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六 (2)
卷六 (2)
1. 卷六
)以陽交為郄,(足少陽,外踝上。)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手太陽,肩後。)與手足少陽會於陽白,(足少陽,眉上。)上於本神及臨泣,(俱在足少陽眉上。)上至正營(足少陽,目窗上。)及腦空,(足少陽,枕骨下。)下至風池,(足少陽,顳顬後。)與督脈會於風府、(督脈,項後髮際。
)啞門。(督脈,風府後。)觀此,則知本脈之維於頭目手足頸項肩背諸陽,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頭目無維則眩,在頸項肩背無維則僵,在手足無維則僕矣。
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陽緩陰急。寸左右彈,陽蹺可決,陰緩陽急。二蹺同源,病亦互見。癲癇瘛瘲,寒熱恍惚。
《難經·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起於跟中,陰蹺亦起於跟中,而又同終於目。」《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下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
」(濡潤營養於目。)又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觀此,則知二蹺之脈,雖以男女分陰陽,而實則迭為經絡,是一本也。故其為病,亦不似他經逐經分屬。本文以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總系二經之下,以二經均可病此。證雖云四,而病機可分為八,陰陽緩急之義,自是顯然。
夫人之身,背為陽,腹為陰;開為陽,闔為陰;外為陽,內為陰;熱為陽,寒為陰。癲則目閉俯首。陽緩而陰急也。癇則目直僵仆,陰緩而陽急也。筋脈掣向里拘,陽緩而陰急也。筋脈縱從外弛,陰緩而陽急也。寒則氣收斂,從里從陰。陽緩而陰急也。熱則氣散漫,從表從陽,陰緩而陽急也。
《素問·謬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且合太陽上行而並濡於目,病屬目而從外,陽蹺之病,陰緩而陽急也。惚者,胸中悾惚,若有所失。《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益。」《二十八難》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病屬胸腹而從內,陰蹺之病,陽緩而陰急也。二脈一為經,一為絡;病在經則經急絡緩,病在絡則經緩絡急。總之皆可言經,皆可言絡,但以男女分陰陽之所屬緩急,證病邪之所在,則得其義矣。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衝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裡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
衝脈起於胞中,後行於背,前行於腹,上行於頭,下行於足,以至溪谷肌肉,無處不到,誠十二經內外上下之要衝也。為經絡之海,亦名血海。其浮而外者,亦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強半與任脈同。《素問·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卷六]
少陽經脈循行於外踝上,與手足太陽經及蹺脈交會於肩胛骨內側(臑俞穴),與手足少陽經交會於眉上(陽白穴),向上到達眉上(本神穴、臨泣穴),再向上至目窗上(正營穴)及枕骨下(腦空穴),向下到達顳顬後(風池穴),與督脈交會於項後髮際(風府穴),以及風府穴後(啞門穴)。由此可知,少陽經脈遍布頭面、手足、頸項、肩背等陽經部位。若經脈氣血不足,則會出現頭暈目眩、頸項肩背僵硬、手足無力等症狀。
檢查蹺脈,尺脈處(手腕尺側)可辨別陰蹺脈,陽蹺脈緩,陰蹺脈急;寸脈處(手腕寸側)可辨別陽蹺脈,陰蹺脈緩,陽蹺脈急。陰陽蹺脈同出一源,其病症也互相影響,常見癲癇、瘛瘲、寒熱、神志恍惚等症狀。
《難經·二十八難》記載:「陽蹺脈起於足跟中,陰蹺脈也起於足跟中,二脈最終都到達眼睛。」《靈樞·脈度篇》記載:「蹺脈是少陰經的支脈,起於跟骨下方內踝上方,向上循行於陰部,進入陰器,向上循行於胸腔內,進入鎖骨上窩,從人迎穴前出來,進入下顎,到達目內眥,與太陽經、陽蹺脈相合而向上運行。氣血互相流通,則能滋潤眼睛。」又說:「男子多數陽蹺脈,女子多數陰蹺脈。經常可以摸到的脈搏是經脈,不經常摸到的脈搏是絡脈。」由此可知,陰陽蹺脈雖然因男女而分陰陽,但實際上是互相交替成為經脈和絡脈的,它們同出一源。因此,它們所引起的病症不像其他經脈那樣,有固定的歸屬。本文將癲癇、瘛瘲、寒熱、神志恍惚等症狀歸屬於陰陽蹺脈,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可能引起這些病症。雖然症狀只有四種,但病機卻可以分為八種,陰陽脈搏緩急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人體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張開屬陽,閉合屬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熱屬陽,寒屬陰。癲癇發作時,眼睛閉合,頭部低垂,這是陽脈緩而陰脈急;瘛瘲發作時,眼睛直視,身體僵硬仆倒,這是陰脈緩而陽脈急;筋脈攣縮向內牽拉,這是陽脈緩而陰脈急;筋脈鬆弛外展,這是陰脈緩而陽脈急;寒邪入侵時,氣機收斂,從內從陰,這是陽脈緩而陰脈急;熱邪入侵時,氣機散漫,從外從陽,這是陰脈緩而陽脈急。
《素問·謬刺論》記載:「邪氣侵犯足陽蹺脈,會導致從目內眥開始的眼痛。」陽蹺脈與太陽經相合向上運行,並滋潤眼睛,陽蹺脈的病變會從外眼部開始,此時陰脈緩而陽脈急。神志恍惚,胸中空虛,好像失去什麼東西。《靈樞·脈度篇》記載:「蹺脈是少陰經的支脈,起於跟骨後方,循行於陰部,進入陰器,向上循行於胸腔內,進入缺盆。」《難經·二十八難》記載:「陰蹺脈也起於足跟中,循行於內踝向上,到達咽喉,與衝脈相交貫。」病變發生在胸腹部,從內部開始,陰蹺脈的病變,陽脈緩而陰脈急。陰陽蹺脈一條是經脈,一條是絡脈;如果經脈病變,則經脈急而絡脈緩;如果絡脈病變,則經脈緩而絡脈急。總而言之,陰陽蹺脈都可以是經脈,也可以是絡脈,只是根據男女的不同,陰陽屬性有所不同,從而表現出脈搏緩急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其病症和邪氣所在。
衝脈循行路線直上直下,寸口、尺脈處都按壓得到,中間堅實有力,衝脈氣血充盈。若胸中有寒邪,則逆氣上衝,腹部脹滿,疝氣發作,心痛,小便不利等。
衝脈起於胞宮,然後循行於背部,再循行於腹部,向上到達頭部,向下到達足部,遍布全身的肌肉溪谷,沒有不到的地方,是十二經脈內外上下最重要的經脈,是經絡之海,也是血海。衝脈的浮淺部分,也循行於腹部向上,到達咽喉,再分佈到嘴唇和口腔,大部分與任脈相同。《素問·骨空論》記載:「衝脈起於氣衝穴,與足少陰經相並行,沿著腹部兩側向上,到達胸部而散開。」