急促的程度,還不能說一定會死。

傷寒熱病,脈象喜歡浮而洪大;脈象沉微澀小,病情相反則凶險;汗後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則病情好轉;汗後脈象躁動,熱象加重則病情危重。陽證出現陰脈,生命垂危;陰證出現陽脈,雖然病情困頓,卻無大礙。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由此可知,傷寒雖然是由陰寒之邪入侵人體,但正氣與之抗爭,鬱積成熱,也是必然的現象。正氣抗爭在表,所以脈象浮;鬱積成熱,所以脈象洪大。熱病出現這種陽脈,說明正氣未衰敗,仍能鼓發,一定能戰勝邪氣,所以是好兆頭。

如果脈象沉微澀小,這些都是陰邪的表現,陽證出現陰脈,表證出現裡脈,證候與脈象相反,說明邪盛正衰,是凶險的徵兆。等到汗後邪氣消退,正氣恢復,此時脈象躁動者也應該趨於平靜,身體自然涼爽舒適。如果脈象仍然躁動,熱象加重,則說明正氣已衰,邪氣更甚,則難以活命。這正如《素問·評熱論》所說:「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陽證出現陰脈,就是指熱病而出現沉微澀小等陰脈,說明證候與脈象相反,所以非常危險。

陰證出現陽脈,似乎也與證候相反,但是傷寒卻不同。傷寒從表入裡,從陽入陰,不斷侵犯,層層深入。現在陰證出現陽脈,是寒邪轉為溫和,由深沉轉為浮淺,死陰忽然轉為生陽,雖然病情危重,卻無大礙。所以仲景說:「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傷暑的脈象虛弱,弦細而空,脈搏遲緩;如果兼有滑數實脈,則需根據其他症狀判斷。

經書說:「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說:「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但《難經·四十九難》說:「其脈浮大而散。」這就未必正確了。脈搏大而散,是心臟本身的脈象,不是病態脈象。所以仲景沒有提到這一點,只是補充其偏證說:「弦細芤遲。」芤就是虛弱的意思。弦、細、遲都是熱傷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