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小序,奇經為十二經之總持,故云,醫不知此,罔探病機,誠重之也,誠難之也,茲編洞若觀火,學者能精求之,進乎技矣。倘曰,吾問病而發藥,稱良工焉,毋暇論脈,又何有於奇經?則非予所知者。予知有其道而已。
別有奇經,常脈之外;無與配偶,所當細察。
奇經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臟腑與之配偶,故曰奇。夫臟腑之脈,寸關尺有定位,浮中沉有定體,弦鉤毛石有定形;此則另為一脈,形狀固異,而隧道亦殊,病證不同,而診治自別。
奇經之數,共得其八。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任、督、帶。諸脈所決。
時珍云:「人身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而奇經八脈,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不拘制於十二經,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沛妄行,流於湖澤。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胸脅刺痛,寒熱眩僕。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包絡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是陽維脈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陰維為病,心痛、胸腹刺築者,以陰維維絡一身之陰,陰主營、主裡,不能維陰,則陰無約束,而營氣因之不和,故在裡則心痛;又營主血,血合心,故心痛也。其脈氣所發,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足少陰,內踝上。
)與足太陰會於腹哀,(足太陰,乳下。)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足太陰,少腹下。)期門,(足厥陰,乳下)與任脈會於天突、(任脈,喉下。)廉泉。觀此,則知本脈之維於胸腹諸陰,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胸脅失所維,則動築而刺痛矣。陽維維絡一身之陽,陽主衛、主氣、主表;病則不能維陽,是陽無護持,而衛氣亦因之不固,故在表則生寒熱。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在足太陽外踝下。
白話文:
[卷六]
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的總綱,醫生若不了解奇經八脈,就難以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這的確很重要也很困難。本書將詳盡闡述奇經八脈,學習者只要用心鑽研,就能提升醫術。如果有人說,我只會診斷疾病開處方,就自稱是良醫,不需要了解脈診,更不用說奇經八脈了,那就不在我的理解範圍之內了,我只知道有這樣的醫道存在。
奇經八脈不同於一般的經脈,沒有與臟腑相配,需要仔細觀察研究。
奇經八脈存在於十二經脈之外,沒有與臟腑配對,所以稱為「奇」。臟腑的經脈,在寸關尺有固定位置,浮沉有固定狀態,弦鉤毛石有固定形態;而奇經八脈則不同,其形態、走向、病症和診治方法都與十二經脈有別。
奇經八脈共有八條: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這些脈絡互相聯繫。
李時珍說:「人體有二十七條經氣,相互連貫,上下運行,像泉水一樣流動不息,周而復始。這些氣血的溢出之氣,流入奇經八脈,互相灌溉;奇經八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脈、任脈、督脈、帶脈——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正經脈盛,氣血就會溢於奇經。秦越人將其比作天上降雨,溝渠充滿,水流四溢,流入湖澤。醫生如果了解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大意;神仙如果了解八脈,就能明白虎龍升降、玄牝幽微的奧妙。陰維脈起於諸陰交會處,由內踝沿內側上行於營分;陽維脈起於諸陽交會處,由外踝沿外側上行於衛分;它們是聯繫全身的綱維。陰蹺脈起於跟中,沿內踝上行於身體兩側;陽蹺脈起於跟中,沿外踝上行於身體兩側;它們使身體的活動靈活。沖脈起於會陰,沿腹部中央上行,是諸脈的要衝,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沿腹部前正中上行,是陰脈的總綱,所以稱為陰脈之海。督脈起於會陰,沿脊柱上行,是陽脈的總督。帶脈則橫行於腰部,像束帶一樣,總括諸脈。所以,陽維脈主管全身的表層,陰維脈主管全身的內部,如同乾坤;陽蹺脈主管身體兩側的陽經,陰蹺脈主管身體兩側的陰經,如同東西;督脈主管身體後部的陽經,任脈和沖脈主管身體前部的陰經,如同南北;帶脈橫束諸脈,如同六合。」
尺骨外側斜向上,到寸口是陰維脈;尺骨內側斜向上,到寸口是陽維脈。胸脅刺痛,寒熱眩暈。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經斜向上到寸口手厥陰心包絡經的位置,是陰維脈;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向上到寸口手太陽小腸經的位置,是陽維脈。斜向上指的是不走正經路線而斜向上,斜向大拇指的一側稱為尺外,斜向小拇指的一側稱為尺內。陰維脈生病,會出現心痛、胸腹刺痛,因為陰維脈聯絡全身的陰經,陰經主管營氣和內部,陰維脈不能維繫陰氣,就會導致陰氣失衡,營氣不和,因此內部就會心痛;另外,營氣主血,血與心相通,所以也會心痛。陰維脈氣的病變,在陰維脈的郄穴,名為築賓(在足少陰腎經,內踝上方),與足太陰脾經會合於腹哀(在足太陰脾經,乳房下方),又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會合於府舍(在足太陰脾經,少腹下方)、期門(在足厥陰肝經,乳房下方),與任脈會合於天突(在任脈,喉嚨下方)、廉泉。由此可知,陰維脈聯絡胸腹部的陰經,沒有遺漏的地方。如果陰維脈氣血不足,就不能維繫陰經,胸脅部失去陰維脈的維繫,就會導致疼痛。陽維脈聯絡全身的陽經,陽經主管衛氣、元氣和表層;陽維脈生病,就不能維繫陽經,陽氣就會不足,衛氣也因此不固,所以表層就會出現寒熱。陽維脈氣的病變,與金門穴(在足太陽膀胱經,外踝下方)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